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磷铵吸氨法对氰化氢生产中混合气中的氨进行回收,研究了氰化氢对磷铵体系气液平衡的影响。首先对含有氰化氢的磷铵吸氨体系进行理论分析,由化学平衡、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得到酸性环境下气相中氨的分压与液相中氨浓度的平衡关系;采用流动法建立了气液平衡测定装置,以氨和氰化氢混合气为研究对象,得到了氰化氢-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水体系气液平衡数据,探讨了不同温度、不同吸收液浓度、不同氰化氢含量混合气时,氰化氢对氨-磷铵系统气液平衡的影响,为今后的吸收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17,(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3.
《应用化工》2022,(7):1321-1324
在玻璃填料塔中,用磷铵吸氨法回收氰化氢和氨气的混合气中的氨,研究了温度、吸收剂的浓度、液气比、进口浓度等条件对氨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好的工艺条件为:吸收温度45℃,吸收液浓度2.1 mol/L,液气比11 L/m3。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法探讨了氨法脱硫中氨逃逸的控制问题,在烟气温度为90℃,吸收液质量分数为1%,液气比L/G为5的工艺条件下,尾气中氨逃逸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抑制,烟气出口NH_3质量浓度为19 mg/m~3,同时脱硫效率高达95%以上。详细比较不同Co SO_4催化剂浓度下亚硫酸铵的氧化效果,并采用正交实验分析后得出在Co SO_4催化作用下,(NH_4)_2SO_3的最佳氧化工艺参数(NH_4)_2SO_3初始浓度为1.35 mol/L,反应温度为50℃,p H为4。  相似文献   

5.
乙二胺/磷酸溶液化学吸收法烟气脱硫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提出了一种有机胺吸收二氧化硫的新型烟气脱硫工艺,并建立了有机胺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的气液平衡模型,首次较好预测了二氧化硫-乙二胺-磷酸水溶液体系的气液平衡。对比0.3mol?L?1乙二胺缓冲溶液的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最大相对偏差不超过7%。同时,以乙二胺/磷酸混合溶液作为吸收剂,在φ30mm×600mm的填料塔中进行了逆流吸收和解吸实验,确定了实验室规模下适宜的吸收工艺条件:液气比L/G=0.6~1.0L?m?3,乙二胺浓度0.3mol?L?1,吸收液初始SO2浓度4~6g?L?1,pH值6.0~7.5;解吸工艺条件为:预热温度60℃,塔釜温度103℃,喷淋密度0.7m3?m?2?h?1,富液中SO2浓度14~16g?L?1。进一步的经济分析表明,乙二胺/磷酸法脱硫费用相当于石灰石法的1/3,低于氨法和新近开发的NADS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在喷淋吸收塔中,以氨气、空气、稀硝酸溶液为实验物系,通过条件试验,分别考察了喷淋密度、空塔气速、入口氨浓度、吸收液p H值及气液相温度对氨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吸收率随吸收液喷淋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增加空塔气速将导致氨吸收率下降;氨吸收率随吸收液p H值增大呈先下降后趋缓的趋势。p H值大于3时,p H值对吸收率影响不显著;入口氨浓度和气体温度对吸收率的影响较小;系统温度主要受液温控制,且吸收率随液体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自主开发的混流脱氨吸收塔为实验塔,选择温度、pH值、气液比、水力负荷作为实验因素,研究各因素对含氨废水混流脱氨的影响。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氨吹脱因素的主次顺序为:pH值、气液比、温度、水力负荷。混流塔较佳的脱氨工艺参数为:混流段水力负荷4.5m3/(m2·h),气液体积比为3500,空气流速为2.60m/s;吸收段水力负荷0.45m3/(m2·h),气液体积比为35000,空气流速为2.40m/s,在此条件下氨的一次吹脱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8.
探索采用硫酸渣作为吸收剂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废气工艺的可行性,对吸收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pH、吸收温度等因素对二氧化硫吸收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吸收工艺条件:pH为3左右、吸收温度为50 ℃、液气比为4 L/m3、液固质量比为8∶1、空塔气速为3 m/s-1。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硫酸渣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废气脱硫率较高,可达到工业排放标准,该工艺操作简单,可以达到以废制废,变废为宝的目的。为工业废气的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迁安中化二段脱硫系统挥发氨含量低、塔后硫化氢含量超标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探讨了脱硫液中挥发氨含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脱硫液中挥发氨含量的因素,并对脱硫系统氨的物料平衡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采取了降低二段脱硫塔吸收温度、降低熔硫釜清液温度、改造二段蒸氨冷凝氨水管及设置脱硫尾气回收系统等一系列技改措施。改造后二段脱硫塔挥发氨质量浓度由原来的5 g/L~6 g/L提高到了9 g/L~10g/L,塔后硫化氢质量浓度降至100 mg/m3。  相似文献   

