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数字化建造 新方法论驱动下的范式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烽 《时代建筑》2012,(2):74-79
文章认为,运用数字化方法设计并将传统材料进行手工建造的方式更近于在设计方法层面对传统建构思想的批判性延伸。随着建造操作主体从"手工"向"机械"、"数控机械"的转化,以及操作对象从"传统材料"向"多维材料"、"复合材料"的发展,新范式的转化已经不可避免地到来。数字化建造方法正是使传统建构思想走向未来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宋刚  钟冠球 《时代建筑》2013,(2):102-109
TIT设计师工作室群设计的关键在于从微观层面去操作旧厂区规划,同时引入城市生活。在设计层面,将规划、建筑、景观、室内整体考虑,以一种集合景观的思路去理解整个建筑群的设计;并且在建造层面引入多样建造手段,既回应了中国现实,也增强了建筑群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需要应用建造系统的思维。影响深远的多米诺体系可以被看作住宅原型或结构原型,更是非常重要的建造系统案例,最初是作为装配式建造系统而设计。以多米诺体系为例,分析建造系统各个层次的性质和建造系统衍生变化的方式,论述系统层面的演化超越造型个性化的意义。本文介绍多米诺体系在当代的实践之一——装配式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建造系统在江苏和能人居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夏珩  彭小松  彭嫱 《住区》2021,(1):141-149
尝试解决以"封闭箱体"为几何特征的"箱式预制"建造模块及其建筑在结构、空间、家具、形态等层面存在整合效能不高的缺陷.采用真实建造与实证研究方法,以位于西安南郊低造价乡村住宅项目为契机,应用轻木材质的"箱式预制"建造系统,其单元模块具有"非封闭箱体"的几何特征,着重探讨结构、家具与空间在竖向的整合设计,发展出南北错层的空...  相似文献   

5.
当代建筑协同设计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时代建筑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分工细化、多学科协作成为当代建筑设计建造的重要特征,传统建筑设计与建造的流程及关联方式也随之改变.本文针对当代建筑设计建造系统的复杂协作,梳理建筑协同设计演化历程,提炼当代建筑协同设计操作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住宅天然光环境设计目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由"多目标系统"的概念层次向"多目标控制"的操作层面转化的理念和方法,以期为住宅天然光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筑数字化论题之二:循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数字化是对信息的研究.信息的传播改变着各种传统行业的职业内涵,如何是设计,如何设计,设计什么,设计出什么.设计是对建筑的虚拟建造,设计有研究性,建筑有客观性,建造需要精致性,从而必须使建筑的数字化超越狭义的工具层面,使"设计"表现为一种全周期的建造信息管理的行为,重视设计的证据,发挥终端建筑师能动性,考虑业主的价值要求,直面设计与建造过程的信息复杂因素,建筑循证设计的概念正是BIM在全周期信息水平上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在设计与建造分离、信息传递依然依靠图纸媒介的背景下,我国目前的建筑运作模式呈现为一种串行方式,以致引起了设计-建造-修改设计-重新建造的循环,进而导致工程周期较长及建造品质低下等问题。为改革及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提出建筑运作"并行化"方式,阐述了构建并行化操作的3个要素,并提出了执行并行化运作的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力学生形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它大大地延伸了建筑与结构协同的操作范围,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完成设计到建造的起点。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7年"数字设计与建造"毕业设计及2017DADA建造营的搭建为例,通过阐述粒子—弹簧系统模拟和弹性弯曲计算两种力学生形的数字化设计与建造的全过程,揭示在力与形整合下的建筑设计及其建造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10.
楼纳建筑师公社露营服务中心设计试图保留当代的视角,创造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而非将视线局限在所谓的"传统"。在空间记忆、在地建造、地理环境三个层面上作出回应,将当代性融入在地性,承载"活着的地方建造文化",探索一种包含纪念性与隐喻的、在土地中自然生长的现代性。当地人将混凝土与多种在地材料结合,服务于在地生活的空间创造,并因其跨度及可塑性,极大丰富了民居的空间类型,设计在构造上沿用这些做法,并改良其建造工艺,发掘其塑造空间的潜力,呈现出新的品质,而非重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1.
