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在对贵州省织金地区含煤岩系进行成因地层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地方性沉积模式和聚煤特征。将三角洲体系划分为六种地貌单元: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平原、水下三角洲平原、边缘三角洲盆地、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及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其中三角洲沼泽平原是最好的聚煤场所。  相似文献   

2.
鲁西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及煤聚集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大型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于鲁西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的上部,是晚古生代大规模海退时期陆源碎屑物质快速推进的产物。在论述鲁西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的成因相及其内部构成基础上,将其划分为上三角洲平原和下三角洲平原两大部分,前者在鲁西地区发育最好。研究表明,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经历了由发育到废期两个完整的演化阶段,废弃阶段为聚煤作用最强,成煤期最好的时期。而且,聚煤作用与沉积体系废戏延续的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3.
李谋  宋暖和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4):10-12,20
从聚煤环境特征研究着手,总结出本区龙潭组是在总体海侵条件下形成的陆相至过渡相-河控三角洲沉积,其可采煤层1煤和3煤均发育在废弃的三角洲朵叶上,可采煤层的厚度与其底板砂岩的厚度及环境类型关系密切。在砂岩厚度中等地带,煤层发育较好。研究成果对本区龙潭煤系的资源勘探及开采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平沟矿区山西组潮控三角洲—河流沉积及聚煤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野外和室内研究,提出山西组形成于河流—潮控三角洲环境。河流沉积包括辫状曲流河和高弯度曲流河。潮控三角洲以潮汐沉积发育为标志,潮汐沙坝、潮河道构成其沉积骨架,揭示了沉积期仍受海水内泛影响。煤聚积发生在河道岸后边缘沼泽环境、废弃潮汐沙坝上发育起来的潮坪环境及分流间湾充填变浅形成的泥炭沼泽环境。总结了不同沉积环境的聚煤特点。  相似文献   

5.
通过石屏二矿勘查区含煤地层实测剖面及钻井岩心沉积学分析,认为龙潭组为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其中以海陆过渡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形成了风化残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潟湖-潮坪沉积体系;C25煤层形成于泥炭沼泽相,C24煤层形成于滨湖相,C20、C19、C17、C14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相及分流间湾相,C11煤层形成于潟湖-潮坪相;勘查区最有利的聚煤环境为风化残积沉积和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煤层除受沉积环境影响外,还受控于层间滑动断层及上覆砂岩冲刷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莫时旭  许桂生 《湖南地质》1997,16(4):227-231
邵东保和堂矿区龙潭组1,2煤形成地下三角洲平原废弃期,3煤形成于三角洲建设期,前者聚煤条件较好。在三角洲废弃破坏期,潮汐水流对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的煤层有较强的发行作用。本文提出了潮汐对煤厚,煤质及煤岩组成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在全盆地发育,是盆地内最重要的含煤、油、气地层之一,依据大量的钻井、测井资料,运用沉积学的方法,对东胜煤田艾来五库沟-台吉召延安组沉积体系及聚煤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延安组为辫状河、曲流河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有辫状河体系的河床滞留沉积及心滩、河漫滩和河漫沼泽沉积;曲流河体系的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河漫滩、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沉积;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分支河道、天然堤和河漫沼泽沉积等。辫状河及曲流河垂向上表现为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为典型的河流二元结构特征。聚煤特征分析认为,辫状河和曲流河体系河漫沼泽环境是有利成煤场所,由于河道的冲刷、下切作用,辫状河道和曲流河道形成的煤层厚度较小、侧向连续性差;三角洲体系的三角洲平原是有利的成煤带,其煤层具有厚度较大、结构较为简单、分布范围较广、连续性较好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层剖面岩相组合、沉积构造序列,结合粒度分布特征等分析了研究区晚三叠世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演化,建立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讨论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特征和煤层在层序格架下的位置、聚煤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晚三叠世含煤岩系沉积体系有浅海碎屑陆棚沉积体系、滨岸沉积体系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的三角洲平原是区内最主要的成煤地带,煤层均位于SQ1层序的高位体系域内,分布于盆地中央隆起带内,向南、北两侧,由于水体加深而脱离沼泽沉积环境,不利于煤层的形成。中央隆起带是羌塘盆地今后重要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聚煤环境与成煤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早二叠世煤层分布规律、沉积相及古地理、聚煤环境类型及时空分布,认为主要的聚煤沉积体系为障壁海岸、潮控三角洲及河流(三角洲平原),其中陆相泥炭沼泽及海相泥炭坪是主要的成煤环境。障壁海岸聚煤模式、潮控三角洲成煤模式、河流(或三角洲平原)成煤模式是区内存在的3种主要成煤模式,形成了主要的可采煤层。对煤层形成和保存的根本控制因素是与泥炭沉积相关的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北麓石炭系杨山组沉积体系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别山北麓石炭系杨山组是本区唯一的含煤地层,通过分析杨山组野外剖面及钻孔的沉积特点,详述了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特点及其演化规律;探讨了沼泽发育的有利地区,沼泽的形成与沉积体系演化之间的关系;认为杨山组的可采煤层一般都形成在退积型扇三角洲的平原相。  相似文献   

