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采集41个已知十六烷值的普通柴油样品,采用介电谱技术分析其十六烷值。在试验样品中,以1个样品为未知样,以其余样品为训练集,采用交互验证法优选该未知样品所对应的主因子数,建立动态主成分偏最小二乘法模型。在测试样品十六烷值时,通过样品间距离判别待测试样与训练集中样品的相似度,选出最佳预测模型。利用所建模型对41个普通柴油样品的十六烷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采用介电谱技术测定柴油十六烷值,测试结果可满足GB 386—2010标准的重复性、再现性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采集51种不同体积分数的柴油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马氏距离法剔除异常样本,通过71种预处理组合及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柴油纯度性质模型。结果表明:合理预处理后的建模效果明显优于未经预处理的效果,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降到了0.040 0以下,相关系数(Rp)达到了0.990 0以上,且预处理组合方法的顺序不同,其建模效果即模型评价指标RMSEP、Rp也不同;1stderivative+SNV、1stderivative+SNV+center、1stderivative+center+SNV、center+1stderivative+SNV这4种预处理组合方法的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MSEP可达0.018 7,Rp可达0.997 8,可适用于柴油纯度光谱数据的处理,实现柴油纯度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城市燃气负荷预测对于保证燃气企业的供气安全、优化调度等具有重要意义。燃气负荷受天气、温度、节假日及一些随机因素等影响,很难建立准确的预测模型。为此,根据H市燃气短期日负荷变化特点,提出了用于燃气短期负荷预测的小波分析综合方法。首先用信息熵函数最小选择最优小波基,然后用其对燃气负荷进行二层分解得到负荷的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低频信号受各种主要因素的影响,反映燃气负荷整体的变化趋势,对低频信号利用神经网络进行建模与预测;高频信号则主要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可将其看作“白噪声”,对其建立时间序列自回归预测模型。低频信号和高频信号的预测值合成得到预测结果。实例验证表明,燃气短期负荷预测小波分析综合模型有效地提高了负荷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4.
以油酸为表面活性剂制备了稳定的甲醇柴油微乳化燃料。高频往复试验机和四球试验机考察表明,甲醇柴油的润滑性优于轻柴油的润滑性。高频往复试验和四球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TE967.1200506533小波变换在Raman汽油辛烷值测定仪中的应用〔刊〕/覃旭松,戴连奎(浙江大学)∥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4,31(5).-65~68将小波变换技术应用到Raman汽油辛烷值测定仪的数据预处理中,减弱荧光背景干扰和高频噪声,提高光谱数据的信噪比。实验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对汽油Raman光谱的数据预处理比二阶微分、背景趋势消除技术的预处理效果好,显著提高基于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汽油辛烷值预测模型精度。图6表2参12(余洪启摘)TE967.163200506534用于炼厂气分析的多维气相色谱系统〔刊〕/刘俊涛,童海颖…(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  相似文献   

6.
柴油润滑性问题的由来和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油低硫低芳烃导致润滑性下降,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的磨损问题突出。磨损以氧化腐蚀和擦伤为主,而对燃油起润滑功效的机理,则有3种假设加以解说。高频往复试验(High frequeny reciprocating rig method,HFRR)和球-柱试验(Ball on cylinder lubricity evaluator,BOCLE)适宜评定柴油润滑性,但其评定值与柴油物化分析数据和实际抗磨效果的相关性差。油泵现场试验能较好地反应实际柴油润滑性能。添加剂技术是解决柴油润滑性的首选途径,低摩擦碳膜(Near-frictionles scarbon coatings,NFC)是很有前景的抗磨损技术。  相似文献   

