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学家不是“新闻家”》一文(以下简称《不是》)最初发表在1998年第1期的《新闻前哨》上,后来又被收入《浅论新闻发现》和《大江潮涌》两本文集之中。它的一再发表,使它的影响更为扩大。 《不是》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新闻学家不过是一些只懂得新闻学理论却不会做实际的新闻工作的人,“而记者、编辑应该是‘新闻家”’,“新闻学家的行为目的是建立‘新闻家’的行为规范;而‘新闻家’的行为,却不可避免地要把这些规范打破”,“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学家与‘新闻家’就是一对矛盾,他们之间是立和破的辩证关系。这对矛盾不断…  相似文献   

2.
编辑,是一门学问,这一点已逐渐被人们认识。但是,一些研究编辑工作的刊物,似乎仅限于出版界,而新闻业务刊物上虽也有涉及编辑的,份量却很轻;最近出版的《编辑家列传》一书,也只是记载了各出版社的主编、知名编辑。总之,新闻战线上那个“编辑”被冷落在一旁。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尽合理。也许有人要说,新闻学已把新闻界的“编辑”包括进去了。这是事实,因为新闻学不是“记者学”。但是,这不足以说明:研究编辑学应排除新闻界的“编辑”。很多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各科之间有很多交叉点,新闻学就是如此。新闻学不仅要研究新闻规律,新闻史、新闻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语言  相似文献   

3.
林晓东 《青年记者》2006,(23):12-12
我是一名新闻学研究生,在校学习—年多以耗我时常感到苦恼和困惑。先说说这一年多的学习吧。我本科学的就是新闻,原本以为,读研后会在专业领域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但情况并非如此。我们研一一年的课程几乎都是本科时已经学过的基础课。等于是在“复习”。这让我颇为不解。老师解释说,重复基础课程是为了照顾那些跨专业考新闻的“非科班”生。但由于是基础课程,老师讲授起来一般都比较简略,反而使一些“非科班”的同学听得一知半解。当然,我能够理解老师的苦衷:为了给“非科班”同学补课,基础课得讲;为了少占用“科班”生的时间,又得快讲。这本身岂不就是一种矛盾?  相似文献   

4.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观点大都是从新闻学单方面做阐释。《新闻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界定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其归入心理学范围,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发现”、“判断”、“能力”。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一、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探讨新闻敏感的心理机制,有助于从心理学视角剖析这一概念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丰富和补充以往学术界单纯从新闻学方面阐述这一概念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新闻学的内涵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业务新闻学三个方面.新闻业务又可以具体划分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和新闻评论等.新闻采访学是新闻学的核心,它是一门专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孙如陵,民国时期知名新闻学人。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就读期间,担任《新闻学季刊》编辑。毕业后历任《中央日报》记者、《中央日报》专门性副刊《报学》双周刊编辑、《报学杂志》编辑。孙如陵的新闻为学之路,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典型,求学伊始即开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这种“半工半读”经历不仅给他带来新闻实践的切身体验,还有新闻学理的深刻体悟。本文就民国时期孙如陵的新闻学观、新闻观、新闻教育观、报业发展观进行分析,揭示其独到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8.
刘嘉 《记者摇篮》2005,(3):62-63
对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以往学术观点大都是从新闻学单方面做阐释。《新闻学大辞典》对此的解释是“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界定中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将其归入心理学范围。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发现”、“判断”、“能力”。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王可佳 《东南传播》2014,(6):150-152
"新闻家"一词最早出现于松本君平《新闻学》的中译本,其形成与日语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而词义则受到了来自西方新闻思想的影响。"新闻家"最早与"记者"同义,曾指代国外新闻从业者,也指代中国"名记者"、"名报人";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无产阶级报人、记者被称为"新闻家";今日"新闻家"已很少使用,其词义也已经泛化,没有特别的意义了。  相似文献   

10.
笔者这几年在高校担任新闻实务课的教学,我以新闻编辑课为例兼及新闻评论来谈谈我这几年来的创新实践和一些设想. 务实课的特点在于操作性很强,新闻专业培养的是新闻职业者,无论是作为一个报社的总编辑还是普通的编辑、记者、评论员,选题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项素质,他们每天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需要敏锐的判断和尝试的,这就不仅仅需要新闻学理论的知识,还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积演,因为我们新闻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专长的编辑、记者,这样才在媒介人才市场具有竞争力,而不仅是只能给都市报写社会新闻的记者.  相似文献   

