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 ,是慢型克山病心电图的重要改变 ,其心肌损害内层重于中层和外层。左右束支位于心室间隔两侧心内膜下 ,该处损害较重 ,常导致传导障碍 ,特别是束支传导阻滞 (BBB)。1 资料与方法本组 10 0 0例中有各种传导阻滞 43 1例 (占 43 % ) ,其中表现为左、右束支阻滞(L、RBBB)和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伴左前分支阻滞 (LAH)、CRBBB伴左后分支阻滞 (LPH)的共 3 2 8例 ,占 3 3 % ,房室传导阻滞 (AVB)为 10 3例 ,占 10 %。CRBBB 10 5例 ,占 11% ,均见于成人组 ,是较多见、较突出的表现之一 ,反映…  相似文献   

2.
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者若无其它心脏病证据 ,多无临床意义。RBBB多有继发性ST -T改变 ,既可酷似、也可掩盖因冠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的原发性ST-T变化 ,会对RBBB者早期诊断冠心病时带来疑惑。现报告常规体表心电图RBBB者进行次极量心电图负荷试验作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1998年~ 2 0 0 1年来院的门诊与住院者。均系临床诊断明确、资料完整。标准是 :①心脏病组 (A组 ) :临床诊断为心脏病 ,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典型的完全性RBBB ,伴或不伴其它异常心电图 ,3相功能性RBBB、RBBB型室…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 )多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 ,体表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有很高的成功率[1]。但在ILVT射频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由心电轴左偏转变为心电轴右偏的现象及其电生理机制少见报道。本文报道 2例并分析其可能的电生理机制。资料和方法男性、女性各 1例 ,年龄 2 8岁和 3 6岁 ,均有阵发性心悸史 ,心动过速心电图均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心电轴左偏。 2例患者经临床检查 (包括X线心脏片和超声心动图等 )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 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右 (左 )股静脉分别…  相似文献   

4.
右束支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右束支阻滞 (RBBB)与临床关系 ,对 1 37例RBBB患者进行临床病因与超声心动图分析。结果非器质性心脏病组 2 4例 ,超声心动图正常 1 9例(79 2 % ) ;器质性心脏病组 1 1 3例中 ,右室舒张功能减退 ,主动脉增宽及运动返流的发生率分别为 42 3 %、36 3 %、2 9 2 %。 38 1 %的患者有心肌缺血及梗死。冠状动脉病变是引起RBBB的主要病因。右束支阻滞 (RBBB)主要依据心电图诊断。为了解其临床特点 ,我们分析了 1 37例住院患者的RBBB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组 2 4例 (1 7 5 % )。男性 1 4例 …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QRS波宽 2 6 0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 ,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存在V3 现象 ,右束支消融成功。例 2女性 ,VT发作病史 7年 ,呈无休止性VT发作 ,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发作时其QRS波宽为 14 0ms ,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波前有稳定的H波 ,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 :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特发性VT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受检者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发生率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记录和分析86621例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及右束支阻滞(RBBB)的发生情况及心电图特点.结果 检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 170例,占0.19%;检出RBBB3243例(男2252例,年龄4~98岁;女991...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 ,58岁。因心悸、胸闷半月就诊。临床诊断 :冠心病。入院时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d后心电图表现为V1 导联QRS波呈两种形态 :一种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型 (R -R间距为 0 72s) ,而在每一个房性早搏 (PAS)的长代偿间歇后则出现一个形态正常的QRS波。心电图诊断 :频发性PAS、3相RBBB讨论 激动在心脏内的传导受到许多解剖与生理因素的影响 ,传导障碍是多种电生理紊乱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最常见的机理是在进行兴奋之前 ,有一不应性或无反应性的组织 ,因而表现出传导延迟或阻滞 ,称…  相似文献   

