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593-593
现将我院川畸病13例误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岁半~7岁,平均年龄3岁。均有发热,体温39~40℃,热程最长18天,最短5天。皮疹8例,出疹时间为发热同时至6天,猩红热样皮疹3例,红斑1例,散在小丘疹3例,一过性荨麻疹1例,结合膜充血11例,四肢末端硬肿4例,颈部淋巴结肿大9例。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本文仅就8例川崎病患者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小8月,最大5岁,≤3岁5例,>3岁3例。2 临床表现 8例均以发热起病,热程长,入院时发热已5~14天,平均9.5天。7例有全身一过性多形性皮疹,其中5例为红色斑丘疹,1例呈粟粒样皮疹,1例呈猩红热样皮疹;最短于发病当天出疹,最长于第10天,平均4天;皮疹持续时间最短2天,最长9天。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6例(耳后1例,颈部2例,  相似文献   

3.
使用头孢哌酮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芳  夏丽萍 《中国药业》1999,8(7):57-57,53
头孢哌酮(头孢哌酮钠、头孢氧哌唑)为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高效、广谱杀菌作用。对泌尿系、胆系及呼吸道感染疗效较好。近年来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1皮疹据宋氏等报道,在静滴头孢派酮钠注射液的429例中,出现皮疹的8例,占1.87%。8例患者均无青霉素及头抱菌素过敏史,每日静滴头抱听酮钠注射液4.og,分两次加入生理盐水25Oim中应用。结果于24~96小时出现红色皮疹并高出皮肤,伴有疫痒,躯干皮肤较多,可融合成大片状,潮红,压之褪色。停药后对症治疗,3~7天皮疹消退。据王氏等[周报道…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1月~ 2 0 0 1年 3月我地区出现小儿手足口病小规模流行 ,我科共接诊 37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 37例 ,其中男 2 1例 ,女 16例。年龄 1~ 4岁 2 3例 ,4~ 7岁 11例 ,>7岁 3例。幼托儿童 31例 ,农村散居儿童 6例 ,病程 6~ 10天 ,平均 7天。发病前先有发热 30例 ,体温 38~ 4 0℃ ;食欲不振、精神差 2 5例 ,烦躁、易激惹 15例 ;咳嗽 19例。 37例患儿均出现皮疹 ,多于发热的第 2、3天出现。口腔疱疹初始为红斑 ,很快形成水疱 ,周围绕以红晕 ,约 2天后转为溃疡 ,多位于软腭、颊粘膜、舌面及齿龈。皮肤…  相似文献   

5.
林祥副 《华北国防医药》2003,15(4):291-291,292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 ,易误诊。韶关市 1995年 11月~ 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川崎病 5 5例 ,其中误诊5 0例 ,误诊率达 91% ,现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5例 ,男 4 0例 ,女 15例 ;年龄 6个月~ 13岁 ,≤ 3岁 35例 ,>3岁 2 0例。1 2 临床表现  5 5例均伴有发热 ,多为持续高热 ,热程最短 4天 ,最长 2 9天 ,其中 >12天 2 3例 ,≤ 12天 32例 ;皮疹为猩红热样、麻疹样、幼儿急疹、多形红斑型等 ,多于病程 2~ 4天出疹 ,持续 1~ 10天消退。 5 0例球结膜网状充血、杨…  相似文献   

6.
林建军  徐勇  樊慧苏 《海峡药学》2013,25(3):184-185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小儿SSSS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结果 34例通过万古霉素、激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联合运用,4~6天皮疹基本消褪,6~8天病情临床治愈。3例未使用万古霉素、激素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情出现反复,时间长达2~3周后好转。结论 SSSS好发于新生儿及幼儿。早期诊断,及时应用万古霉素,激素及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支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院用四环素治疗恙虫病1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0岁~1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12天,发病前一周有野外接触史6例.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学外裴试验而确诊. 1.2症状及体征:本组10例均有突然发热,头痛3例,咳嗽3例,皮肤特异性焦痂7例,皮疹2例,浅淋巴结肿大4例,结膜充血3例,肝肿大1例.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并多器官损害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川  杨霖芝 《云南医药》2000,21(5):428-429
我科 1990年~ 1998年共收治川崎病 4 3例 ,其中发生多器官损害 35例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本组 4 3例中男 2 2例 ,女 13例 ,年龄 3个月~ 14a ,≤ 4a  2 9例 ,占 82 9% ,>4a  6例 ,占 17 1%。病程 2 6~ 51d ,平均 36d。无明显的季节性。2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均具备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 1984年修订的川崎病 6条诊断标准中的 5条以上〔1〕①发热 :全部均有 ,体温在 38℃~ 4 0℃以上 ,热程 >5天 ,呈稽留热或驰张热。②皮疹 :全部均有 ,1周内出疹 30例 ,1周后出疹 5例 ,多为斑丘疹 ,2例为猩红热样皮疹 ,…  相似文献   

