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葡萄糖酸-δ-内酯(GdL)、葡萄糖(GLC)、接种量以及发酵温度等环境因子对干酪乳杆菌产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葡萄糖酸-δ-内酯的添加量为0.848647%、葡萄糖的添加量为0.366162%、接种量为8.063693%和发酵温度31.595266℃时,干酪乳杆菌产酸量最大,pH值为4.232400。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干酪乳杆菌发酵产酸量,本研究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确立了干酪乳杆菌HJB-006的最佳氮源、碳源、生长盐类等成分配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结果表明,葡萄糖2.2%、酪蛋白胨1.35%、MgSO4· 7H2O 0.2%,MnSO4·7H2O0.7%,牛肉膏1.0%,酵母膏0.5%,柠檬酸三铵0.2%,乙酸钠0.8%,吐温-80 1 mL/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用此培养基在37℃恒温下发酵24 h,其乳酸产量较优化前提高45.45%.  相似文献   

3.
将不同添加量的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混合两种菌接种到广式腊肠中,以不添加菌种的广式腊肠为对照,研究添加菌种后对腊肠水分、pH值、质构、色泽、感官以及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干酪乳杆菌菌液浓度为1×106 CFU/mL、添加量为3%时,与对照组相比,水分含量增加,pH值降低,亮度、红度和黄度值均增加,弹性和内聚性都有所提高,且感官评分最优,在挥发性风味检测中,酯类物质含量增加,且产生己醛,表明接种干酪乳杆菌不会对腊肠的质构和感官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增加了腊肠的色泽和风味,改善了腊肠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5.
赵婷  姚雯轶  王立梅 《食品科学》2011,32(17):250-253
目的:分析和预测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特性,以指导其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方法: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中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结合其他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如ClustalX、VMD,从数据库中得到乳酸脱氢酶基因,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理化性质、翻译后的修饰位点、拓扑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功能域。并与其他微生物的乳酸脱氢酶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得出它们的保守序列。结果:该基因编码335个氨基酸,其蛋白理论分子质量为36608.8u,预测该蛋白有3个跨膜区。与干酪乳杆菌的乳酸脱氢酶进化关系最近。结论:应用生物信息方法可预测得到副干酪乳杆菌的乳酸脱氢酶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以干酪乳杆菌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酸胁迫对细胞膜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细胞膜侧向扩散系数降低,微黏度增加。同时分析细胞内膜透性和胞内金属离子浓度表明酸胁迫引起细胞膜透性增加。分析膜脂肪酸成分结果表明,酸胁迫引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同时细胞膜脂肪酸不饱和度和膜脂碳链长度也相应增加。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解析干酪乳杆菌酸胁迫抗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共轭亚油酸(CLA)是世界公认的具有抗癌、减肥和抗动脉硬化作用的脂肪酸.以共轭亚油酸的生成菌株干酪乳杆菌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处理,筛选出一株高产共轭亚油酸的菌株,并优化其培养条件,在亚油酸添加量0.05%,乳糖添加量2%,接种量4%,初始pH6.5,37℃发酵36 h时,共轭亚油酸生物合成量可达394.1μg/mL.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干酪乳杆菌粉末发酵剂的制备及活化的条件.将高浓度培养后的干酪乳杆菌离心浓缩,以10%脱脂乳加2.7%甘油作保护剂制成悬浮液后冷冻干燥,采用4%脱脂乳粉作为活化液,活化时间150min,在此条件下粉末发酵剂活化完全,活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9.