11.
复旦大学新闻学会是我国正规大学中第一个全校性的新闻学术研究团体,也是活动时间最长、由学生主持的学会组织。 1924年,复旦大学国文部主任邵力子鉴于复旦学生仰慕老校友于右任先生创办“三民报”的业绩和对新闻工作的爱好,建议设立“新闻学讲座”,经校方同意,聘请有名望的主笔、记者、编辑来校讲授新闻学知识,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2.
新闻编辑学是新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随着新闻媒介发展与新闻业务改革.新闻编辑领域的创新和探索也受到广泛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新闻编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对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学效果显著.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精品课”。本刊约请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贡献给广大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至关重要的.新闻敏感的强弱直接影响新闻采访的成败.新闻敏感就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这对一名记者来说,可以说是成败的关键.《新闻学大辞典》中表明: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迅速判断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新闻线索,有无可能导致发现重要新闻;2.迅速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23年,邵飘萍著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原为北京大学“新闻学会”(1918年已开始)和北京平民大学新闻学系的讲义。书中,邵氏认为报纸有三项业务:采访、编辑、经营,而以采访为最重要,因为构成一张报纸的最要原料厥为新闻,而新闻之取得乃在采访。而采访全赖访员,外人称为Reporter,邵氏称之为“外交记者”。盖记者之工作,乃在代表报社与外人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新闻教育发轫于20世纪初。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开始了较为正规的以新闻学内容为主的新闻教育与讲座,标志着新闻教育在我国正式发端。一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从开始创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记者联盟举办过训练班,培养年轻的新闻工作者。1939年,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南方办事处曾在桂林举办“战时新闻工作讲习班”,参加学习的百余人,由范长江、孟秋江、夏衍、陆诒等分任“新闻学概论”、“采访与编辑”、“国际形势讲话”…  相似文献   

16.
王平 《今传媒》2005,(9):47-49
目前我国新闻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已使新闻学教育呈现出深深的危机。可以说,新闻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新闻学教育?新闻学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从事新闻学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一名教师,现结合自身所从事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状况,谈谈新闻学教育如何面向社会、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的问题。一、伟大的精力来自伟大的目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敬业精神和新闻激情《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陈小川在2002年4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和香港大学新闻与传播中心组织的“21世…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学专业主干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新闻教育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只是在今天的条件下和21世纪来到以后,它更具有紧迫性。就国内目前的情况而言,新闻学专业设有主干课程9门:“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  相似文献   

18.
“办新闻学期刊难,办好一本新闻学刊物更难!”这是新闻期刊工作者的由衷之言,也是新闻界同仁共所承认的事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已发展到30多家,另外还有数十家非公开发行的新闻期刊,这些已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新闻理论研究,促进新闻改革,提高新闻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新闻专业期刊的现状不容乐观,问题不容忽视,从笔者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来看,部分期刊仍然存在着“办刊难”的问题—— “难”之一:编辑人员不足,缺兵少将,尤其缺乏办期刊的专门人才; “难”之二:绝大多数经营亏损、经费不足,无发展后劲; “难”之三:由于刊物亏损的影响和编辑上作的重负与清淡等,导致了部分期刊上作者不大安心工作,人员流动比较频繁。 这“三难”长期困扰着新闻期刊,以至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办刊倾向。比如,有的新闻单位出于生存上的考虑,最终砍掉了已创办多年的新闻期刊,使其无疾而终,这在全国已有数家。有的刊物似乎为了谋求发展,竟然改变了新闻期刊的宗旨,改头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新闻现象和新闻活动规律的科学.狭义的新闻学,专指新闻理论,即理论新闻学.广义的新闻学,即新闻科学,它包括:①理论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原理、比较新闻学等;②实用新闻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新闻编辑学、新闻评论学、新闻广播学、新闻电视学、新闻摄影学、报业管理学等;③历史新闻学——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学术发展史、著名编辑记者史.在国外,由于跨学科的研究,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新闻学科,如新闻法制学、新闻伦理学、  相似文献   

20.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事实的本质,硬挖、硬扭出一个角度。找角度固然重要,但首先必须把握事实的本质,准确把握现象与本质、新闻价值与本质的联系。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而本质是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