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英  吕丹瑜  毕振伍  刘斌 《解剖学报》1999,30(4):367-370,I018
目的 研究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层粘连蛋白(lam inin,LN)定位和定量变化及其对胚泡着床的作用。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技术及图像分析法进行LN定位和定量测定;利用子宫内注射LN抗体的方法探讨LN对小鼠胚泡植入的作用。 结果 动情期及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内源性LN 在上皮和腺基膜及血管内皮基膜均有表达,并随着植入的发生基膜的LN 表达减弱,而内膜上皮中LN免疫染色逐渐增强;外源性LN 对小鼠胚泡粘附与植入子宫内膜不产生明显影响,层粘连蛋白抗体明显抑制小鼠胚泡着床。 结论 动情期及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层粘连蛋白主要存在于基膜,胚泡植入期间内膜上皮细胞内LN 的含量增加;LN在促进小鼠胚泡粘附与植入子宫内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nm23-M2在小鼠胚泡植入前、中、后子宫内膜的动态表达。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小鼠妊娠第2天(植入前)、第5天(植入中)、第7天(植入后)子宫内膜nm23-M2表达。结果 RT-PcR测得胚泡植入前、中、后子宫内膜中均存在nm23-M2的表达,但在妊娠第5天植入窗口期(植入中)nm23 -M2 mRNA/β-actin mRNA的比值明显升高,与植入前和植入后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妊娠第5天子宫内膜nm23-M2表达为强阳性,而植入前和植入后子宫内膜nm23-M2表达多为弱阳性。表明胚泡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nm23-M2表达上调。结论 nm23-M2可能参与了小鼠胚泡植入。  相似文献   

3.
姜雯  宋芳  岳淑芬  郝奋  王建军 《解剖学杂志》2005,28(6):629-631,659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及其对小鼠胚泡着床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IL-8在妊娠1~6d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进行定位和测定;子宫角注入IL-8抗体,探讨IL-8对胚泡着床的影响。结果:在子宫内膜腔上皮,IL-8主要定位于细胞的游离面,妊娠1d阳性反应最弱,4d表达最强,5d有所下降,6d又开始增强;在子宫内膜腺上皮,妊娠4d表达最弱,5d和6d最强;在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随妊娠天数增加,IL-8的表达逐渐增强。IL-8Ab明显抑制小鼠胚泡着床。结论:IL-8在妊娠早期小鼠子宫内膜持续表达,并参与胚泡的着床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胚泡着床前后妊娠昆明系小鼠卵巢、输卵管及子宫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 NOS)的分布。 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 L SAB法。 结果 妊娠 2~ 5 d小鼠的卵巢内 ,黄体细胞上有 i NOS的阳性表达 ;输卵管粘膜上有 i NOS的分布 ,肌层则为阴性 ;妊娠 2、3d的小鼠子宫内 ,阳性标记主要出现在子宫内膜上皮以及子宫内膜中的子宫腺上皮 ,内膜基质细胞为阴性 ;妊娠 4d的子宫内 ,子宫腺及蜕膜部分均有 i-NOS的分布 ,妊娠 5 d时 ,在小鼠胚泡的表面也检测到了 i NOS的存在。 结论 小鼠胚泡着床前后 ,在其卵巢、输卵管及子宫内均有 i NOS的存在 ,提示 i NOS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及着床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nm23-M2在小鼠胚泡植入前、中、后子宫内膜的动态表达。方法采用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小鼠妊娠第2天(植入前)、第5天(植入中)、第7走(植入后)子宫内膜nm23-M2表达。结果RT-PER测得胚泡植入前、中、后子宫内膜中均存在nm23-M2的表达,但在妊娠第5天植入窗口期(植入中)nm23-M2 mRNA/β-actin mRNA的比值明显升高,与植入前和植入后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妊娠第5天子宫内膜nm23-M2表达为强阳性,而植入前和植入后子宫内膜nm23-M2表达多为弱阳性。表明胚泡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nm23-M2表达上调。