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地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介导AmpC酶的情况及基因型别. 方法用头孢西丁耐药表型筛选阳性可疑菌株,提取耐药质粒,然后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是否存在质粒介导的AmpC 基因及其基因型别;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结果 7株头孢西丁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多重PCR均为阴性,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3株多重PCR阳性,测序结果均为DHA-1型质粒AmpC酶. 结论多重PCR技术是一种灵敏、特异、快速的检测质粒AmpC酶及其基因型别的好方法;采用该方法在我地区首次检测出产DHA-1型质粒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地区革兰阴性杆菌携带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分布情况及基因型别特征。方法: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对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AmpC酶初筛;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确证AmpC酶;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扩增ampC基因及序列测序以确定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653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共筛查出26株产质粒AmpC酶菌株(检出率为3.98%),主要分布于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以及沙雷菌属。PCR扩增和测序结果证实有25株为DHA-1型,1株为CIT型。结论:我院存在质粒介导AmpC酶流行菌株,质粒AmpC酶主要以DHA-1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台州、温州两地临床分离的由质粒介导的产AmpC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型。方法采用酶提取三维试验、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氯唑西林双纸片协同法等方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采用PCR法测定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型。结果在20株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DHA基因有5株(25%),检测到MIR基因有2株(10%),检测到FOX基因有2株(10%);在20株产Am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测到DHA基因有7株(35%),检测到MIR基因有1株(5%);在产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中,有1株ESBLs阳性的菌株,AmpC氯唑西林协同试验阳性,但AmpC三维试验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均阴性,在质粒中同时检测到DHA基因与MIR基因。结论两地临床分离的由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以DHA基因为主,阳性率25%,MIR、FOX基因为辅,阳性率各10%;由质粒介导的肺炎克雷伯菌ampC耐药基因以DHA基因为主,阳性率35%,MIR基因为辅,阳性率为5%;未检到其他ampC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室空气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 C酶的情况,并对Amp C酶耐药表型与基因型进行分析。方法菌株鉴定采用Phoemix100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产Amp C酶初选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采用多重PCR和DNA测序检测分析Amp C酶基因型。结果 67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经头孢西丁敏感试验筛选出疑产Amp C酶菌株11株,并经PCR检测有9株菌株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再经DNA测序均为DHA-1型Amp C酶。结论手术室空气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Amp C酶检出率较高,流行基因型以DHA-1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耐头孢西丁革兰阴性杆菌高产AmpC酶发生率及基因型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155株无重复耐头孢西丁革兰阴性杆菌,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ATB药敏试验板和K-B法检测产酶株的药物敏感性;质粒转化试验定位耐药基因;PCR扩增AmpC酶与ESBLs基因及其序列测定确定其基因型。结果高产AmpC酶的发生率为23.2%;自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5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DHA-1、CMY-2和CMY-22型AmpC酶,5株大肠埃希菌还分别同时携带TEM-1型广谱酶和TEM-144、CTX-M-27和CTX-M-14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CMY-22型和TEM-144型β-内酰胺酶是国内外首次报道,获得美国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256079和DQ256080。结论加强耐头孢西丁革兰阴性杆菌高产AmpC酶的监测,治疗相关菌感染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为首选;福州发现DHA-1、CMY-2和CMY-22型AmpC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质粒AmpC酶的基因型及耐药特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流行及传播。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细菌室2004年1-12月,非重复分离肺炎克雷伯菌218株,改良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多重PCR和基因测序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琼脂稀释法检测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改良三维试验检出13株AmpC酶,检出率为5.96%,经多重PCR测定,7株菌约在405 bp出现阳性条带,经基因测序证实为DHA-1型质粒AmpC酶,检出率为3.2%;7株质粒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及酶抑制剂联合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全部耐药,对其他头孢类、单环β-内酰胺酶类、含酶抑制剂药物、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普遍耐药,只有亚胺培南对其显示较好抗菌活性,尚未见耐药菌株出现。