9.
青霉素致新生儿过敏性皮疹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 2 0 0 1年 ,我院新生儿科在应用青霉素时发生过敏性皮疹 10例 ,2例伴有喉水肿及血管神经性水肿。经及时正确治疗症状迅速缓解 ,皮疹消退。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例中 ,男 6例 ,女 4例 ;出生时体重2 80 0~ 4 30 0g ,出生日龄 2~ 4d。因出生时难产窒息 ,出生后即给肌注青霉素预防感染 ,1日 2次 ,同时给肌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症。发生过敏性皮疹时间为用药后 2 6~38h。 2例表现为猩红热样疹 ,3例为荨麻疹 ,5例为不规则大小不等斑丘疹 ,其中 2例皮疹间散在针尖大至小米粒大出血点 ,并伴有喉水肿…  相似文献   

10.
小儿手足口病 (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由柯萨奇A16、A5、A10 型病毒引起的以发热、皮疹为主要表现的小儿常见传染病。我们对在我院就诊的 72例小儿手足口病进行临床分析 ,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在 72例患儿中 ,男 4 1例 ,女 31例 ,男女比例 1 3∶1。年龄 4个月~ 7岁 ,平均 2± 1 5岁 ,其中 2岁以下 5 9例 ,占 81 94 % ;2岁以上 13例 ,占 18 0 6 % ;潜伏期为5~ 7d。1 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72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发热后不久便有皮疹出现 ,体温 37 5~ 38 5℃ …  相似文献   

11.
<正>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和青少年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可引起肺炎及其它并发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现将我院收治的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3例。年龄8~12岁;均在11~12月份发病。症状:发热畏寒5例(多为驰张热),刺激性咳嗽6例,7例厌食,3例皮疹。X线5例表现为大叶性致密或不均匀阴影,肺部可闻及湿性罗音。实验性检查:白细胞6例正常,1例略高;血沉4例略快,3例正常;OT试验均阴性;血清冷凝集滴度试验均为阳性,其中1:256、1:160、1:64阳性各2例,1:32阳性1例。6例于发病8~17天测得,1例于发病32天测得。6例用红霉素治疗,1例用青霉素治疗,15~26天均痊愈。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4岁零2月,因下肢皮疹10+天,伴腹痛7+天,以过敏性紫癜收住院。入院检查:自动体位,生命体征正常,精神差,全身皮肤无黄染,腹部平软,无肠型及包块,脐周深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膝关节以下可见较多散在皮疹,双侧对  相似文献   

13.
氨苄西林(简称氨苄)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日见增多。世界卫生组织的药物副作用报告中曾指出氨苄的副作用发生率在各种药品中占第二位。现概述如下:1皮疹氨苄引起的药疹率国外报道为8%~10%,最高达24%:国产氨苄的药疹发生率为12%。多发生于用药7天左右,少数在停药后3~5天。50岁以下及女性发生率较高,与用药时间及剂量无明显关系。药疹主要为斑丘疹或斑疹,严重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个别也可出现荨麻疹。皮疹均有痒感,但无粘膜损害。平均停药9天消退,可留有色素沉着,但无脱屑现象。据报道”。’比较少见的药疹有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天疱疹样药疹及水泡样反应药疹。2药热 候世荣等报道的30例药疹患中,16例伴有低热,2例为中度发热。另外仅有药热的4例均表现为弛张热型,高峰体温为38.5℃~39℃。还有作报道的药热多数为中高热,个别呈超高热.出现药热的时间多在用药后7~8天,有的则在静滴用药后1~2h。有作分析出现药热的患青霉索皮试均为阴性,故可排除是由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热。但因青霉素与氨苄结构不尽相同.毒霉索皮试阴性尚不足以排除由氨苄引起的变态反应药热。3 过敏性哮喘 姜菊英等报道5例由氨苄引起过敏性哮喘的病例,这些病例原发病均系肺及支气管疾患。观察到原发疾病较重其哮喘发作时症状亦较重,而且这5例患有4例在用药期间出现皮疹,皮疹出现1天后或皮疹出现的同时发生过敏性哮喘,1例在停用氨苄5天出现皮疹和过敏性哮喘。  相似文献   

14.
我科从 1986- 2 0 0 1年收治斑疹伤寒患儿 68例 ,其中误诊 2 2例 ,误诊率 3 2 .4% ,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6例 ,女 6例 ;年龄 :3~ 5岁 3例 ,5~ 8岁 6例 ,8~ 14岁 13例 ,居住城市 6例 ,农村 16例。1.2 临床表现 :2 2例均有发热 ,其中稽留热型 14例 ,弛张热型 5例 ,不规则热型 3例。热前寒战 5例。 10例有显著头痛 ,8例有明显肌肉酸痛。 6例有皮疹 ,出疹时间以发热第 4~ 7天多见 ,多为充血性丘疹或斑丘疹 ,散在分布于躯干、四肢 ,皮疹多持续 4~ 7d逐渐消退。 6例有颈部、前胸部皮肤充血 ,且其中 3…  相似文献   

