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例73岁女性,安装双腔心脏起搏器2年,经腹腔镜左肾上腺瘤切除术后,起搏器工作模式由DDDR变为VVI,经程控后恢复,随访3个月起搏器正常。提示:心脏起搏器患者使用电刀应注意对起搏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我院1981年至1991年使用埋藏式心脏起搏器345例次(274例),经平均59个月随访,死亡25例,死亡率9.1%。死因依次为进行性心力衰竭、猝死、肾功衰竭、并发恶性肿瘤、脑出血、肝硬化大呕血等。提出严格掌握适应证、选用合适的起搏系统、加强对高危患者的随访和处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观察国产心脏起搏器Qingming 2312M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本院2011年7月至2016年1月安装Qinming 2312M心脏起搏器和百多力PhilosⅡS单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0例,每组75例。在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起搏器的参数,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及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3、6个月起搏阈值、阻抗、R波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国产心脏起搏器有着重量轻、外形尺寸小的特点,而且起搏理论寿命较进口心脏起搏器长。结论:Qinming2312M与进口心脏起搏器临床疗效相当,且具有寿命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PWT)用于治疗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患者15例,根据NPWT原理,一期清创后囊袋内放置负压引流系统,封闭创面后持续负压(300~400mmHg)引流5~7d,二期将起搏器重置深埋于胸大肌后间隙并闭合创面,保留原心脏起搏器系统。结果术后随访5~3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2个月,其中14例起搏器囊袋感染治愈,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复发。1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前后经过3个疗程的NPWT治疗,感染仍无法控制,最终移除感染侧整套起搏器装置,并在对侧植入新的起搏器系统后治愈。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NPWT是一种可行的治疗血培养阴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单纯心脏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培哚普利对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置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培哚普利,2~8 mg/d;对照组不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前后心脏各参数,随访18个月。结果与置入前比较,对照组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P<0.05),治疗组LVEF明显增加(P<0.05)。18个月时,2组左心室重量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永久性起搏器置入18个月时,患者心肌重构已出现改变。培哚普利可改善患者心肌重构,但仍需要长期的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应处理策略。方法选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361例患者,随访截至2015年1月,回顾性分析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总结相应处理策略。结果 361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97%(41/361),其中电极移位10例(2.77%)、心律失常9例(2.49%)、囊袋血肿6例(1.66%)、囊袋感染6例(1.66%)、气胸5例(1.38%)、起搏器综合征3例(0.83%)、心力衰竭2例(0.55%)。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主要并发症有电极移位、心律失常、囊袋血肿、囊袋感染、气胸、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力衰竭。术前需评估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加强随访管理,做到早发现、正确处理相应的并发症,以降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当传统心脏起搏器引起并发症或需要重置、更换时,转用无导线起搏器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1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传统心脏起搏器改用无导线起搏器的8例患者,其中4例为传统起搏器囊袋感染,1例为电极导线断裂,3例为电量耗竭,收集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记录转用起搏器后新发并发症情况。结果: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5个月,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后1例出现慢性心包填塞。无新发感染,无导线起搏器(微)脱位及工作故障。结论:传统心脏起搏器转用无导线起搏器可行;对于心腔内遗留有传统电极导线的患者,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存在一定远期并发症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必须定期随访 ,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必要时调整起搏器的参数 ,以保证起搏器发挥其功能。发现电池耗竭时 ,应及时更换起搏器 ,以保证患者的安全。然而 ,定期到医院随诊 ,对外地患者很不方便 ,还需花费交通、住宿等额外费用 ,给患者增加负担。我院于 1 998年在国内率先应用了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 ,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35例患者 ,男 2 5例 ,女 1 0例 ,平均年龄 63岁。植入双腔DDD/R起搏器 2 7例 ,单腔起搏器 8例。患者植入起搏器后自愿加入心脏起搏器远程随访系统 (美国Paceart起搏器远程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方法对132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6个月~8 a,分析临床疗效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防治策略。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18例,主要为囊袋积血、感染、电极脱位、断裂、静脉血栓形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起搏器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等。经积极治疗及处理均改善。结论了解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及时发现及正确处理是防治起搏器相关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98例,对所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使用率最高的三类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西丁、头孢替安、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例;药物使用频度(DDDs)进行排序,顺序为头孢西丁、头孢替安等;无联合用药情况,5例更换药物,平均疗程(8.12±2.13)天。结论我院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存在品种不规范、疗程过长问题,需要加强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长期随访观察,评价双腔起搏(DDD)与单腔心室起搏(VVI)对起搏器植入患者长期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1年1月~2010年12月之间因心脏传导系统疾病而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245例,植入DDD起搏器915例(73.49%),VVI起搏器330例(26.51%)。从起搏器植入后进行连续随访,收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数据直至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患者生存率。