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T细胞亚群与调节性T细胞进行分析,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方法 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30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比较各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 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对照组(P<0.05),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的表达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high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4/CD8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患者外周血CD3+CD8+的表达高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组(P<0.05)。 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的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和严重程度可能和T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中自然杀伤T细胞(nature killer T cell, NKT)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介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4例确诊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同年龄正常儿童10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儿童骨髓中NKT含量;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NKT细胞后,分别在4种不同体系下进行扩增培养。A: α-Galcer+rhIL-2;B: α-Galcer+rhIL-2+rhG-CSF;C: OCH+rhIL-2;D: OCH+rhIL-2+rhG-CSF。测定NKT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扩增倍数;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测定NKT细胞扩增活化后表达IFN-γ、IL-4的斑点形成细胞数(SFCs)。结果 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中NKT百分率(0.827%±0.022%)明显低于对照组(1.033%±0.073%,Z=-3.810,P=0.000)。在各培养体系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和对照组骨髓NKT均可明显扩增。在含有α-Galcer培养体系A和B中,再生障碍性贫血组及对照组NKT细胞的扩增能力均高于OCH体系C和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在培养体系中加入rhG-CSF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组骨髓NKT细胞的扩增能力下降(P<0.01),但表达IFN-γ的SFCs明显减少(P均<0.01);而表达IL-4的SFCs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NKT的数量和功能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但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在接受细胞配体(OCH或α-Galcer)+rhIL-2+rhG-CSF作用后,在获得NKT细胞一定程度扩增的同时,提高NKT的IL-4表达,降低NKT的IFN-γ表达,抑制T细胞向Th1分化,而促进T细胞向Th2分化,逆转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异常失衡的免疫介导致病机制,可能成为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Th1、Th2细胞的数量,进一步探讨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抗凝血CD4+T淋巴细胞IFN-γ、IL-4的分泌,分别反映Th1、Th2细胞的数量。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h1样细胞因子IFN-γ的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Th2样因子IL-4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明显性(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中Th1水平明显增多,Th2水平却大致正常,提示Th1/Th2比例失衡可能是导致再障造血衰竭的重要因素,是再障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NK细胞、B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活性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h1型细胞因子(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检测,探讨其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组对照研究,其中恶性肿瘤患者44例,健康者43例,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4 、CD8 等T细胞亚群及NK细胞、B细胞,定量分析CD4 、CD8 分泌的Th1型细胞因子(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并与对照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恶性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分泌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其CD3 、CD4 、CD8 、B细胞和Th2型细胞因子(IL-4)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可能是导致免疫偏移的原因,检测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可反映患者的免疫水平,对指导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小鼠过敏性腹泻模型大肠黏膜中T细胞亚群的表达和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Th2型细胞因子(IL-4)和OVA-IgE水平,探讨腹泻小鼠大肠黏膜中T细胞亚群的表达特点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雌性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4及OVA-IgE的水平,取大肠组织HE染色观察大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T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明显,上皮不规则排列,腺区存在大量白细胞(WBC)浸润,固有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CD3,CD4,CD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肠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CD3+,CD4+,CD8+细胞.实验组IL-4,OVA-IgE分泌水平明显升高,IFN-γ分泌水平和IFN-γ/IL-4比值显著降低(P<0.01).