7.
介电谱技术快速测定车用润滑油粘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介电谱技术测定石油产品质量指标的技术原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现了车用润滑油单级油和多级油的分类。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介电谱技术定量快速预测润滑油40℃粘度、100℃粘度的数学模型。其中,40℃粘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96,预测误差平均值为1.0542;100℃粘度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4,预测误差平均值为0.0942。研究结果表明,介电谱技术能够准确、有效地评价油品的粘度指标。并且,与现存技术相比,其技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克服脂肪酸型柴油抗磨剂的性能不足,以丁二酸酐与7-辛烯-1-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了一种丁二酸单酯柴油抗磨剂;优化了反应投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参数,得到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采用红外光谱、高频往复试验表征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润滑抗磨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丁二酸单酯的加剂质量分数仅为150μg/g时即可满足柴油抗磨要求(高频往复试验钢球磨斑直径不大于420μm),加剂量比脂肪酸型抗磨剂降低40%;而且,以合成的丁二酸单酯为柴油抗磨剂,对柴油其他理化性能的影响很小,柴油满足国Ⅵ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区扶余油层划分出5个中期旋回、16个短期旋回,建立高频等时地层格架,并通过层位标定、小层对比建立井震格架; 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高频等时地层格架下各个短期旋回的测井相模式及沉积相,认为该区沉积相为介于经典曲流河与经典网状河之间的河流类型; 在高频等时地层格架下建立相控砂泥岩模型,应用模型约束叠前地震数据进行相控反演,依据相控叠前反演结果进行储层预测,形成了基于等时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地震识别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本区叠置砂体预测问题,在反演剖面上后验井2m以上砂岩刻画清晰,1~2m砂岩在反演剖面上也有响应。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庆油田开展了介电、测井方法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三点认识:(1)确定利用地层介电常数来划分油层和水层或水淹层的可能性;(2)确定利用基于电磁场理论建立起来的介电测井方法为最实用,特别是利用测量电磁场相位差参数划分油层和水淹层最为有利;(3)试制出相位介电测井仪,在井下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11.
汽油润滑性研究Ⅳ.汽油磨损公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是制定汽油的规格标准,还是调整汽油配方法满足燃料泵对润滑的要求,都要详细了解汽油的组成及其与磨损的关系。因此,炼油厂很希望有一个定量描述汽油组成-磨损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即使是近似公式或经验公式也是很有用的。本研究基于模型化合物的试验结果,建立了3个汽油磨损公式,用汽油各组分对同磨损各自的贡献的线性加和来表达汽油的磨损,从而达到预测汽油HFRR磨损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与柴油的润滑机理不同,汽油基本上依靠本体组分润滑,笔者从高频往复试验机(HFRR)试验中汽油的磨损现象入手,详细讨论了汽油的润滑机理,非常低的粘度和含量很少的天然极性抗磨杂质使汽油无法在软的下试块上形成有效的保护膜,导致严重的粘着磨损和金属转移。汽油润滑性涉及许多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因素:汽油中的水、含氧掺和物、双烯烃、双芳烃和极微量杂质的存在,汽油的挥发性,粘度效应,以及不同磨损机理的协同作用。汽油在贮存过程中的氧化对汽油的磨损机理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3种高碱值磺酸钙清净剂对手动变速箱油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利用HFRR高频往复试验机、SRV摩擦磨损试验机、MPR抗微点蚀试验机以及Automax同步器台架试验机对摩擦因数、磨斑磨痕以及磨损量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磺酸钙清净剂均具有减摩抗磨作用;在加入量(w)为1%时,3种清净剂中,钙含量和碱值最高的磺酸钙C对润滑油的减摩抗磨改善效果最佳,摩擦因数、磨痕直径、MPR辊子宽度变化率最小,Automax同步环的轴向磨损量最低。  相似文献   

14.
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菜籽油、大豆油以及芸香籽油制备了多种脂肪酸低碳醇酯即生物柴油,用高频往复试验机法(HFRR)考察了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的增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柴油对低硫柴油润滑性有增进作用,但添加质量分数在0.2%以下时效果不明显;柴油组分不同,对生物柴油的感受性也不同:对于馏分较重、粘度较大的柴油,生物柴油的添加量只需超过2.0%其润滑性就能满足标准要求(磨斑直径不大于460/μm);而对于馏分较轻、粘度较小的柴油,需添加4.0%~5.0%才能使其润滑性满足要求;生物柴油的烷氧基链长对其润滑性没有明显影响,而甘油单酸酯或游离脂肪酸等杂质能够显著提高其润滑性;以不同植物油为原料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较低的添加比例下对低硫柴油的润滑性没有明显的不同,超过2.0%以后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SM/GF-4汽油机油复合添加剂和油品配方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油品模拟试验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质均能满足SM/GF-4规格指标要求,该油品配方中复合添加剂的加剂量(w)为7.5%。采用MTM和HFRR摩擦磨损试验对新开发的SM/GF-4 5W-30油品进行了减摩和低温抗磨性能研究,发现油酸甘油酯减摩剂老化后仍然具有较好的减摩性能。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了该油品进行程序IIIG高温抗氧化发动机台架试验后的活塞沉积物成分,结果表明活塞沉积物中除积炭外,主要含有发动机油的硫酸盐灰分。  相似文献   