采用log Rank检验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之间患者的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分析影响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245例患者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存活846例,存活率92.5%,植入VVI起搏器存活291例,存活率88.2%,不同起搏模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无影响(χ2=3.248,P0.05);植入时的年龄(RR=1.987,P0.001),植入时合并缺血性心肌病(RR=8.418,P0.001),合并扩张型心肌病(RR=45.332,P0.001)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植入起搏器的起搏模式无关,而植入时年龄、合并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扩张型心肌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486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随访20年和135例起搏器的更换资料。结果表明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传导障碍而无严重心脏病变者安置起搏器,其寿命可如常人。更换起搏器时应酌情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防止心脏意外的发生。对早期进口起搏器(Edwards 30)建议埋植7年左右即予更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接受DDD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及临床意义。方法:47例安装DDD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分别于术后3、6个月随访程控起搏器,记录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及发生心房颤动时的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时18例(38.3%)出现心房颤动,其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9例,占总心房颤动人数的50%;术后6个月随访时19例(40.4%)出现心房颤动,其中无症状性心房颤动10例,占总心房颤动人数的52.6%。结论:永久起搏器置入后许多患者出现心房颤动,许多心房颤动事件是无相关症状的,通过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功能可以发现此类患者并进行适当的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术后患者的上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进行总结,探究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在2014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随机选取在我院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120例进行随访,并对此次随访患者均进行相应的CT影像学检查或上肢的静脉进行造影检查。明确120患者的上肢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检查结果对120例患者分为两组,包括无血栓组与血栓组,通过两组患者的血栓情况进行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在随访的120例患者当中,其中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导致的血管堵塞或狭窄的患者例数为25例,发生率约为20.8%。发生锁骨下静脉血栓导致血管狭窄或堵塞的患者例数为20例,发生率约为16.7%。发生腋静脉及肱静脉血管狭窄的患者例数为3例,发生上腔静脉狭窄的患者例数为1例。结论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中,发生上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因素、起搏器导线的数量因素、手术次数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心脏起搏器不断更新换代,功能日益完善,并逐步符合生理要求。且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在许多医院已降到<1%。但随着起搏器植入数量的增多,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心理因素对术后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随访调查。  资料和方法 选择随访对象标准:(1)术前心功能正常;(2)年龄18~64岁;(3)无手术并发症和术后未发生起搏器故障。我院1988~1997年植入起搏器患者164例,男性113例,女性51例。植入VVI起搏器118例,DDD或AAI起搏器46例。植入起搏器半年以上者,发随访表调查随访生活质量;到医院随访起搏器工作情况。排除起搏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龄心房颤动伴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42例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跟踪随访1年,分析入组和随访1年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因素及预测因子。结果:与入组时相比,随访1年后数据显示三尖瓣反流量明显增加,平均值为(7.1±0.5)m L,范围波动在0~40mL,且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三尖瓣反流、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LVEDD、LVESD、右心室内径及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尖瓣反流组和非反流组在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HCY、NT-proBNP、左心房左右径、左心房前后径、左心房上下径、右心房左右径、右心房上下径、右心室内径、LVEF、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高龄心房颤动伴三尖瓣反流可能受右心房左右径(P=0.028)、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术(P=0....  相似文献   

17.
2001年3月-2004年10月,我院对80岁以上患(12例)置入永久型心脏起搏器进行随访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皮肤粘合与皮内缝合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A组:皮肤粘合法,190例采用间断贯穿缝合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后,使用输液贴粘贴皮肤。B组:皮内缝合法,120例采用间断缝合皮下组织后,使用4/0可吸收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7天后切口愈合效果及90天后随访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5.9±1.0minvs12.7±1.8min,P0.001),缩短时间54%。1周后均Ⅰ期愈合,皮缘红肿发生率,A组低于B组(2.1%vs7.5%,P0.05)。术后90天随访,A组未见皮肤线头外露,B组4例外露(3.3%),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使用皮肤粘合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无需换药及拆线、安全、愈合良好美观的特点,可作为常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变心脏活动程序的方法,用于治疗肥厚型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本文报告对主动脉瓣病变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以提高心室率的方法进行治疗,改善了血流动力学,提高了动脉血压,使难治性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并进行机理探讨。关键词心脏起搏主动脉瓣疾病血流动力学安置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目前,通过心脏起搏器改变心脏活动程序的方法,还被用于改善循环血流动力学,如对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使用双腔起搏治疗等,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者临床常见,经常需要心脏起搏器与胺碘酮同时治疗。植入起搏器术后即刻起搏阈值不稳定,早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这时使用胺碘酮是否会对心室起搏阈值产生明显影响,尚无文献报道。为此,对18例新近植人心脏起搏器并口服胺碘酮的病人进行心室起搏阈值监测,以期了解胺碘酮对心室急性起搏阈值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