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在三代棉铃虫产卵高峰期,调查了2005年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南京点3组总计30个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品种(系)不同器官上的棉铃虫卵量。结果表明,三代棉铃虫的百株卵量与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值、品种的B t毒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 6和-0.976 8;转基因抗虫棉与非抗虫棉不同器官上的卵量分布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上部嫩叶、果枝嫩叶和苞叶上,同时三代棉铃虫在非抗虫棉上产卵要比抗虫棉集中。  相似文献   

2.
两种寄主作物的生育期对棉铃虫产卵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罩笼人工接蛾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的玉米和大豆对棉铃虫产卵选择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每区组8 对和16 对成虫接蛾密度下,开花期玉米的卵分布率分别为901 % 和861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雄穗和叶片的正面;拔节期玉米的卵分布率分别为96 % 和135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正面;苗期玉米的卵分布率分别为03 % 和04 % ,落卵部位全部集中在叶片的正面。相应地,在两种接蛾密度下,开花结荚期大豆的卵分布率分别为901 % 和727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正反面及嫩头上;臌粒成熟期大豆的卵分布率分别为61 % 和217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反面及豆荚上;分枝期大豆的卵分布率分别为38 % 和60 % ,落卵部位主要集中在叶片的正反面。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棉(Bt)品系MD-80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棉铃虫5龄幼虫连续取食转基因棉叶片和棉蕾化蛹率与羽化率下降,棉铃虫成虫取食转基因棉花蜜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棉铃虫3龄幼虫在转基因棉株上的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棉花常见虫害(一)棉铃虫1、为害特点。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杂食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棉花的组织,初孵幼虫取食棉花的生长点及上部果枝生长点,随后转移至幼蕾铃为害,虫粪排出蕾外,被蛀棉铃易烂脱落或成为僵瓣。成虫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和交尾产卵,一头雌蛾产卵千粒左右,卵多在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在蕾、铃、苞叶上。2、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80%以上的卵产于玉米尚未开花的雄穗上。胶东地区秋玉米抽雄盛期,是第三代棉铃虫产卵盛期,而开花盛期,则是卵孵化盛期。多年观察结果表明,第三代棉铃虫在秋玉米上的卵量(y)与第二代蛾量(x)密切相关,其相关式为y=-315.9+1.7783x。第三代棉铃虫幼虫量(y)与第二代蛾量(x)相关式为y=-31.3+0.1340x,第三代棉铃虫幼虫量(y)与第三代卵量(x)相关式为y=2.42+0.0989x。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饲养与田间观察,系统研究了Bt棉对棉铃虫生物学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大龄幼虫取食Bt棉后,化蛹率下降33.3;~51.7;,羽化率降低26.3;~57.8;,蛹重减少6.5;~11.4;,对蛹期的影响较小.5龄幼虫取食Bt棉后单蛾产卵量下降43.4;~67.8;,卵孵化率下降77.1;~84.5;.对用常规棉饲养出的刚羽化的蛾子用Bt棉和常规棉的花蕊饲喂,取食Bt棉花粉的蛾子的产卵量、卵孵化率较取食常规棉花粉的下降49.2;、64.4;.在Bt棉上棉铃虫幼虫取食次数明显减少,吐丝下垂次数是常规棉上幼虫的3.4倍.Bt棉上棉铃虫幼虫分布在后期与常规棉有差异,在花上的幼虫显著多于常规棉.棉铃虫中等以下发生时,Bt棉对产卵有明显的排趋性,大发生时无排趋性.  相似文献   

7.
<正>1棉铃虫危害寄主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蕾果危害,能取食的植物和农作物达250余种,我县棉铃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番茄、葫芦瓜、向日葵等作物。2棉铃虫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我县棉铃虫一年发生3-4代,个别年份为不完全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每年在4月20-25日左右越冬成虫开始羽化,每头雌蛾一般可产卵1000粒左右,多产在棉花上部嫩叶正面,蕾铃苞叶上,幼虫出壳后在附近嫩叶和小花蕾处取食,以后长大吐丝  相似文献   

8.
第四代棉铃虫卵在华北夏玉米田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1999年在华北夏玉米田对穗期棉铃虫卵在不同播期玉米上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其在玉米田的产卵高峰在8月中、下旬.产卵高峰有多个.虽然在不同播期的玉米田落卵数量不同,但有相同的产卵高峰;产卵部位主要在花丝和雌穗位上的叶片叶鞘上;在早播和中播夏玉米田以散粉期落卵为最多.灌浆期次之.而晚播则以抽雄期落卵最多,散粉期次之;若落卵高峰推后,则不同播期的夏玉米上均以灌浆期落卵最多,散粉期次之;在中、晚播夏玉米田的落卵量明显高于早播,且为害明显比早播重,晚播玉米田又比中播的落卵量大。因此为害则更重。  相似文献   