16.
Growing trend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rapid, simple, and cost-effective methodologies for grain quality monitoring have been observed for a long time. Infrared spectroscopy associated with chemometrics has proven to b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wet chemistry methods. So far comparative research tha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pectral preprocessing, wavelength selection, and model performance is ra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pectral preprocessing and wavelengths selec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partial least square (PLS) regression models constructed with near-infrared (NIR) and mid-infrared (ATR-FT/MIR) spectroscopy. Eighty wheat sampl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Western Canada. NIR (680–2500 nm) and MIR (4000–700 cm−1) spectra were collected and calibrated with reference crude protein (CP) and moisture content using PLS regression technique based on different spectral preprocessing methods and selected important wavelengths. In a general way, the models generated with NIR spectra showed superior performance than that developed with MIR spectra. For CP, the best NIR model was developed with the 1400–2500 nm spectral range of standard normal variate (SNV) and first derivative (FD) pretreated spectra, which showed an excellent prediction performance (R2 = 0.97); the best MIR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1750–1100 cm−1 region of SNV corrected spectra, which gave a good predictive ability (R2 = 0.90). Regarding to the moisture, the best model obtained by NIR technique (based on the 1100–2500 nm region of raw spectra) showed a good prediction performance (R2 = 0.86), while the best model generated by MIR technique (using the full wavenumber range of FD-SNV preprocessed spectra) only gave approximat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R2 = 0.72). Both spectral preprocessing and wavelength selection could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PLS models for predicting CP and moisture content in wheat. More effort is needed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ATR-FT/MIR spectroscopy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appropriate chemometrics tools.  相似文献   

17.
汽油润滑性研究I.对欧洲汽油润滑性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采用已建立的汽油磨损测试法对欧洲汽油的润滑性进行了初步考察,其目的是得到一些基本数据供进一步研究用。为了考察汽油润滑性问题内在的化学因素,对基础油、汽油组分、掺和剂、添加剂以及商品汽油进行了以下试验:(1)考察5种已知无铅基础汽油的磨损,并与瑞典环保柴油对比;(2)考察汽油各组分油的本体组成对汽油润滑性的影响;(3)对掺和剂MTBE加入汽油,考察其对润滑性的影响;)4)将清净剂加入汽油,考察其对润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柴油碳烟对ZDDP摩擦反应膜的分布、成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HFRR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摩擦磨损试验。采用激光显微镜、SEM/EDS、拉曼光谱、XPS和纳米压痕仪对由ZDDP和碳烟摩擦磨损后的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碳烟会刮离ZDDP摩擦反应膜并嵌入磨损表面,导致膜厚减小和摩膜的不均匀分布。ZDDP摩擦膜中的磷酸盐结构由短链焦磷酸盐向长链偏磷酸盐转变,归于碳烟磨粒磨损引起的接触应力增加,促进了ZDDP的交联。磨损表面的硬度(H)和弹性模量(E)增加,而硬度与弹性模量的比值(H/E)降低,这表明碳烟导致耐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根据前线轨道理论,采用量子力学方法考察了多种烯基丁二酸酐及其衍生物与摩擦表面的化学吸附作用;采用分子力学方法研究了烯基丁二酸酐及其衍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合高频往复试验(HFRR)对烯基丁二酸酐及其衍生物抗磨性能的评价结果,提出了同时含有与摩擦表面发生化学吸附的官能团和形成分子间氢键的官能团的抗磨剂分子--“T”形分子可能具有更优越的抗磨性能,此观点为开发新型抗磨剂分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