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速铁路作为当今世界铁路高新技术的重大成就,是世界铁路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此背景下,高速铁路客运站必然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建筑类型。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高铁客运站相比其他公共建筑具有更高的地位与重要性,其建筑个性与地域性的表达对城市形象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该文在地域性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符号学理论为出发点,从自然环境适应、文化特色彰显、传统与现代技术融合等方面对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符号表达进行了归纳、梳理。并以高铁雅安站站房设计为例,阐明了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整体造型等方面的符号表达及实际应用,为今后建筑地域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铁站房作为旅客认知城市的窗口,肩负展示地区形象以及宣传地域文化的职责。文章基于符号学的理论,以杭黄高铁沿线站为例,从建筑总体布局、建筑形态特征以及建筑空间三个方面对建筑符号的应用进行解析。最后提出了图形变换、空间传承与概念隐喻的具体建筑符号应用手法,以期引发更多关于高铁站地域性设计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高铁车站作为一个城市的交通门户,同时也是对外展示城市文化与传播城市精神的名片,在设计中应重点考虑对地域性文化特色的提取与表达。该文以国内单体最大线侧式站房南阳东站的设计为例,从城市地域性文化特色中提炼“云中卧龙,腾飞奋进”为创作设计理念,阐明了地域文化特色在站房外部空间形态至内部空间细部方面进行的建筑设计表达,为今后的高铁站房空间环境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邓晓明 《华中建筑》2014,(10):166-169
以新建龙岩至厦门铁路南靖站为例,分析火车站的功能、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质的结合方向,通过南靖站站房建筑对当地客家土楼文化的借鉴和传承,探索当代交通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思路。南靖站以当地标志性传统民居土楼中的圆楼为原型,分别从建筑造型及细部设计、平面布局与空间序列、场地与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分析、提炼圆楼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并将其独特之处与火车站的功能相结合,赋予南靖站独具地域及传统文化特色的面貌和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俊毅 《华中建筑》2010,28(1):51-53
地域性建筑的创作逐渐成为建筑创作的普适原则,铁路旅客站作为城市的窗口具有表达和展示地域文化的优势。该文着重探讨铁路旅客站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地域原型的提取尺度;地域化建筑意境不同层次表达的符号、形体、意境;结合车站强调技术化特点的地域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高铁站房肩负展示地方特色、传承地方文化的任务,设计中重点考虑对地域文化的适度性提取与创意表达,本文阐述了高铁站房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提出高铁“文化站房”的设计理念,以京广高铁沿线的鹤壁东站项目为例,具体介绍其地域文化特征,通过分析地域文化现状,对涉及到高铁站房当前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区域进行详细阐述,从功能空间、景观空间小品、公共设施等方面讨论适合高铁站房空间环境地域性表达的设计原则和思路,完善高铁站房建筑设计理论体系,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激发活力,使我国的地域文化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7.
刘智 《山西建筑》2010,36(24):27-29
从站前广场、站房、站场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火车站的设计要点以及对地域特色的诠释,并且以拉萨火车站为例进行分析,从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对客站的地域性进行了研究,指出车站设计过程中应将形式与功能有机结合,并展示出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8.
《华中建筑》2021,39(9)
现今,国内城市建设正在高速增长,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千城一面,城市建筑千篇一律的现象。尊重城市地域特色、挖掘地域文化的建筑地域性设计对展现城市精神,表达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潜江市民之家项目的设计策略解读,探讨如何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将地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具有荆楚地区地域特色,同时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精神的市民之家建筑,即通过对荆楚地区地方性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究与应用,为类似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5)
当今一些地域性建筑在体现建筑地方特色的同时,由于极度强调表达地域精神,导致盲目复制地域符号现象的出现。眼下部分体现蒙古族文化的城市建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实地调研是探寻建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地方建筑文化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地域性建筑是以地域主义思想为理论原则来进行创作设计的建筑。狭义的地域主义也称为乡土地域主义,一个地区中的乡土建筑是当地居民长期创造的结果,在设计中我们往往通过一个地区的乡土建筑和地域性元素来寻找创作灵感和依据。建筑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对广西地域性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地域性特色的应用研究有助于提高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色,增强居住者对所在地域的归属感及认同感,提升整体文化底蕴和地域形象。  相似文献   

11.
