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以孤立溶洞和溶蚀裂缝为主,三维空间展布极其复杂,针对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驱油规律认识不清、常规物模研究方法适用性较差的问题,设计制作了缝洞型可视化模型,开展不同驱替方式驱油规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阁楼油”是缝洞型油藏水驱开发后期剩余油的重要存在形式;N2在高部位流动,作用于构造顶部“阁楼油”,水在低部位流动,驱替低部位剩余油,泡沫在高、低部位均可流动,波及面积最大;对比不同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程度,泡沫驱最高达38.0%,其次为气水混注,提高采收率19.7%。实验研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注N2驱油规律,为后续段塞组合优化、注采参数设计和现场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缝洞型油藏地质特征为基础,综合连通性分析、注采效果及油水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实钻井、措施井及注采效果分析,从宏观、微观、表观3方面,分析出剩余油分布分别受油藏地质特征、缝洞发育特征及开发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油藏开发实际,提出了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3大类14亚类剩余油分布模式,明确了5亚类属于油藏地质特征决定的宏观剩余油,6亚类属于缝洞发育特征决定的微观剩余油,3亚类属于开发不确定因素导致的表观剩余油。同时针对不同剩余油类型,提出了适应的开发对策,其中采用直井方式动用主干断裂分隔型、分支断裂点状充注型、水锥油斗型、纵向多套河道型、沟谷角洞型、大缝洞横向分隔型剩余油;采用侧钻井方式开发井洞关系型、指状分隔型、暗河充填型剩余油;采用调流道、大泵提液或选择性堵水方式动用孔缝通道型剩余油;采取分段酸压、大型酸化方式动用大缝洞纵向分隔型、裂缝闭合型剩余油。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研究工作在塔河主体区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相似油藏的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塔河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通过多年的控水稳油,采收率仍然只达到12%,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以Ⅲ类缝洞单元为油藏单元的注水替油取得突破兴进展,预计可提高Ⅲ类缝洞单元采收率达2%,同时注水开发技术为塔河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针对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以缝洞油藏特征为基础,运用油藏精细刻画、测井、生产动态特征及差异连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8大类13亚类剩余油分布类型,明确了8亚类属于油藏类型决定的特有型,5亚类是由缝洞发育特征决定的共有型。针对不同剩余油类型提出了适合的矿场开发对策:采用注气方式动用阁楼型剩余油;部署直井动用分支暗河、深部暗河、交错断裂分段型、平行断裂型及T56-T74断裂型剩余油;采取侧钻方式开发低幅小残丘、沟谷两翼型、T74内幕断裂及U型剩余油;采取排水采油、选择性堵水、关井压锥及酸压方式动用高渗通道内的低渗区型、裂缝窜进封挡型及不同部位充填型剩余油。不同岩溶缝洞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开发对策在塔河油田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相似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塔河油田A区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是由多个压力系统和油水关系的缝洞单元在空间上叠合连片形成的复杂油气藏。不同缝洞单元的驱动方式和开发特征差异较大:Ⅰ类单元主要为水驱;Ⅱ类单元水驱和弹性驱交替起作用;Ⅲ类单元以弹性驱为主。根据油藏地质特征,提出了以"缝洞单元为油藏管理的基本单元,实施差异性开发"的开发模式,形成了"以单井注水驱油、多井单元注水开发为主导"的提高采收率技术。现场应用实践表明,该类油藏采收率提高幅度在3.7%以上。  相似文献   

6.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其非均质性极强,且多种流动方式共存,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历程,确定油井过早出水、储量动用能力低、天然能量不足是天然能量开发阶段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水驱效率低是注水开发阶段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初步探索了缝洞型油蔵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提出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以"整体控水压锥、提高油井平面和纵向上储量动用能力",补充能量阶段以"优化、改善注水开发为主,注气、稠化水驱等扩大波及体积的方法为辅"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对塔河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水驱开采后,仍残留有大量阁楼油、绕流油。利用氮气密度小,重力分异作用显著等特点将部分剩余油驱出,充分认识气驱之后剩余油的分布,对优化气驱设计方案具有借鉴意义。