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通过对北红尾鸲雌雄鸟育雏活动领域及其行为进行定点观察.经观察得出:成鸟每天约喂食111次.其中雄鸟喂69次,雌鸟喂42次,主要喂给雏鸟地栖昆虫.  相似文献   

2.
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在环境温度25℃时测定了太平鸟(Bombycillagarrulus)、红尾伯劳(Laniuscristatus)、普通朱雀(Carpodacuserythrinus)、红喉歌鸲(Ficedulaparra)和栗鵐(Emberizarutila)的代谢率、体质量等指标,探讨其代谢产热特征.结果表明:太平鸟、红尾伯劳、普通朱雀、红喉歌鸲、栗鵐的BMR分别为(2.40±0.07)mLO2/g·h;(3.40±0.05)mLO2/g·h;(4.17±0.16)mLO2/g·h;(5.53±0.25)mLO2/g·h;(4.40±0.33)mLO2/g·h.5种鸟的体质量和基础代谢率均差异显著,且代谢率的大小直接与体质量相关.验证了Brody提出的异速增长理论,即体质量较小的动物其单位体质量的BMR相对较大,并认为鸟类的基础代谢率大小与食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雌雄成年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端脑内的新生细胞,实验鸟注射BrdU后存活2h,通过ABC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进行染色,观察成年雌雄八哥端脑鸣唱中枢弓状皮层粗核(RA)、端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前脑基底神经节中纹状体的X区(Area X)冠状切面室带区(VZ)内的新生细胞增殖差异.结果如下:1)在RA、HVC和X区冠状切面整段VZ内雄鸟新生细胞增殖能力高于雌鸟,具有明显的性双态性;2)HVC和X区冠状切面分段VZ内雄鸟的新生细胞增殖能力高于雌鸟,RA冠状切面雌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成年八哥端脑VZ不断的产生新生细胞,并且雌雄八哥有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雄性更善于鸣啭有关.  相似文献   

4.
于2013年的5月末至6月初连续10天,利用红外照相设备对黑龙江省宝清县七星河自然保护区的3对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进行了孵卵行为的全天定点观测.结果表明,红嘴鸥坐巢行为主要集中在12:00-16:00之间,离巢时间集中在19:00-21:00之间,护巢与警戒行为波动较大,但主要集中在8:00-14:00之间和22:00-1:00之间,休息行为集中在14:00-17:00之间,鸣叫行为集中在8:00-13:00之间,梳羽行为全天进行,但是白天梳羽次数明显高于夜间,翻卵行为次数白天与夜间没有明显差别.红嘴鸥的孵卵行为,虽然不同个体存在差异,但是,差异不大,都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进行波动,并且活动都很有规律,主要由雌鸟负责孵卵任务,雄鸟一般很少在巢.  相似文献   

5.
易国栋  郝锡联  孙宝宇  赵匠 《松辽学刊》2003,24(4):47-48,51
作者在2002年和2003年2个繁殖期对吉林省左家次生林中花尾榛鸡(Bonasabonasi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尾榛鸡营巢期在5月上旬,巢简陋但隐蔽,多处于倒木或倾斜度很大的树木之下,也有筑于灌丛中的.产卵多在5月上、中旬,窝卵数多为8~12枚,平均卵重15.65g±1.84(n=30),卵径38.4×28.02(n=30),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2.5±1.28天(n=5),孵化率为85.8%.  相似文献   

6.
湘云鲫和湘云鲤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测量法和解剖法测定了湘云鲫、湘云鲤的形态特征 .湘云鲫的主要性状为 :背鳍条 3,17~2 0 ,臀鳍条 3 ,6 ,胸鳍条 1,14,腹鳍条 1,8.侧线鳞式 2 9~ 32 66 -V.第一列鳃弓外列鳃耙数 5 0~ 5 2 .下咽齿一行 ,4~ 4,铲齿 .体长为体高的 ( 2 .79± 0 .38)倍 ,为头长的 ( 3.75± 0 .2 5 )倍 ,为尾柄长的 ( 5 .5 9± 0 .33)倍 .头长为吻长的 ( 3.6 8±0 .46 )倍 ,为头高的 ( 1.2 4± 0 .11)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 ( 1.2 3± 0 .11)倍 .湘云鲤的主要性状为 :背鳍条 3,17~ 19,臀鳍条 3 ,6 ,胸鳍条 1,13~ 14,腹鳍条 1,7~ 8.侧线鳞式 32~ 345~ 65~ 6 -V.第一列鳃弓外列鳃耙数 31~ 32 .下咽齿二行 ,2 ,4~ 4,2 ,臼齿 .体长为体高的 ( 3.0 9± 0 .17)倍 ,为头长的 ( 3.71± 0 .19)倍 ,为尾柄长的 ( 5 .70± 0 .6 9)倍 .头长为吻长的 ( 3.0 3± 0 .36 )倍 ,为头高的 ( 1.2 7± 0 .0 8)倍 .尾柄长为尾柄高的 ( 1.2 2± 0 .17)倍 .  相似文献   

7.
夏季大白菜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播大白菜习惯叫做"夏大白菜"、"热白菜",6月中旬~7月中旬播种,8月中旬~9月中旬收获.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大,病虫害特别严重,这给适于温和条件下生长的大白菜的栽培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大白菜夏季栽培的关键是保证在高温条件下结球良好,栽培要点可概括为以下5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往复区熔法生长了掺杂 Sb I3的 ( Bi2 Te3) 0 .90 ( Sb2 Te3) 0 .0 5( Sb2 Se3) 0 .0 5赝三元 n型半导体温差电材料 ,测定了晶棒轴向温差电性能 .所制备的质量为 2 0 0 0 g,直径为 33mm的 n型晶锭 ,6 0 %左右可利用部分的温差电参数分布为 :温差电动势率 α=2 0 9~ 2 0 6 μV/K;电导率 σ=935~ 1 0 30 /Ω.cm;热导率K=1 .5 2~ 1 .5 5 W/( m· K) ;温差电优值 Z=2 .6 9~ 2 .84× 1 0 - 3/K.  相似文献   

9.
<正> 平顶山市农科所育成的韭菜新品种791,其突出特点: 1.主要性状:株高50公分左右,株丛直立、植株生长迅速,生长势强,叶鞘长而粗壮,叶片宽大肥厚,单株重约5克左右。一年生单株分叶6个以上,三年生单株分叶30个以上,粗纤维少,品质好。 2.抗寒性强:韭菜商品高度30公分以上时比钩头早上市15天左右,到12月中旬仍可露地生长和收获青韭菜。 3.适应性广:省内30个县市试种均表现  相似文献   

10.
<正> 苎麻赤蛱蝶(Pyrameis indica Herbst)俗名卷叶虫。属鳞翅目,蛱蝶科,是我区苎麻上的主要害虫。每年都危害较重。为使麻农掌握此虫的防治方法,确保苎麻的产量和品质,1984~1989年作者对赤蛱蝶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研究。 1.生活史:苎麻赤蛱蝶在我区一年发生三代。越冬成虫于翌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第一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害头麻;第三代幼虫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害二麻;第三代幼虫9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为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