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前颅底硬膜动静脉瘘较少见,但引起自发性颅内出血的机率较高,手术治疗安全、简便,效果彻底。前颅底硬膜动静脉瘘应纳入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的鉴别诊断。经造影证实有皮质静脉引流或引流静脉呈动脉瘤样扩张者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2.
颅内软脑膜动静脉瘘为一种十分罕见的脑血管畸形,其由供血动脉、瘘口、引流静脉构成,且动静脉之间无畸形血管团。但由于引流静脉内的高流量特点,汇入引流静脉的正常静脉回流受阻,可导致静脉曲张现象,从而易误诊为颅内动静脉畸形。对软脑膜动静脉瘘保守治疗的病死率较高,建议行外科及血管内治疗,且仅需要消除瘘口,阻断动静脉间血流沟通即可。作者通过报道1例由大脑前动脉供血的软脑膜动静脉瘘的治疗体会,结合国外文献报道,探讨软脑膜动静脉瘘的定义、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3例动静脉畸形,在切除病灶之前测量了引流静脉系统和供血动脉的血管内压力,狭窄前(或闭塞前)部引流静脉压力都明显高于皮层静脉压,而狭窄后压力测量接近正常值。由此提出假设,伴受损的静脉引流的动静脉畸形可能与静脉压力的局部增高有关并因此容易出血。 例1,男性,17岁,患急性颅内出血。CT扫描示左侧大量急性硬膜下血肿及左枕叶脑内小血肿。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治疗的24例(26侧)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为静脉高压性脊髓损伤症状,1例为延髓受压症状。术中应用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即暂时夹闭动脉化引流静脉的起始部,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动脉期后开放引流静脉,从而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术后复查DSA,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26侧的硬膜动静脉瘘均经术中瘘口离断,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及术后DSA随访证实瘘口均离断。术后随访时间4~30个月,21例患者mRs评分0~1分,2例Hunt-HessⅢ级蛛网膜下腔出血mRs评分2分,1例术前脑干受压症状患者mRs评分3分。结论选择性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是手术治疗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寻找瘘口的一项安全、简便、有效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颅颈交界区髓周动静脉瘘(PAVF)的血管构筑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疗的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成年患者177例,均经DSA及术中所见确诊。依据颅颈交界区动静脉瘘的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PAVF组(14例)和非PAVF组(163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起病症状、住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血管构筑[瘘口节段(枕骨大孔、颈1节段、颈2节段)、动静脉瘘侧别(左、右、双侧)、供血动脉(椎动脉硬膜支、神经根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侧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脑膜后动脉、脑膜中动脉)、引流静脉方向(硬膜内向上引流、硬膜内向下引流、向硬膜外引流)、伴动脉瘤样结构、伴引流静脉曲张等]、治疗方式(保守治疗、显微手术、介入栓塞、介入栓塞+显微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脑积水、脑梗死、脊髓梗死、颅神经麻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椎动脉闭塞等)、复发、随访(分别于出院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以出院后1年的mRS评分为最终结果)的差异。mRS评分<...  相似文献   

