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2.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军  张庆 《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01-402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并与相同剂量罗哌卡因比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宫产手术病人40例行硬膜外阻滞,随机分成两组,0.75%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和0.75%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20例,L组给予0.75%左旋布比卡因10ml,R组给予0.75%罗哌卡因10ml,观察各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上界、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满意度、肌松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上界、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满意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松效果L组优于R组。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均可用于剖宫产手术并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同等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肌松效果优于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80例ASAⅠ~Ⅱ级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组(B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慢;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甲磺酸罗哌卡因较左旋布比卡因短。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布比卡因与甲磺酸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均为临床麻醉适宜浓度,但左旋布比卡因药效强于甲磺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4.
徐惠杰 《中外医疗》2013,(30):99-99,10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手术硬膜外麻醉中的麻醉效果。方法该院实施的64例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麻醉)和观察组(左旋布比卡因麻醉),对两组麻醉起效时间(TO)、完全起效时间(T1)、麻醉持续时间(他)、肢体运动恢复时间(仍),以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O时间明显缩短,他、T3时间明显延长,P〈0.05;而两组在T1时间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应用于妇科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左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O.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ASA Ⅰ~II级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罗哌卡因组(R组),各25例。分别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罗哌卡因30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麻醉后5min(T2)、10min(T3)、20min(T4)、30min(B)的HR、MAP、SpO2、RR,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术后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时间和麻醉镇痛质量。结果两组在各时间段的HR、MAP、SpO2、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起效时间:L组为(4.6±1.2)min,R组为(4.9±1.4)min(P〉0.05);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时间:L组为(485±140)min vs (220±30)min,R组为(445±130)min vs (186±38)min(P〉0.05)。两组麻醉镇痛质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左旋布比卡因与0.375%罗哌卡因30mL皆可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两者麻醉起效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麻醉镇痛质量相似。  相似文献   

6.
王华  庾俊雄  林高翔  熊威威  梁维  唐娟 《广西医学》2009,31(9):1236-1238
目的研究小剂量0.7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择期高龄下肢手术患者32例,年龄70~82岁,ASAⅡ-Ⅲ级,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组和布比卡因组。两组分别以0.1ml/s在蛛网膜下腔分次小剂量注入0.75%罗哌卡因1ml或0.75%布比卡因1ml直至麻醉平面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痛觉阻滞程度、最高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法),并且记录麻醉前(T0)、麻醉满意时(T1)、切皮后1.5h(T2)和术毕(B)HR、MAP的变化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但罗哌卡因组的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比布比卡因组显著延长(P〈0.05);最高阻滞平面低于布比卡因组(P〈0.05);而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比布比卡因组显著缩短(P〈0.05);罗哌卡因组最大Bromage评分明显优于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小剂量0.75%罗哌卡因连续腰麻用于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临床上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和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6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甲磺酸罗哌卡因15 mg,B组左旋布比卡因15 mg。结果:A组最大Bromage评分、最高感觉阻滞平面高于B组,B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快于A组(P〈0.05),麻醉平面固定时间、Bromage 0级时间均长于A组(P〈0.05),B组感觉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B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高于A组(P〈0.05),术后开始排尿及能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A组。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甲磺酸罗哌卡因有优于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琪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9):1150-1152
目的:比较0.75%左旋布比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效应,并观察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90例ASA~级,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腰椎手术病人随机分成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布比卡因组(B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30例,分别观察各组药物对机体运动、感觉阻滞效应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总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最大运动阻滞程度,LB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而LB组与R组有显著性差异;运动阻滞完全时间LB组明显短于B组(P<0.05);感觉阻滞完善时间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血流动力学指标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0.75%左旋布比卡因可为硬膜外麻醉下腰椎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且其麻醉作用与布比卡因相似,而较相同浓度罗哌卡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评价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与镇痛效果。方法检索PubMe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等数据库中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臂丛阻滞麻醉与镇痛中的对比研究,利用Meta分析专用软件RevMan5.0进行系统评价,分析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在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恢复时间的差异。结果最终有8篇研究纳入Meta分析,其中罗哌卡因组219例,左旋布比卡因组221例。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5,P=0.58;Z=1.76,P=0.08),但左旋布比卡因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罗哌卡因(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与镇痛效果相同,但又各具优势,可按实际臂丛阻滞麻醉情况进行有效取舍。  相似文献   

10.
