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急性肺栓塞(APE)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4例APE合并下肢DVT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抗凝治疗、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结果 3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肺动脉血栓部分溶解2例,完全溶解32例;下肢DVT部分溶解6例,完全溶解28例。经溶栓治疗后,下腔静脉滤器永久性留置6例,取出28例。4例患者出现血尿,未见合并其他不适反应及合并症。出院后对入选患者进行持续电话随访2~18个月,在此期间未见有再次出现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现象。结论在急性肺栓塞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介入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分析使用介入疗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58例DVT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实施经静脉置管持续溶栓的介入治疗办法。结果 58例DVT患者实施了介入治疗之后,其中52例症状完全缓解,6例症状减轻明显。结论介入治疗办法能够有效治疗DVT,而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导管溶栓加腔内成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导管直接溶栓加腔内成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 82例深静脉栓塞(DVT)患者采用导管直接溶栓加腔内成形治疗.左下肢CVT 66例,右下肢DVT 16例,髂股静脉血栓48例,全肢静脉血栓34例;病程2~10d.结果 所有患者在髂总静脉成形术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术后造影示滤器血栓捕获率为7.32%.导管溶栓术后患肢胀痛和水肿消失.66例左下肢DVT患者行髂总静脉球囊扩张后,狭窄完全消失8例,部分消失58例.溶栓后深静脉造影示溶栓Ⅲ级62例(75.6l%),Ⅱ级20例(24.39%).髂总静脉完全通畅40例,狭窄<50%32例,>50%10例.髂总静脉支撑植入10例.术后1~36个月随访,深静脉完全通畅72例.其中,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66例.返流6例,深静脉阻寒10例.其中,症状复发2例,血栓后综合征4例,无症状4例.结论 导管溶栓加腔内成形术是治疗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1月~2003年12月15例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本组15例下肢DVT患者经过一疗程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结论下肢DVT在诊断和治疗上并非十分困难,关键在于及时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均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中西药结合治疗是治疗早期下肢DVT的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的综合腔内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6月对57例左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左下肢深静脉置管溶栓术及左髂静脉闭塞或狭窄段球囊扩张内支架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左下肢症状及体征,通过造影观察左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结果 57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技术成功56例,患者下肢肿胀、疼痛等消失,盆腔侧枝循环消失。1例患者仅行抗凝治疗,下肢肿胀好转。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发生滤器、支架移位等情况,未发生血栓复发、肺动脉栓塞、出血并发症等。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至少3~6个月,随访2~12个月,11例患者左下肢肿胀,7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未发生下肢溃疡,6、12个月后复查造影无支架内阻塞病例。结论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Cockett综合征微创、安全,术后口服抗凝药物可提高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饶平  苑菁  夏楠 《中国医药指南》2007,5(12):666-66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方法:对3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常规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结果:左下肢DVT27例,右下肢9例,下肢深静脉各段均可形成血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DVT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及可复性等优点,可作为诊断DVT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雷雪真  冯国和 《江西医药》2008,43(5):492-493
起搏器植入术是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对于其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迄今鲜有文献报道。1996~2007年我院共行永久起博器植入术25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例,永久起博器植入术后并发下肢DVT形成不是其  相似文献   

8.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溶栓、抗凝等多种方法。然而治疗期间出现对侧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DVT)的情况国内未见报道。我院自2002年至今,其收治1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有5例在治疗期间出现对侧的ADV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治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90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顺利康复,14例症状缓解,无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早期溶栓、抗凝、降纤等联合治疗效果满意。针对诱因的预防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导管行静脉内灌注尿激酶或溶栓治疗,观察肢体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60例患者48 h内溶栓完全通畅42例,72 h内完全通畅16例,2例患者仍有狭窄,给予球囊扩张后造影复查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水肿消失。结论经导管下肢深静脉内溶栓疗效肯定,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脉血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微创、有效的新方法。方法用腔内超声消融配合取栓导管、球囊扩张导管、内支架导管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15例,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结果111例阻塞静脉全部打通进入下腔静脉(96.5%),术中血管造影示静脉平均狭窄由100%减少到28%±8%(t=6.782,P<0.01)。4例部分开通左髂总静脉,未进入下腔静脉(3.5%)。18例出现并发症(15.6%),其中血管壁穿孔4例,健侧深静脉血栓4例,节段性肺栓塞3例,切口淋巴漏7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多种介入导管的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DVT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总结肾内科合并深静脉血栓住院患儿的抗凝治疗情况,为临床药师参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肾内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合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儿41例,对发生血栓的原因及部位、原发疾病、抗凝治疗用药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肾内科住院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比例为0.41% (41/10 043)。4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儿平均年龄6.9岁,以男孩居多(31例);自发性血栓24例,插管相关性血栓17例。 