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北中医》2021,43(3)
目的 探索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证候要素(以下简称证素)分布特征。方法 筛选48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通过证素判定条目表采集病位、病性证素信息,收集身高、体质量、血脂、血糖、尿酸(UA)等资料。按频次和构成比整理证素,以累积构成比 85%判定常见证素。分别按年龄段、肥胖程度、证素数量和种类分层,探索证素分布特征及肥胖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48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证素按出现频次降序排列,依次为湿、肝、痰、脾、气虚、气滞、胃、肾、热。男性患者中4种证素(湿、肝、痰和脾)频次构成比 10%,女性患者中6种证素(湿、肝、痰、脾、气虚、气滞)频次构成比 10%。所有证素中,湿、肝、痰、脾、气虚、气滞和胃证素是常见证素(累积构成比 85%)。按病位证素出现频次降序排列,依次为肝、脾、胃、肾;肝和肾证素在 50岁年龄段的构成比高于其他年龄段(P 0. 05),脾证素在30岁和30~50岁年龄段的构成比高于 50岁年龄段(P 0. 05),胃证素在30~50岁年龄段的构成比高于 50岁年龄段(P 0. 05);不同肥胖程度之间,肝证素构成比随着肥胖程度上升而下降(P 0. 05)。按病性证素出现频次降序排列,依次为湿、痰、气虚、气滞、热。湿证素随着年龄增加构成比下降(P 0. 05),并且在Ⅰ度肥胖的构成比低于Ⅱ度、Ⅲ度(P 0. 05)。481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中,有18. 1%患者不存在任何一种证素。具备证素的患者中,43. 1%呈现证素数量≤2个;呈现证素数量≤2种的患者频次构成比高于证素数量3~4种、证素数量≥5种患者(P 0. 05);呈现证素数量≥5种与证素数量3~4种患者频次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病位+病性组合是具备证素患者中的主体(65. 7%);单病位、单病性、病性+病位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年龄、湿证素、肝证素、UA是可能影响肥胖程度的因素,其中年龄、湿证素与肥胖程度呈负相关(P 0. 05),肝证素、UA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P 0. 05)。结论单纯性肥胖症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脾、胃、肾,病性证素主要为湿、痰、气虚、气滞、热。肝和湿证素与肥胖程度存在相关性,治疗上要从肝、脾入手,化湿祛邪。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检索各数据库相关文献,筛选、数据规范化、提取证素并录入,用SPSS 17.0软件进行证型、证素统计描述。结果:高血压病常见证型为阴虚阳亢(25.25%)、肝阳上亢(15.66%)、痰湿壅盛(8.59%)、肝火亢盛、肝肾阴虚、血瘀证;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肝、肾,病性证素为阳亢、阴虚、血瘀、痰、热、气虚、湿、阳虚;证素组合以二、四证素组合为多。结论:阴虚阳亢为高血压病常见证型,肝、肾、阳亢、阴虚为常见证素,血瘀、痰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文献的证候分布规律,归纳临床常见证型及证候要素,进一步阐释病因病机。方法:检索CNKI(中国知网) 2006—2016年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脂代谢相关疾病构成的主要证型分别为气滞痰浊证、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占所有证型比例的75. 33%;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湿、瘀、阴虚、热、气虚、阳虚,占病性证素比例的90. 1%;病位证素主要为肝、脾、肾,占病位证素比例的84%,其中与肝相关的证候最多,为30%。结论:糖脂代谢相关疾病证候类型以气滞痰浊证最多见,其次为痰瘀互结证、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夹杂,主要以气滞、痰、湿、阴虚、热为主;主要病位依次为肝、脾、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支气管扩张症现代文献的数据挖掘分析,探究支气管扩张症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和组合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经过文献筛选、数据规范化、提取证素,用SPSS Modeler 14.2统计分析软件及Apriori算法进行证型、证素的描述。结果:纳入文献96篇,共9072例患者。支气管扩张症的常见证型为痰热壅肺证(25.38%)、肝火犯肺证(10.66%)、肺脾气虚证(8.12%)、风热犯肺证(5.08%);常见病位证素依次为肺、肝、脾;病性证素依次为痰、热、气虚、阴虚、火旺;证素组合以三证素组合最为常见;证素间关联置信度最高的是肺、脾→气虚(100%)。结论:痰热壅肺证是支气管扩张症最常见证型,肺、肝、脾、痰、热是较常见证素,气虚、阴虚、火旺是支气管扩张症发展演变的重要影响证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痫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和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收集、整理2009-2019年间有关痫病辨证分型的文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痫病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进行频次分析。结果:规范后提取痫病证名共29个,主要证型依次为风痰闭阻证(19.28%)、痰火扰神证(16.87%)、脾虚痰湿证(10.04%)、瘀阻脑络证(8.84%)等。提取证素20个,其中病性证素13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以痰(30.72%)、闭(12.78%)、动风(11.75%)、气虚(10.31%)和热(火)(9.90%)为主,病位证素中以肝(27.34%)、心神(脑)(20.97%)和脾(19.85%)为主。