丁辉有  曹志德  罗苹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5):362-363,371
目的观察0.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用于学龄儿童蛛网膜下隙阻滞(脊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ASAⅠ-Ⅱ级患者80例,分为罗哌卡因组:0.5%罗哌卡因按每厘米椎长(第七颈椎到骶骨裂孔长度)0.3mg给药,布比卡因组:0.5%布比卡因,按每厘米椎长0.15mg给药,用药后观察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及其起效时间、T10感觉平面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程度、起效、恢复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结果最高阻滞平面,感觉、运动起效、平面固定时间,Bromage分级,T10感觉平面持续时间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恢复时间罗哌卡因组短于布比卡因组(P〈0.05)。结论0.5%罗哌卡因每厘米椎长0.3mg可用于学龄儿童临床脊麻。  相似文献   

11.
李冰  杨璐 《当代医师》2014,(7):897-900
目的观察七氟醚预处理对于冠心病人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机制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l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进行七氟醚预处理,对照组给予异丙酚,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进行30min时(T1)、切口缝合后(T2),以及术后6h(T3)、术后12h(T4)、术后24h(T5)记录患者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每搏输出量(SV)、心排血量(CO)、心脏收缩时间比率(STR)及血清肌钙蛋白T(cTnT)。结果研究组患者的HR、CO、SV、CVP、MAP、STR、cTnT在术前、术中、术后及恢复过程中波动比对照组小,较为平稳。其中,研究组T,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48±0.40)L/min、(6.4±1.9)ml/(min·m^2)、(0.36±0.76)、(0.227±0.112)ng/ml,T2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58±0.52)L/min、(6.6±2.3)ml/(min·m^2)、(0.36±0.63)、(0.241±0.115)ng/ml,对照组T1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11±0.53)L/min、(5.2±2.1)ml/(min·m^2)、(O.46±0.81)、(0.351±0.106)ng/ml,T2时点CO、SV、STR和cTnT分别为(3.15±0.61)L/min、(5.7±1.5)ml/(min·m^2)、(0.44±0.90)、(0.311±0.112)ng/ml,研究组的CO、SV在Tl、T2时点高于对照组,STR在Tl、T2时点低于对照组,cTnT在T1、T2时点低于对照组,且以上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能使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更适用于临床麻醉,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肌钙蛋白T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孙朝辉  孙传良  黄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69-2670,2676
目的:以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三种不同局麻药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比较观察其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三组均于入室20min后行双侧C4横突一针法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用0.25%布比卡因(A组),0.25%罗哌卡因(B组),0.25%左旋布比卡因(C组),三组均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混合液共20ml。每侧C4横突注药6ml,后退针至颈阔肌表面扇形注射4ml,双侧同时阻滞。记录颈丛神经阻滞前(T0)、颈丛神经阻滞5min(T1)、10min(T2)、15min(T3)、30min(T4)、60min(T5)时的SBP、DBP、HR、SpO2。结果:T1~T4时三组SBP、DBP、HR均明显高于T0时(P<0.05),T0~T4时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O2三组各时段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均维持于95%以上。三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均为100%。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均能增强麻醉效果,并使循环更趋稳定,但罗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安全性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重正常产妇与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开始前麻醉感觉平面阻滞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方法:ASA I 或域级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 例,均在L2~L3 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根据体重指数将产妇分为正常组(A 组, BMI〈30kg/ m^2 )和肥胖组(B 组, BMI〉30kg/ m^2 ),每组30 例.测量产妇BMI、麻醉感觉平面阻滞范围及麻醉开始前5min(T0 )和麻醉开始后5min (T1 )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结果:在相同剂量的麻醉药物下,B 组产妇感觉平面阻滞范围高于A 组产妇(P〈0. 05);在T0 时间点,A 组产妇与B 组间比较,SBP、DBP 及HR 无明显差异(P〉0. 05);在T1 时间点,A 组与B 组产妇间比较,SBP、DBP 及H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组内比较T1 与T0 比较,A 组产妇SBP、DB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R 无明显差异(P〉0. 05),B 组产妇BP、DBP 及H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与正常体重的产妇相比较,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更应关注麻醉阻滞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开胸手术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45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0.25%罗哌卡因组(B组)和0.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均为15例。全麻诱导后,每60minB组和C组硬膜外腔间断注入相应浓度罗哌卡因5ml辅助术中镇痛,A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记录各个时期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值,术毕各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结果:全麻诱导后,3组HR、MAP均下降(P<0.05~P<0.01)。在气管插管后、手术初期、拔管时期,A组HR、MAP显著升高(P<0.01);B组HR、MAP波动较小(P>0.05);C组HR在手术期下降(P<0.01),MAP在插管后各时期显著降低(P<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缩短(P<0.01),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恶心呕吐、呼吸抑制。A组术后有1例烦躁。