9.
寄主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明确了棉铃虫对不同寄主的产卵选择性,安徽省淮北棉区棉铃虫主要寄主作物种类以及农田生态系棉铃虫在各种寄主上的数量分布,研究结果还表明,棉铃虫取食不同寄主后,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关中地区棉铃虫发生演变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铃虫不仅危害棉花,其它作物如小麦、玉米、辣椒、瓜菜等受害也明显加重。关中灌区一代棉铃 虫主要在麦田危害麦粒,第三、四代棉铃虫主要危害夏播玉米雌穗,其发生及危害表现为因种植品种、栽 培方式的不同而不同,纯种抗虫棉及麦套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危害指数均低于2%的经济允许水平值, 非抗虫棉及麦套非抗虫棉危害指数较重。棉铃虫一代卵集中分布在小麦植株上,占总卵量的96.5%;二 代卵集中分布在棉花上,占总卵量的84.2%;三、四代卵分布较为分散。其发生的原因,除了受其自身所 具有的食性杂,适应性广,繁殖系数高等生物学特性影响外,还与气候、虫口基数、农田生态环境、抗药 性、天敌等因素密切相关。控制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必须从长远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的棉铃虫可持续控 制策略,以生态调控为主,强化农业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转Bt(Bacilusthuringiensis)基因棉品系R93-4为试验材料,以常规棉品种中棉所12为对照,研究了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4龄棉铃虫幼虫连续取食转基因棉最终不能存活,5龄和6龄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379%~856%和634%~965%;5龄棉铃虫幼虫取食转基因棉后,体重和蛹重分别减轻187%~572%和35%~362%,化蛹率和羽化率分别降低482%~875%和667%~100%,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降低501%~697%和806%~878%;取食转基因棉的花粉后,成虫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分别比对照降低598%和721%  相似文献   

12.
淮北棉区棉铃虫田间落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棉铃虫在淮北棉区的田间产卵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田间的产卵规律是该虫自身习性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寄主,栽培管理方式和光源距离不同,田间落卵量也随之变化,产卵部位及其分布同棉铃虫的趋性相一致。田间寄主的生育状况导致了棉铃虫产卵在寄主间分布的差异。年度和代次间落卵量的差异,主要受制于棉铃虫的扩散迁飞,气候因子和作物布局的变化,田间产卵的时间变化则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3.
灰翅麦茎蜂产卵及幼虫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个春小麦品种分期剖茎检查,观察麦茎产卵及幼虫活动规律。结果表明,麦茎地小麦孚穗前后开始产卵,产卵高峰期为孚穗至抽穗期间,开花期,产卵基本终止,历时25天左右。产卵部位多集中在茎杆中部节间。幼虫早期均在原着卵节间基部活动取食。灌浆期,幼虫开始咬穿茎节向茎种上部节间上至穗粒基部,然后回到节间基部,进入最暴食阶段。乳熟后期老熟幼虫开始向茎秆基部转移,腊熟期,97%第熟幼虫进入根茎部位,75%以上  相似文献   

14.
陆永跃  尹楚道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80-382,385
研究了棉铃虫卵在棉株的垂直方向上及在不同器官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各代分布以上部4~6 层果枝为主,而且在空间格局上都是聚集的;(2)2 代时以嫩叶、顶心及边心为主,淮北3、4 代,沿江3、4、5 代顶心及边心、嫩叶、老叶处卵量分布比例减小而繁殖器官上比率明显增大;(3)适时摘除顶心、边心及无效花蕾是减轻棉铃虫为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棉对高抗Bt棉棉铃虫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敏感品系棉铃虫在苏棉12和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为对照,研究了新棉33B对高抗Bt棉棉铃虫生长发育及活动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抗品系棉铃虫在转基因棉中后期主茎顶部嫩叶、侧枝嫩芽及嫩叶、蕾、铃上完成幼虫和蛹期的发育时间,分别比敏感品系棉铃虫在常规棉上的发育时间长13.4,10.7及7.0d,比敏感品系在玉米上完成发育时间长13.2~20.6d;且取食转Bt基因棉的高抗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和活动频率高,蛹重减轻,化蛹率和羽化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重组增效蛋白对棉铃虫的弱化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进一步拓展广谱高效生物增效剂——重组昆虫病毒增效蛋白P96的应用潜能,研究了P96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饲喂清水相比,棉铃虫幼虫取食P96后体重增长极显著减缓,发育延迟,累计化蛹达50%的时间推迟2.1~3.4d,蛹重减轻4.90%~5.21%,成虫产卵量减少52.62%~65.68%,P96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有明显的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NF6373YGRR(通过杂交育种聚合cry1A.105、cry2Ab2、cp4epsps基因)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行为与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h非选择性试验中,玉米螟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转基因玉米48h的幼虫累计死亡率为53.75%.非转基因玉米为20.00%,差异显著;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死亡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转基因玉米心叶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玉米,48h累计死亡率为55.00%;3龄幼虫在转基因玉米雌穗尖组织上的取食率与非转基因玉米差异不显著.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对玉米螟初孵幼虫的取食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而对3龄幼虫的取食行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寄主植物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观察了小菜蛾取食不同种白菜和油菜的主要生物参数,包括幼虫,蛹的历期,蛹质量,化蛹率,羽化率和雌虫产卵量。结果表明:(1)取食苔菜(Brassica camelina)幼虫历期最短,取食花椰菜(B.oleracea var.botrytis)幼虫历期最长;(2)取食不同蔬菜化蛹率变化明显,其中以白芥(Brassica alba)最高达90.7%,羽化率变化很大,以欧洲油菜(Brassica napus)最高达84%;(3)蛹质量也因寄主不同而异,取食蔬菜B.napus最低为5.68mg,取食香花芥菜(E.sativus)最高为7.54mg。(4)取食香花芥菜雌虫产卵量最高为165.50粒;(5)蛹质量和寄主含氮量,产卵量和寄主含氮量,产卵量和蛹质量分别相关性显著,并建立了回归方程分别为:Y=4.027+0.6505N,Y=-118.5740+57.5625N和Y=-379.420+71.881X。  相似文献   

19.
几种作物及品种DNA相对含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陈永强”氯仿-异戊醇-核酸酶法”首次对普通小麦,燕麦,水稻,玉米,冰草5种作物以及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的DNA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幼穗DNA浓度不同,冰草幼穗DNA浓诬是燕麦幼穗的4倍,玉米和水稻的幼穗DNA浓有接近,为0.363μg/ml和0.378μg/ml。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