干酪乳杆菌KW3产胞外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藏农家开菲尔粒中筛选出1株高产胞外多糖(EPS)的乳酸菌KW3,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结果经鉴定其为干酪乳杆菌,在乳清培养基中的胞外多糖产量达到178mg/L。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KW3胞外多糖总还原力达到(138.28±5.35)mgVC/g;当其质量浓度达到20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37.53%,FRAP值为(600.16±15.23)FeSO4.7H2Oμmol/L。体内抗氧化试验显示KW3胞外多糖可显著降低衰老小鼠血清、肝和脑组织中的MDA含量,提高其SOD活性和GSH-Px活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渗透压对于拟干酪乳杆菌(L.paracasei)发酵产L-乳酸的的影响。首先以NaCl作为渗透压调节剂研究渗透压对L.paracasei生长及产酸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浓度NaCl(02mol/L),最终选择1mol/L NaCl作为渗透压保护剂的筛选条件。然后在该筛选条件下,研究了三种渗透压保护剂对L.paracasei产L-乳酸的作用,结果表明添加2g/L脯氨酸可提供最优的渗透压保护作用。最后通过5L罐批发酵验证上述结果,结果显示发酵24h后添加2g/L的脯氨酸能在接下来一段发酵时间内使得乳酸产率和葡萄糖消耗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0.34%和39.61%。此外,分析发酵结束时胞外主要副产物,结果表明添加脯氨酸后能够有效降低副产物的生成,提高L-乳酸的生产。本研究通过添加渗透压保护剂脯氨酸提高了乳酸的产量,从而为其他有机酸发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泡菜与乳酸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论述了国内外泡莱生产发展概况、乳酸菌在泡莱生产中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泡莱乳酸菌的纯种分离及应用效果,以及泡莱生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在再制干酪的加工过程中添加活性乳酸菌,生成新型再制干酪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形态的活性乳酸菌在再制干酪中的生存特性,和新工艺对再制干酪结构与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对乳化后的再制干酪基料采取不同的搅拌与冷却方式,确定了加工过程中加入活性乳酸菌的关键工艺参数。实验表明,干酪经过乳化后,在60℃下保温30min,加入乳酸菌,然后冷却至4℃,干酪中的乳酸菌可达到109cfu/g,干酪于4℃贮藏30d后,活菌数密度保持稳定。采用该种方法生产的再制干酪与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再制干酪在质构特性方面除硬度增加外,其他质构特性无明显差异变化。质构参数的这种差异变化主要是由新工艺的冷却方式引起的。再次搅拌工艺保持了干酪微观结构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分离自青海地区传统发酵乳中的一株产酸快速乳杆菌Lactobacills delbrueckii subsp.lactis WHH009进行了高密度培养条件的优化.提出了适合该菌株的高密度发酵方案,认为在发酵过程中采用CO2进行搅拌,pH值维持在6.1,发酵温度采用43℃,在菌体生长对数期进行补料,最终发酵液中的活菌数可达1.5×1010 mL-1,菌泥得率为2.35%,为其他乳酸菌高密度发酵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酸菜汁中分离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T2-6能将亚油酸转化成共轭亚油酸。该菌株在MRS培养基中经0.03%(w/v)的亚油酸诱导培养后,所获得的洗涤细胞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在厌氧环境下利用L.plantarumLT2-6的洗涤细胞进行转化生成CLA的反应。结果表明,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7.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系统)、细胞浓度20%(w/v)、游离亚油酸浓度1.5%(w/v)、反应时间64h,获得CLA最高产量为7.87mg/mL,产物为c9、t11/t9、c11-CLA。  相似文献   

15.
乳酸菌饮料的稳定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稳定性是乳酸菌饮料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文从配方和制备工艺入手,对影 响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解决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泡菜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炯  黄明发 《中国调味品》2007,(5):22-25,35
简述国内外泡菜生产的概况,对泡菜生产的研究现状做了详细的阐述,主要包括泡菜微生物、泡菜生产工艺、泡菜营养和安全性的研究,并提出了泡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泡菜生产的发展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用食品生物技术思想设计了一个规模生产乳玻大蒜腌制的方法,并在重要环节做了试验,获得优质新型乳酸糖蒜。  相似文献   

18.
重点介绍了乳酸菌饮料工艺流程,确定工艺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9.
pH值对乳酸菌生长和乳酸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分别用HCl和乳酸调节培养基初始pH以及在发酵过程中加入不同的酸中和剂对乳酸菌生长和乳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终产物乳酸的积累是抑制乳酸菌生长和导致乳酸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 ,该情况随发酵液中H+浓度的升高 (即pH的降低 )而增强 ,H+的积累对菌体生长和产酸的影响是间接的 ;用CaCO3 调节发酵液pH优于用NaOH和NH4O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