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过敏性腹泻小鼠大肠黏膜局部CD4+T细胞亚群明显增加,CD4/CD8细胞比例失衡,并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向Th2型漂移及EOS浸润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B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5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组在急性期其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细胞以及Th1、Th2细胞的细胞表达率,同时检测患儿的免疫球蛋白、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并与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肺炎支原体患儿CD3+、CD4+、Th1细胞表达率和Th1/Th2比值以及免疫球蛋白IgG和IgA含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CD8+、CD4+/CD8+、Th2、B细胞、免疫球蛋白IgM、C3、C4和IFN-γ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NK细胞与IL-4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患儿在急性期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中的多种细胞以及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明显异常变化,存在免疫功能失调,检测肺炎支原体患儿的免疫功能状况对疾病监测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静脉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1例MS患者治疗前(MS组)、泼尼松治疗4周后(泼尼松组)及20例健康者(正常组)外周血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Treg(CD4+FoxP3+)、Tc1(CD4-CD8+IFN-γ+)和Tc2(CD4-CD8+IL-4+)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流式微球芯片捕获技术(CBA)检测血浆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A、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1)FCM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MS组Th1细胞和Th17细胞均明显升高(P<0.05);Treg细胞和Tc1细胞显著下降(P<0.01),Th17/Treg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MS组比较,泼尼松组Tc1、Tc2和Treg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1),而Th1和Th17细胞显著下降(P<0.05),Th17/Treg比值降低(P<0.01);(2)CB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MS组IFN-γ和IL-17A含量升高(P<0.05;P<0.01),IL-4和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MS组比较,泼尼松组IL-17A含量明显降低(P<0.01),IL-4和IL-10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MS的发生可能主要与Th17上调和Treg下调有关,提示临床上针对MS靶向下调Th17和上调Treg,纠正Th17/ Treg比例失衡,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儿中CD4+ T细胞亚群格局的变化及其对ARDS的关系。方法选择61例ARDS患儿,分为轻度组(25例)、中度组(20例)和重度组(16名)。同时,选取同期61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RDS患儿和对照组外周血中T细胞总量、调节性T细胞(Treg)、Th17、Th1和Th2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观察CD4+ T细胞亚群主要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A、IL-17F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RDS患儿T细胞总量、Th1、Th2、Th17细胞数量、Treg细胞、Th17/Treg比例、IL-4、IFN-γ、IL-17A及IL-17F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RDS患儿外周血IL-4、Foxp3、IFN-γ、IL-17A及IL-17F水平与小儿危重病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CD4+ T细胞亚群格局变化和ARDS发病密切相关,CD4+ T细胞亚群格局变化促进了ARDS的发生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炎症网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对32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分别取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6 ml,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外周血Th细胞因子(IFN-γ、IL-2、IL-4、IL-10)。结果 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升高(P<0.05),CD8+ T细胞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而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 经直肠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癌可以在近期内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超声疗法 免疫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免疫状态的变化及转归.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分析法检测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2的水平; 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含量.结果:观察结束时,96例抗-HEVIgM转阴,14例未转阴.急性戊型肝炎抗-HEVIgM转阴患者,急性期IL-12,IFN-γ,IL-4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 恢复期IL-12,IFN-γ,IL-4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降低(P〈0.05).急性戊型肝炎抗-HEVIgM未转阴阳性患者,急性期IL-12,IFN-γ,IL-4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P〈0.05),而CD8+细胞亚群比例无明显变化; 恢复期IL-12、IFN-γ和Th1/Th2水平、CD3+,CD4+和CD4+/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降低(P〈0.05),且Th1/Th2水平、CD4+/CD8+细胞亚群比例低于对照组,但IL-4水平、CD8+细胞亚群比例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戊型肝炎抗-HEVIgM未转阴阳性患者,恢复期持续高水平的IL-4不利于疾病恢复,Th1/Th2细胞的失衡可能是戊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的一条途径.增高的CD8+细胞亚群比例和CD4+/CD8+失调可能影响机体清除戊型肝炎病毒的能力,导致感染的持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调节Th1/Th2细胞分化的T-bet,GATA3蛋白在不同程度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中的表达,同时比较其治疗前外周血IL-2、IL-4、IFN-γ细胞因子水平,探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病理机制。