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过程中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变化,探讨SREBP-1c与NASH的关系.方法 建立大鼠高脂饮食诱导NASH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ASH形成过程中肝组织SREBP-1c表达变化,并测定受其调控的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及相关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ASH组大鼠血清FFA水平、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FAS酶活性在第4周开始增加(P<0.05),12周时升高最为显著(P<0.01);而血清ALT和AST含量在8周时升高,12周时升高更加显著(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诱导SREBP-1c表达增强,过度表达的SREBP-1c可引起受其调控的FAS活性升高,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与NASH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抑制前列腺凋亡反应因子-4(prostate apoptosis response-4,Par-4)的表达,观察并探讨Par-4对高糖 高脂干预的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小鼠胰岛β细胞株NIT-1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Par-4阻断组、高 糖高脂干预组、高糖高脂+Par-4阻断组,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Western 印迹检测各组细胞Par-4和葡萄糖调节 蛋白(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凋亡率为(3.14±1.08)%]比较,高糖高脂干 预组胰岛β细胞凋亡率[(33.82±3.15)%]明显增加,Par-4和GRP78表达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高 糖高脂干预组比较,高糖高脂+Par-4抑制组细胞凋亡率[(18.34±2.11)%]明显下降,Par-4和GRP78表达明显下降,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抑制Par-4表达可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大鼠胰岛β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了β 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SREBP-1c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 disease,NAFLD)过程中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SREBP-1c)的表达,探讨SREBP-1c与NAFLD形成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高脂饮食NAFLD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动态观察NAFLD肝组织中SREBP-1c表达变化,并测定受其调控的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酶活性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组大鼠血清FFA、TG水平,肝组织SREBP-1c蛋白表达,FAS酶活性在第2周时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而从第4周开始显著增加(P<.05),第12周时达高峰(P<.01);而SREBP-1c mRNA于2周时开始增加(P<.05),12周达高峰(P<.01).结论高脂饮食引起SREBP-1c表达增强,最初是一种适应性反应,随着SREBP-1c表达进一步增强,导致脂肪酸代谢失衡,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合成增多,与NAFLD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脂、高果糖饮食喂养大鼠骨骼肌细胞内脂代谢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比较两种不同饮食因子对大鼠肌肉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组及高果糖组,分别喂养8周,测定3组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骨骼肌三酰甘油(TG),正常葡萄糖高胰岛素钳夹技术测定葡萄糖输注率(GIR),并测定骨骼肌脂质转运相关蛋白:脂蛋白酯酶(LPL)和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脂质合成相关蛋白:肌肉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1)和脂质氧化相关蛋白: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β(CPTⅠβ)、解偶联蛋白3(UCP3)的基因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及高果糖组FBG、FINS、骨骼肌TG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IR则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及高果糖组中LPL、FAT/CD36和SREBP-1c、FAS、ACC、SCD-1的基因表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CPTⅠβ和UCP3的基因表达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饮食和高果糖饮食均可引起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及骨骼肌脂质堆积,肌肉内脂肪堆积与脂质转运增强、脂质合成增加有关,同时肌肉内脂质氧化相关酶类基因表达亦适应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治疗对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雄性肥胖小鼠脂肪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普食组(以普通饲料喂养,脂肪占总热量的12%)、高脂组(以高脂饲料喂养,脂肪占总热量的12%)喂养,再将40只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J雄性肥胖小鼠随机分为饮食控制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二甲双胍组(高脂饮食+二甲双胍)及罗格列酮组(高脂饮食+罗格列酮).干预治疗4周后,分别测定体重、内脏脂肪重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评价小鼠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情况,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脂肪组织内TNF-α mRNA、TNF-α的表达.结果 ①高脂组小鼠的体重、内脏脂肪重量、FBG、FIns水平和脂肪组织TNF-α、TNF-α 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普食组(P值分N<0.05、0.01).②干预治疗1周后,饮食控制组、罗格列酮组的FBG、内脏脂肪重量和脂肪组织内TNF-α、TNF-α mRNA均显著低于高脂饮食组(P值分别均<0.05、0.01).结论 罗格列酮及饮食控制均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血糖,降低脂肪组织TNF-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膳食脂肪酸构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与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c(SREBP-1c)的关系.方法 100只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NAFLD模型组、单不饱和脂肪酸组(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n-6多不饱和脂肪酸组(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和4∶1 n-6/n-3 PUFA组,每组20只.对照组用基础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饲料中加1%胆固醇和10%不同油脂(分别是10%猪油、10%橄榄油、10%玉米油、8%玉米油+2%鱼油).分别于第8、16周时,采用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测定血清和肝脏中脂质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分析SREBP-1c、FAS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REBP-1c、FAS的蛋白表达.