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交感神经受刺激在CSA发病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2 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 :模型组和正常组 ,模型组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 ,制作CSA动物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方法 ,测量SPNs自发和诱发放电脉冲数。结果 模型组胸髓侧角的SPNs放电次数明显多于正常组 (P <0 0 0 1)。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时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放电次数增多可能是导致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型颈椎病血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通过观察内皮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该病中的病理学作用和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分别对30例正常人和30例患、20例 脉减压术患术前和术后的血浆内皮素测定。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血浆ET含量(119.46±58.65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8.34±14.33ng/l);20例手术患术后ET含量(50.84±21.67ng/l)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139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伴有心血管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血浆心钠素 (ANP)水平在推拿前后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 30例正常人血浆心钠素 ,5 8例观察者推拿前后的血浆心钠素含量。结果 :对照组血浆心钠素含量为 1.2 73± 0 .2 96 ng/m l,观察组推拿前为 1.6 44± 0 .30 2 ng/m l,推拿后为1.373± 0 .372 ng/ml。观察组推拿前血浆心钠素含量明显高于推拿后及对照组 ,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提示血浆心钠素参与伴有心血管症状的颈椎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推拿可以调整机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4.
肾精亏虚对雄性小鼠及其雄性仔鼠生育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肾精亏虚对雄性小鼠及其雄性仔鼠生育力的影响。方法:将30只6周龄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补肾组3组。模型组和补肾组采用房劳加惊恐的复合伤肾法制造肾精亏虚模型。补肾组每天给予0.16ml/10g体重的补肾填精方浓缩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造模并给药21d。从造模结束次日起,所有小鼠与正常动情期雌鼠配对饲养5d后检测其精子密度及活动率。取出雌鼠待其分娩,分别计算各组配对雌鼠妊娠率和每胎生产数(仔鼠总数/妊娠并分娩的雌鼠只数)以评估父代小鼠生育力。雄性仔鼠饲养至6周龄时每组随机取出10只检测其精子密度及活动率。结果:模型组每胎生产数[(7.00±1.73)只]明显比正常对照组[(9.43±1.27)只]和补肾组[(8.80±1.10)只]低(P<0.05);模型组小鼠精子密度[(9.70±1.45)×106/ml]及活动率[(66.72±10.12)%]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4.08±1.15)×106/ml,(81.75±3.56)%]和补肾组[(12.20±1.55)×106/ml,(78.55±4.38)%],P<0.01,而正常对照组与补肾组之间则没有差异(P>0.05);模型组仔鼠精子密度[(10.1±1.79)×106/ml]及活动率[(71.86±7.48)%]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5.30±1.83)×106/ml,(79.86±5.68)%]和补肾组仔鼠[(14.20±2.21)×106/ml,(81.92±2.51)%],P<0.05,正常对照组与补肾组仔鼠之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惊恐、房劳"可以明显降低小鼠生育力,其仔鼠生育力亦可受累。补肾法可以阻断这种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雄性大鼠26只,分为三组:(1)对照组,(2)芬太尼(30μg/kg)—氧麻醉后1分钟活杀组,(3)芬太尼(30μg/kg)—氧麻醉后5分钟活杀组。结果:1.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对照组(9只)血浆NE及E分别为2.63±0.32ng/ml及15.82±1.79ng/ml;静注芬太尼后5分钟活杀组(5只)分别为2.63±0.33ng/ml及17.88±1.26ng/ml,无显著差异(p>0.05)。2.肾上腺组织儿茶酚胺含量:对照组(10只)NE及E分别为216.62±25.01及761.48±59.68(?)/g;静注芬太尼后1分钟活杀组(10只)NE及E分别为214.66±23.60及660.6(?)±51.14r/g;静注芬太尼后5分钟活杀组(6只)NE及E分别为192.50±10.62及698.90±48.87r/g。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此剂量时,对交感—肾上腺系统影响较微芬太尼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无应激镇痛麻醉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究竟升高还是降低 ,学术界还有争论 ,鉴于内皮素的强大血管活性作用 ,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方法 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 12 1例肝硬变患者和5 0例年龄、性别相称的对照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并探讨了与合并腹水者内毒素血症的关系。结果 肝硬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股动脉 :(82± 2 0 )pg/ml,(30± 8)pg/ml,P <0 0 1;股静脉 :(90± 2 3)pg/ml,(34± 8)pg/ml,P <0 0 1;贵要静脉 :(87± 2 3)pg/ml,(33± 8)pg/ml,P <0 0 1〕。此外 ,合并腹水的肝硬变患者股静脉血内皮素含量比无腹水患者增高明显〔(10 6± 17)pg/ml,(90±2 3)pg/ml,P <0 0 1)。