方法将49例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非重型组和重型与极重型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骨髓病理切片中T-bet,GATA3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比较细胞因子IL-2、IL-4、IFN-γ水平。结果T-bet在重型与极重型组AOD值0.0170(0.0140~0.0210)显著高于非重型组0.0060(0.0051~0.0064),P=0.000。GATA3在重型与极重型组和非重型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053±0.0010,0.0052±0.0009,P=0.846)。IL-2及IFN-γ在重型与极重型组显著高于非重型组(P=0.000,P=0.007),IL-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结论骨髓衰竭重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其骨髓T-bet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外周血TH1细胞相关因子水平增高,调节Th1的T-bet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病理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 Th1/Th2是否存在失衡状况。方法收集 SLE 患者(SLE 组)、SLE 合并冠心病患者(合并组)及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real-time PCR 法检测外周血 Th1/Th2细胞转录因子 T-bet/GATA-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 Th1/Th2细胞内 IFN-γ及 IL-4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清中 IFN-γ及 IL-4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SLE 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1细胞转录因子 T-bet 表达水平、CD4+ T 细胞内 IFN-γ分泌水平及血清 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者外周血 Th2细胞转录因子 GATA-3表达水平、CD4+ T 细胞胞内 IL-4分泌水平及血清 IL-4水平均明显低于 SLE 组患者及对照组( P <0.05)。结论 SLE合并冠心病患者存在 Th1优势活化的 Th1/Th2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康小平  龙飞  薛芹  张鹏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1):134-136,139
目的:研究斑秃患者血清学指标及外周血免疫指标及其与脱发面积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0例斑秃患者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将同期在本院体检的70例健康者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1)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含量:观察组外周血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4v7基因的含量高于对照组,CD4+ CD25+T淋巴细胞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Th1和Th2细胞功能:观察组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含量高于对照组,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细胞因子含量:观察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含量低于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4v7基因含量以及血清中IFN-γ、IL-12、TGF-β1含量与脱发面积呈正相关,外周血中CD4+ CD25+T淋巴细胞含量以及血清中IL-4、IL-10、IGF-Ⅰ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斑秃患者CD4+和CD8+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增强,Th1细胞功能亢进、Th2细胞功能抑制,IGF-Ⅰ、TGF-β1含量异常;且以上指标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阻断Kupffer细胞IRE-XBP1通路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术前用GdCl3处理或未处理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未处理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XBP1-shRNA组(A组),Scrambled-shRNA组(B组),PBS组(C组);处理大鼠随机分为GdCl3+XBP1-shRNA组(D组),GdCl3+Scrambled-shRNA组(E组),GdCl3+PBS组(F组).未处理组术后检测血清ALT、AST、IFN-γ、IL-10、IL-17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T-bet、RORγt、IFN-γ、IL-17及IL-10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D86、CD206、IFN-γ、IL-17及IL-10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根据Banff方案进行RAI评分,各组剩余大鼠观察术后生存率.处理组术后检测IFN-γ、IL-17及IL-10 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结构.结果 在未处理组中,与B、C组比较,A组各时间点肝功能指标ALT、AST明显下降(P<0.05),A组血清表达IFN-γ、IL-10明显受到抑制(P<0.05),IL-10的表达水平则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与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趋势相符合,另外A组CD86蛋白表明显下降(P<0.05),而表达CD206上升(P<0.05),T-bet/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也明显下降(P<0.05),B、C组上述指标与A组对比则呈相反趋势,而且B、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AI评分(3.83 ±0.14),明显低于B、C组RAI评分(9.13±0.20)、(8.95±0.26) (P <0.05),并且A组大鼠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B、C组大鼠(P<0.05).