从"工匠"和"工具"的概念辨析开始,一方面探讨了计算机算法作为模拟、迭代、优化以及建造的核心技术正在极大地介入并改变着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指出物联网架构下的智能设计与建造工具正在不断增强人类的思维能力、建造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并在未来形成不同的人机合作的建造工艺,"数字工匠"的概念由此而来。人机共生的设计建造方法与体系将不断赋能给建筑师以及整个建造产业,形成更强的创造力并促进建筑生产体系的升级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建筑在历史中沉淀了营造与法式的互成关系。以大木作体系为例,其相应的布局体系、平面体系、铺作制度、材契制度等都在建造和适应性中取得了平衡。传统建筑所追溯的价值体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木材本身具有可替换性,从这个层面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实质是一个临建系统。另一方面,在历朝的建造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细节及其布局都有所延续,建筑在营建与再建中维护了建造系统的法式精神,也维护了建筑与场所自在的关系,所以从历史的语境来说,"临时建造"的概念并不是浅议层面"临时的"、"拆卸的"等工业语汇中的概念。于是,本着对传统线索下"临时建造"的概念的界定,以及探究该概念拓展的可能性,笔者尝试以源起、要素、批判及实践等框架下构建"临时建造"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建筑》2016,(2)
算法设计与数控建造方法以严密的程序系统为平台,追求各设计阶段数据的无缝衔接,并借此弥合设计与加工建造间的不连贯。"数字链"系统重新定义了设计与建造的"标准化"概念,使设计重心转向整体逻辑与算法的构建。通过介绍DOME·V、PARAB·M、CANOPY三个构筑物的设计原理,尝试阐明算法设计与数控建造方法的优势所在:可充分实现建筑形式、各类数据及加工方式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BIM技术发展的应用现状,分析BIM技术应用的瓶颈,提出由感知层、控制处理层、应用层的三层结构组成的BIM+物联网的智能建造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构建"可插拔"式集成应用的数据输入平台,基于AI、大数据、云处理技术的数据处理平台和基于数字化运行的智能操作终端,执行数字化建造和运维管理,应用于传统建造方式的数字化升级和构建全新的无人化施工系统,最终实现全智能化建造方式。  相似文献   

15.
齐奕  夏珩 《建筑师》2021,(3):103-112
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萨雷斯·罗伯关注社会营造及低技创新,在建筑系统层面整合结构、材料、构造、空间等议题,系统性降低建造技术门槛、实现极低造价建设.本文溯源了其拱壳系统传承谱系,对比分析三套拱壳系统的设计、材料与建造,并通过案例全面展示其迭代性设计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方法.罗伯的拱壳系统创新为墨西哥及拉美地区大量贫民提供了优良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对中国当下的参与式设计、乡建、社区营造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介绍了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运行等级,并分析了全自动运行线路与常规线路技术层面的差异性和运营层面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张姗姗  齐奕 《城市建筑》2015,(1):117-119
轻型建筑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建筑界的广泛讨论,一批建筑师正在努力推动其成为一种新的建筑选择。作为运用大量轻型建筑材料进行设计并建造的设计大师,格伦·马库特(Glenn Murcutt)的建构哲学、设计策略及建造方法都将轻型建筑引入另一个高度—可持续建筑。本文通过对马库特设计思想的解读,指出"设计结合自然"于建筑师本人来讲绝非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归纳了其轻型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三个层面创作思想演进过程,强调建筑绝非局限于功能与形式,对材料与技术的重视于可持续建筑来讲同样重要,最后总结出轻型建筑不仅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也能够成为可持续建筑设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测试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在兰州地区气候条件下的实际运行效果,提出设计与建造本实验台。前期已经对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进行了传热传质过程分析与计算研究。为了测试该蒸发冷却器的最佳二次/一次风量比、淋水量、空气温湿度以及压降,需要设计与建造相关实验台的测试系统以进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在清华建筑学院2012年"建筑体验实习"课程中进行的一次数字建筑实践。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和33名同学在2周的时间内完成了一个实验性亭子的设计和建造。在这个作品中,试图探索数字建筑语境下的结构形态创新的潜力。经过数字化设计、结构模拟与优化、数控加工与建造等完整的数字建筑实践过程,一个由60块三角形木质面板和201个金属合页组成的亭子被建造出来。本文介绍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和设计、建造的全过程,并对项目的过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篇首语     
<正>材料如何能够成为一种设计策略,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工具性构成要素。这个问题一方面体现在价值层面——材料是纯然的物,还是为"人"而存在的物;另一方面它也体现在方法层面——在材料的结构与表面之间,在材料的建造属性与空间属性之间,如何取得一种真正的平衡。从材料视角回顾近30年来国内的建筑实践,早期的探索注重地方性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