结果 NAFLD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膳食脂肪酸组(P<0.05),模型组、MUFA组大鼠肝脏中T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6 PUFA组和4∶1n-6/n-3 PUFA组大鼠血清中TG及肝脏中TC、TG浓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HE染色后,NAS量化评分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较对照组、MUFA组、n-6 PUFA组、4∶1 n-6/n-3 PUFA组严重;与对照组比较,NAFLD模型组大鼠肝脏SREBP-1c与FAS mRNA表达升高,MUFA组、n-6 PUFA组和4∶1 n-6/n-3 PUFA组SREBP-1c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降低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适当比例的n-6/n-3 PUFA)可下调高脂喂养大鼠肝内SREBP-1c的表达,延缓高脂膳食引起的NAFL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在低剂量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合并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肝癌前病变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采用腹腔注射DEN(30 mg/kg)合并高脂饮食饲喂大鼠16周诱导肝癌前病变模型,通过HE染色、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观察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π,GST-π)、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1c, 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tearoyl-CoA desaturase 1,SCD1)及AMPK、p-AMPK的表达变化;体外实验观察AMPK对棕榈酸(palmitic acid, PA)诱导的大鼠H4IIE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 与单纯DEN处理组比较,DEN+高脂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小灶性坏死;GST-π表达水平增高;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及SREBP-1c、FAS、ACC、SCD1表达水平上升;p-AMPK水平下降。AMPK通过抑制SREBP-1c的表达水平降低棕榈酸诱导的H4IIE细胞内脂质合成。结论 AMPK可能通过抑制SREBP-1c的表达水平参与大鼠肝癌前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对NAFLD模型大鼠肝脏SREBP-1c、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建立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用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进行干预治疗4周,观察该药对大鼠血脂、肝脏脂肪含量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药物对大鼠肝脏SREBP-1c、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空白组、易善复组肝脏TG、T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同时SREBP-1c蛋白表达水也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ABCA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 对肝脏组SREBP-1c蛋白表达的下调,及对ABCA1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多烯磷脂酰胆碱改善NAFLD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黄芩苷(Baicalin, BA)对游离脂肪酸(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沉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   选用0.75 mmol/L的FFA体外诱导HepG2细胞24 h,建立体外脂肪沉积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利用油红O染色及GPO-PAP酶法检测各组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炎症因子TNF-α、IL-6分泌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碳水化合物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hREBP)、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以及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蛋白含量。结果   FFA诱导的HepG2细胞内脂质积聚明显,细胞内TG含量显著上升;药物干预后,3个药物组细胞内脂滴较模型组均有减少,且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细胞内TG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中剂量和高剂量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IRT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SREBP-1c以及FAS的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模型组相比,中、高剂量黄芩苷组细胞SIRT1蛋白表达显著上升,SREBP-1c、ChREBP以及FAS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 < 0.05)。结论   黄芩苷可以改善FFA诱导的HepG2细胞的脂肪沉积,减低细胞内TG的含量,其机制可能与调节SIRT1/SREBP-1c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饮食诱导的肥胖(diet-induced obesity, DIO)大鼠模型并初步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用脂肪含量30%的高脂饲料饲喂雄性SD大鼠25周,观察大鼠体重、Lee''s指数、肝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及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成模大鼠肝脏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酶(FAS)、激素敏感酯酶(HSL)以及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的表达变化。结果高脂饲料饲喂6周后,DIO组大鼠体重、Lee''s指数均显著增加;25周后肝脏脂肪异常蓄积,出现中重度脂肪肝,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肝脏中ACC、FAS和HSL表达显著增加,SREBP-1c表达水平达到正常组的2.56倍,两组间差异极其显著。结论成功建立了DIO大鼠模型,通过检测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阐释了营养性肥胖的发生与脂代谢变化之间的关系, SREBP-1c, ACC, FAS和HSL参与了DIO的形成,从而初步揭示了脂代谢变化与营养性肥胖的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炎症是否通过影响核转录因子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而致C57BL/6J小鼠肝脏脂质的异常聚集。方法:将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炎症组(n=6)组,两组均喂以高脂饮食,炎症组小鼠皮下注射酪蛋白建立慢性炎症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应量磷酸盐缓冲液,18周后处死,测定血清中炎症介质水平及肝脏中的脂质水平,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情况,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炎症因子TNF-α、MCP1及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SREBP1、ACCα、FAS的基因和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炎症组血清中的炎症因子IL-6和SAA水平以及肝脏中炎症因子MCP1 和 TNF-α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炎症状态下,肝脏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21?0.07 vs 0.40?0.14mg/mg,P<0.05;3.80?0.58 vs 5.38?1.38nmol/mg,P<0.05)。油红O结果显示,炎症使脂质积聚更显著。SREBP1及其下游与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合成相关的基因ACCα,FAS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炎症组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炎症可能通过上调SREBP1,加重脂质在肝脏的聚集。  相似文献   

12.
