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运用重心计算方法,利用福州各县市1988-2009年年末人口、经济等数据,计算出福州市各年人口、GDP、产业重心坐标、迁移方向及移动距离,定量地表示这一时期人口、经济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福州市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性,人口重心总体向东南缓慢移动,经济重心有明显向东南方向迁移的趋势,且经济重心迁移的幅度远远大于人口重心.从产业结构上来看,第二、第三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与经济重心相近,第一产业重心的迁移轨迹则表现为较不规则.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哲夫法则,根据重庆市200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额、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结合“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的现状特征,联系国内经济发展背景与重庆市实际,提出“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取贵州省县域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数据,基于重心变化和探索性数据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贵州省2006~2014年人口与经济分布格局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贵州省人口分布重心从几何重心的西北部逐渐向西部迁移,在2009年迁移距离减小,分布重心的位置逐步稳定;GDP的重心分布于贵州省几何重心的西部,位置变化较小;第二、三产业分布重心与GDP分布重心较近;第一产业重心不断向人口分布重心靠近。2)贵州省经济空间分布处于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县域人口、GDP和第三产业Global Moran's I指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通过了该检验,要素集聚水平低。3)贵州省县域人口和GDP变化热点区呈现集聚特征,进一步向黔中地区集聚。4)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贵州省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提升工业、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发展吸引人口集聚。  相似文献   

4.
在对河池市金城江区城镇用地扩张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对金城江区建成区面积与人口和经济指标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指标中总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城镇化水平、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对金城江区城镇用地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经济指标中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里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金城江区城镇用地变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对山东省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第一产业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第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双向影响的关系,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影响显著于第一产业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因此,山东应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第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合理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决定区域综合实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选取三次产业产值、从业人员比重、产业结构偏离度、比较劳动率等经济指标,对河津市产业结构进行了合理化评价.结果表明:河津市第二产业的比重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主导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煤、铝、焦、铁等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倾向明显,且过度依靠能源消耗.因而,河津市应积极发展第二产业的扩散拉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7.
货运量是反映国家经济实力和地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通过对19972016年全国货运量数据的实证分析,针对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货物进出口总额、运输线路长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及建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及R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出我国货运量将在最近五年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和城镇化存在共生和互动关系。根据1978-2008年湖北省的历史时间序列数据,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城镇化率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具有较紧密的相关关系。但是,单纯用GDP中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来衡量湖北省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用非农就业比重衡量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对湖北省城镇化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果用非农产业产值衡量工业化水平,经济活动的非农化对湖北省城镇化的推动作用较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很强,对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因此,湖北应以实施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快圈域城镇化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城镇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数据的省域空间化需求的增加和夜间灯光数据应用的日渐成熟,基于北京市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根据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综合灯光指数与第二、第三产业GDP的回归模型;利用北京市的Landsat8数据,依据CART决策树算法分类出高精度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构建耕地、草地、林地和水域面积与第一产业GDP的回归模型;通过对模拟的第一、二、三产业GDP共同求和的方式计算GDP总值,最终建立北京市的1km格网GDP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模拟的第一产业GDP的平均残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0.04亿元和3.55%,第二、三产业GDP的平均残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5.54亿元和3.35%,GDP总值的平均残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6.43亿元和3.36%。生成的GDP密度图能较全面地反映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分布特征,可为经济决策和GDP产值估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GDP的发展,但GDP的增长不能带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总的就业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关系,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还会对劳动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运用重心模型、重心偏移距离和方向计算公式,选取2000—2013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出人口重心地理坐标,结合重心路径几何图示法,在Arc GIS 10.0环境下绘制出人口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图,从偏移方向、移动距离、移动速度、斜率等方面来研究在2000—2013年期间人口重心的空间转移动态变化路径,得到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情况.研究表明:在2000—2013年期间,我国人口重心基本上位于(113°E,31°N)附近,人口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远大于南北差异,我国人口重心动态转移路径年际变化复杂,13年来总体趋势向东北偏移,但在近几年开始转向西北,移动速度缓慢,平均每年仅移动2.11 km.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口重心产生偏移的主要驱动力,从2015年国家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推测中国人口重心在近几年中将继续向西移动.  相似文献   