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是以发作性晕厥、右心室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右心室扩张和右心室功能减退或衰竭为特征的一种心肌病。我院 1989~ 2 0 0 1年遇见 4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4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5 4(平均 4 5 )岁。其中2例为同胞兄弟。胸闷、心悸 4例 ,晕厥 2例 ,右心力衰竭 1例。病程 2~ 13(平均 6 .7)年。心电图特点 :4例均有室速 ,呈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图形。间歇期 4例均有右心前导联 (V1~ 3)T波对称性倒置 ,其中 2例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ICRBBB)。 1例STv1可见epsilon…  相似文献   

9.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 (ECG)特点是右心前导联出现右束支阻滞及ST段抬高。此种ECG亦被称为Brugada型ECG。目前有关此型ECG的流行病学资料尚缺如。本研究对日本长畸 4788例受试者进行 40年随访以评价Bruga da型ECG的自然病史。方法  1 958年时年龄小于 50岁的 4788例 (男 1 956例 ,女 2 83 2例 )受试者行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及胸片检查。 1 958~1 999年间共随访 2 1次。当出现下列图形时定义为Brugada型ECG :①V1 导联出现终末γ波 ,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②V1 或V1 和V2 导联ST段凸面向…  相似文献   

10.
气管插管时可发生一过性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动过缓等变化 ,且极易出现[1] 。我们观察 3 2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病人气管插管期间的心电图变化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 术前诊断有CRBBB的择期手术病人 3 2例 ,男 15例、女 17例 ;年龄3 5~ 67(平均 5 0 3 )岁 ,体重 48~ 70 (平均5 3 2 )kg。Ⅰ组为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共 18例 ;Ⅱ组为术前明确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共 14例 ,其中冠心病 6例 (42 9% )、高心病 2例(14 3 % ) ,肺心病 4例 (2 8 6% )。1 2 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禁饮 8…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 ,5 6岁。临床诊断 :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 8d。窦性P波顺序发生 ,窦性频率 68bpm ,起搏频率 72bpm。肢导、胸导各为 6导同步记录 ,肢导R1 及胸导R2~ 4为窦性 ,P、R、T电轴分别为 :5 4°、-66°、3 1°。PR间期 0 12~ 0 16s ,QT间期 0 40s。肢导R2 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 ,PR间期 0 12s,QRS前有 1起搏脉冲信号 ,为窦 -室室性融合波 (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 (LAH) ,胸导呈右束支阻滞 (RBBB)图形 ,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 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的诊断和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束支阻滞特征伴融合波正常化的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65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65例患者中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39(60%)例,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图形23(35.4)例,同时呈现两种束支阻滞图形3例(4.6%),完全性房室阻滞伴双重室性自主心律3(4.6%)例。高度房室阻滞伴室性自主心律12(18.5%)例,窦房阻滞伴室性逸搏3(4.6%)例,室性并行心律45(69.2%)例,房性早搏伴室性逸搏2(3.1%)例。结论束支阻滞时出现室性融合波正常化有多种机制,提示存在与束支阻滞同侧心腔起源的心室异位灶。掌握这些心电现象的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分析并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单纯性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AVB)并不少见 ,诊断不难。当合并有其它心律失常时就会使图形更加复杂化 ,现报告 1例如下。患者女 ,44岁。因子宫肌瘤而入院。平素常感冒、发热、心率过缓。术前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图示 12导联同步记录。窦性P波顺序出现 ,PP 0 80~ 0 96s( 75~ 63次 min)。室律不齐 (RR 1 46~ 1 66s) ,频率为 41~ 3 6(平均 3 8)次 min。QRS形态呈多样化改变 :①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CLBBB)图形 ,频率为 3 7次 min ,律匀齐 ,QRS波与P波无固定关系 ,考虑为心室逸搏节律。②呈完全性右束支…  相似文献   