15.
64例恙虫病患者消化系统损害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恙虫病可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现将我院 1996年 5月~1999年 5月收治 96例恙虫病患者合并消化系统损害 6 4例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96例恙虫病患者合并消化系统损害 6 4例 ,占 6 6 .7%。其中男 2 9例 ,女 35例 ;年龄 10~ 78岁。发病时间多在 6~ 8月后 ,起病后就诊时间 2~ 39天不等 ,多数于发病 7~ 15天就诊。1.2 恙虫病诊断 :参照有关文献的标准 [1 ] :(1)有野外接触史 ;(2 )突发高热 ,并发现特异性焦痂或溃疡 ;(3)皮疹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4 )变形杆菌 Oxk凝集试验阳性或恙虫病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阳…  相似文献   

16.
手足口病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我院门诊就诊患儿中 ,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明显增多 ,经临床及病原学检查诊断为手足口病 ,现就住院的 3 1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 1例中 ,男性 1 7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6个月~ 8岁 ,其中 <1岁 3例 ,1~ 4岁 1 8例 ,>?1 0例。1 .2 临床表现1 .2 .1 发热 :2 7例 ,体温 3 7.6~ 3 8.9℃ ,>3 9℃的 3例 ,持续 >3 d的 2例。1 .2 .2 皮疹 :大多于发热 2 d至发热后 3 d出现。手足部均有皮疹 ,掌心、指、趾多见 ,躯干较少。初期为红色斑丘疹 ,后转为疱疹 ,圆形或椭圆形 ,略高于皮面 ,周围有红晕。斑丘…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1 .1 自 2 0 0 1年 1 2月~ 2 0 0 2年 3月我院收入风疹致血小板减少患者共 7例。男 5例 ,女 2例 ;年龄最大 1 4岁 ,最小 7岁。1 .2 临床特点  1既往无风疹病史 ,未接种风疹疫苗。 2有发热及卡他症状 ,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 3起病 2 4小时皮肤出现淡红色皮疹 ,自上而下出疹并依序消退。 4外围血小板减少。 5骨髓吞噬细胞升高。本组入院时情况 :皮疹伴发热 2例 (2 /7) ,颜面躯干皮疹 3例 (3/7) ,皮疹伴鼻出血 2例 (2 /7)。1 .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小板减少 ,3× 1 0 9~ 5× 1 0 9/L 5例 (5/7) ,2× 1 0 9~ 3× 1 0 9/L 2例…  相似文献   

18.
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捷 《福建医药杂志》2003,25(1):109-110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高热、皮疹、焦痂、淋巴结肿大为其临床表现 ,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本文收集我院 1990年至 2 0 0 1年期间 15 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对其中 4 3例并发多脏器损害的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 6例中 ,并发多脏器损害 4 3例占2 7.5 %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0~ 6 8岁。均有野外活动史 ,发病时间 5~ 11月份 ,起病后 2~ 12天住院。1.2 诊断依据[1 ] :(1)流行病学资料 (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和野外活动史 ) ;(2 )突然发热伴淋巴结肿大 ,皮疹 ;(3)皮肤特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的疗效、临床获益反应和不良反应。方法:分析11例未接受过全身化疗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临床获益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无CR、PR病例,7例病情稳定,4例病情进展,疾病控制率为63.6%,临床获益率27.3%。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为81.8%(9例),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均有出现。其中3~4度白细胞下降18.2%(2例)、3~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为36.4%(4例)、无3~4度血小板下降发生。皮疹发生率为36.4%(4例),均为1~2度皮疹,2例出现1度腹泻,1例出现2度腹泻,4例出现1~2度转氨酶升高。无化疗相关的死亡。结论:厄洛替尼联合含吉西他滨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胰腺癌,总体临床耐受性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血液学毒性和皮疹。  相似文献   

20.
我科于 1998年 10月~ 2 0 0 2年 8月共收治川崎病 10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4个月~ 5岁 ,<6个月 3例 ,~ 1岁 3例 ,~ 3岁 2例 ,~ 5岁 2例。入院时病程 1~10天。均符合 1984年日本 MCL S研究会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1 ] 。1.2 临床特征与误诊 :均有发热 ,热程 5天以上 ;口唇潮红、皲裂及杨梅舌 9例 (90 % ) ,且均在病程 2~ 5天内出现 ;眼球结膜充血 8例 (80 % ) ;多形性红斑皮疹 7例 (70 % ) ;急性淋巴结肿大 6例 (6 0 % ) ;手足背硬性水肿 5例 (5 0 % ) ;指(趾 )端和甲床交界处有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