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共植入 11个金属支架 ,其中国产支架 4个 ,Memotherm支架 5个 ,Symphony支架 2个。病变部位 :髂动脉 4例 ,髂股动脉 1例 ,锁骨下动脉 2例 ,腋动脉 1例 ,股动脉 2例。术中辅助应用钬激光技术 3例 ,辅助球囊扩张装置 9例。结果 :11个支架的植入技术均获成功 ;术后 1例发生了远端肢体动脉栓塞 ,1例发生了支架内血栓阻塞 ,其余 8例支架植入后随访 3~ 11个月 ,均保持通畅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 ,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的近期疗效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cclusive diseasc,ASO)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1]。主要累及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下肢溃疡缺血坏死等[2],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介入治疗患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52~88岁,  相似文献   

3.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occlusive diserse of low extremity, ASO)是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介入治疗方法是用球囊扩张和/或结合血管内支架植入,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单[2].本次研究83例ASO患者均采用该治疗方法,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病变中,血管腔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对于腔内血管重建技术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在血管重建前及重建后分别使用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IVUS指导下应用血管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复杂病变1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IVUS检查。IVUS对介入手术的决策均起到了关键作用。1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血栓病变采用单纯溶栓治疗;2例支架内再狭窄病例诊断为血栓合并内膜增生,进行溶栓后球囊扩张;1例覆膜支架再闭塞病例明确闭塞支架内血栓后采用溶栓治疗,同时发现远端残余狭窄病变后二期植入覆膜支架;7例动脉硬化闭塞病例中,2例诊断为血栓合并狭窄,予以溶栓后球囊扩张治疗,5例为长段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球囊扩张后植入裸支架;1例髂动脉炎性病变使用覆膜支架。术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7±3.7)个月,病变血管6个月一期通畅率100%。结论:在复杂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中,需要IVUS实现更精确的病变血管观察,优化球囊、支架的选择及定位,评估治疗的满意度,减少及预防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2008年3月~2009年12月,我们采用球囊扩张结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18例,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ASO)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57例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患者(166条肢体)行腔内治疗,其中48条肢体单纯进行球囊扩张,113条肢体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手术结束前均行动脉造影,以了解扩张后动脉通畅情况。术后常规抗凝治疗。结果 1例腘动脉分叉以下闭塞患者和4例股浅动脉或髂动脉长段闭塞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而失败截肢,117条肢体足背动脉或桡动脉搏动恢复,157条肢体皮温升高。结论对肢体动脉硬化行闭塞患者,腔内介入是一种创伤小和可重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收治的5例下肢ASO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方法。结果5例患者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2例加行股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患肢血流恢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ASO合并急性股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探查,可以在挽救肢体的同时,延缓ASO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SilverHawk斑块切除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4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4条肢体.术后采用CTA或彩超对管腔通畅情况进行评估随访.结果:43条肢体经腔内开通成功,1例因术中动脉破裂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97.7%).1例术后行小腿截肢术.随访1~6个月,动脉管腔通畅.结论:SilverHawk斑块切除技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均手术成功,术后49例顺利康复,1例因发生多种并发症救治无效死亡.结论:合理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倒置大隐静脉作股动脉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倒置大隐静脉作股动脉搭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6例.结果:经术后1个月~12年的随访(平均3年),通畅率达74.5%,肢体存活率达95.7%.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疗效满意,是治疗下肢股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支架置入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在38例慢性髂动脉闭塞患者共46条病变血管中,发现髂总动脉闭塞18条,髂外动脉闭塞12条,髂总和髂外动脉均闭塞16条,分别行闭塞段开通,局部溶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置入等综合介入治疗.结果除3条髂动脉未能开通外,其余闭塞髂动脉均得以开通,其中43条闭塞髂动脉共置入54枚支架,支架覆盖长度为5~20 cm,平均为7.4 cm.4例髂总动脉起始部闭塞,采用"对吻式"技术球囊扩张后,双侧同时置入支架.随访3~62个月,平均29.5个月,1年、2年、4年支架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8%、84%、70%;再狭窄或闭塞的病例,行二次介入开通治疗后,支架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4%.5例合并有主要并发症,包括1例形成动脉夹层;2例出现远端动脉栓塞;2例发生髂动脉破裂.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慢性髂动脉闭塞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中、远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118例在我院行腔内治疗(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联合内膜剥脱及取拴)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58例),阿托伐他汀组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4、12、24周的血脂、C-反应蛋白(CRP)、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的通畅率.