通过设计、制作物理可视化模型进行气驱模拟实验,直观展示缝洞型油藏气驱后剩余油的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氮气驱能有效地提高缝洞型油藏水驱后剩余油的采收率,但仍有部分残留油,如因气体气窜、底水能量不足而残留溶洞中部的窜流油,因气体洗油效率低而残留在裂缝中的油膜和小油段塞等;同时,注入方式、注入井别和注入速度等人为因素对气驱效果也有影响。研究成果为注气提高水驱后剩余油开采以及气驱后再次提高采收率提供了实验依据,认为采用水气交替等不稳定注气方式、复杂区域注气以及适中的注入速度可提高气驱效果,也认识到了溶洞形状、缝洞分布等客观因素应作为后续深化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溶孔、裂缝、溶洞共存,尺度差异大,流动复杂,既有渗流、裂缝流,又有洞穴流,常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已不适用此类复杂介质中的流动问题,为了研究此类油藏的开发机理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建立了缝洞型油藏洞穴流与裂缝流和渗流耦合的数学模型,并用有限体积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离散,用自适应方法对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形成了缝洞型油藏的数值模拟软件.对塔河油田一个井组剖面和一个缝洞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揭示了此类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洞顶剩余油、边角剩余油、阁楼油、底层剩余油、绕流油和充填溶洞剩余油,结果与生产实际相符,证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模型是正确的,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缝洞型油藏为研究对象,基于缝洞型油藏全直径岩心,模拟油藏温度、压力条件,考察该缝洞型油藏水驱后期注N_2,CO_2和天然气提高采收率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前期水驱对储层底部原油采出程度高;气驱主要对储层"阁楼油"进行驱替并将其空间位置降低,N2驱提高采收率最低,为7.16%;CO_2驱提高采收率最大,为17.35%;后期水驱过程中,N2驱提高采收率最大,为22.28%;CO_2驱提高采收率最低,为5.53%。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建议缝洞型油藏注气驱油开发中使用N_2作为注入气。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单井注氮气采油技术现场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经过多年开发后,底水锥进、油水界面抬升,剩余油主要以阁楼油形式富集。现场实践证实注氮气采油开发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可行的,能有效动用阁楼型剩余油,并且在实践中总结了注氮气采油的选井经验,建立了高效注气井分类模型,为同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注氮气采油技术是一种高效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聚合物驱采出液游离水沉降脱除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聚合物驱采出液的游离水脱除问题,开展了恒温静止分层模拟试验,测试了沉降时间、聚合物含量,加药量及沉降温度对沉降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测试了聚结填料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沉降时间相同的条件下,随采出液中PAM含量的增加,脱后污水含油量近似呈线性增加;随破乳剂用量的增加,脱后污水含油量迅速下降,但当达到临界用量时,除油效果就不再增强。升高沉降温度有利于提高脱水质量;在空罐中加装聚结填料,有明显的除油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液旋流分离器进行高含水原油预分离,然后进行污水除油,可以缩短油田采出液处理流程,节约能耗,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为了提高油水分离效果,常将两台旋流器串联使用,一级保证溢流口原油含水率尽量少,二级则保证底流污水含油量尽量少,这样就存在一级和二级间的匹配问题。在旋流器的串联运行中,没有必要对第一级旋流器的底流进行严格的控制。原油预分水旋流器对脱除高含水油井采出液中的游离水比较有效,可以将采出液中的游离水基本上全部脱除,但不能脱除其中的乳化水。通过试验,分析了一级底流含水率对二级除油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旋流器串联的优化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输油管线的输油能力已不能适应原油产量增加的需要时,可采用倍增泵站、增设副管、使用减阻剂、应用磁处理技术等来增加输油管线的输量。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不增加输油管线也不更换输油管线的条件下增加管线输量。主要介绍了倍增泵站、增设副管、使用减阻剂、应用磁处理技术的方法和原理。与增加输油管线或更换较大口径输油管线相比,可节约大量投资,大大减少工程量,进而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简化油气集输、储运工艺流程,在设计上发展多功能组合的工艺装置,可减少厂房建筑、场区管网等工程量,为确保安全生产,建议在原多功能组合设备的基础上,选用国外的液下泵或潜油泵代替现有卧式输油泵与现有多功能设备组合,实现转油站油气分离、加热、缓冲、增压等工艺流程全面组合成一套多功能组合的工艺装置。  相似文献   

15.