蔡泓  卢莎  陈岳明  卓广超  张治芬 《浙江医学》2019,41(20):2142-2146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去势小鼠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将30只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脂+去势组、去势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高脂饮食诱导小鼠NAFLD,手术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模型,20周后处死小鼠;称重、收集3组小鼠血清和肝脏组织。HE及油红O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和肝细胞质内脂质沉积情况,NAS积分和Ishak标准评价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RBP4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肝组织RBP4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RBP4蛋白及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等肝组织脂质合成代谢相关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脂+去势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及NAS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1),血清和肝组织RBP4及FAS、SREBP-1c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1)。结论RBP4蛋白与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严重程度相关,可能通过肝脂质合成代谢途径参与绝经后NAF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和泛素化水平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20只8周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n=10)和胰岛素抵抗组(高脂饲料喂养,n=10)。8周龄KKAy小鼠8只,高脂饲料喂养,为2型糖尿病组。检测各组小鼠体重、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12周后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动物肝组织IRS-1的表达量,同时采用剥离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IRS-1的泛素化水平。结果:高脂喂养12周后C57BL/6J小鼠出现胰岛素抵抗,KKAy小鼠出现肥胖和糖尿病。2型糖尿病组IRS-1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胰岛素抵抗组(P<0.05),而IRS-1的泛素化水平则显著高于胰岛素抵抗组(P<0.05),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时IRS-1的表达下调,IRS-1泛素化水平增加是导致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膳食辣椒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胰岛素抵抗的预防作用。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普通饮食(normal diet,ND),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D)和高脂+辣椒素饮食(high fat+capsaicin,HC)。辣椒素的添加浓度为0.01%(质量百分比)。小鼠自8周龄开始给予上述饮食干预,干预时间为20周。每周测空腹血糖、体质量,干预后测葡萄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干预结束后取血浆测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水平。取内脏脂肪(肠系膜脂肪、肾周脂肪及睾旁脂肪)检测各组小鼠内脏脂肪质量,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和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type 4,GLUT4)的表达水平。结果经20周的高脂饮食干预成功复制出小鼠胰岛素抵抗模型,而膳食辣椒素可显著预防高脂饮食导致的小鼠体质量和空腹血糖的升高、葡萄糖耐量异常、血浆胰岛素水平的升高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等胰岛素抵抗的表现;与高脂饮食组小鼠比较,高脂+辣椒素饮食组小鼠的腹内脂肪质量显著低于高脂饮食组小鼠(P<0.01)。Western blot检测提示膳食辣椒素可显著增加小鼠脂肪组织TRPV1和GLUT4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膳食辣椒素可能通过上调脂肪组织TRPV1和GLUT4的表达,从而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 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 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 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在果糖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48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果糖组、三氯化钆(GdCl3)组和GdCl3+果糖组。对照组与GdCl3组小鼠均饮用自来水,GdCl3组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果糖组与GdCl3+果糖组小鼠均饮用30%果糖水溶液,GdCl3+果糖组小鼠同时给予GdCl3(10 mg/kg,ip)每周2次。喂养10周后剖杀所有小鼠,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TG)含量;取肝脏组织制备石蜡切片用于病理学检查,制备冰冻切片用于油红O染色;其它肝脏组织用于RT-PCR、Westernblot和肝脏TG含量检测。结果果糖组小鼠血清和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组织HE和油红O染色显示小鼠肝脏脂质沉积明显,而GdCl3干预明显降低果糖组小鼠肝脏TG含量,同时肝脏脂质沉积明显得到改善;果糖组小鼠肝脏核蛋白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明显激活,其靶基因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等TG合成相关酶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GdCl3干预明显抑制肝脏核蛋白SREBP-1c的激活及其靶基因上调。结论果糖引起肝脏组织SREBP-1c激活导致肝细胞TG合成增加。肝脏Kupffer细胞激活在果糖诱导的小鼠肝脏SREBP-1c激活和脂质沉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SREBP-1c基因的miRNA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内质网应激状态下L02和HepG2肝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构建SREBP-1c基因的3个miRNA干扰载体,经测序鉴定miRNA载体构建成功后转染肝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SREBP-1c的表达;甘油三酯测定和油红O染色检测细胞内脂质沉积;Western blot检测SREBP-1c下游脂代谢相关基因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1)的表达.