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比较已治愈弱视患儿与正常视力儿童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 寻求一种客观评价儿童视功能及预测弱视疗效的手段, 并且进一步观察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 为进一步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将60例 8~12岁经正规弱视治疗后弱视治愈儿童分为单眼弱视治愈组(40人, 弱视治愈眼40只, 而另眼为相对正常眼40只)及双眼弱视治愈组(20人40只眼)。20例视力正常的同龄儿童为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P-VEP的潜伏期和振幅, 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影响P-VEP的相关因素。结果: 3组双眼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弱视治愈组及双眼弱视治愈组的弱视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其中单眼弱视治愈组弱视眼明显低于双眼弱视治愈组。单眼弱视治愈组的相对正常眼P100 波较正常组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 而与双眼弱视治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与自身弱视眼比较P100 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弱视眼P100 潜伏期的主要相关因素是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结论: 通过弱视治疗, 虽然患儿视力恢复正常, 但弱视眼及相对正常眼的视功能仍未恢复正常;初治矫正视力、初治年龄及屈光度对患儿视力及视功能恢复均有重要影响;仅针对增加视力的传统弱视治疗对于提高双眼视功能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P-VEP在儿童弱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早期治疗弱视,恢复正常的双眼视觉。方法对本市幼儿园中、小班3~5岁儿童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对100名单眼弱视及弱视对侧健眼和100名正常儿童进行检测,并将各组测得的P-100波幅、峰潜时值平均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弱视眼的P-100波幅明显下降,峰潜时延长(P<0.001)不同视力其P-VEP波幅下降不同,与弱视程度有密切关系,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弱视对侧健眼的P-VEP波幅、峰潜时与正常儿童相比也有差异性(P<0.001)。结论弱视是一种视觉功能性障碍,P-VEP检测它是双眼视觉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所致,证实了弱视对侧健眼"隐性弱视"和"亚临床性弱视"的观点,因此认为P-VEP可以作为儿童弱视早期诊断中的一项客观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P-VEP在儿童弱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早期治疗弱视,恢复正常的双眼视觉。方法对本市幼儿园中、小班3~5岁儿童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对100名单眼弱视及弱视对侧健眼和100名正常儿童进行检测,并将各组测得的P-100波幅、峰潜时值平均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结果弱视眼的P-100波幅明显下降,峰潜时延长(P〈0.001)不同视力其P-VEP波幅下降不同,与弱视程度有密切关系,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弱视对侧健眼的P-VEP波幅、峰潜时与正常儿童相比也有差异性(P〈0.001)。结论弱视是一种视觉功能性障碍,P-VEP检测它是双眼视觉的神经功能受到损害所致,证实了弱视对侧健眼“隐性弱视”和“亚临床性弱视”的观点,因此认为P-VEP可以作为儿童弱视早期诊断中的一项客观的重要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总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斌  张春莲 《右江医学》2000,28(4):278-280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性弱视对儿童双眼视及视觉诱发电位 (VEP)双眼总和的影响。方法 :对 2 0例正常儿童及 34例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分有、无立体视两组 )进行全视野刺激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结果 :双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总和VEP和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AP10 0 :无立体视组明显低于正常组及有立体视组 (P <0 .0 1) ;有立体视组低于正常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单眼刺激视觉诱发电位LP10 0 :屈光不正性弱视组较正常组明显延长 (P <0 .0 1) ,有、无立体视两组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比行为或心理物理方法更为优越 ,能定量准确地客观反映视功能状态 ,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总和能客观评价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视。  相似文献   

5.