结论nm23-M2可能参与了小鼠胚泡植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 d~6 d、8 d、13 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合素α5的阳性反应物质在小鼠早期胚卵胞浆内;非妊娠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期的脱膜上皮与基质细胞内均有整合素α5表达,植入前表达相对较弱,植入后随妊娠的进展逐渐增强。结论:提示整合素α5在小鼠胚卵着床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它不参与胚卵对母体子宫内膜的识别和粘附,而是参与了粘附后的侵入及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OXa-10基因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分别检测未孕及早孕小鼠第1、2、3、4、57、d HOXa-10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同时用可以持续表达HOXa-10的DNA/脂质体复合物质粒和HOXa-10反义寡脱氧核糖核酸分别转染到受孕2d小鼠子宫角内,观察胚泡着床数。结果FQ-PCR结果显示,随着小鼠妊娠天数的增加,HOXa-10基因表达量也逐渐增高,在孕4d达到峰值,孕5d开始下降,孕7d时表达量已接近未孕状态;在用HOXa-10 DNA质粒/脂质体转染孕2d小鼠子宫角后,小鼠的胚泡着床数明显增加;用HOXa-10反义寡脱氧核糖核酸/脂质体转染孕2d小鼠子宫角后,小鼠的胚泡着床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胚泡植入窗口期,子宫内膜HOXa-10基因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不同浓度T淋巴细胞侵袭转移诱导蛋白1 (Tiaml)抗体下,小鼠着床窗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内的Tiaml蛋白表达及其对基质细胞-胚泡共培养体系中胚泡黏附的影响,探讨Tiaml对小鼠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提取着床窗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并构建基质细胞-胚泡共培养体系;分别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抗Tiaml抗体时着床窗基质细胞Tiaml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胚泡黏附的影响.结果:抗体干预后着床窗基质细胞内的Tiaml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在不同抗体浓度下胚泡黏附率有差异.结论:随Tiaml抗体浓度增加,着床窗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Tiaml蛋白表达量及胚泡黏附率降低.表明Tiarnl可能在胚泡植入过程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鼠胚胎与子宫内膜中整合素α5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整合素α5在小鼠早期胚胎和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分布状况,探讨整合素在胚胎着床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对发育不同时期的小鼠胚卵和妊娠2d-6d、8d、13d以及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中整合素内的表达分布进行形态学观察与半定量分析。结果:整合素α5的阳性反应物质在小鼠早期胚卵胞浆内;非妊娠期子宫内膜和妊娠期的脱膜上皮与基质细胞内均有整合素α5表达,植入前表达相对较弱,植入后随妊娠的进展逐渐增强。结论:提示整合素α5在小鼠胚卵着床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它不参与胚卵对母体子宫内膜的识别和粘附,而是参与了粘附后的侵入及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宋芳  李英  肖玮  张超  吴俊 《解剖学报》2005,36(1):81-85
目的 观察着床前小鼠子宫内膜及胚卵整合素α4、β1mRNA的表达。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妊娠1~4d小鼠子宫内膜及胚卵整合素α4、β1mRNA的表达。结果 整合素α4、β1mRNA主要表达在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表达强弱不等。妊娠3d基质细胞出现阳性信号,4d增强;胚卵整合素α4、β1mRNA仅在Ⅱ细胞期弱表达,在其他时期表达较强。结论 妊娠1~4d小鼠子宫内膜及胚卵持续表达整合素α4、β1mRNA,提示它们可能参与小鼠胚泡的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11.