吴永彬  赵欣  韩静  李松林  李秀峦 《特种油气藏》2012,19(3):93-96,155,156
超重泡沫油油藏中"泡沫油现象"的决定性因素在于产生泡沫的强度,而泡沫的强度取决于泡沫存在的时间和产生泡沫的体积。为定量描述泡沫强度的主控因素,自主研制了高温高压可视化泡沫强度测试模型,并利用该模型首次开展了不同温度、溶解气油比、降压速度及孔隙尺寸条件下的泡沫强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泡沫破灭频率远大于生成频率;原始溶解气油比小于5 m3/m3,原油中"泡沫油现象"趋于消失;充分发挥泡沫油作用的最低降压速度应不小于80 kPa/min;多孔介质泡沫油实验趋势分析表明,实际油藏中泡沫存在的时间将远长于实验室内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孤东油田是我们投入开发的大型稠油疏松砂岩油藏,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生产,综合含水94%,出砂严重,年产油312万吨。在地面生产系统中,采用了游离水脱除、液-液旋流污水除油、旋液环流式高含水除砂、三次采油注聚合物工艺及复合驱和稠油热采等配套工艺技术,实现了地面生产系统整体配套节能降耗,控水稳油,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精细地质研究,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孤岛油田中一区馆陶组6-7砂层组稠油油藏储集层含油性判别方程,结合开发动态资料对研究区油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稠油油藏油水分布规律与原油性质密切相关,由于边底水的氧化及微生物降解作用,稠油油藏中的原油在成藏后被进一步稠化,原油密度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可大干或接近地层水密度,从而发生高密度稠油相对于边底水的再次运移,形成油水倒置、油水并置等油水分布模式.研究区构造高部位聚集中质油一常规稠油,其密度小于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较完全,产纯油;构造中部分布特稠油,其密度接近地层水密度,油水分异差,与边底水的并置关系明显,油水同产,含水率较高;边水中存在小规模向构造低部位运移过程中的超稠油;构造底部聚集超稠油,形成典型的油水倒置,油水同产,但含水率低于油水并置带.  相似文献   

18.
RD-1反相破乳剂的主要成份为改性环乙环丙阳离子聚醚,同时辅以必要的助剂。渗透、破坏、絮凝、聚结作用和电荷中和作用相互促进、相互结合,使 RD-1反相破乳剂能快速、高效地同时破除W/O、O/W或复杂的圈套式乳状液。合成的RD—1反相破乳剂,外观为棕黄色至综红色均匀液体,产品易溶于水,其1%的水溶液静置30d无变化。 RD—1反相破乳剂对乳化原油脱水效率高,油水分高效果好,脱后油净水清,既可用于原油乳状液脱水,又可用于污水除油。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油田开发初期的产油量,应当建设一条Ф219× 7mm的输油管线,当产量达到峰值时,再建设一条同径的复线。两条Ф219 × 7mm管线的输油量同一条Ф273 ×7mm管线的输油量相当,显然两条Ф219 ×7mm管线用钢材量和施工造价要比一条Ф273 × 7mm管线造价要高因此建设了一条Ф273 × 7mm。输油管线,采用了油水交替的输送工艺,既满足了产量低时,同时也满足了产量达到峰值时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膜法富氧局部增氧助燃节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锅炉、加热炉是原油外输最常用的供热设备。目前大多数燃用油田自产的原油和天然气,是石油企业原油自用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介绍了膜法富氧局部增氧助燃节能技术,膜法富氧装置的组成和富氧燃烧工艺流程。在江苏油田 4t燃油锅炉上应用膜法富氧局部增氧助燃节能技术,锅炉热效率提高8.3%,节油率达16.64%,装置运行平稳可靠,操作管理、维修方便,对所有燃料和绝大多数工业锅炉、加热炉均实用,从而认为应用膜法富氧助燃节能技术是一种降低原油自用率的有效方法,必将在锅炉、加热炉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