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8 毫秒
1.
岳静  陈跃 《学术探索》2023,(2):39-45
统筹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统筹发展与安全”,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发展安全观融入中国建设与改革实践,积极开放地面对国际国内大局大势,理论联系实际地实现了国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的认知深化与实践改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为根本遵循,在系统分析“统筹发展与安全”思想的背景、内涵等范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为基础语境,梳理出“统筹发展与安全”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逻辑演进轨迹,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视阈总结出与新发展阶段中国国情世情相适应的时代意涵,为推动国家高质量经济发展、成熟应对世界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参考与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奋斗目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提供了最坚定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动人民利益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奏响了改善民生的最强音,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意义和根本要求、显著优势和制度安排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阐释,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出庄重宣示,赋予"中国之治"以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纲领性文献,谱写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选择和理论与实践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实践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和自然结果,是一个由"必然王国"发生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到自觉转化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制度选择的示范和提示,更是中国社会自觉接受客观规律并运用于改造社会的境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哲学统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应从内涵、前提、保证、理论四个层面全面理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从思想内涵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党的领导是根本,建构制度是保障,形成体系是基础,发展创新是关键。从根本前提来讲,党的领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保障。从政治保证来说,党的领导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从理论发展来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建设学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只有系统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获得的最重要思想创新成果、最重要制度创造成果和最重大实践创新成果之一,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要以历史思维探析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演进逻辑,以系统思维分析其核心理念和理论体系,以创新思维凸显其核心价值和比较优势,以比较思维探析其创新智慧和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建"中国马克思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必须将"中国马克思学"纳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畴,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必须符合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并立足中国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文化给予支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迈入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国家治理提供最深厚的思想滋养。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发挥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滋养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努力。在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上,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民主治国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延续,在实践上分别作出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演进,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和国家学说。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17,(1):6-15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并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思想体系,强调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制度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改革创新,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
制度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规则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从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和演进逻辑出发,梳理制度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我国制度建设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基层自发到社会自觉、从粗略单一到全面系统的四大转变;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构建起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更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立国家治理结构、提供治理实践支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了更好优化制度效能,还应重视制度体系的恰适性、提高制度实践的可行性、保证制度调整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两论"中的实践观点和矛盾思维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同时它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提供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并为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其中,坚持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要求则与"两论"中的实践观点和矛盾思维一脉相承。所以,当下反复阅读和学习"两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执政党的治国实践需要并创立新的治国理论。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中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 ,鲜明地提出和不断丰富发展了依法治国方略 ,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法治理论 ,它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国家治理学说与实践的又一伟大创新。认真学习、努力实践江泽民同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 ,对于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治理从一个学术概念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国家理论上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本质和职能的认识,为实践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我们破解现代化进程中的治理困境,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唐家柱 《江汉论坛》2008,19(5):18-22
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后,要进行现代化建设,解决发展问题.为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要经历解决革命问题到解决建设问题的转变.毛泽东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解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革命问题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转变,提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和方式,但他未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由解决革命问题到解决建设问题的转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这一转变,建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转变提供了立足于向现代社会转变,根据实现现代化的需要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历史观和方法论,开创了和谐合作发展模式,找到了与马克思当初设想不同、通过发展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石菲菲 《理论界》2009,(10):24-25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社会、自由、解放、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现代中国是在旧中国的历史蜕变中产出和重构的,不仅社会根本制度和国家形式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原则下建构的,就是在融入"世界历史"并在迈向"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问题追问、理论原则、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而获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注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做了继承和发展,努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中国范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吸收、借鉴并且批判国外生态思潮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哲学本体论上进一步提出了"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提出通过各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为解决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全球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从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入手,完善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模式,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多元的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9.
超越西方治理与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治理理论兴起于西方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历史背景,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西方色彩,渗透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而且也面临着新的“治理困境”。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来看,治理与统治具有本质同一性,只是前者表面掩盖了统治职能而突出了管理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国家治理植根于中国国情与改革实践,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的主动回应,还是对政府、社会、市场关系的深刻反思与重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最新发展。对比中、西方治理模式,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具有优越性,更具改革价值。要超越西方治理,必须牢牢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开辟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0.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话语"新体系和辞学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理论大众化研究等,是克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和"失语"状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有效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话语"的认识和理论来源于"为什么话语"教育实践,创新认识和理论必须运用于实践,指导并服务于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