结论同济医院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DHA-1型质粒AmpC酶,检出率为3.2%,产酶株显示多重耐药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与Amp C酶基因型特征。方法对临床分离的287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筛选产ESBLs/AmpC酶的菌株进行表型确证试验。对常见的SHV、TEM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和DHA-1、ACT-1 AmpC酶基因型进行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型确证产酶大肠埃希菌SHV、TEM、DHA-1、ACT-1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46.5%、49.5%、50.9%、32.1%,产酶肺炎克雷伯菌SHV、TEM、DHA-1、ACT-1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50.0%、26.7%、62.5%、45.8%。部分分离菌株同时携带2种或以上基因型。结论临床分离的产ESBLs与AmpC酶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比率较高,临床检出多重耐药细菌逐年升高,临床对产酶的多重耐药菌的防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重荧光PCR-探针熔解分析法应用于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耐药基因的检测方法,并评价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的临床分离菌株,首先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法进行耐药表型筛选,再同时应用传统PCR技术与荧光PCR-探针熔解曲线法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检测,并对ampC耐药基因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经头孢西丁纸片法筛选出176株对头孢西丁不敏感临床分离菌株,其中97株为肺炎克雷伯菌、79株为大肠埃希菌;在176株临床分离株中,荧光PCR-探针熔解分析法检测出36株ampC耐药基因阳性菌株,包括18株DHA型、12株CIT型和5株EBC型,还有1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含有DHA型和EBC型;而传统PCR技术检出32株ampC耐药基因阳性,两个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7.7%;DNA测序后经BLAST比对,荧光PCR-探针熔解分析法检测ampC基因型与所检测目的基因型一致。结论荧光PCR-探针熔解分析法能高效检测出质粒介导ampC耐药基因,其方法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β-内酰胺酶检测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目的了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质粒β-内酰胺酶的类型、检测方法及耐药性. 方法用NCCLS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根据表型、纸片协同试验及头孢西丁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 结果 835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20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总ESBLs发生率为26%;根据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结果,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6株,检出率为4.31%,表型鉴别高产AmpC酶,表现为产AmpC酶的菌株共有37株,检出率为4.4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97.3%;纸片协同试验表现为产AmpC酶的为32株,检出率为3.83%,与头孢西丁三相试验符合率为88.9%. 结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表型筛选法检测AmpC酶结果可靠、方法简便,易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M-H药敏平板对4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PCR方法检测8种β-内酰胺酶基因、2种质粒AmpC酶与Ⅰ类整合酶基因。结果40株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阳性率分别为55.0%、7.5%、55.0%、12.5%、45.0%、5.0%、45.0%、35.0%,质粒AmpC酶基因ACT-1、DHA阳性率分别为57.5%、40.0%,Ⅰ类整合酶基因intⅠ1阳性率为47.5%。结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严重,β-内酰胺酶基因、质粒AmpC酶基因、Ⅰ类整合酶基因携带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杭州市4所医院分离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AmpC酶,并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分析。方法收集2005—2006年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共324株,用纸片法和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并用多重PCR分析AmpC酶的基因型,对产AmpC酶的病原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结果324株ESBLs阳性菌株用表型筛选试验筛选出76株产AmpC酶菌株,阳性率为23.5%,用多重PCR共扩增到53株AmpC酶基因型,检出率为69.7%,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MIC50〈0.25μg/ml,同时还发现4株耐碳青酶烯酶菌株。结论在杭州市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较高的AmpC酶发生率,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院产妇医院感染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基因型。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细菌;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筛选产AmpC酶菌株;采用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DNA;采用PCR和DNA测序检测分析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 47株铜绿假单菌经头孢西丁敏感试验选出疑产AmpC酶菌株9株,9株疑产AmpC酶菌株经PCR检测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经DNA测序证实均为DHA-1型AmpC酶。