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1~2002年某省级医院产科分娩主要质量指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 1981~ 2 0 0 2年产科分娩主要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 ,研究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等的相互关系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湖北某省级医院连续 2 2年主要分娩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对 1987、 1997、2 0 0 0和 2 0 0 2年行剖宫产产妇的指征构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① 2 2年中的前 15年 ,孕产妇正常产率呈波动式提高 ,最高达72 2 % ,剖宫产率稳定在 13 8%~ 18 9%。自 1998年开始剖宫产率急剧上升 ,2 0 0 2年回停。 2 2年来阴道难产率一直持续下降 ,死胎、死产率保持在 1%左右 ,产后出血率在 2 6%左右波动下降 ,而新生儿窒息率近年来呈急剧下降趋势。前后 11年分娩质量指标的比较中 ,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和阴道难产率都有显著性差异。②社会因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顺位随剖宫产率上升而上升 ,近年来位居第 1。③剖宫产率与新生儿窒息率呈显著负相关 ,但剖宫产率超过 2 5 0 % ,对新生儿窒息率影响不大 ,阴道难产率与新生儿窒息率不相关 ,分娩方式的变化对产后出血率 ,死胎死产率变化影响不大。结论 :将剖宫产率控制在 3 0 %以下是可能的 ,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1999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剖宫产指征的掌握情况。方法 对 949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率为 3 4.9%。主要指征依次为 :妊娠并发症 ( 2 9.6% )、相对头盆不称 ( 10 .6% )、臀位 ( 10 .2 % )、胎儿窘迫 ( 9.8% )、巨大儿( 9 .2 % )、疤痕子宫 ( 8.9% ) ,其中巨大儿的诊断符合率 67.5 % ,新生儿窒息率 6.7%。结论 提高产科医务人员对剖宫产的认识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剖宫产现状及其对母婴健康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为了解上海市接产医院剖宫产情况及其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 ,分别于 1998年、2 0 0 0年及 2 0 0 1年对全市各级接产医院的产科剖宫产病史进行了检查并抽取部分病史进行指征评审。结果 :1全市剖宫产率从 1980年的 10 .0 0 %上升到 2 0 0 0年的 4 7.4 4 % ,增加了 3 .74倍 ;2剖宫产前 4位指征构成依次为 :胎儿窘迫、相对性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及胎位不正 ,占全部指征的 60 %左右 ,其中主要为胎儿窘迫和相对性头盆不称 (约 4 0 % ) ,社会因素剖宫产比例在上升 ;3进一步对剖宫产指征进行评审分析 ,指征掌握正确率较低 ,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而行剖宫产者中 ,指征依据不足或完全没有依据者在 1998年占 3 9.83 % ,2 0 0 1年占 4 2 .14 % ,以头盆不称为指征者中依据不足或完全没有依据者在 1998年占 1/3 ,2 0 0 1年为 5 4 .76% ;4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的费用及近期并发症 ,剖宫产组住院费用为 4 2 2 6.12± 60 0 .74元 ,显著高于阴道产的 2 2 0 4 .2 1± 648元 ,剖宫产产妇分娩时平均出血量为 3 77.3 8± 114 .3 5 ml,显著高于阴道产的 2 84 .16± 110 .4 4 ml,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 15 .2 6% ,显著高于阴道产组的 7.5 0 % ,剖宫产组的产褥病率为 11.2 1% ,显著高于阴道产组的 3 .2 1%。此外  相似文献   

4.
浅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梅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4):3370-337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和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选择1996~2005年间剖宫产病例800例,分析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结果: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②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逐年上升;③围生儿病死率及产后出血率趋于稳定。结论:适宜的剖宫产率能有效地改善母儿预后;围生儿病死率及产后出血率并不随剖宫产率的升高而继续下降,提高产科综合服务质量,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 ,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并没有明显下降 ,剖宫产指征掌握问题已引起产科临床的注意。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剖宫产 4 2 3例 ,对我院的剖宫产指征作一分析 ,以找出可能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资料与方法1 资料 我院 2 0 0 0~ 2 0 0 1年共分娩总数 82 1例 ,剖宫产4 2 3例 ,平均剖宫产率 5 2 74 % ,本文对同期剖宫产病历4 2 3例进行分析。2 方法 对本组资料所有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统计各项指征构成比。结  果1 孕妇的基本情况 年龄最小的 18岁 ,最大的 4 5岁 ,初产妇 338例 ,占 …  相似文献   

6.
