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优化载药胶束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HPLC)法测定紫杉醇(PTX)含量,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方法优化载药胶束的制备工艺. 结果优化工艺下制备的载PTX胶束载药量为(38.63 ± 0.42)%,包封率为(83.19 ± 1.23)%,粒径为(192.2 ± 0.5)nm,载PTX聚合物胶束一定条件下贮存10 d后,粒径与载药量无明显变化. 结论 该载药工艺简单可行,可用于载PTX聚合物胶束的制备,所制备的聚合物胶束短期贮存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载紫杉醇(PTX)的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聚合物胶束制备工艺。方法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为考察指标,对载药和透析方法进行单因素考察,确定PTX/CR聚合物胶束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最佳载药方法为透析法,最佳载药工艺以乙醇(30 mg/m L)作为PTX溶剂,载体CR浓度为7 mg/m L,药载比1∶1.4。结论 CR聚合物通过物理包载PTX形成载药量和包封率较好、粒径小的载药聚合物胶束。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交脂嵌段共聚物(mPEG-PLA)作为载体,制备伊曲康唑聚合物胶束(ITZ-PM)。以开环聚合法合成mPEG-PLA,以溶剂挥发-薄膜分散法制备ITZ-PM溶液,并将其冷冻干燥。分别使用HPLC、动态光散射法(DLS)、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手段对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与分布和胶束形态等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ITZ-PM的体外释放,并对释放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示ITZ-PM载药量为3.82%,包封率为99.4%,平均粒径为37.8 nm,pH为4.48;DSC确证药物已被包封在胶束中;AFM显示胶束呈类球形;ITZ-PM较市售制剂有一定缓释作用,释药行为较为符合Peppas-Sahlin方程。研究结果表明mPEG-PLA能有效提高伊曲康唑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多西紫杉醇的聚合物胶束,提高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方法:用开环反应合成不同比例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单甲醚(PLA-mPEG)共聚物,通过DSC、IR、^1H NMR确证其结构,荧光法测定其临界胶束浓度(CMC)。以溶剂蒸发-固体熔融分散法制备多西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正交设计优化其制备工艺。HPLC测定其载药量、包封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IR确证含药胶束的形成。结果:采用比例为6/4的PLA-mPEG共聚物为载体,以乙腈为有机溶剂制备,所得胶束平均粒径为47.0nm,载药量为27.3%,包封率为97.4%,且IR确证药物已被包封在胶束中,而非物理混合。结论:PLA-mPEG聚合物胶束能显著提高多西紫杉醇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的聚2-(噁)唑啉纳米胶束,通过改变投药量考察药物引起的胶束形态变化,以期构建新型的高荷载嵌段共聚物胶束递药系统.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聚2-(噁)唑啉载药胶束,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评价其理化性质,采用膜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利用CCK-8法测定其细胞毒性.结果 随着投药比由80∶100(紫杉醇与聚2-恶唑啉质量比)增加至110∶100,胶束逐渐由球形延长,变为蠕虫状.投药比为80∶100时,球形胶束的平均粒径为(43.17±0.95) nm,包封率为(88.81±2.93)%,载药量为(40.49±2.03)%;投药比增加至110∶ 100后,所得蠕虫状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07.83±1.51) nm,包封率为(77.08±0.97)%,载药量为(40.34±0.51)%.球形和蠕虫状胶束在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达到(76.58±3.07)%和(77.66±1.00)%,在含2%小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溶液中 24 h的累积释放量高达(100.31±1.80)%和(99.73±2.56)%.球形胶束和蠕虫状胶束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杀伤1C50值分别为0.336和0.342 μg/mL.结论 成功制备了高荷载的球形和蠕虫状载药胶束,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其具备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N-羧酸-α-氨基酸-环内酸酐开环聚合的方法合成两亲性氨基酸嵌段共聚物(苯丙氨酸-天冬氨酸共聚物,PPA-PAA),并以难溶性药物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维甲酸酯(ATPR)为模型药考察该聚合物的载药性能。采用FT-IR与1H NMR对合成的PPA-PAA结构进行表征,计算聚合度,采用芘荧光探针法测定两亲性氨基酸嵌段共聚物临界胶束浓度(CMC),动态光闪射法测定胶束粒径。结果 PPA-PAA的CMC为95 mg/L,形成胶束的粒径为235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7.1%和74.1%。PPA-PAA有望成为难溶性药物的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7.
优化阿霉素(DOX)全反式维甲酸(ATRA)修饰低分子量肝素纳米粒的载药工艺,并系统评价载药胶束的体外特性。用全反式维甲酸修饰低分子量肝素(LMWH)合成LMWH-ATRA聚合物(LHR),采用透析法制备DOX载药胶束(DOX/LHR),并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考察DOX/LHR胶束在不同pH条件下的体外释放特性,以及MCF-7细胞对其摄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凋亡法评价DOX/LHR胶束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表明,LHR聚合物胶束能高效包载DOX,载药量最高可达18.7%,包封率为78.8%,粒径为112.1~153.0 nm,荷负电;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显示,在pH 4.5,DOX/LHR胶束具有更快的释药速度;体外细胞实验表明,DOX/LHR胶束易被MCF-7细胞摄取,从而诱导MCF-7细胞凋亡。因此,LHR聚合物是DOX的优良载体,制备的DOX/LHR胶束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特性,其成功制备将有助于提高DOX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交酯嵌段共聚物(mPEG-PLA)(50/50)作为载体,制备银杏内酯B(GB)聚合物胶束(GB-mPEG-PLA)。采用乳化-溶剂挥发制备GB-mPEG-PLA溶液,再冷冻干燥保存,并对制得的GB-mPEG-PLA的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与分布和胶束形态等进行表征,采用透析法考察GB-mPEG-PLA的体外释放。所制得的GB-mPEG-PLA载药量为7.5%,包封率为82.2%,平均粒径为74.5 nm;扫描电镜显示胶束为类球形;GB-mPEG-PLA释放曲线显示其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PEG-PLA胶束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纳米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9.
萘普生/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纳米胶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萘普生(naproxen)/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共聚物(PEG-PBLG)纳米胶束的制备、形态和体外释药规律。[方法]合成了PEG-PBLG两亲嵌段共聚物;采用透析法制备了萘普生/PEG-PBLG载药胶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动态光散射测定、紫外吸光度测定等手段分析胶束的微观形态、粒径大小和载药量、测定了载药胶束的体外释药速率。[结果]萘普生/PEG-PBLG载药胶束粒径在30~245 nm范围,胶束呈核-壳型结构,PEG-PBLG胶束可大大增溶疏水性药物,萘普生/PEG-PBLG胶束具有缓释作用,萘普生的体外释放速率大小主要由介质的pH值决定,也受胶束粒径的影响。[结论]PEG-PBLG载药胶束是一种缓释性能良好、有应用前景的纳米胶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姜黄素半乳糖化棕榈酰壳聚糖聚合物胶束,并考察其制备工艺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方法 以半乳糖化十六酰壳聚糖(GHC)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聚合物胶束;应用正交试验考察药物:载体质量比、油相:水相体积比、超声时间对载药聚合物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以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对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结果 药物:载体质量比对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油相:水相体积比和超声时间。最佳条件为药物:载体质量比为1:15,油相:水相体积比为1:7,超声时间为30 min。制备的载药胶束的形状为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9.7 nm,Zeta电位约为76.46 mV,包封率为96.3%,载药量为9.1%。结论 本文所采用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工艺适于制备姜黄素聚合物胶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