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开武  周文才  唐开礼 《重庆医学》2013,(25):3038-3039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手术进行治疗,并分别在手术治疗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采用VAS评分法对所有患者腰腿痛症状进行评分,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观察疗效。结果与手术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第1天、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同时,与手术后第1天相比,手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也明显降低(P<0.05)。术后采用MacNab标准对手术的疗效进行评定,优14例,良20例,可4例,差2例,总的优良率达85%。结论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与经椎间孔入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2例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n=144)和PELD组(n=78)。两组均随访至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腰腿疼痛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Oswes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PELD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TLI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TLIF组(P<0.05),切口长度短于TLIF组(P<0.05)。术后,两组下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随着时间推移而减轻,且各时间点PELD组下腰痛VAS评分均低于TLIF组(P<0.05);出院时,PELD组腿痛VAS评分低于TLIF组(P<0.05)。相较于TLIF组,PELD组术后6个月ODI及Cobb角更低(P<0.05),腰椎前屈及腰椎后伸更高(P<0.05)。PELD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LIF组(P<0.05)。结论:相比TLIF,...  相似文献   

3.
范华侨 《重庆医学》2013,(22):2607-261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接受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固定术和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3及6个月采用VAS评分评价腰痛和腿痛减轻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手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P<0.01)。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腰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是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患者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ac-Nab标准评价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腰椎植骨融合固定术相比,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两种手术方法的长期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后1、3、12个月随访,采用VAS、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与术前相比,78例患者术后各个时间段腰痛、腿痛VAS及ODI评分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靶向穿刺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1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患者手术情况,并对比手术前后VAS及ODI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43.26±6.43)min,术中出血量为(12.13±5.45)ml,住院时间为(4.16±0.57)d;术后患者VAS及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腰椎功能,缓解神经根压力,降低腰椎疼痛感,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评价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选取我院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名,分为PELD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8例。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腰椎曲度指数及MacNab评分对患者术后1周、3个月、6个月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和对照组相比,PELD组术后各时间点VAS、TUG得分及ODI指数更低,腰椎曲度指数升高,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结果说明,PELD技术治疗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降低患者腰腿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改善预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王卫 《陕西医学杂志》2014,(12):1610-1611
目的:研究后路椎间融合术对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情况,对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将96例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modicⅠ、Ⅱ型分组,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比较术前随访结局变化。结果:ODI评分:术前与2年随访、术前5年随访;腰痛VAS评分:术前与2年随访、术前5年随访;腿痛VAS评分:术前与2年随访、术前5年随访;JOA评分术前与2年随访、术前5年随访、2年随访与5年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的2年随访与5年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odicⅠ型组与modicⅡ型组术后ODI评分、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后路椎间融合术对伴有终板modic改变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中远期疗效较好,预后与modic分型关系不密切,随访时间越长,疗效可能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高髂棘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我科使用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高髂棘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0例患者,分析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平均住院时间(4.20±1.03)d,平均手术时间(97.50±14.19)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9.50±5.98)ml。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依次降低(P<0.05)。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个月依次降低(P<0.05)。结论:椎间孔镜BEIS技术治疗高髂棘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微创、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中短期疗效。方法:选取31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给予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依次在手术前后,对患者开展神经功能、疼痛VAS与腰背ODI评估,并分析该术式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后腰椎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7.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与功能障碍ODI评估均明显好于手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高危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具有良好的中短期治疗效果,且具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89例患者,根据手术节段终板Modic改变的类型,分为Modic Ⅰ型改变组(A组,13例),Modic Ⅱ型改变组(B组,31例)和无Modic改变组(C组,45例)。分别记录各组术前、末次随访时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并评估末次随访时的Macnab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2.23±4.5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明显高于B、C组(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hs-CRP浓度无明显下降(P>0.05)。A、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C组(P<0.05),但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hs-CRP浓度仍高于B、C组。A、B组复发率高于C组(P<0.05),Macnab疗效不如C组(P<0.05),但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时,Modic改变可能是术后遗留下腰痛及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EL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9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脊柱外科)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ELL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24例(A组),采用TLIF治疗的患者21例(B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末期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B组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皮肤切口长度、住院费用大于A组(P<0.05)。时间与手术方式在VAS、ODI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在腰椎功能JOA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手术方式在VAS、腰椎功能JOA、ODI评分上主效应显著(P<0.05)。A、B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末期随访时的VAS、ODI评分均小于术前,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大于术前 (P<0.05);B组术后即刻、术后1周的VAS、ODI评分均大于A组,腰椎功能JOA评分均小于A组(P<0.05)。A组优良率大于B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有效代替TLIF治疗ELLDH,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疗效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Lumbar puncture     
E Alexander 《JAMA》1967,201(5):316-317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探讨脊柱撑开复位固定器(DRFS)加椎间融合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于2000~2003年对20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患者行后路减压后,以DRFS复位固定滑脱椎体,并置入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植骨融合。结果:I°滑脱复位率为93%,术后一年椎间融合率为100%,临床疗效:优15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结论:采用后路减压、DRFS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滑脱具有复位满意、椎间易于融合及维持间隙高度等优点,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管内肿瘤等复杂性腰椎管病变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2009年12月间,我院应用腰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管肿瘤患者共112例,其中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84例,腰椎管内良性肿瘤28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本组术后优:87例,良:15例,优良率91.1%。结论:腰椎管成形术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同时关节突关节、棘突间动态固定治疗腰椎管病变,既能保持脊柱的即时稳定性,又保持了脊柱的持久稳定性,同时减少了腰椎生物力学改变,减少了术后骨质缺如和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对预防医源性椎管狭窄具有积极作用,对复杂而多节段腰椎管病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文  刘佰弘  李鑫欣 《医学综述》2008,14(17):2666-2667
腰椎管狭窄症是造成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现就其概念、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以及非手术治疗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