孙秉贵  周占祥 《解剖学报》2001,32(1):83-85,T005
目的 了解胚泡着床前后妊娠昆明系小鼠卵巢、输卵管及子宫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分布。方法 免疫细胞化学LSAB法。结果 妊娠2~5d小鼠的卵巢内,黄体细胞上有iNOS的阳性表达;输卵管粘膜上有iNOS的分布,肌层则为阴性;妊娠2、3d的小鼠子宫内,阳性标记主要出现在子宫内膜上皮以及子宫内膜中的了宫腺上皮,内膜基质细胞为阴性;妊娠4d的子宫内,子宫腺及蜕膜部分均有iNOS的分布,妊娠5d时,在小鼠胚泡的表面也检测到了iNOS的存在。结论 小鼠胚泡着床前后,在其卵巢、输卵管及子宫内均有iNOS的存在,提示iNOS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及着床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拓扑酶抑制剂ISO-1对小鼠胚泡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50只妊娠3d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低、中、高剂量组及1%二甲基亚砜(DMSO)和生理盐水(NS)两个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2、6、18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ISO-1,对照组注射等量1%DMSO或NS;妊娠4d各组小鼠处死一半,取出子宫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IF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检测MIF mRNA的表达;妊娠8d处死另半数妊娠小鼠,观察胚胎数,测量子宫脏器系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低、中剂量组小鼠胚胎数和子宫脏器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高剂量组胚胎数显著提高(P<0.05),而子宫脏器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光镜观察未发现各组妊娠小鼠子宫内膜结构的明显差异;MIF蛋白和mRNA主要表达于小鼠子宫内膜的基质细胞团,但实验组阳性细胞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ISO-1可能具有促进小鼠胚泡植入的作用,且此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ISO-1可能通过拮抗MIF的生物学作用促进小鼠胚泡的植入.  相似文献   

13.
ATF4基因在小鼠胚胎围着床期子宫内膜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转录激活因子4(ATF4)在小鼠胚胎围着床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规律及在胚胎植入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妊娠0~7d小鼠子宫内膜,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内膜ATF4 mRNA及蛋白的表达;用子宫角内注射ATF4抗体进行干预.结果 1)妊娠各组小鼠子宫内膜ATF4 mRNA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孕组d0(P <0.0S),且随妊娠天数的增加其表达量逐渐增高,到d4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2)ATF4蛋白主要在基质细胞胞质表达,其表达规律与mRNA表达规律基本一致.3)子宫角ATF4抗体注射后与对照组相比着床数明显减少.结论 ATF4在小鼠妊娠早期可能参与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有利于着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着床期小鼠胚卵L-选择素的表达规律及其对胚胎着床的影响.方法 1.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围着床期小鼠胚卵L-选择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检测L-选择素在细胞的定位;2.用子宫角内抗体干预的方法观察并统计小鼠着床胚胎数.结果 1.随着胚卵分化成熟,L-选择素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增加趋势,胚泡期表达最强(P<0.05).L-选择素在单细胞期和4细胞期有少量表达,桑椹胚周边区L-选择素表达显著增强,胚泡滋养层L-选择素表达最强.2.小鼠子宫角实验侧(经抗L-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干预)胚胎着床数较对照侧(经等体积生理盐水干预)明显减少(P<0.05).结论 胚卵可能通过L-选择素信号转导途径及其与子宫内膜的糖蛋白受体结合参与胚胎着床.  相似文献   

15.