正高铁站房作为城市的门户,是体现地域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其建筑形式总是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高铁站同时也是一种大跨度的特殊交通功能建筑,必须满足交通功能和大跨度建构逻辑的要求。在高铁站房建筑设计中,"功能、技术、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理清建筑形式与结构逻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在高铁站房创作中获得更自由的基于结构逻辑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12.
徐磊 《山西建筑》2014,(2):31-32
详细介绍了哈齐客运专线肇东站站房的建设背景、项目概况、站区规划、站房建筑设计思想及平面流线组织等情况,指出铁路车站建筑更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为今后类似项目的设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高铁站房不仅是游客出行的驿站,还承载着传播地域性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功能,将城市地域性文化基因提取并转译到高铁站房的设计中,能够赋予高铁站房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文章结合邓州东站的设计,从外部环境的呼应、材料与传统构造特征的表达、形式特征的演绎三个方面对地域性文化基因在高铁站房设计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正大型高铁站房通常被要求承载很多内容,如地域文化特色、标志性的城市门户形象、便捷的人流集散和交通换乘功能、明亮气派的候车大厅、节能环保等。大型高铁站房是带动城市高铁新区建设发展的标杆和引擎,应与城市规划和区域城市设计相融合。面对自身方便快捷的功能要求和外部纷繁复杂的矛盾约束及挑战,南昌西站在设计中尽可能"化繁为简",从建筑的本质出发,以轻松的姿态和简  相似文献   

15.
徽派建筑特色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慧  张笑笑  王苗苗 《工业建筑》2014,(5):31-33,78
徽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研究和挖掘徽派建筑特色对设计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建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作用。九华山花台停车楼设计方案从构思到具体设计,融入了现代建筑设计需求与徽州地域文化理念,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吸收、转化、融合和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因地域的不同,人们在生活中为表达自身的想法所形成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地域内形成了与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别的建筑形式,由此形成了地域性建筑。在建筑建造中传统建筑符号对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筑师应全面地掌握一个地域内的传统建筑符号,为提高地域性建筑创作水平奠定相应的基础,提高地域性建筑创作质量,使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本文将在建筑符号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川西南地区的地域性建筑作品,从传统民居的符号模拟、符号提炼、符号简化分解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指出未来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郜英洲 《城市住宅》2021,28(10):125-127
以鄂伦春族传统民居"斜仁柱"为例,从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与更新利用角度出发,解析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感缺乏等问题,从而保护我国地域建筑符号的特色并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在自然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保留桦树皮表皮元素和顶端镂空部位的采光特点,同时迎合鄂伦春游猎民族对光的需求,将新建建筑与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相互融合,使其更加符合地域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博物馆建筑是城市中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地方的文化象征。所以,博物馆建筑要力求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其造型更是体现地域性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就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技术等地域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它们在博物馆建筑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正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地域区划典型代表,其建筑文化根植于中国建筑体系文脉。受到自然环境、外来文化侵入、殖民文化遗痕、民俗风物的影响,在不同时期诞生了"中体西用""土洋结合""欧陆文明"等建筑风格,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和内涵,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并得以稳定发展。结合东北地域文化历史特征,简要梳理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概念及类型,分析其特色,从而找出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文化特色发展问题的应对之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文化建筑与地域性表达相关联的阐释,明确了文化建筑植根地域特色的重要性。以黄山市艺术文化中心方案设计为例,阐述了其从形体、空间、立面以及技术4个方面对地域特色的凸显,最后总结归纳了文化建筑地域性表达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