12.
选取厦门和漳州两市2003-2009年的经济数据,采用重心迁移模型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厦漳同城化,结果表明厦漳经济重心出现一定幅度的向北摆动,第一产业重心逐步南移,第二产业重心趋于偏北向移动,第三产业重心主要为东北向移,厦漳三次产业空间格局日趋合理,有利于厦漳两市产业互补,从而实现厦漳同城化。同时,利用产业结构协调指数分析厦漳产业互补程度,发现厦漳具备较好的同城化条件,更好的诠释厦漳同城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许越越  苏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1):4636-4645
利用GIS技术对区域秸秆焚烧火点时空格局进行探究,能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较为全面的辅助决策依据。本文选用2015-2020年河南省SatseeFire火点数据集,利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2015-2020河南省县域内秸秆焚烧火点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结合高程、坡度、坡向、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GDP以及人口密度7个因子,探究火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15-2020年火点数量呈滑坡式减少态势,夏秋季秸秆焚烧火点数量持续减少,秸秆禁烧效果明显,春冬季火点数量相对较多;(2)火点整体由西向北转移,火点重心主要集中在许昌市,呈明显的回字形转移路径;2015年火点呈较低的空间正相关水平,空间集聚性较弱,2016-2020年火点在空间上的离散分布态势明显,火点集中分布的县域不断减少,零散分布的县域略有增加;(3)2015-2020年各因子对火点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序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产量>GDP>人口密度>高程>坡度>坡向,6年间各因子对火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不断减弱,各因子对秸秆焚烧火点具有相互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4.
采用物料衡算法计算了1980—2009年重庆市的碳足迹,并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3个方面对经济发展与碳足迹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①1980-2009年重庆市碳足迹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且与经济增长呈高度相关性,二者呈倒N型曲线关系;GDP与碳足迹消长异步,总体呈"弱脱钩"态势;②1997—2009年,第二产业的碳足迹所占比重波动上升,第一产业的则波动下降,第三产业的碳足迹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并于2004年超过第一产业;③1997—2009年,煤炭消费产生的碳足迹占主导地位,石油消费产生的碳足迹于2004年超过天然气;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与碳足迹的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能源结构演进.认为重庆市要控制碳足迹总量,较快地实现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强脱钩",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并加大科技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冰冻圈背景,从人口重心变迁的角度人手,运用空间均值地图演示的方法,以黄河源果洛州近56年以来"区域人口重心"的转移问题为例,探讨江河源区人口重心变迁与生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果洛州人口重心有先向东北后向东南移动的趋势.(2)1952年~2007年间果洛州人口重心迁移大体呈"e"字型态势变化:1952年~1969年间,轨迹由西向东移动,1969年~2007年间由南向北变化.总体上有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气候变化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牧草的生产力;冻土层通过对土层水分的调节影响牧草的生产力;NPP反映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而江河源区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体,草场植被生产力影响载畜量,进而影响到牧民的流动.  相似文献   

16.
对2005-2007年四川省内发生的262次地震(震级为3~5级)进行时间-空间分布统计分析,发现这些地震的时空演化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通过对3年来地震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四川省有4个明显的地震热点地区,而且3年来这4个热点地区的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规律不一。基于球面坐标的空间分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分析了地震的空间分布重心、地理范围,发现地震的重心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范围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对逐年的地震数据进分析发现,3年来地震的重心一直在向东南方向移动;将3年的数据综合为4个季度进行分析发现,第1~3季度一直向东南移动,第4季度则突然跳回到西北处;将3年的数据按12个季度进行分析,发现地震重心在前2年的8个季度中具有年周期的逆时针旋转规律,在2007年的前3个季度中,地震的重心仍逆时针旋转,第4个季度出现较大异常,重心往东南方向大跳了一步。最后以5.12汶川震中(30.986°N,103.364°E)为中心,分析了2005-2007年四川地震的空间分布的统计规律曲线,发现2007年地震出现较大的外移趋势,远离汶川地震震中。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以为地震的预报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重庆市2001—2018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核密度强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SPSS相关分析对景区的类别、等级和密度等进行研究;结论认为:2001—2018年间,重庆旅游景区从分散发展到集聚,分布重心自东北向西南迁移,呈现圈层式扩散态势;从数量上看景区等级偏低,以2A、3A和4A为主;类别以历史文化和自然观光为主,休闲娱乐类为辅;地形、水系和社会经济共同影响重庆旅游景区的分布;制定了重庆旅游景区空间优化对策: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比重;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依托地形和水系等开发景区;以主城区为核心渐进优化重庆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8.
城市餐饮业空间格局研究对城市规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研究中方法单调,衍生研究以对影响因素定性分析为主的不足,采用POI数据,运用基于核密度的热点指数方法对武汉市主城区的餐饮热点进行识别,并结合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构建人口活动强度模型,对动态人口与餐饮业空间分布进行耦合分析.分析发现,武汉市主城区餐饮业可显著识别出1个一级中心、3个二级中心和9个三级中心;餐饮业分布与动态人口的空间匹配程度总体较好,工作日时匹配程度高的区域占比稍高于休息日.匹配程度为较差和差的区域依具体类型不同而散布在大型商圈外围、传统中小型商圈、旅游点、复兴街区和新兴街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分地区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地域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2年的断面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各省区的就业结构与人均GDP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我国各省区人均GDP的增长,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指数递减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对数增长趋势;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为线性增长趋势.各地区人均GDP小于20000元时,第二产业有更大的就业弹性;人均GDP大于20000元时,第三产业则有更大的就业弹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人均GDP和就业结构的数值关系,将我国31个省区划分为4大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