张艳芳  周妍丽 《河北医学》2014,(12):1987-1989
目的:本文意在研究弱视儿童在治疗前后的立体视觉以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P-VEP )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眼科收治的临床资料较完整的弱视儿患者43例(71眼),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视力变化情况、立体视觉变化情况和P-VEP 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患儿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参差度差异对比治疗前差异均显著( P=0.00、P=0.00、P=0.00);从治疗后6个月开始,患儿的立体视觉开始与术前比有显著差异;弱视治疗后P-VEP 的P 100波改变情况为波幅增加和峰时值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弱视儿童经过治疗后,立体视觉恢复明显,P-VEP 指标显示患儿的视神经恢复状况较好,P100波的波幅增大,潜伏期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旋多巴治疗大龄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对7~14岁82例(135眼)弱视儿童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实验组加服左旋多巴。治疗3个月,随访2年,对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76.81%,对照组有效率42.42%,两者之间疗效差异显著(p<0.05)。P-VEP中p100波幅潜伏期缩短,振幅提高。实验组立体视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治疗期间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左旋多巴能有效提高大龄弱视患儿视力,联合疗法优于综合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年龄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可靠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散瞳后屈光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诊断,用戴镜及传统遮盖法或镜片远压抑法治疗。结果 55例1岁6个月~3岁儿童追踪到6~10岁时矫正视力已达正常1.0,53例(96.36%)有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小年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早期发现、早期采用有效方法坚持治疗,效果确切,视力及立体视恢复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 选择4~12岁弱视患儿共38例(69眼),在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及矫正视力的检查;实验组患儿电梅花针1次叩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检查.结果 P-VEP:实验组电梅花针叩剌即刻效应,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性差异.视力:实验组36眼经治疗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32眼(88.9%);对照组33眼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24眼(72.7%).根据弱视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分析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使弱视儿童P-VEP的P100波峰潜时缩短,该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LASIK手术矫治前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评价LASIK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随机自身对照方法观察72例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病例,将其分为近视和远视2组,在做LASIK手术前后,分别测定患者的视功能.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 近视组和远视组在术后36个月时视功能(裸眼视力,最佳戴镜矫正视力,三级视功能,不等像)均有明显改善,P-VEPP100波振幅逐渐升高,潜时逐渐缩短,振幅与潜时均在术后24个月时达到最佳.结论 LASIK手术矫治儿童高度屈光参差性弱视明显改善了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显示出良好的弱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弱视遮盖疗法疗效观察中视觉诱发电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视觉诱发电位检查评价遮盖疗法在治疗弱视中的疗效。方法:观察随机调查1998年7月至1999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门诊弱视患儿80例(128眼),采用传统遮盖法,用重庆康华科技公司生产的APS-2000型全自动眼电生理测试仪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患眼的振幅值明显提高,潜伏期缩短,尤以轻度弱视为著。结论:遮盖疗法对儿童弱视有较好的疗效,P-VEP可以作为检测弱视眼视力好转的有力证据,P-VEP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种早期发现儿童弱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递法明片口服联合验光配镜及常规弱视训练治疗中度弱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舞阳县中心医院中度弱视患儿180例(2018年7月~2019年7月),将采用验光配镜及常规弱视训练治疗的89例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递法明片治疗的91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潜伏期、波幅、双眼调节功能[调节灵敏度(AF)、调节幅度(AMP)].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70%(88/91),高于对照组的74.16%(66/89,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最佳矫正视力、双眼AF、AMP高于对照组,P-VEP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VEP波幅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递法明片口服联合验光配镜及常规弱视训练治疗中度弱视患儿疗效显著,可改善P-VEP潜伏期、波幅,优化双眼调节功能,促进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2.