股静脉血浆内皮素含量与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rs=0 6 1,P =0 0 34 )。结论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增高可能对肝硬变患者门静脉血管阻力的增加有重要影响 ,内毒素是内皮素合成和释放的强烈刺激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21-08诊治的66例颈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手术组43例采用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以及治疗后12个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手术组2例因疗效不满意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4例因无法耐受颈性眩晕症状而接受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组4例手术部位出现瘀斑,2例主诉声音沙哑,术后第2周完全康复。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组治疗后1、3、6、1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左侧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  相似文献   

8.
CO2气腹对荷瘤大鼠IL-1β、IL-6和腹膜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采用种植性大鼠肝脏肿瘤模型观察CO2气腹对细胞因子和腹膜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荷瘤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仅麻醉)、开腹组、免气腹组和CO2气腹组.术后2、24 h收集血清,检测血清中的IL-1β、IL-6水平;术后48 h,收集培养腹膜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水平.结果术后2、24 h开腹组IL-6的水平分别为(57.92±2.06)pg/ml,(35.49±1.15)pg/ml,显著高于CO2气腹组(14.64±0.34)pg/ml,(15.39±0.86)pg/ml,免气腹组(24.75±1.53)pg/ml,(17.10±0.97)pg/ml和对照组(17.75±1.60)pg/ml,(14.55±0.25)pg/ml(P<0.05).术后2 h开腹组IL-1β的水平为(92.63±4.81)pg/ml,显著高于CO2气腹组(57.94±4.46)pg/ml、免气腹组(58.48±3.20)pg/ml和对照组(58.99±2.30)pg/ml(P<0.05).CO2气腹组腹膜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水平为(35.69±3.54)pg/ml,显著低于免气腹组(68.87±4.08)pg/ml、开腹组(82.96±5.39)pg/ml和对照组(66.45±7.96)pg/ml(P<0.05).结论腹腔镜术后机体应激反应较小,CO2气腹可能抑制腹膜巨噬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交感神经切断后,痉挛肌肉内酶与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方法 将20只wistar大白鼠作成痉挛性模型,分成两组,随机选择1组行颈总动脉周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另1组作为对照,于术后第20天切取两组大鼠部分肱三头肌组织,采用(Ellman)爱尔蒙法及AU1000检测仪测定肌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肌酸激酶含量,在IBAS图像分析仪上观察两组肌组织内快收缩肌纤维与慢收缩肌纤维的改变情况。结果 交感神经切断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肌酸激酶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从(3.37±1.01)U/g降至(2.15±1.42)U/g(P<0.01);(3582.90±1561.7)IU/L降至(420.10±73.55)IU/L(P<0.01),快肌纤维明显减少,从(275727.31±98240.23)μm  相似文献   

10.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在维持血管内皮功能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蛋白激酶B(Akt1)是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重要分子。本研究通过检测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AED)大鼠VEGF、IGF及Akt1激酶表达和磷酸化,探讨中药疏肝益阳胶囊治疗AED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3月龄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采用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法制造阴茎勃起障碍模型。设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西地那非组[10.5 mg/(kg.d)]、疏肝益阳小剂量治疗组[0.5 g/(kg.d)]、大剂量治疗组[1 g/(kg.d)],灌胃给药疗程30 d。疗程结束后取海绵体组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IGF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Akt1蛋白表达和磷酸化。颈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浆VEGF、IGF含量。结果:大剂量治疗组VEGF、I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7±0.04和0.78±0.05,血浆VEGF、IGF含量分别为(95.83±37.34)pg/ml和(20.45±3.83)ng/ml,p-Akt1/Akt1表达量为1.43±0.50;模型组VEGF、I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0.41±0.06和0.42±0.06,血浆VEGF、IGF含量分别为(28.59±24.97)pg/ml和(15.82±4.37)ng/ml,p-Akt1/Akt1表达量为0.93±0.14。大剂量治疗组以上指标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小剂量治疗组除血浆IGF含量外,也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疏肝益阳胶囊可显著增加AED大鼠阴茎海绵体组织VEGF、IGF和Akt1表达,对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动脉性ED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采用手术治疗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置入不同的弹性固定系统,分为使用普通椎弓根螺钉弹性棒连接固定组(弹性棒组)和特制弹性椎弓根螺钉刚性棒连接固定组(弹性钉组)。