4 138例剖宫产指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10-1611
目的分析2003年1月~2004年12月剖宫产指征掌握情况.方法对4 138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58.7%,主要剖宫产指征为妊娠并发症(32.0%)、胎儿窘迫(13.1%)、骨盆异常(11.6%)、孕妇及家属要求(9.6%)等,剖宫产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较阴道产高.结论规范术前诊断,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开展导乐分娩、镇痛分娩,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10年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及剖宫产指征,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00~2009年共15 177例剖宫产产妇的剖宫产指征及同期产科质量。结果:①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33.70%上升至2009年的53.22%(P<0.001);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则呈下降趋势。②在剖宫产指征构成比中,社会因素位居首位,疤痕子宫、胎儿宫内窘迫呈上升趋势。结论:剖宫产率上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控制剖宫产率需要孕妇、家庭、医生、医院及整个社会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0年间密云县妇幼保健院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迁以及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方法 对10年间剖宫产病历资料分为前后两组(1997-2001年和2002-2006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97-2001年平均剖宫产率38.5%,而2002-2006年平均剖宫产率达44.6%,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剖宫产指征中胎儿窘迫一直居于首位,社会因素上升到第二位.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2.40%和2.3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胎儿窘迫的过度诊断和社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剖宫产率,但新生儿窒息率并未下降.提高对剖宫产的认识,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程霞 《中国保健》2007,15(13):91-92
目的探讨手术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来手术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率及指征发生明显改变,阴道助产率降低,手术产新生儿的死亡率及窒息率均明显下降.结论剖宫产率升高及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围产儿的死亡率,但围产儿死亡率的下降不能仅靠增加剖宫产率,应着重于围产医学的发展及产科质量的指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房山区剖宫产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 2 0年来随着剖宫产率不断上升 ,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也相应升高。为降低剖宫产率 ,对北京市房山区剖宫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查阅 1994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区内 5所医院的所有产科病历。剖宫产指征 (第一指征 ) :难产、胎儿窘迫、妊娠合并症 并发症、臀位、剖宫产再孕、社会因素、其他因素。剖宫产新生儿 1min及 5minApgar评分 ,≤ 7分为新生儿窒息。 5年分娩总数 2 2 3 72例 ,剖宫产 783 5例 ,平均剖宫产率 3 5.0 2 %。孕妇平均年龄 2 5.50岁± 2 .54岁 ( 2 0~ 3 8岁 ) ,平均孕期 3 9.75周± 1.52周 ( 2 8~ 44周 )。初产妇 70 3 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太原市杏花岭区2007-2010年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减寿年数,找到影响居民健康和死因最主要的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使用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来计算和分析居民各主要死因的构成比、顺位、潜在减寿年数及潜在寿命损失率.结果 太原市杏花岭区2007-2010年居民死亡人口总数为11 366人,全人群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为6.13‰,女性死亡率为3.69‰;全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是:心脑血管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居民全死因PYLL为89 903.30人年,PYLL减寿率为3.91%.全死因PYLL构成比顺位前5位依次是: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感染性疾病,其他慢性病.结论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研究结果 显示肿瘤、心脑血管病、意外伤害、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慢性病依旧是今后工作的重心所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慢性病的教育与防治,根据疾病发生的规律制定有效的疾病干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a critical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philosophy of medicine as a discipline. Ithighlights two major themes in the contemporarydebate about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scope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 relation of thediscipline to its cognate disciplines. A broadview of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s defendedand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is seen as aphilosophical sub-discipline. These viewsdepend in important ways on three factors: ageneral metaphysical world view, particularunderstandings of the cognate disciplines, andthe perspective from which one asks the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uture of thephilosophy of medicine may follow the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at philosophical,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ies may combinein a mutually enriching way to form ‘‘medicinestudi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创可贴设计原理和准则,生产工艺特点,生产设备的选型,创可贴生产的环保问题,创可贴从设计,生产产品的发展趋势以及创可贴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7岁以下残疾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残疾儿童现状为制定优生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996年《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进行诊断。结果视力、听力、智力、肢体、综合残疾124人,现残率9.68‰,现残率以智力残疾为首,其次分别为综合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男童明显多于女童,3岁以上儿童残疾明显高于3岁以下儿童,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除听力与曾用过耳毒药物有关外,其余残疾类别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结论加强健康教育,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是预防残疾儿童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Aim  To analyse the role of Germany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o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doctors. In doing so, the migration of German doctors abroad and foreign doctors to Germany is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presented. Subjects and methods  The annual statistical reports from the country's medical associations given to the Federal Medical Association were investigated on migratory movements. Furthermore, a survey on how many German doctors are working in these countries was done within relevant organisations in som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US. Results  Germany is affected by 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f doctors in two directions. German doctors are emigrating and as well foreign doctors are immigrating. The exchange is not balanced, Germany loses more doctors every year to foreign countries than it gains through immigration.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s  The increasing emigration of German doctors reinforces the shortage of doctors in Germany. In additi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German health system increasingly depends on the immigration of foreign docto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 分析上海市居民的死亡谱、死亡地点分布和死亡时间趋势等死亡特征。 [方法 ]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死亡时间趋势分析采用圆分布统计方法。 [结果 ] 上海市居民的死亡构成因年龄而不同 ,青少年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损伤中毒 ,中年为肿瘤 ,老年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年组及老年组的死亡时间呈集中趋势 ,死亡时间均趋向集中于冬季。不同疾病的死亡地点特征不同。随年龄增大 ,在家死亡比重上升。 [结论 ] 各种疾病死亡率在冬季较高 ,应引起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8.
主要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博士点基金获得资助情况及博士点基金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对本校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加强博士点基金项目的管理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曲线拟合度和拟合优度检验的局限性及新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拟合度和拟合优度检验在表示曲线拟合的优劣程度时的局限性,并提出一个新的统计量——面积拟合度作为表示这种优劣程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diarrhea on nutrient intake was studied in 19 children with cholera and 13 with rotavirus. The co-efficients of absorption of fat, nitrogen and calories were calculated during the acute and the recovery stages of the disease. Compared to the recovery period, in the acute stage, the intake of nitrogen, fat and calories were reduced by 44%, 32% and 36% in cholera and 22%, 10% and 27% in rotavirus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co-efficient of absorption of nitrogen during the acute stages of both cholera and rotavirus was equally affected, being only 44 and 45% of the ingested amount respectively. In the acute stage, the rotavirus patients absorbed significantly less fat and calories than the cholera patients (44 and 55% in rotavirus versus 72 and 82% in cholera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the rotavirus patients absorbed a lesser amount of all the nutrients than the cholera patients, suggesting the presence of a longer period of malabsorption in rotavirus than in chol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