10.
填料塔中钠碱溶液脱除烟气中SO_2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径为400 mm的填料塔内,以Na2SO3为吸收剂进行了烟气脱硫模拟实验研究,重点考察了吸收液pH值、液气比(VL/Vg)、空塔气速、烟气中SO2初始浓度、吸收液温度及吸收剂初始浓度等对脱硫率的影响,确定出各影响因素与脱硫率间的关系及实验室规模下本工艺适宜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吸收液pH=6—7、液气比1—2 L/m3、空塔气速1—1.5 m/s、吸收液温度50℃以下、吸收剂Na2SO3初始浓度0.3—0.5 mol/L、进口SO2质量浓度约为4 300 mg/m3时,脱硫率均可大于80%。实验结果可为实际脱硫装置设计及运行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氨法脱硫以其低投入,脱硫率高以及有价值的副产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今以并流式湿壁塔脱硫实验装置为例,以氨水作为吸收液,在20℃和常压下研究了氨法烟气脱硫的气液传质与化学反应过程,并且在伴有快速的化学反应吸收的双膜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并流式湿壁塔氨法脱硫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吸收液pH值、液气比、吸收液浓度、烟气流速以及初始SO2浓度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进气浓度为2500 mg·m·3时,最佳的工艺条件为液气比为2.2~2.8 L·m·3,吸收液pH值为5.8~6.5,烟气流速为1.5~2.5 m·s-1;该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为氨法烟气脱硫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乙二胺/磷酸溶液吸收SO_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长城  汤志刚 《精细化工》2003,20(8):509-512
通过实验研究了乙二胺/磷酸溶液在填料塔中的脱硫性能。考察了吸收液在不同的液气比、温度、pH值、浓度、SO2含量下的脱硫率,从而确立了适宜的工艺操作条件。适宜的操作条件为:液气比L/G=0 6~1 0,乙二胺浓度为0 3mol/L左右,pH值=6 0~7 5,吸收温度为4060℃,吸收液入口SO2质量浓度为6~8g/L。  相似文献   

13.
有机胺法回收烟道气中SO_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乙二胺/磷酸为吸收液体系,填料塔为气、液传质设备,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的脱硫率和解吸出的SO2的浓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乙二胺浓度0.3mol/L、pH=7.1、烟道气G=3.6m3/h、L/G=0.8~1.0L/m3、吸收温度40~50℃、解吸温度100~105℃、操作时间≤120min条件下,吸收塔入口SO2=8572mg/m3,出口SO2≤200mg/m3,解吸塔出口混合气中SO2的体积分数均大于8%。这对于硫酸厂提高SO2的利用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好的经济开发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喷淋塔对硝酸磷肥尾气的脱氨特性,将空气和氨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模拟尾气,用p H=1的稀硝酸溶液作为吸收剂,考察了空塔气速、喷淋密度、吸收液温度、混合气入口温度、入口氨浓度对脱氨体积传质系数KYa的影响。结果表明:KYa随着空塔气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大;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KYa先增大后趋缓;入口气相温度和氨浓度对KYa几乎无影响;随着吸收液温度的升高,KYa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工艺简介我厂煤气净化工艺为德国引进的全负压下回收化学产品的生产工艺,焦炉煤气经过气液分离-初冷器-电捕焦油器-洗硫塔-洗氨塔-洗苯塔-吸气机-用户。其中脱硫采用AS循环脱硫,蒸氨脱酸后的酸汽首先进入黄血盐塔吸收氰化氢后再进入鼓泡式饱和器吸收氨气,其余酸汽经过除酸器-酸汽冷却器-撞击式分离器-酸汽风机-焚烧炉-接触塔-吸收塔-产品硫酸。  相似文献   

16.
湍球塔因其防堵塞、强湍动、传质面积大等特点,可作为烟气氨法脱碳后用磷石膏浆料净化尾气微量氨的气液传质设备。本文基于湍球塔液滴团聚分散理论研究了液滴和液膜形成的气液相界面结构,并得到气液传质面积的数学模型。在磷石膏浆料吸收氨法脱碳尾气微量氨的湍球塔实验装置中,在气体Re_g157~475、液气比1~6范围内进行实验研究,从实验数据回归得到的气液传质面积与理论计算值吻合。结果表明,湍球塔气液传质面积以团聚分散的液滴为主,湍球表面积占比不足25%。  相似文献   

17.
喷淋塔氨法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净化烟气的SO_2,传质系数是喷淋吸收塔重要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但目前文献中有关氨法脱硫传质系数的报道很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喷淋塔中对氨法脱硫SO_2吸收传质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对液滴和塔壁液膜运动的计算,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SO_2的吸收传质速率,并建立了氨法脱硫SO_2吸收传质系数表达式。该传质系数包含浆液pH、烟气流速ug和液气比L/G等主要参数,能够反映不同pH、ug和L/G条件下SO_2在单位气液接触面积上的传质速率。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传质系数计算得到的SO_2吸收传质速率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2%,二者能够较好地吻合。建立的传质系数表达式能够为喷淋塔氨法脱硫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氨法烟气脱硫SO2吸收传质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喷淋塔氨法脱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净化烟气的SO2,传质系数是喷淋吸收塔重要的设计和运行参数,但目前文献中有关氨法脱硫传质系数的报道很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喷淋塔中对氨法脱硫SO2吸收传质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对液滴和塔壁液膜运动的计算,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SO2的吸收传质速率,并建立了氨法脱硫SO2吸收传质系数表达式。该传质系数包含浆液pH、烟气流速ug和液气比L/G等主要参数,能够反映不同pH、ug和L/G条件下SO2在单位气液接触面积上的传质速率。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传质系数计算得到的SO2吸收传质速率与实验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2%,二者能够较好地吻合。建立的传质系数表达式能够为喷淋塔氨法脱硫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氰化氢在煤气和冷凝液中的相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液平衡装置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氰化氢在煤气和冷凝液中的气液平衡数据,并得出了氰化氢在煤气和冷凝液中的气液平衡关系式。  相似文献   

20.
在溶剂法回收二甲醚过程中,考察了吸收压力、气液比G/L、空塔线速、进塔气体中DME浓度以及吸收温度等因素对DME体积传质指数Kya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收压力、空塔线速、进塔气体中DME浓度的增加,Kya值上升,随吸收温度和G/L的升高,Kya值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