其中弹性棒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30~69(49.18±10.23)岁;弹性钉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32~68(49.81±9.24)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比较术前及术后3、12个月时的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术前及术后12个月侧位DR片上位邻近椎体间隙高度;采用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弹性棒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时间分别为(63.73±12.01) min、(89.55±16.07) ml、(81.67±16.00) ml、(3.45±0.75) d,弹性钉组为(62.96±11.54) min、(88.35±17.14) ml、(82.29±15.40) ml、(3.29±0.78)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腰痛及下肢麻木等症状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JOA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位邻近椎体间隙高度与术前同一节段椎体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弹性棒组优30例,良2例,可1例;弹性钉组优29例,良2例,可0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P=0.68)。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髓核摘除术中,两种弹性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疗效相当,均可使用。而弹性钉内固定系统对于两椎体之间距离较短,在弹性棒不能放入或放入困难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使用更广泛。  相似文献   

12.
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采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ARCH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获得完整随访16例(A组),与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18例(B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17分法)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的产生及颈椎曲度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6个月JOA评分改善率A组分别为(122.0±26.8)min、(153.0±46.7)ml、(59.4±11.6)%,B组分别为(119.0±28.6)min、(151.0±50.4)ml、(58.7±12.7)%,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为3例(18.75%),B组为6例(3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前颈曲角度(17.9±5.2)°与术后的(18.2±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前颈曲角度(18.1±6.3)°与术后的(16.3±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钛板固定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和颈椎曲度的丢失,可提高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中预防骨水泥外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温差注射法在椎体成形术(PVP)中预防和减少骨水泥的外渗效果。方法 :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2例(48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23例;年龄为62~80岁,平均72岁。椎体骨折节段:T_8-L5,其中腰椎30个,胸椎18个,病程3 d~2个月。其中20例(20个椎体)采用单纯椎体成形术治疗(A组),22例(28个椎体)采用温差注射法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的VAS评分、骨水泥渗漏率及再骨折率。结果:B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3 d VAS评分别为(40.05±7.78) min,(3.93±0.19) ml,(3.55±0.74)分;A组患者分别为(38.90±6.81) min,(4.03±0.24) ml,(4.05±1.0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渗漏率为9.1%(2/22),比A组患者的40.0%(8/20)更低(P0.05);B组患者再骨折率为9.1%(2/22),A组患者为15.0%(3/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差注射法椎体成形术能有效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外渗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家兔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张军  齐越峰  孙树椿 《中国骨伤》2002,15(5):280-281
目的 探讨颈椎两侧肌肉平衡失调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 通过外载荷力的作用,制作家兔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动物模型,测定颈椎两侧肌肉张力,并记录各组动物椎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受牵拉侧斜方肌、提肩胛肌、横突间肌等肌肉的肌张力明显高于对侧及正常组,模型组受牵拉侧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低于对侧及正常组。结论 颈椎两侧肌肉平衡状态失调可使受牵拉侧颈部肌肉痉挛,椎动脉血流量明显下降,成功建立了椎动脉颈椎病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和经单侧椎弓根外极外侧穿刺入路治疗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优缺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4例骨质疏松症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30例;年龄59~88岁,平均66.9岁。