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70例,随访1年。20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入选试验组,50例未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源性猝死入选对照组。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碎裂QRS波特点。结果下壁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高于其它区域。试验组前壁导联碎裂QRS波发生率大于对照组(35%vs. 10%,p=0.012);三个或以上区域碎裂QRS波发生率大于对照组(30%vs. 4%,p=0.008)。三个或以上区域碎裂QRS波对肥厚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性30%,特异性96%。结论三个或以上区域碎裂QRS波与肥厚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警肥厚型心肌病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2.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表明,ICD能降低致命性室常急性期病死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1].  相似文献   

3.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现代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由于从发病至死亡时间短,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得不到及时抢救,患者多死于院外。无论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患何种类型的心脏病,其猝死的直接原因主要是心律失常,其中80%以上是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即所谓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不足20%的患者死于缓慢心律失常。因此,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是早期发现患者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并进行积极治疗,对于已经发生过因室速或室颤而心脏骤停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和危险分层通常所说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心源性猝死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约有10%~20%的心源性猝死患者没有器质性心脏改变[1],其中大部分为青年人.这类患者的共同特点是在运动、情绪激动或噪音刺激等情况下易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致晕厥甚至猝死.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多是编码心肌离子通道的基因发生异常改变,使得动作电位不同时相的离子通道功能改变而导致心室肌早或晚复极异常.这类疾病主要包括: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短QT间期综合征(short QT syndrome,SQTS),儿茶酚胺敏感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等,统称为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现就近期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或心肌病所致左室结构和电重构是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主要原因.近20年来,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已受到工作者重视,其好发于青壮年患者,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基础研究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对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发病机制、诊断和预后的认识和理解.右室相关心律失常多见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Brugada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是一种可遗传的性状,本研究将探索心肌细胞钙释放通道RyR2具有潜在功能的基因变异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方法从2005年7月至2008年1月,入选就诊于阜外医院的冠心病或扩张型心肌病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匹配年龄性别相近的对照。门诊和电话随访患者死亡和猝死终点。候选基因分析RYR2的2个基因变异rs41315858(G1885E)、rs3766871(G1886S),连接酶反应技术和基因测序进行基因分型,结合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Cox回归模型和生存分析方法对2个候选基因变异进行关联研究。结果共入选1244例心力衰竭患者和1032例对照,其中676例(54.3%)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基因分析显示rs3766871 A等位基因携带与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相关(OR=1.66,95%CI:1.21-2.26,P=0.002)。中位随访32个月,校正年龄、性别和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后,rs3766871A等位基因携带者心源性死亡(HR=1.53,95%CI:1.11-2.12,P=0.01)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HR=1.92,95%CI:1.25-2.94,P=0.003)。结论 RYR2上的基因变异rs3766871 A等位基因携带不仅增加慢性力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而且是心源性猝死的遗传学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正> 心源性猝死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及重视.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伴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与心脏性猝死有密切相关.文献报道,一般心肌梗死后晚电位(VLP)持续性阳性一年内的发病率为16.7~28.9.为了减少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提高长期预后的准确性,本文对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一年以上并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晚电位测定,以了解心室后碎裂电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复杂室性异位搏幼致心源性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和预后的重要意义,作者对心肌梗塞后持续存在无症状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了预防性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的前瞻性研究,其终点为总死亡率与心律失常事件(猝死,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在连续性筛选的1220例心肌梗塞存活者中,312例患者出院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发现有Lown分级3或4b级室性心律失常。这些病人被随机分配为三组,第一组(100例)接受个体化抗心律失常治疗;第二组(98例)用小剂量乙胺碘呋酮(200mg/日)治疗;第三组为对照组(114  相似文献   

10.
心力衰竭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时较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早)或成对室早发生率87%,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45%[1]。慢性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的关系如何是人们研究的焦点。慢性心衰心源性猝死率很高,占其总死亡率的50`%。防治慢性心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确切降低心源性猝死率,还有待于对其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本文旨在从“机械电反馈”,心肌微小纤维化所引起的“电负荷改变”、心肌钾通道下调所引起的“电不稳定”,以及“电重构”四个方面的最近研究进展综述慢性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1 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与室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十年来,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致死率明显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却有增加.据统计,美国现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约200万,每年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人数达20万,其中35~45%是心源性猝死,动态心电图证实,猝死的原因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目前,国外对充血性心力衰竭VA的研究倍加重视,有些观点值得借鉴.一、VA的发生率和预后意义Francis综合八个临床研究资料,701  相似文献   

12.
<正>室性心律失常是十分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从其涵盖的内容和危险度来说,既包括了健康人群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PVB)和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也包括了伴或不伴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导致的心源性猝死(SCD)。笔者主要讨论常见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作者回顾分析现已发表的资料后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脏病变的加重,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趋于频繁,然而迄今尚未确定临床适用的各年龄组和各病变组的“允许标准”。对于无心脏病变者和心肌功能良好的心脏病患者,简单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并非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报因予,而且极少发展成持续性室速。对于心肌梗塞存活者,简单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并非心源性猝死的独立的强预报因子;心肌梗塞后第一年,心源性猝  相似文献   

14.
<正>急性心肌梗死(MI)的幸存患者中,有50%发生致死性室性心律失常(VA)。心源性猝死(SCD)患者中,65%~85%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使在血运重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置入等治疗手段高度发达的今天,MI后SCD的防治,仍是当代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认为,MI后恶性VA和SCD的发生与交感神经重构关系密切。1心脏神经分布特点1.1正常心脏自主神经分布心脏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相似文献   

15.
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其发生主要与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大量随机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但这一结果并不能完全通过其调脂作用来解释,可能与其潜在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特性有关,现就他汀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和其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背景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致命性的心律失常,细胞学水平关于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7.
Tp-e间期和Tp-e/QT比值是新近提出的可以反映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myocardial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心电指标,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冠心病是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最常见心脏结构异常,寻找冠心病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SCD的有效预测指标成为近些年临床上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近几年来发现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 (BRS)对心肌梗死 (MI)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反映了自主神经的功能。BRS测定方法很多 ,而Smyth等发明的新福林升压法是被临床广泛应用且证明安全有效的一种。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BRS是MI后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良好危险分层指标。近期ATRA MI(automomictoneandreflexe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的国际多中心研究证实了这一点。MI后反射性迷走神经张力异常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危险性较高 ,识别这些人群对决定临床治疗有价值。而药物或其他方法对BRS的调节作用也许是减少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的一种新方法。但其保护机制仍在研究中 ,这将可能产生治疗或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猝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苏国海  苏国英 《山东医药》2008,48(2):112-113
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大部分患者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VT),持续恶化后发生室颤(VF);单纯药物治疗降低猝死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6):585-588
在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进程中,梗死心肌周围边缘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心脏磁共振(CMR)可对边缘带进行量化评价,使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成为可能,本文对边缘带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机制、CMR量化的边缘带对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