11.
根据盘南矿区马依西井田大量地质资料分析,认为龙潭组形成于潮坪、三角洲及海湾—泻湖沉积体系,下部为潮坪—潮道沉积组合,主要由潮坪相、潮道相、沼泽及泥炭沼泽相组成,形成的煤层硫分高,连续性差;中部为三角洲沉积组合,主要由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及三角洲平原相组成,其煤层硫分低,稳定性好,分叉少;上部为海湾—潟湖相沉积组合,由潟湖相局部海湾相及沙洲砂坝相组成。分流河道的泛滥盆地、支流间湾、废弃河道、潮坪—潮道为本区煤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2.
平庄煤田开采元宝山组煤层已有多年,多个矿井面临资源枯竭局面,寻找后备资源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含煤性评价,认为矿区深部的元宝山组不具有形成可采煤层的条件,其下伏的杏园组沉积晚期为扇三角洲相,扇三角洲平原下部朵叶间湾及湖滨地段为聚煤作用有利场所。根据钻探资料证实,在五家矿区、古山矿区和四龙头矿区杏园组上段均见可采煤层,该组应作为找煤预测区目的层加以勘查。  相似文献   

13.
依据岩性组合特征对清水营井田延安组含煤地层进行了层段划分,并对各层段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延安组沉积环境是以河流作用为主的湖泊三角洲相,其形成经历了冲积平原、浅湖三角洲又复向冲积平原过渡的充填演化过程.每一充填阶段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充填形式决定了本区中侏罗世的聚煤特点.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废弃的三角洲平原之上,并形成区内具有工业价值的主要煤层。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沥鼻峡背斜盐井矿区龙潭组沉积特征及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市沥鼻峡背斜盐计矿区含煤地层研究,探讨了矿区龙潭组的沉积特征和聚煤规律,得出矿区龙潭组为泻湖-海湾-潮坪沉积体系,成煤时期的不同沉积环境,聚煤沉降幅度小,沉积速度和物质补偿均衡,有利于泥炭堆积,因此矿区含煤层数、煤层厚度较稳定,该区处于华蓥山潮坪地带,是龙潭期聚煤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5.
以大量钻孔岩心资料为基础,对资中铁佛场普查区须家河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在须家河组共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一段、二—三段、四—五段、六段,其层序特点为:低位体系域主要为河道砂岩沉积,几乎没有煤层发育;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在滨岸沼泽和分流间湾环境成煤,且高位体系域煤层发育相对较厚、较多。研究认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高炭、下元炭煤层)形成于滨岸沼泽和受河流控制为主的湖滨三角洲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谢声  杨孟达 《湖南地质》1991,10(4):267-274
嘉禾袁家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建造,并非泻湖—潮坪体系环境。而是一个较完整的三角洲体系,即建造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为三角洲海退(进积型)序列;建造的上段为三角洲海进(退积型)序列。建造中的6煤层,属下三角洲平原环境堆积,煤层厚带与底砂体的中等厚带相互重叠对应;建造中的2、5煤层,属上三角洲平原环境堆积,煤层厚带与底砂体的薄带(或无砂区)相互重叠对应。以上聚煤规律的查明,对煤田普查勘探、煤矿井的设计和生产,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贵州大方县白布勘探区煤系地层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厚度177~211m,含煤21~36层,煤层总厚18.04~30.29m,可采煤层6层。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自下而上分为3段,下段为潟湖—潮坪相沉积,并在大部分地区形成泥炭沼泽,形成了可采的33、28号煤层;中段为三角洲相,泥岩沼泽相多在三角洲分流河道间的湖沼区及湖波浪带基础上发育而成,煤层层位稳定,厚度不大;上段为潮坪三角洲相,该期构造活动趋于平稳,形成的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大,6中煤0.39~6.88m,7号煤0~3.09m。三段厚度比较接近,反映该区晚二叠世期间地壳沉降均衡。沉积环境差异是本区成煤条件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以井田大量钻孔地质资料为基础,从岩性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含煤性、煤质等方面对官寨井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地势北东低南西高,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推进,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可分为三个成煤期:早期为泻湖—潮坪环境,总体处在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因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成煤,形成的煤层多为薄层,煤层局部可采;中期为潮控三角洲环境,是海平面下降期,属进积型,此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井田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9号煤,属中厚层,连续性好;晚期为泻湖—潮坪环境,该期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海水进退较频繁,在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完整性差,形成了不可采的1、3号煤层及全区大部分可采的2号煤。在横向上区内北东部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从西—东,二叠系沉积厚度增大,煤层含煤系数增大,可采系数变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过程沉积学和成因地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安组中识别出了一种新的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它与普通河控型湖泊三角洲的主要区别是下三角洲平原部分不是由典型的分流河口坝和前三角洲沉积组成,而是由多分支的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和湖泊沉积组成。在边缘三角洲部分,时常受波浪作用的改造,并形成各种类型的湖滨沉积。本文比较详细地讨论了这类湖泊三角洲的沉积构成及其发育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