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控制自然的观念源自培根世界观的影响,是文明发展进程中呈现的一种典型的现代性现象,它为现代工业文明的现代性转换奠定了合理性基础和"道德神话".对控制自然的道德神话进行纠偏或矫正,是对人、理性和世界概念的质疑,最终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方向进行的一种伦理掂量.控制自然还是遵循自然的问题关涉到一种更为深刻的伦理觉悟.罗尔斯顿关于遵循自然的意义分析包含着明显的道德哲学诉求.与"控制自然"的道德神话及其解体相对应,"遵循自然"的道德哲学意义表明人、自然、世界和理性概念的重新奠基.从控制自然到遵循自然的哲学转变是文明转变进程中的一种伦理觉悟.  相似文献   

2.
人的超越性     
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自然而然地发展。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世界变成“人化了的自然”。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从这个自然而然的世界中去探索真(为何如此)、去寻求善(应当怎样)、去实现美(是与应当的统一),把世界改造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的世界。“同天人”,“合内外”,“穷理尽性”,“万物皆备予我”,这实在是人对世界这个自然的超越。人生也是自然。“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侧为生,散则为死”,生生死死,自然而然。从自然中生成的人类,却要认识人生、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可以归结为人工自然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利益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工自然不仅是利益的载体,也是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栽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四大关系".这"四大关系"所在领域内的"四大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全息性使得"四大和谐"成为可能.从"三大关系"到"四大关系"、从"三大和谐"到"四大和谐",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在人工自然演化过程中调节人工自然,进而调节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人类社会的利益格局,是通往和谐社会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实践创造的生活世界。人对自然的实践必然体现人对生活,对自身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正义境界。与人的完善和发展相适应,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体现为三个基本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对自然的独立性阶段,人对自然的自由性阶段。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正处在从反思“独立性境界”向追求“自由性境界”的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关系在当代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对自然狭隘的功利观念与行为。真正实现从功利的自然到人类的自然的彻底转变,人类才能走出危机与困境。  相似文献   

5.
(一)“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统一本质人生活于现实世界,也只能在现实世界中生活。什么是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 人类一来到世上,就遇到现存的自然界。自然先于人而存在,人是自然长期进化基础的产物;人类诞生以后也不能脱离自然,还要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是,现存的  相似文献   

6.
自然观是人对自然界的总体性认识,它决定性地影响着人们的自然美观念.从“畏威”到“敬德”,代表了商周之际人的自然观念的转变;相应地,在原始先民的审美世界中诞生了从“尚力”到“尚德”的审美图式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对于自然的人性化理解和对于自然的伦理内涵即善的意味的发现,因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原始崇高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9,(9):51-54
黄山旅游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黄山的开发开放史就是黄山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不断被世人认识的历史;就是黄山的保护管理举措不断被世人认可的历史。从解放前国民民掌控之下的黄山到回到人民怀抱中的黄山:从一座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之山到成为引领中国旅游业的标杆:从徽之黄山到世界的黄山:从普通的接待型旅游到步入现代企业管理,  相似文献   

8.
乔基庆 《理论界》2012,(1):77-79
马克思说工具是人的延伸,媒介也是人的延伸。作为这种延伸,媒介站立于人与世界之间,它构成了新的自然,是我们与自然对话的新语言,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比率,从口语文化、到书面印刷文化、到电力文化,都在塑造着人们不同的感知比率。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构成了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蒙祥忠 《理论界》2010,(9):155-156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贵州省荔波县,当地水族同胞仍虔诚地使用着一套完整的传统酿酒工艺。从酒曲植物的采摘,到酒曲的制作,再到酿酒的整个过程,蕴含着水族在无意识地模拟人造生命的过程,充满神秘感而又极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将自然的变化发展解释为粒子的机械位移,科学家们以此解释自然的方式不仅影响到了科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一般认为科学解释了自然的原因,而我们看到的自然只是假象。怀特海认为这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并不能够揭示我们这个瞬息万变、有机联系的宇宙的原貌。事实上,日常的自然、科学的自然都是一个自然,不存在任何分裂的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我们所在的自然,也就是我们可以直接意识到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第一,把胡塞尔对现象学的基本考察诠释为现象学的基本训练;第二,把其主要步骤归结为:悬置自然立场———体验意识的本质性质———从自然世界中分离出意识———关闭自然世界———取消精神实在———进入纯粹意识并确立现象学立场;第三,分析这种训练所具有的多方面重要意义,并指出其不彻底性以及如何加以彻底化。  相似文献   