结果 靶向干扰SREBP-1c的miRNA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SREBP-1c-1miRNA和SREBP-1c-3miRNA载体后,L02和HepG2细胞内SREBP-1c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减低(P<0.05),SREBP-1c-1miRNA的干扰效果最好(P<0.05).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REBP-1c-1miRNA载体后L02和HepG2肝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细胞内脂滴明显减少;FAS和ACC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SREBP-1c基因沉默通过FAS/ACC1降低了内质网应激状态下肝细胞脂质合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过表达盐诱导激酶1(SIK1)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肝脏脂代谢紊乱的可能调节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ontrol组(10只)和建模组(30只),将高脂饲料喂养12周造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Obesity组、Obesity+ LV组、Obesity+ LV-SIK1组,Obesity+ LV组、Obesity+ LV-SIK1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慢病毒空白质粒以及慢病毒介导的SIK1过表达质粒,继续高脂饲料喂养8周;完成后取尾静脉空腹血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取肝脏组织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及脂肪堆积情况,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Caspase-9以及生酯基因SREBP-1c、FASN、ACC1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Obesity组大鼠体质量及血清中ALT、AST、TC、TG、LDL-C、TNF-α、iNOS、IL-6、IL-10水平升高(P<0.05),HDL-C水平降低(P<0.05),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结构破坏和脂肪堆积,并且肝组织中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SREBP-1c、FASN、ACC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Obesity组相比,Obesity+ LV-SIK1组大鼠体质量及血清中ALT、AST、TC、TG、LDL-C、TNF-α、iNOS、IL-6水平降低(P<0.05),HDL-C、IL-10水平升高(P<0.05),肝组织结构破坏和脂肪堆积程度降低,cleaved-Caspase-3/Caspase-3、cleaved-Caspase-9/Caspase-9、SREBP-1c、FASN、ACC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 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肝组织受损且有大量脂肪堆积,过表达SIK1后能够降低生酯基因表达,改善脂代谢紊乱,减少脂肪堆积对肝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沙苑子总黄酮(TFS)对肾阳虚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肝脏甘油三酯(TG)合成途径的影响。方法 10周龄雌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区组法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雌激素组和TFS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双侧卵巢切除手术并连续给予6周高脂饲料复制肾阳虚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 m L/kg),雌激素组灌胃戊酸雌二醇(0.2 mg/kg),其余分别灌胃TFS 28.5、57、114 mg/kg,持续给药8周。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酶免法检测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和甘油三磷酸酰基转移酶(GPAT)、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α(CPT-1α)、乙酰辅酶A氧化酶(ACO)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固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S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G、TC、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ACC活性和GPAT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1),ACO、CPT-1α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肝细胞膜SREBP-1c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肝细胞核PPARα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实验结果表明TFS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SREBP-1c表达,降低TG合成途径中限速酶FAS、ACC、GPAT的活性及水平;上调PPARα蛋白表达,提高脂肪酸β氧化途径中ACO、CPT-1α的表达水平,两者共同发挥作用抑制肝脏中TG的合成,达到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乌药醇提取物(LREE)对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32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易善复组(0.2736 g/kg)和乌药组(1 g/kg),每组8只。采用饮食高脂饲料复合梯度浓度白酒连续灌胃8周复制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造模的同时给予易善复、LREE进行干预;于第2、4、6、8周采血,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实验期末,解剖,取肝脏,油红O染色检测肝组织脂肪病变程度,RT-PCR检测肝组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mRNA表达水平。结果 LREE和易善复能抑制高脂饮食+酒精诱导的小鼠体质量增加[(38.6±2.9)g、(39.4±2.3)g比(42.3±1.9)g,P<0.05],实验期末,乌药组及易善复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