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类肿瘤和神经原类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技术的发展,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但对其术前螺旋CT诊断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术前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1-3].临床相对少见,加之其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着重观察其螺旋CT征象,从而探讨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相对少见,加之其病理形态复杂多样,早期诊断相对困难。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着重观察其螺旋CT征象,从而探讨GIST的螺旋CT征象与其恶性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4例,中度危险性6例,高度危险性8例。肿瘤位于胃11例,小肠9例,会阴部1例。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CD34阳性率90%,CD117阳性率100%。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的大小和核分裂计数的多少是GIST的危险程度的重要指标;CT影像学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危险程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较少见的非上皮性肿瘤。此类肿瘤是一组独立来源于胃肠道管壁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的间叶性肿瘤。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文献少有报道。本组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来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6例,小肠6例,肠系膜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生长方式以腔内生长者6例,腔外生长者10例,跨壁生长者6例;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综合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学资料,提高术前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后免疫组化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MRI影像特征和病理资料.结果: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13例,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7例.肿瘤位于胃18例,小肠5例,结肠2例,肠系膜1例;所有惠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率92.3%,CD117阳性率96.2%.结论:检测CD34,CD117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肿瘤大小和核分裂的多少是病理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CT,MRI综合影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良恶性趋势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例,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表现,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16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9例,小肠6例,升结肠系膜1例.11例为恶性,5例为良性.CT表现为肿块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水及肠梗阻征象等较为少见.虽然这些征象并不能完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但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最终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29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我院2003年至2007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9例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结肠4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2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恶性22例,肿块直径≥5 cm 18例,肿瘤有分叶8例,19例瘤体密度不均匀,肿瘤实体部分强化明显,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4例.本组CT检查定位准确率为89.7%(26/29),定性准确率86.2%(25/29).结论 CT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准确度均较高,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发现率及诊断准确率均较低,随着C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提高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明显的帮助[1~3].本次研究就确诊GIST的27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在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4例,其中行CT检查33例,行MRI检查11例,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及MRI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符合率。结果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31例,误诊为胃窦癌和纤维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7例,误诊为肛管恶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胰腺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63.6%;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可有液化、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侵犯邻近脏器及有远处转移。结论 CT及MRI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确诊需依据手术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并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随访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27例GIST中胃13例,小肠10例,直肠1例,后腹膜2例,肠系膜1例.CT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CT随访14例,6例复发,5例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对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临床症状出现晚且无特异性,CT对其定位定性有效高价值,但对腔外型胃间质瘤,CT检查有时亦较为匿难。现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11月至2007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腔外型胃间质瘤,重点是多层螺旋CT表现,以期提高本病的诊断正确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的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60%~70%发生于胃,占胃部肿瘤的1%~3%[1].它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新概念.螺旋CT检查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次研究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15例GST患者资料,旨在探讨G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于1983年由Mazu等提出,是少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生物学行为与常见的上皮来源胃肠道肿瘤相比有较大差别。GIST最常发生于胃(60%),占胃部肿瘤的1%~3%。目前关于胃间质瘤报告较少,本文对我院近3年确诊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手术病理,探讨胃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