结果 2组腔内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98.33%(59/60)和100.00%(58/58),2组血管通畅率随时间延长有不同程度的减低,对照组明显减低,阿托伐他汀组无明显变化,随访24周后对照组的血管通畅率(77.96%,46/60)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94.82%,55/58)(x2=7.88,P<0.01).对照组患者腔内治疗的血脂、CRP、IM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后开始下降,2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P均<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Deep球囊扩张和球囊扩张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两种方法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症的疗效。方法 38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患者均接受Deep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均接受球囊扩张后植入血管内支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介入治疗后两组即时血管通畅率均为100%;介入治疗后30天,治疗组血管通畅率为100%,对照组为95%;介入治疗后1年,治疗组血管通畅率为85%,对照组74%。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例的踝肱指数作两样本t检验,术后即时:P=0.504;术后30天:P=0.024;术后1年:P=0.002。结论 使用Deep球囊扩张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症30天及1年的血管通畅率高于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其主要机制是Deep球囊具有顺应性好,低剖面扩张时不易造成对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2008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下肢ASO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表现为下肢疼痛15例,下肢麻木6例,下肢发凉4例;查体均发现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外院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后经踝肱指数测定,结合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确诊为下肢ASO。18例行经皮血管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3例行杂交手术,2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术,余2例仅予药物保守治疗,随访1年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下肢ASO的认识,认真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重视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以提高本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6.
髂动脉闭塞内膜下再通治疗与覆膜支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内膜下再通和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例伴有严重缺血症状的髂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动脉闭塞长度2.5~12.0 cm.采用顺行途径(经右肱动脉穿刺3例,经对侧股动脉穿刺2例)对闭塞段血管行意向性内膜下途径再通,用直径8 mm球囊对内膜下通道扩张成形并植入镍钛合金覆膜支架,共植入覆膜支架6枚,另在1处狭窄病变植入覆膜支架1枚,1处长段闭塞病变覆膜支架远段和另1处髂动脉狭窄病变中各植入裸支架1枚.结果 内膜下再通操作全部获技术成功,无并发症出现.覆膜支架置放后血管腔内形态良好,血流通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患肢踝臂指数(ABI)平均值由0.40±0.32上升至0.89±0.15.近中期随访无症状复发.结论 动脉内膜下再通术联合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病变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同期介入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16例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动脉管腔狭窄至少70%)确诊患者同期行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再植入支架。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分别进行彩色超声和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再狭窄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计38处动脉狭窄病变,均成功进行了经皮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彩色超声及血管造影检查均未见动脉管腔再狭窄。结论采用同期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微创、效果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临床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应用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治疗多平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0例.结果 行腔内治疗65例,技术成功率为92.86%,无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30天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随访12个月,症状持续改善者50例,症状改善维持6个月以上的有48例,维持1年以上的有28例.结论 腔内介入是治疗多阶段多平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更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动脉的病变范围与手术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2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股浅动脉和髂动脉的内径、血流量以及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髂动脉、股浅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均显著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患者ABI为(0.85±0.32),显著高于治疗前的(0.56±0.23)(P 0.05)。结论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足坏疽对血管再通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肢血供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腔内技术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24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DSA下行下肢深静脉内导管溶栓治疗,19例同时行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治疗,5例3~6个月后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治疗。以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血栓溶解率来评价疗效。结果经导管溶栓治疗后静脉通畅度评价:Ⅰ级(0~50%溶解)4例(16.7%),Ⅱ级(50%~99%溶解)15例(62.5%),Ⅲ级(完全溶解)5例(20.8%)。经球囊扩张并支架置入治疗后肢体肿胀评价:治愈10例(41.7%),有效14例(58.3%)。7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静脉腔内导管溶栓结合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是治疗继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