贺景波 《现代实用医学》2001,13(12):613-614
弱视是严重阻碍儿童视功能发育的眼病之一 ,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对提高患眼视力及恢复正常双眼视觉有重要意义。在弱视诊断及疗效随访中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PR VEP)是一种较有效的检测手段。笔者收集了自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10月在我院门诊的 45例弱视儿童的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PR VEP)的检查资料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检测对象  45例弱视儿童男 2 5例 ,女 2 0例 ,年龄 4~ 12岁。全部经眼科常规检查 ,无屈光间质混浊和眼底病变 ,矫正视力 0 .0 5~ 0 .8。其中单眼弱视 2 2例 ,双眼弱视 2…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儿童弱视综合疗法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异常程度间的关系,同时探讨同视机训练在中、重度P—VEP异常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48例(256只眼)弱视儿童在综合治疗前分别进行P-VEP检查,按P-VEP异常程度分重度、中度和轻度异常,对中、重度异常者早期联合同视机法治疗。结果P—VEP异常程度与弱视儿童综合治疗和同视机法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早期联合同视机治疗能提高和巩固儿童弱视治愈率。结论P—VEP检查结果可以看作是评价弱视综合治疗和同视机法治疗效果的一项可靠指标,早期联合同视机法治疗可以提高中、重度P-VEP异常弱视儿童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影响。方法选择4~12岁弱视患儿共38例(69眼),在配镜矫正屈光不正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联合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综合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及矫正视力的检查;实验组患儿电梅花针1次叩刺治疗前后分别进行P-VEP检查。结果 P-VEP:实验组电梅花针叩刺即刻效应,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1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P100波峰潜时明显缩短,P<0.05,而振幅无显著性差异。视力:实验组36眼经治疗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32眼(88.9%);对照组33眼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24眼(72.7%)。根据弱视患儿年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分析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电梅花针叩刺治疗可使弱视儿童P-VEP的P100波峰潜时缩短,该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神光源治疗弱视儿童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其疗效。方法将自拟中药方制成神光源Ⅰ号冲剂及神光源Ⅱ号胶囊.用于治疗弱视儿童104例(178只眼)。结果药物组及对照组治疗后12个月、24个月的视力、对比敏感度(CSF)、视觉诱发电位(P-VEP)有显著差异。而双眼立体视、眼位,屈光度无显著差异。结论自拟中药方神光源可以减少弱视治疗过程中视力回退现象.提高对比敏感度,缩短P-VEPP100波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正常成人与弱视成人患者眼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比分析,探讨P-VEP 、OCT在弱视患者中的临床变化.方法 正常人15例30眼(年龄16~35岁),弱视30例30眼(16~35岁),选择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仪,蔡司Stratus OCT(Carl Zeiss Meditc,Dublin,CA)进行检查,记录各项检查结果并分析. 结果(1)弱视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弱视组 OCT视乳头周围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组变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弱视组P-VEP P100振幅降低、潜伏期延迟,提示弱视患者视觉传导通路存在异常,弱视组视乳头RNFL厚度变薄,提示视网膜形态学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简称增视能)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索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增视能和综合治疗对392例600眼弱视儿童进行随机化分组治疗,增视能组198例300眼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等不同训练方案;综合治疗组194例300眼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1年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最佳矫正视力达0.6的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行视加弱视治疗仪400型附加的三级视功能训练,观察6个月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中轻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视能组的中、重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佳矫正视力达0.6时无双眼视觉功能的患儿,经三级视功能训练6个月后,增视能组获得近立体视有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是治疗中、重度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形觉剥夺弱视幼猫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40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对照组、左旋多巴组,每组10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的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00波的峰时及振幅的变化.结果剥夺组、对照组剥夺眼P100波峰时值延长,振幅降低,与正常组及对侧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多巴组双眼P-VEP各项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多巴能缩短弱视眼的P100波峰时及提高P100波的振幅,能促进弱视眼传导和感觉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   将3~12岁屈光性弱视患者63例(87眼)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对照组予传统精细目力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d,共随访6 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3月、6月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Titmus近立体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Worth四点灯,对比2种训练方法在改善儿童弱视患者单眼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方面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  结果   (1)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6月后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提高值更大(P < 0.001)。对轻、中度儿童弱视、3~6岁及7~12岁儿童弱视、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儿童弱视患者,观察组BCVA提高值均较对照组大(P < 0.05);(2)观察组Titmus近立体视及眼间抑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 0.05)。(3)观察组治疗后pVEP P100波振幅(15′频率)较治疗前提高(P < 0.001)。(4)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治疗前的LogMAR视力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呈正相关,与双眼屈光参差量呈负相关。  结论   (1)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在提高弱视儿童单眼视力及改善双眼视功能方面疗效均优于传统精细目力训练。(2)影响多媒体视功能综合训练治疗效果的因素:BCVA提高值与患者治疗前的视力、年龄具有相关性;Titmus近立体视治愈率与患者治疗前的Titmus近立体视、双眼屈光参差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弱视患者以阿托品联合短时遮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该院收治的72例单眼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行短时遮盖治疗,观察组37例,行阿托品联合短时遮盖治疗。观察分析患眼视力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评估患者疗效差异,统计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P-VEP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VEP振幅、视力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结论临床弱视儿童以短时遮盖、阿托品配合治疗,视力得到显著提高,视觉功能改善,疗效理想,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