在证素组合中,以三证素组合最常见,累计频率为41.22%,其中两病性证素+单一病位证素组合最常见,频率为34.69%。两病性组合时,痰+热(火)、痰+气虚和气虚+血虚出现的频率较高,频率分别为30.43%、18.12%和13.77%。结论:痫病涉及病理因素复杂,主要为痰,常与热(火)、气虚、血瘀、动风和闭相互为病,病位在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集2008—2018年有关GERD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对其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9篇,报道病例19326例,报道证候分型36种,文献中引用的辨证标准有12个。GERD最常见的证候分型是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脾胃虚弱、中虚气逆及脾胃湿热证;相关证素20个,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热、气虚、痰、湿、气逆、血瘀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胆等;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之间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P 0. 0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GERD证候分布也存在差异(P 0. 01)。结论GERD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证最为多见;证素以气滞、热、气虚、痰、胃、肝、脾等为主。GERD的中医证候分布在不同临床类型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证候、证素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为CAG的规范化辨证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医药治疗CAG的相关文献,提取文献中的证候、证素、病例数及处方药物组成,分析比较前25年与近5年文献CAG证候与证素的频次、病例数与构成比。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最后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245篇,含中医证型42种,CAG常见证型有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CAG病位多在胃、脾和肝,常见病性证素有气虚、阳虚、热、阴虚、气滞、瘀、湿。相比于前25年文献,近5年文献更多见脾胃气虚证、胃阴亏虚证和肝胃不和证,病性证素更多见气虚、热、阴虚、气滞和瘀。共涉及处方260首,涵盖药物191种,使用频率较高的为白术(56.54%)、党参(46.54%)和白芍(46.15%)。30味高频药物聚为8类时效果最佳。结论:CAG以脾胃气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胃、脾和肝,病性多见气虚、阳虚、...  相似文献   

9.
李丹  邵祥芸  赵敏 《环球中医药》2020,13(3):384-388
目的基于文献研究,探讨失眠症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医药期刊文献所报道的治疗失眠症相关文献,收集统计失眠症中医证候并提取证素信息,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1)共检出文献653篇,符合要求317篇,整理后规范证名得到44种中医证候,其中以心脾两虚证、痰热内扰证、肝郁化火证、阴虚火旺证、心肾不交证等频次较高。(2)证素组合规律中以两证素、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为主。(3)在单一病性证素中以热(火)、气虚、血虚、阴虚等频次较高;病位证素以肝、心、脾、肾等频次较高。(4)在证素组合时以热(火)+肝、气虚+血虚+心+脾、热(火)+痰、热(火)+阴虚等频次较高。结论失眠症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热(火)、气虚、血虚、阴虚为主,病位主要以肝、心、脾、肾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证素研究探讨代谢综合征的证候规律。方法:将91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研究。将病历资料中的中医证型拆分为病位证素与病性证素,探讨代谢综合征不同病位及兼杂病性的分布规律以及合并症的情况,分析中医证素特征以及与性别、年龄的相关性。结果:91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中,糖尿病、高血压病、肥胖为常见合并症。12种常见中医证型,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湿浊瘀阻、气虚湿热互结、脾虚湿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脾肾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肝肾亏虚、水湿瘀阻、阴虚热盛、肾虚血瘀。筛选出8种常见中医证素,分别是气虚、湿、脾、瘀、阳虚、阴虚、肝、肾。病性证素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湿、瘀、阴虚、阳虚;病位证素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肾、肝。不同性别的瘀、湿、肝、气虚证素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与阴虚、气虚、瘀、肝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与湿证素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性别与阳虚、脾、肾不存在相关性。老年患者(年龄≥65岁)与非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脾证素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1.