血栓发生部位分布依次为下腔静脉10例,下肢静脉7例,股静脉7例,颅内血栓6例,髂静脉5例,肾静脉4例,上肢静脉4例,颈静脉1例,肝内血栓1例,其中4例患儿合并两处血栓。 抗凝治疗疗程 69(3-379)d,41例患儿(100%)全部使用了低分子肝素,37例患儿(90.24%)联用了尿激酶,18例患儿(43.90%)加用了华法林钠。结论:肾内科患儿合并深静脉血栓,我院抗凝治疗倾向于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放手术结合多种介入方法(杂交手术)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先经健侧安置下腔静脉滤器,再于患侧小切口解剖股静脉。521例急性DVT患者均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单纯取栓38例,取栓联合球囊导管血管成形348例,血管成形联合血管腔内超声消融135例;其中支架置入108例,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结果髂股段静脉完全开通511例,术中造影示管腔直径≥70.0%;左髂总静脉开口未能开通10例。随访472例(90.6%),平均随访36个月。其中462例完全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可从事正常工作;10例髂静脉未开通者活动后肢体仍肿胀明显。发生并发症33例(6.3%)。结论上述杂交手术治疗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470例髋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合并损伤、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骨折类型(是否陈旧性骨折)、D-二聚体水平、有无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等.将所有患者按是否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有83例,非DVT组有387例.将有无发生深静脉血栓作为因变量,探讨上述因素作为自变量,对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70例患者中有83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17.7%.两组患者在年龄(40/83与268/387)、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损伤(57/83与283/387)、预防血栓形成措施的应用(58/83与196/387)、D-二聚体水平(16/83与122/387)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712、14.836、9.876、5.313,均P <0.05).年龄≥40岁、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损伤、未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40岁、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损伤、未采取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预防肺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120例肺癌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试验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法.于术后第7天观察DVT特征性临床症状,术后4、7 d观察DVT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对照组有12例(20.0%)自诉肢体疼痛等不适,而试验组有3例(5.0%)自诉有肢体疼痛不适,2组DVT特征性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1,P〈0.05);术后第4、7天,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8.3%(5例)、11.7%(7例),试验组DVT发生率分别为为0%、1.7%(1例),对照组DVT发生率高于试验组(χ2=5.217,χ2=4.821,均P〈0.05);术后第4、7天,试验组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第4天:(15.2±2.9)cm/s比(14.3±3.1)cm/s,(20.5±4.0)cm/s比(19.5±4.2)cm/s;术后第 7天:(16.1±3.2)cm/s比(14.6±3.1)cm/s,(21.5±5.9)cm/s比(19.5±5.3)cm/s](均P〈0.01).结论 间歇式充气压力治疗仪在预防肺癌术后DVT,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65例急慢性DVT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与手术、X线造影和临床对照.结果 急性DVT患者36例,慢性DVT患者29例,病变位于左下肢者38例(58.5%),右下肢者21例(32.3%),双下肢者6例(9.2%).慢性DVT患者中有11例形成侧支循环.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疾病、安全、迅速,可了解血管血流状态和血管周围情况.解释原因不明的肢体肿胀,早期发现深静脉血栓有利于疾病随访,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治疗效果的判定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小雅  林芳  翟剑 《中国医药科学》2013,(20):191-192,194
目的研究观察venaflow压迫法预防妇产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80例DVT高危风险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venaflow的小腿充气压迫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小腿按摩法加序贯加压袜,配合双下肢等长收缩运动、平衡饮食及对症处理,分别于第1、7天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症状体征、下肢静脉彩超和血浆D二聚体测定,按照DVT诊断流程判断。结果两组均未见严重下肢DVT和肺栓塞(PE),实验组下肢DVT发病率7.5%,双下肢血栓1例、单肢体血栓2例;对照组下肢DVT发病率25%,双下肢血栓2例、单肢体血栓8例;实验组显著地降低静脉血栓的风险。另外,实验组第7天静脉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naflow压迫法明显地加快静脉血流速,有助于预防妇产科高危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降低其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临床疑为DVT患者58例,后均经X线血管造影证实,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回声特征及栓塞程度,并追踪观察溶栓治疗后血栓再通情况。结果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56例,诊断符合率96.5%,漏诊1例胫前静脉血栓和1例胫后静脉血栓,对髂外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腘静脉血栓无1例漏诊。根据血栓分期,急性期20例,其中完全闭塞12例,不完全闭塞8例;亚急性及慢性期36例,其中完全闭塞10例,不完全闭塞2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部位、分期、管腔阻塞情况可做出较为肯定的诊断,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决奎  王光曙 《安徽医药》2005,9(7):528-529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非手术及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溶栓、抗凝、穿减压袜等,手术治疗包括外科静脉切开取栓、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治疗.结果 12例非手术治疗有效,2例采用股静脉切开取栓成功,1例行下腔静脉滤网治疗有效.结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应采用非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20.
永久性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方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4例,单侧21例,双侧3例。术前均经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并明确栓塞范围、栓尾位置、解剖条件和腔静脉情况。手术在DSA室局麻下进行,经健侧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植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于下腔静脉,捕捉血栓和预防肺血栓栓塞症。随访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X线胸片检查。结果永久性腔静脉滤器植入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滤器形态及位置佳。随访3~17个月无肺血栓栓塞症相关症状,无后期死亡。结论永久性腔静脉滤器预防肺血栓栓塞症安全有效,为预防肺血栓栓塞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植入永久性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