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北地区强侵蚀环境下,对于添加不同掺量的粉煤灰,不同配合比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强度曲线分析;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取得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强度与相关因素(水胶比、粉煤灰减水率和砂率)之间的线性关系,由此得出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回归方程。对于掺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配制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曾艳 《粉煤灰》2006,18(4):16-17
本文将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作为一种新材料,对其自身的特点及配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比了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同普通混凝土在性能方面的差异,包括工作性、强度、变形性能和耐化学侵蚀性。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在预制桥梁高性能砼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粉煤灰在预制桥梁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探讨了粉煤灰掺量、砂率、水胶比、减水剂的掺加方法 ,以及膨胀剂、消泡剂等因素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抗渗性和抗冻性的影响 ,得出了 C60预制桥梁粉煤灰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 ,分析了粉煤灰的作用机理 ,综合评价了粉煤灰在预制桥梁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Fly ash)替代部分水泥可以显著降低W/B,并同时获得良好的工作性,而且粉煤灰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发展良好。研究分析了普通水泥、普通粉煤灰和磨细再生粉煤灰(p-Fly ash)制备的C30和C50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结果表明:相同W/B时,在C30和C50混凝土中普通粉煤灰混凝土的坍落度最大,流动性优于磨细再生粉煤灰混凝土和普通水泥混凝土;普通水泥混凝土的早期强度高于普通粉煤灰混凝土和磨细再生粉煤灰混凝土;普通水泥混凝土后期强度低于普通粉煤灰混凝土和磨细粉煤灰混凝土;磨细粉煤灰活性高于普通粉煤灰,相同配合比时磨细再生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要高于普通粉煤灰混凝土。  相似文献   

5.
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是在自密实混凝土的基础上,用轻骨料代替普通骨料,采用一定混凝土配合比技术配制而成的一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本试验通过掺加不同量的粉煤灰制备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系统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及粉煤灰掺量对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坍落度为260mm时,坍落扩展度为650mm,此时的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最好;当粉煤灰掺量为15%时,自密实轻骨料混凝土的后期强度达到最高,相比早期强度增大幅度达183%。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快速、准确、方便的双掺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分析方法.采用EDTA滴定Ca2+含量,对常规的混凝土拌和物配合比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解决了大型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须严格控制结构混凝土拌和物中粉煤灰掺和料掺量的难题,并选取某正在建设的大型跨江大桥现场的承台混凝土拌和物进行双掺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配合比方法应用验证.  相似文献   

7.
戴秋菊 《硅酸盐通报》2007,26(3):612-614,619
试验研究采用峰峰电厂产粉煤灰,太行山牌普通水泥,本地的砂石并掺加一定量的高效减水剂FDN来配制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并用正交设计方法安排和组织试验,挑选出合适的配合比,得到强度达到25MPa左右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试验研究表明利用邯郸本地资源配制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试验研究,讨论了水泥品种,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和粉煤灰掺量对其28d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正交试验方法可以应用到大掺量粉煤灰配合比设计试验中;在4个因素中,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粉煤灰开发高性能混凝土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覃维祖 《粉煤灰》2000,12(5):3-6
现行规范对粉煤灰作为一般结构混凝土掺合料的品质和掺量限制严格,文章通过实验研究和工程例证的分析表明:在低水胶比条件下,大掺分煤灰可明显改善大体积混凝土的性能,并可改善其温升强度关系;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将粉煤灰作为独立组分考虑。提高粉煤灰利用水平,是发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国忠  曾艳  陶琛莉 《粉煤灰》2007,19(6):16-17
介绍了一种新的高掺量粉煤灰(HVFA)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粉煤灰和水泥对于混凝土强度贡献的差异性,将粉煤灰作为单独组分,进行HVFA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用该方法,进行了不同粉煤灰掺量的HVFA混凝土(C50)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各个组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将水泥、矿粉、粉煤灰视为一组总质量不变的混料,细集料和粗集料视为另一组混料,通过组合设计分析了矿物掺合料、水泥、砂率的混料效应,同时得到了以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为目标的回归方程,实现了配合比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为了得到工作性和抗压强度都较好的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和砂率均不宜过大.矿粉比粉煤灰先发挥强度作用,后期水泥与矿粉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砂率的增大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小,但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加后降低.粉煤灰和矿粉的增加均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研究结论能够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砂率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Ⅱ级粉煤灰作为超细掺合料掺入到混凝土中,研究在不同龄期、不同水胶比、不同掺量情况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规律。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在水胶比不变时,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是在逐渐降低的;当粉煤灰掺量不变时,随水胶比的降低,混凝土同龄期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大。以28d为标准设计龄期,使用42.5R普通水泥,控制水胶比在0.40~0.30,掺加Ⅱ级粉煤灰,可配制出C35~C45的高性能混凝土。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和矿粉双掺的胶砂和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胶砂试验,研究粉煤灰和矿粉总掺量、粉煤灰与矿粉比例和水胶比三个影响因素对水泥-粉煤灰-矿粉三元胶凝体系胶砂流动度和强度影响,分析三元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特点和强度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配制粉谋灰和矿渣双掺的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表明粉谋灰和矿粉双掺的高性能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好。  相似文献   

14.
肖力光  岳喜智 《应用化工》2023,(1):102-105+111
研究了稻壳灰、粉煤灰、矿渣复掺对地铁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配合比为:砂率40%,粉煤灰10%,矿渣10%,稻壳灰10%,最佳配合比组相较空白组强度提升了21.89%,为64.6 MPa。利用最佳配合比,研究玄武岩纤维的掺量对地铁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渗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当玄武岩纤维的体积掺量为0.1%时强度最佳,为66.6 MPa;抗渗效果最优,较空白组提升了55.67%。  相似文献   

15.
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发展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粉煤灰火山灰的反应率;估算了粉煤灰火山灰反应所需的最小水泥用量[或Ca(OH)2量];研究了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长期强度增长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程度极其有限,极限火山灰反应率不大于20%;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不会存在所谓“贫钙”问题;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具有更强的后期强度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实际工程中对防水混凝土存在的配制误区,利用高效减水剂降低水胶比,增加粉煤灰掺量改善工作性的方法来配制粉煤灰高性能防水混凝土。在此基础上试验研究了配合比设计参数对粉煤灰高性能防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渗性的影响,并对粉煤灰防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掺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在某水电站工程中的应用,对水泥、粉煤灰、粗骨料、细骨料、水、外加剂等原材料的技术性能进行分析,并对高性能混凝土计算配合比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该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施工配合比符合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8.
依据高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使用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和普通粘土陶粒,可配制出和易性好、强度符合CL30要求的轻骨料混凝土。试验表明,复合掺加粉煤灰和磨细矿粉能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强度,且此种高密实技术路线适合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国产陶粒为轻骨料,通过掺入活性矿物掺合料(粉煤灰)与高效减水剂复掺技术,采用“绝对体积法”设计了三种陶粒混凝土的配合比,完成了27组243个100 mm×100 mm×100 mm立方体轻骨料陶粒混凝土试块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并对所用骨料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系统试验,研究了骨料强度、水胶比、粉煤灰掺入量等因素对陶粒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最终得到了陶粒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方案,为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宋小川  陈启泰 《粉煤灰》1999,11(6):24-26
为不同强度等级,不同高炉矿渣微粉掺量与粉煤灰复合的混凝土配合比及强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30-C60强度等级,粉煤灰掺量为15%的条件下,高炉矿渣微粉的最佳掺量约为30%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均发挥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