结论:0.2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开胸手术患者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全麻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80例择期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法,Ⅱ组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法,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静卧首次(To)、给药后2min(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的HR、MAP、SpO2,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0时两组MAP和HR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Ⅰ组各时刻MAP和HR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Ⅱ组T2~2MAP降低(P〈0.05);与L时比较,Ⅱ组T1-5,MAP升高(P〈0.05);与T0时比较,Ⅱ组T2HR降低(P〈0.05);与R时比较,Ⅱ组T3-5HR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增多(P〈0.05)。结论与静脉快诱导相比健忘镇痛慢诱导法用于老年人更为安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择期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联合麻醉组(A组)与静脉麻醉组(B组)两组各25例,分别给予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与OPLAC喉罩通气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T1)、喉罩插管时(T2)、喉罩插管后5min(T3)、拔管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麻药用量、清醒时间、拔管时间、Steward苏醒评分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清醒和拔管时间显著缩短(P〈0.05),苏醒评分明显增加(P〈0.05),患者MAP、HR、Sp02的稳定性显著升高(P〈0.05),麻药用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OPLAC喉罩通气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可以减少麻药剂量,患者意识和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减少,更适合高危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硬膜外规律间断注射0.125%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有分娩镇痛要求的初产妇60例,随机分为45 min组(A组)、60 min组(B组)和75 min组(C组).分别规律间隔45、60、75 min注射0.125%罗哌卡因6 ml,均无背景持续输注剂量.记录VAS、爆发痛、罗哌卡因用量、阻滞平面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镇痛前相比,3组产妇在实施分娩镇痛后VAS均降低(P<0.05),但3组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罗哌卡因用量减少(P<0.05),而B组与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T8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爆发痛次数以C组产妇最多.结论 硬膜外规律以6 ml/45min、6 ml/60min和6 ml/75min间断输注0.125%罗哌卡因均可有效用于分娩镇痛,如按“全程无痛、最小药物用量”的原则,则6 ml/60 min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低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Ⅰ组)、低质量浓度轻相对密度组(Ⅱ组)和高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Ⅲ组),每组36例。3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给予同等剂量的腰麻液甲磺酸罗哌卡因8.94 mg。监测记录3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效果优良率均达到100%;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达3分的例数分别为26、25、36,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间比较:注药后15 min 3组MAP分别为(114.86±13.65)、(113.56±16.54)、(75.21±15.65)mmHg;HR分别为(94.51±16.53)、(94.65±16.12)、(112.65±23.56)次·min-1,Ⅰ、Ⅱ组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内比较:Ⅰ、Ⅱ组与相应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注药前与注药15 min后MAP分别为(116.53±15.32)和(75.21±15.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Ⅱ组(P〈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预处理对预防全身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注射痛及肌阵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N组),各30例。D组术前30 min鼻内滴入右美托咪定(1.0μg·kg^-1);N组术前30 min鼻内滴入同等剂量0.9%氯化钠溶液。麻醉诱导时每组均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1。记录两组预给药前(T0)、给依托咪酯前(T1)及给依托咪酯后1 min(T2)、2 min(T3)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合度(SPO2);采用词语等级评分法(VRS)评估依托咪酯注射痛;观察并记录静注依托咪酯后2 min内肌阵挛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D组HR、MAP在T1、T2、T3明显降低(P均〈0.05),N组T2、T3明显降低(P均〈0.05);D组HR在T1、T2、T3较N组降低(P均〈0.05)。D组MAP、SPO2在T1、T2、T3时点较N组稍降低(P均﹥0.05);D组肌阵挛各级发生率均较N组降低(P均〈0.05);与N组比较,D组依托咪酯注射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术前鼻内滴注,能有效减轻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注射痛,还可减少依托咪酯诱导所致肌阵挛的发生,提供更稳定的血流动力环境。  相似文献   

20.
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拔管时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抑制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妇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应用相同的麻醉药物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待患者清醒达到拔管条件时,观察组于拔管前3 m in静脉注射丙泊酚0.8 mg.kg-1、芬太尼0.5μg.kg-1;对照组不予用药,直接拔管。观察拔管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躁动、呼吸抑制、呕吐、误吸、苏醒延迟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补液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MAP、HR在T1时高于T0、T2、T3、T4各时点(P<0.05),T0、T2、T3、T4各时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MAP、HR在T2、T3时高于T0、T1、和T4(P<0.05),T1时高于T0、T4时(P<0.05);观察组患者MAP、HR在T2、T3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其他时间点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各时点均无SpO2<90%、PETCO2<4.67 kPa或>6.0 kPa的情况发生;2组均无呼吸抑制、呕吐、误吸、苏醒延迟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剂量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可有效地抑制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