6.
正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是一种少见病,系由椎间孔处供应神经根或硬脊膜的细小动脉穿过硬膜时与脊髓引流静脉形成的瘘口所致。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指发生于硬脑膜动脉与硬脑膜静脉、脑静脉窦及皮质静脉间的异常动静脉吻合。对于慢性起病、脊髓受累表现的中老年患者,如经激素治疗导致其症状加重时,应虑及SDAVF的可能性,观察脊髓腹背侧有无纡曲的血管流空影,如有则须通过脊髓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给予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术中应用ICG显示畸形血管、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评价术中ICG造影在手术中的作用。结果 本组5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其中脑动静脉畸形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3例。5例患者均接受了脑血管畸形切除术。2例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在切除畸形团前进行了术中ICG血管造影,清晰显示出畸形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硬脑膜动静脉瘘手术中应用ICG造影确定了瘘口的位置,成功地阻断瘘口。患者术后复查DSA,证实畸形血管均被完全切除,正常血管得到保留。结论 术中ICG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术者明确脑血管畸形的状况,指导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研究支持在脑血管畸形手术中常规应用ICG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约占颅内DAVF的5%,是DAVF的一种特殊亚型。其血管构筑形式特殊,即在额叶底部或额极皮质表面有迂曲扩张的引流静脉并向上矢状窦引流。患者通常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目前,在治疗上主要以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为主。本组采用经静脉入路栓塞引流静脉,治愈颅前窝底DAVF5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小脑幕脑膜动静脉瘘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其一般不与大的静脉窦相通,而主要经软脑膜静脉或皮质静脉引流,常常形成静脉性血管瘤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对小脑幕动静脉瘘的治疗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论。文章对这类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静脉引流方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六例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6例经脊髓MRI及DSA检查确诊的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枕下后正中入路,电凝阻断瘘口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1例先行血管内瘘口栓塞,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10年。结果术后椎动脉造影复查显示瘘口及粗大的引流静脉影消失。3例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双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大小便能够自控,未见复发;2例患者症状无改善;1例患者死于术后肺部感染。结论显微外科手术直视下切除延-颈髓交界区硬脊膜动静脉瘘口,疗效较栓塞治疗更为确切。早期诊断并及时消除引起静脉高压的始动因素,保证脊髓静脉引流的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小脑幕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幕脑膜动静脉瘘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其一般不与大的静脉窦相通 ,而主要经软脑膜静脉或皮质静脉引流 ,常常形成静脉性血管瘤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对小脑幕动静脉瘘的治疗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论。文章对这类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静脉引流方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和治疗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人下肢自发性动静脉瘘的多普勒超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诊断为自发性动静脉瘘的1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伴行动静脉之间有无瘘口和分流血流,并对血流频谱进行分析。结果 15例自发性动静脉瘘患者最后经手术证实均患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13例,其中(1)二维超声显示10例相邻动静脉之间存在瘘口,与13例术后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76.9%。(2)彩色多普勒(CDFI)显示12例相邻动静脉(或瘘口)局部出现"五彩镶嵌"血流,脉冲多普勒(PW)于瘘口处探及高速低阻动脉血流,与术后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92.3%(12/13)。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方便、快捷、无创,可作为老年人下肢自发性动静脉瘘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颈交界区硬膜动静脉瘘(CCJDAVF)的血管结构和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1例出血性CCJDAVF并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血管造影、手术录像和随访结果(9~45个月)。对20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1例行硬膜下供血动脉切断术。其中7例行硬膜下引流静脉切断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外科切除术。结果 21例患者中,18例(85.7%)瘘口位于枕大孔/颈1节段,3例(14.3%)位于颈2节段;9例(42.9%)瘘口位于左侧,11例(52.4%)位于右侧,1例(4.8%)双侧均有瘘口。13例(61.9%)为单纯硬膜外的神经根动脉供血,8例(38.1%)存在硬膜下软膜供血,供血动脉为来自脊髓前动脉或脊髓侧动脉的软膜血管,其中7例硬膜下供血动脉出现软膜动脉瘤,并且破裂出血。对5例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2例动脉瘤显微外科切除治疗。21例患者术后均康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均为5分,6个月复查DSA均无复发,随访均无再出血。结论 CCJDAVF可以存在硬膜下的软膜动脉供血,并形成软膜动脉瘤破裂出血。根据血管结构选择血管内治疗或手术切断供血动脉,能够有效防治再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在外科治疗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术中鉴别保护正常岩上静脉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治疗的10例岩上窦区硬膜动静脉瘘的病例资料,判定动静脉瘘口位置,辨别正常的岩上静脉.术后行影像学复查,并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术中发现伴发正常岩上静脉,均应用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加以辨别保护.10例病例均经术后随访血管造影证实瘘口离断,术后无新发并发症.术后随访mRS评分:7例0~1分,2例2分,1例3分.结论 岩上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伴有正常引流功能的岩上静脉,术中需保留;术中吲哚氰绿荧光显影技术有助于分辨并保护岩上静脉,防止该静脉损伤而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预后效果等进行评价。结果 3例患者均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最早1例首先使用弹簧圈闭塞瘘口及引流静脉起始段,术后第3天突发破裂出血后紧急行患侧椎动脉血管内闭塞治疗及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后两例直接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术后恢复。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0、6、1年,症状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对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自发性椎动脉动静脉瘘患者,采用介入手段闭塞瘘口及患侧椎动脉异常节段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Galen静脉脑动静脉瘘是一种少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表现为脑内动脉与静脉间的直接沟通,其间无畸形毛细血管床或血管巢,近瘘口处静脉呈动脉瘤样扩张,引流静脉亦扩张向静脉窄引流。文中复习了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就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影像学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硬脊膜血管畸形手术治疗方法。方法14例硬脊膜血管畸形患者均行脊髓MRI检查和全脊髓动脉造影。术中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行引流静脉切断术;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M)3例,行引流静脉切断联合瘘口孤立术。结果13例患者术后能下地行走,1例术前已完全瘫痪的患者,术后肌力恢复至Ⅰ~Ⅱ级。造影随访8例,均未见瘘口复发;临床随访6例,均未见症状复发。1例患者遗留患侧大腿外侧麻木感。结论硬脊膜血管畸形分为SDAVF和SDAVM;前者行引流静脉切断术,后者行引流静脉切断联合瘘口孤立术,是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11例股浅静脉闭塞症患者利用自体大隐静脉作大隐静脉—胴静脉转流术并建立临时性动静脉瘘,术后辅以抗凝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结扎临时性动静脉瘘。随访10例,随访时间11—67个月,6例转流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率60%;4例闭塞,但未出现溃疡等严重并发症。提示原位大隐静脉—胭静脉转流术术后大隐静脉通畅率不高,但结合暂时性动静脉瘘手术,仍不失为治疗股浅静脉闭塞症的有效手术。  相似文献   

19.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指供应硬脊膜或神经根的动脉在椎间孔处穿过硬膜时,与脊髓引流静脉的直接交通通道,是一种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约占所有脊髓动静脉畸形的70%。1926年,Foix和Alajouanine首次报道了这种疾病所致脊髓损伤的晚期病理形态,称之为Foix-Alajouanine综合征。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亚急性坏死性脊髓炎”,其血管病理学基础,直至50年后才由Kendall和Logue认识清楚。它是指硬脊膜在椎间孔平面出现动静脉间的微小瘘口(约140μm)所致的一系列异常改变。其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常呈隐匿性发病。  相似文献   

20.
颅内出血是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致残和致死原因,出血可能为多种因素引起。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特征,即供血动脉,畸形团,引流静脉及脑动静脉畸形伴发动脉瘤对出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