不孕女性子宫内膜LIF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inhibitoryfactor,LI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活性的细胞因子。随着对其深入研究,发现LIF在胚泡着床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小鼠的研究表明,在妊娠第4天(即胚泡着床期)的子宫内膜中,LIF出现突发性的强烈表达,这提示子宫内膜LIF基因表达可能与胚泡着床密切相关[1],此外,无LIF基因表达的转基因小鼠能发育至成体,但不能发育,原因是胚泡不能在子宫中着床[2],这更有力地证明了LIF与胚泡着床密切相关。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不孕患者病因不明,这些患者中是否有部分患者的病因与其子宫内膜LIF基因表达缺陷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着床前小鼠子宫及胚卵白细胞介素8(IL-8)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及图像分析技术,对IL-8蛋白在妊娠1~4 d小鼠子宫及胚卵的表达进行定位及半定量分析;用RT-PCR技术检测妊娠1~4 d小鼠子宫及胚卵IL-8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未孕小鼠相比,妊娠各天小鼠子宫中IL-8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于妊娠4d表达最强.IL-8蛋白和mRNA均在妊娠2 d(Ⅱ细胞期)的胚卵表达最弱,妊娠4d(胚泡期)的胚卵表达最强.结论:妊娠1~4 d小鼠子宫及胚卵持续表达IL-8蛋白和mRNA,尤其是在着床前表达量升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小鼠胚泡的着床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秦迎  秦良  刘凯  孙英 《解剖学报》2009,40(2):303-306
目的 探讨小鼠子宫内膜鸡冠珊瑚树凝集素(ECL)受体和双花藕豆凝集素(DBA)受体与胚泡植入的关系.方法 以生物素标记的ECL和DBA来检测怀孕侧和输卵管结扎未孕侧小鼠孕早期子宫内膜中两种凝集 素受体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结果怀孕侧,ECL主要表达于胚胎滋养层细胞及其基膜,蜕膜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ECM);未孕侧,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上皮和腺上皮.在怀孕侧,DBA受体主要表达于胚胎滋养层细胞和子宫内膜血管基膜;在未孕侧,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血管的基膜.结论 ECL和DBA受体与小鼠胚泡植入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宫腔注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对着床窗期着床障碍模型小鼠胚泡着床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SPF级性成熟昆明雌性小鼠,将与同批雄性小鼠交配后发现阴栓者(妊娠第一天,Pd1)分为对照组、着床障碍组和PBMCs处理组,每组28只。PBMCs处理组于Pd2宫腔内注射PBMCs 2.5μl(1-2×10~7个/ml);着床障碍组和PBMCs处理组于Pd2早9∶00皮下注射米非司酮(0.08mg/0.1ml)复制着床障碍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Pd4晚10∶00处死各组部分小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Real Time-PCR检测着床窗期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整合素β_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Pd8处死各组其余小鼠,观察胎泡着床情况,计算各组着床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着床障碍组小鼠的着床率和着床窗期VEGF及整合素β_3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PBMCs处理组小鼠着床率和着床窗期VEGF及整合素β3蛋白和mRNA表达较着床障碍组显著增加(P<0.01),且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PBMCs宫腔内注射能提高着床障碍模型小鼠妊娠率,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加着床窗期子宫内膜VEGF和整合素β_3表达,从而改善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菜豆凝集素(PHA-E)和荆豆凝集素(UEA)的受体与胚泡植入的关系。方法 应用亲合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PHA-E与UEA的受体在昆明小鼠动情周期、妊娠和哺乳过程中子宫内膜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结果 以上2种凝集素受体均存在于不同阶段的小鼠子宫内膜,但2种凝集素受体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PHA-E受体在孕早期,尤其是围植入期的水平显著高于动情周期组和哺乳期组;其广泛分布于围植入期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游离缘、胚胎组织、蜕膜细胞表面及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ECM)。UEA受体则呈现动情期水平最高,孕期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上皮游离缘。结论凝集素PHA-E受体与小鼠胚泡植入过程密切相关,对UEA受体与胚胞植入的关系尚难做出满意地解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集素DBA和WGA的受体在胚泡着床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取生殖周期不同阶段的小鼠子宫内膜组织,采用亲合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WGA和DBA的受体在子宫内膜中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结果:以上2种凝集素受体均存在于生殖周期不同阶段的小鼠子宫内膜,但2者的存在部位和数量有差异。WGA受体广泛存在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的游离缘,以及孕期胚胎组织和蜕膜细胞表面及ECM,DBA受体仅见于子宫内膜或胚胎组织血管的内皮及其基膜。并且2种受体在孕早期,尤其是围植入期的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情期和哺乳期的水平。结论:凝集素WGA和DBA的受体与小鼠胚泡植入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