在处理组中,D、E和F组肝脏局部IFN-γ、IL-17、IL-10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及病理组织AcR程度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 阻断IRE1-XBP1通路促进了KCs的M1型极化,引起Th1/Th17向Th2/Treg的免疫偏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早期Graves眼病(GO)患者(病程<2年)的T细胞亚群和其Th1和Th2细胞因子,探讨免疫机制在GO起病中的作用及与眼病炎症活动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早期Graves眼病和正常对照组的T细胞亚群和CD8-/IL-4 和CD8-/IFN-γ T细胞的百分含量;②对早期GO的临床活动性评分(CAS,clinical activity score )和T细胞亚群、CD8-/IFN-γ T细胞和CD8-/IL-4 T细胞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在早期GO患者中,CD4 T细胞和CD4 T细胞/ CD8 T细胞比值增高,CD8-/IFN-γ 细胞的百分含量和CD8-/IFN-γ T细胞/CD8-/IL-4 T细胞比值显著增高;②在早期GO患者中,CAS与CD8-/IFN-γ T细胞的百分含量和CD8-/IFN-γ T细胞/CD8-/IL-4 T细胞的比值呈正相关(P<0.05),与T细胞亚群、CD8-/IL-4 T细胞的百分含量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①在早期GO中,存在着T细胞亚群的失衡,以CD4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在早期GO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②CD8-/IFN-γ T细胞和CD8-/IFN-γ T细胞/CD8-/IL-4 T细胞的比值可以作为反映GO眼球后组织增生及眼病活动性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辅助性T细胞1(Th1)、辅助性T细胞2(Th2)、辅助性T细胞17(Th17)在老年湿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湿疹的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本科确诊为老年湿疹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Th的特征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F-γ)、白介素-4(IL-4)及白介素-17A(IL-17A)的表达水平,分别比较Th细胞相关因子在急慢性,或泛发和局限型湿疹中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老年湿疹患者血清IFN-γ、IL-4、IL-17A显著升高(t=10.570,10.874,14.611;均P<0.001)。其中老年急性湿疹患者血清IFN-γ、IL-4及IL-17A显著高于慢性期(t=3.787,3.815,5.338;均P<0.001);泛发型患者血清IFN-γ、IL-4及IL-17A明显高于局限型(t=2.458,2.139,3.019;均P<0.05)。结论血清IFN-γ、IL-4及IL-17A参与老年湿疹的进展与预后,并且Th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不同可作为反映临床类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病程尖锐湿疣IFN-γ、IL-2及IL-4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病程尖锐湿疣(CA)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在CA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60例不同病程CA患者血清IFN-γ、IL-2及IL-4水平.结果CA患者组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A长病程组血清IFN-γ、IL-2水平明显低于CA短病程组(P<0.01);CA患者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CA长病程组血清IL-4水平明显高于CA短病程组(P<0.01).结论CA患者有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和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亢进,长病程患者更明显,患者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低下和Th2型细胞因子表达亢进在CA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AA患者(AA组)及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56+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3+T淋巴细胞与CD19+B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A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调节性T细胞减少可能与AA免疫发病机制有关.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AA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数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A和IFN-γ含量。结果慢性HBV感染重型患者(CSHB)外周血中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和血清IL-17A含量最高,与慢性HBV感染轻、中度患者(CHB-LM)和慢性HBV感染无症状携带者(AsC)及健康志愿者(H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SHB和CHB-LM患者血清IFN-γ含量均明显低于AsC组和H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组和HV组患者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及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L-17A水平与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呈正相关(P均0.05)。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慢性HBV轻、中度患者和慢性HBV重型患者血清IFN-γ含与血清IL-17A含量及外周血CD4+IL-17A+IFN-γ+T细胞含量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CD4+IL-17A+IFN-γ+T细胞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疾病阶段存在差异,可能在HBV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1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EAE)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脾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和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皮下多点注射MOG35-55、百日咳毒素的方法复制EAE模型。将EA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首次免疫后第10天予以不同剂量Rg1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 d。第35天处死小鼠后取脊髓,观察各组小鼠脊髓炎症细胞浸润和脱髓鞘等病理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Th1、Th17、Treg细胞亚群,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 IFN-γ)、IL-6、IL-10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人参皂苷Rg1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神经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5),脊髓炎症细胞浸润评分和脱髓鞘评分显著降低(P<0.05),脾淋巴细胞CD4+、CD8+、Th1、Th17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P<0.05),Treg(CD4+CD25+FoxP3+)比例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IFN-γ、IL-17A、IL-16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人参皂苷Rg1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人参皂苷Rg1可显著改善EAE小鼠的临床症状,减轻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和炎症细胞浸润,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h17、Th1、Treg细胞亚群失衡,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