12.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已经从相对封闭、独立的形态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随着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各国的经济互动性显得更加明显。在经济周期变化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波动自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也造成了巨大冲击。地方政府考虑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构性调整问题已成为经济和管理学界讨论的重点。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对产业发展升级问题从结构主义的视角做一些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利益与保护的博弈   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增长迅速,到2004年4月止,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已经达到31处,位居世界第三位,同时还有近百处等待申报世界遗产.   ……  相似文献   

14.
阮籍、嵇康玄学思想的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玄学思想的发展是在既同世界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矛盾中进行的。就本质而言,玄学是一种阐发内圣外王之道的政治哲学,它力求与世界协调一致,为当时不合理的政治局面找到一种合理的调整方案。基于此,阮籍、嵇康前期的思想倾向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魏晋禅代之际,险恶的政治环境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调整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玄学就从世界分离出来退回到自身,用应该实现的理想来对抗现有的存在。玄学发展到这个阶段,给自己涂上了一层脱离现实的玄远色彩。阮籍、嵇康把外在世界的分裂还原为内心的分裂,极力探索一种安身立命之道恢复内心的宁静,使世界重新获得合理的性质,在更高的层次上适合人们的精神需要。他们的玄学思想逻辑地演变为自然与名教的对立。  相似文献   

15.
张连伟 《殷都学刊》2005,(3):102-104
《管子·水地》是古代水文化中的一篇奇文佳作,它把水看成万物的本原和生命之源,由水的自然特性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性,由对水的自然崇拜而想象出从水中化生的神灵。圣人以水施行教化,龙、龟等神灵以水为栖息地,充分表达了水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朱熹道的范畴,涵盖广泛,含意深远。在朱熹哲学逻辑结构中,道是一个带有纲领性的范畴,自与“理”、“太极”等范畴相当,共同构成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最高范畴,它又向两个方面扩展,一是通向自然宇宙,与天地万物,即器相联结;一是通向人间世界,构成伦理原则、道德规范。“道”既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又通向自然与社会。这样往复循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道的内容、形式便愈来愈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勰 《文心雕龙》 继承上古社会就有的自然崇拜传统,秉持一份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在感应天地大化之中领悟自然之道.刘勰把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和崇拜融入其文学思想的建构中,从敬畏自然到感悟自然再到文行自然,从而形成沟通天地人神、 感应山川万物、 顺乎人情物理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8.
一、发展潜力阿坝州素有“雪山草地”之称 ,地域辽阔 ,地貌多样 ,地质构造特殊 ,形成了奇丽多样的自然景色。从银雕玉琢般的冰峰雪岭到绿茵如毡的大草原 ;从荫翳蔽日的原始森林到多姿多彩的藏羌风情 ;从灿烂悠久的藏羌文化到巍峨壮观的红军长征纪念碑 ;从情意绵绵的“九曲黄河”第一弯到闻名遐迩的卧龙大熊猫饲养繁殖天然基地 ;从险峻陡峭的岷江峡谷到绮丽壮美的大渡河风光 ,都舒展开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阿坝州有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 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其中 ,九寨沟和黄龙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九寨…  相似文献   

19.
生态学语境中的消费主义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文化视自然为人类消费对象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对地球资源无限的虚妄假设,给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可持续发展,当代人需要在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中先行植入生态学的语境,即超越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视界,从地球的有限性出发,在价值取向上完成从无限度的物质追求到以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为取向的转变,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奠基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对感知的解释方式。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在不停地超越非哲学的自然态度的方式中建立起来并在逐步的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更新的。作为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大家,黑格尔和胡塞尔都相信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对自然态度的超越,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关于世界的学说。但由于他们的超越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上的超越,他们所谈论的世界也只能是观念论的世界。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尤其是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不但要克服自然态度中的对世界的思维方式,而且还要摆脱对我们感知活动的自然态度和观念论的解释,由此使我们真实地体悟到我们身在其中的与我们内在地相互关联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