其中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者26例(双侧组),采用单侧椎弓根外极外侧穿刺入路者28例(单侧组),对两组入路的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放射投照次数、手术时间、骨水泥渗漏率、血管神经并发症等进行观察,通过VAS评分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伤椎局部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压缩比率并评估畸形恢复情况。结果:双侧组和单侧组的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放射投照次数、手术时间、VAS评分分别为(6.6±0.8)ml和(6.8±1.5)ml,(21.7±4.0)次和(17.9±3.6)次,(40.5±5.5)min和(31.6±9.1)min,(2.8±0.6)分和(3.1±0.5)分;影像学指标局部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压缩比率分别为(7.6±2.0)°和(6.9±2.6)°,(18.1±5.8)%和(16.5±6.1)%。两组均无血管神经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率双侧组3例(11%),单侧组3例(10%);两组在VAS评分、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放射投照次数、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双侧椎弓根入路和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均能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但经单侧椎弓根外穿刺途径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医源性放射线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骨碎补总黄酮后骨超微结构及脯氨酸羟化程度的变化,从骨胶原的超微结构来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骨强度的影响。方法:40只10月龄SD雌性大鼠(体重350~380g),随机分成假切除组(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对照组,每组10只。假切除组只切除腹部的少许脂肪,其余各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的方法进行动物造模。药物组每天灌服中药骨碎补总黄酮浓缩剂2ml(相当于骨碎补总黄酮0.02g),共6个月;对照组每天灌服培美力悬剂2ml(相当于倍美力0.017mg),共6个月。灌胃6个月后取L2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以碱水解法测单位重量脯氨酸羟化程度。结果:骨碎补总黄酮能明显改善骨胶原的排列,减少断裂的骨胶原。药物组脯氨酸羟化程度为(58.77±0.56)%,对照组为(60.90±0.53)%,模型组为(47.34±0.52)%,药物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模型组脯氨酸羟化程度提高(P〈0.05)。结论:骨碎补总黄酮能改善松质骨的超微结构及脯氨酸羟化程度,从而为药物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手法诊治中的重要作用,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研究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观察组,53例)和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颈椎MRA中椎动脉走行及管径情况,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34例;年龄26-72岁,平均(52.51±11.29)岁;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1±12.21)岁。比较两组受试者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性,并结合X线、MRI、MRA资料对观察组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的因素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的发生率达81.13%(43/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形式较复杂和多样化,其中以局部迂曲狭窄最为常见,累计占47.18%(25/53);局部迂曲狭窄因素以椎间关节错缝为主,占43.41%(23/53)。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容易发生椎动脉走行及管径异常改变,而MRA可有效诊断椎动脉的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和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的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胸腔镜辅助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9~76岁,平均41.4岁。传统手术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74岁,平均39.3岁。两组患者均行伤椎椎管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内固定术。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6~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椎椎管侵占率的下降值、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ASIA评分改善情况的差异。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椎管侵占率的下降值、Cobb角的矫正度、Cobb角的丢失度、ASIA评分改善级数传统手术组分别为:(150.0±19.4)min、(970.0±72.0)ml、(35.5±6.4)%、(25.1±4.8)°、(1.0±0.7)°、(1.8±0.9)级;胸腔镜辅助组分别为(170.0±20.8)min、(650.0±65.4)ml、(33.2±8.0)%、(23.6±5.4)°、(1.1±0.8)°、(2.0±1.1)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伤椎椎管侵占率的下降值、Cobb角的矫正度、Cobb角的丢失度、ASIA评分改善级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传统脊柱前路手术相比,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疗效相似,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