疾病都以相关的症状表现,一组特有的症状组合即为特定的证候。本文从冠脉综合征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素分布、组合规律及疾病分期的证素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公开发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方案、论文等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频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证素分布、证素组合规律,通过贝叶斯网络分析不同分期证素分布的条件概率。结果 共纳入相关文献42篇,212条记录。提取证候要素25个,其中病位证素12个,以肺、心神(脑)、脾为主;病性证素13个,以湿、热(火)、毒、气虚为主。证素组合分布以单一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两病性证素 + 病位证素的组合形式为主;共得出寒、湿、肺,热(火)、气脱、心神(脑),气虚、肺、脾3组强关联组合。疾病初期病性证素以湿、寒、热(火)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卫分;进展期(中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湿、痰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危重期病性证素以毒、热(火)、气脱为主,病位主要在肺、心神(脑);恢复期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为主,病位证素主要在肺、脾。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以湿邪为主;病位在肺,可累及脾,重症可及心神(脑),湿毒壅肺为主要病机,以“湿、毒、热、闭、虚”为主要证素特点。  相似文献   

13.
回顾古代医家对肥胖证候的认识和演变,结合近年文献分析,认为肥胖证候研究存在病例数偏少、证候命名不规范、辨证方法未统一、判定标准不明确等局限和不足。证素独立规范,组合灵活多样,证素辨证可以用于肥胖的证候研究,挖掘、归纳肥胖人群的证候特征,有利于为本病的中医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大样本专家调查问卷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4个阶段的证候特征:①早期有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②发作期有气滞痰阻证、心阳不振证、寒凝心脉证、瘀血阳微证;⑨缓解期有肝脾不调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④恢复期有心气虚证、阳虚气滞证、气阴两虚证.  相似文献   

15.
朱文锋教授创立的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是中医辨证学的重大发展。"证素"即证的要素,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脾、肾、肝、胃等病位和气虚、血瘀、痰、寒等病性。每一证素都有一定的症状、体征等"证候",根据证候,可以辨别证素。明确了证素,便可组合成"证名",因而证素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为使证素辨证的方法与内容广为普及,特将其编成歌诀,使学者如同背诵方歌一样,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7.
结合现代诊断技术提前发现乙型肝炎,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辨清疾病之在气在血、灵活运用攻补,在清化解毒的同时不忘扶正,则可能提高乙型肝炎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浅谈阳明腑实证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明腑实证属于《伤寒论》的六经病证,在腹部疾患中,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的不同时期均可出现阳明腑实证表现,在不同时期又有其特殊的病理机制和临床特点。我们的前期工作提示阳明腑实证的发生发展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进一步明确阳明腑实证的病理机制,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对于血分病证的论述内容详尽,理法方药俱全。张仲景从血分病证与六经传变的关系上,揭示了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和特点。出血是血分病证的主症,针对邪热亢盛与虚寒不固的不同病机,张仲景确立了大力祛邪、温补里虚或正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对血分病证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昌吉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3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开展证候调查研究,按照现有哮喘证候诊断标准,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应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哮喘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二次录入核对,所有资料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是寒哮,其次是虚哮和热哮;随着年龄及病程的增加,哮喘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哮喘患者合并过敏性疾病的状况因证型不同存在差异;哮喘发作的诱因以外因为主;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前三位的病性要素是痰、风和气虚;病位要素是肺、脾和肠。结论: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寒热是辨证的关键。随着年龄及病程的增加,哮喘的中医证型表现出由实证向虚证及虚实夹杂证转化。气虚是哮喘的一种基本病理状态。外因是哮喘发作的主要诱因。哮喘发作期病位以肺、脾、肠为主,病性要素则以痰、风、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