14.
例1,患者女性,29岁。左房粘液瘤术后1个月,有“房扑”史。因心悸不适2d就诊。查心电图(图1A)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心房波无法辨认,心室率272次/min,QRS呈完全性右束支图形伴电轴右偏,QRS时间约0.14s。心电图初步诊断为心房扑动(AF)(1:1房室传导);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形(RBBB)。用乙胺碘呋酮治疗1W后症状逐渐改  相似文献   

15.
Brugada波与Brugada综合征的区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Brugada波是一种特殊的心电图形 ,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右胸导联 ST抬高和 T波倒置“三联征”。 Brugada波患者常突发恶性心律失常 ,称 Brugada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病情凶险 ,死亡率极高 ,国内李亦晗等曾报道 2例 [1 ] 。因此充分认识本病的意义 ,对 Brugada波与 Brugada综合征进行正确的区别诊断十分必要。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4 7岁。于 2 0 0 2 - 0 5 - 2 2 ,以外伤血气胸收入院。 0 6 - 0 4 T0 5∶ 0 0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HR15 0 /min。静脉注射心律平后转为窦律。 6月 30日行 Holter检查 ,CM1导联见到间歇性右束支阻滞伴 …  相似文献   

16.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心电图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对11例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患者占90.9%,V5导联R/S均≤1。肺心病患者占72.7%,多伴有右心衰。结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伴无人区电轴多见于老年肺心病晚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发生率情况.方法 分析108 610例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分别统计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发生率情况.结果 108 61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资料,完全性左束支阻滞19例,占0.18%;右束支阻滞3 794例,占3.49%;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707,P=0.191),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09.874,P<0.05);右束支阻滞发生率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同年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986.046,P<0.05;Х^2=1 483.286,P<0.05).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发生率较高,应定期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 ,3 6岁。酒醉后 1d出现胸闷、心慌就诊。既往心电图正常。就诊第 1次心电图示 (图 1A) :P波不显 ,RR略不整 ,心室率 167~ 188次 min且长短RR间期交替出现 ,QRS时间 0 13s,V1 V2 呈qR型 ,Ⅰ、aVL呈RS型 ,RaVL>Ⅰ、Ⅱ、Ⅲ ,aVF呈rs型 ,SⅢ >SⅡ ,QRS电轴左偏 - 88° ,V4~V6 R波波幅相差0 60~ 0 8mV且长短交替出现。心电图诊断 :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伴 3相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CRBBB)及左前分支阻滞 (LAF) ;②QRS电交替。立即推注心律平 70mg 1h后心率转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Brugada波与右束支阻滞的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的异同。方法将15例Brugada波患者与20例右束支阻滞患者和20例正常心电图者进行心电图和心电向量图比较。结果右束支阻滞和Brugada波患者的心电图在V1~V2导联都可呈M型或rsR’型,但两者的ST段改变不同,右束支阻滞的ST向量背离终末泪点密集处,而Brugada波的ST向量却指向终末泪点密集处;两者在心电向量图上均见QRS环的终末泪点密集,但持续时间、方位和形态不同。结论Brugada波不是真正的右束支阻滞;其ST-T改变是与患者特定离子通道基因变异、心室肌的电学异质性有关的一种特殊的功能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V1导联呈现右束支阻滞图形的特点、出现的可能机制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2007年于右室心尖部植入起搏电极的患者,分析患者完全右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资料,并与同期V1导联呈左束支阻滞图形变化的右室起搏患者以及植入左室心外膜电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体表心电图特点进行对比。结果共有9例患者术后完全心室起搏时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术后超声心动图以及胸部X线检查证实起搏电极均位于右心室,QRS波平均电轴为-61.7±15.6,与随机选取50例术后体表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右室电极植入患者心电图相比,QRS波电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7例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QRS波电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右束支阻滞者其肢体导联I、aVL导联QRS波均直立,与呈左束支阻滞患者相同,而左室心外膜起搏者其I、aVL导联QRS波为负向。结论当患者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形态时可通过I、aVL导联QRS波形态和QRS波电轴可以判断是否为右室起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