结论本院产妇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AmpC酶基因型以DHA-1型为主要流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湖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和耐药情况,确定其基因型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进行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表型初筛,提取质粒采用多重PCR技术检测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设计引物进行结构基因的全长扩增和测序;并应用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检测产酶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19.1%,均为DHA-1型质粒介导AmpC酶;ERIC-PCR结果显示,21株肺炎克雷伯菌有6种图谱类型,产质粒介导AmpC酶菌株呈多药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湖南地区产质粒介导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检测率高,其质粒介导的ampC耐药基因为DHA-1型基因,产酶菌株存在质粒传播和克隆传播,治疗相关感染以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李树旺 《现代保健》2009,(29):30-31
目的研究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和质粒(AmpC)酶的发生率。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大肠埃希菌53株,用K—B法测定细菌对头孢他啶等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头孢西丁改良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53株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在0%~18.9%,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在30.2%~71.7%。53株大肠埃希菌中,24株ESBLs阳性,检出率为45.3%;4株AmpC酶阳性,检出率为7.5%。结论笔者所在医院ESBLs发生率较高,产ESBLs是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质粒编码的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表型和基因型。方法利用3-氨基苯酚硼酸及ESBLs确认试验检测AmpC酶与ESBLs表型,接合转移试验了解质粒在细菌间的传递;通过质粒的提取、纯化,PCR反应及序列分析,研究肺炎克雷伯菌质粒携带的ampC基因和ESBLs基因类型。结果从肺炎克雷伯菌中获得1条约15 kb大小的质粒,此质粒可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将耐药性传递至大肠埃希菌,以从肺炎克雷伯菌及接合转移后的接合子细菌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均可扩增出DHA型ampC基因及SHV型ESBLs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ampC及ESBLs基因型分别为DHA-1型及SHV-12型。结论从肺炎克雷伯菌可转移的质粒中,检测到DHA-1型ampC基因及SHV-12型ESBLs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子及相关基因盒的分布,分析整合子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108株临床非重复分离自尿液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经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并检测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类整合酶基因,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用PCR扩增并测序分析可变区基因盒种类及可变区启动子类型.结果 108株临床非重复分离自尿液大肠埃希菌中有60株占56.0%检测到Ⅰ类整合酶基因;共检测出5种不同长度的可变区片段:8株750 bp片段不含基因盒,2株1500 bp片段为aadA2,34株2200 bp片段为dfrA 17-aadA5,4株2500 bp片段为dfrA 12-orfF-aa dA2,2株2800 bp片段为aacA4-cmlA1,其中1株大肠埃希菌同时扩增出2200、2500 bp的可变区片段,有11株Ⅰ类整合酶基因阳性大肠埃希菌未扩增出可变区;可变区启动子大多为相对较弱的启动子PcH1、PcW;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Ⅰ类整合子阴性菌株.结论 Ⅰ类整合子及相关基因盒在尿液分离大肠埃希菌中分布广泛,与细菌耐药性关系密切,所携带的整合子具有较强的捕获外源性耐药基因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哈尔滨地区临床分离产质粒型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型别,分析其耐药表型与基因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头孢西丁抑菌环直径≤18mm的肺炎克雷伯菌,用6组PCR特异引物检测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23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63株头孢西丁抑菌环直径≤18mm,其中产AmpC酶菌26株,占11.3%;PCR检测ACT、DHA和CIT型分别为13、8、5株,有5株菌同时产ACT型和DHA型AmpC酶,未检测到ACC、MOX和FOX型存在;AmpC阳性株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是76.9%、70.2%、53.8%、50.0%、57.7%、38.5%、7.7%。结论哈尔滨地区产AmpC酶主要为ACT、DHA和CIT型,AmpC阳性株对头孢西丁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分布情况。方法:采用VITEK-60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对657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药敏检测,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其中140株试验菌的ESBLs和AmpC酶相关基因,对部分ESBLs基因进行DNA测序。结果:140株大肠埃希菌中ESBLs表型试验阳性的有86株,阳性率为61.4%。86株ESBLs表型阳性菌株中检测到ESBLs基因阳性的有80株,占93.0%。其中有61株携带CTX-M-9型基因,30株携带CTX-M-1型基因,23株携带TEM型基因,1株携带SHV型基因。14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到AmpC酶基因阳性的有18株,阳性率为12.9%,其中有10株携带DHA型基因,9株携带CIT型基因,1株携带FOX型基因。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严重,其携带ESBLs基因以CTX-M-9型为主,AmpC酶基因以DHA和CIT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基因型。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医院临床分离耐头孢西丁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68株,三维试验筛选产AmpC酶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分析检测质粒AmpC酶基因型别。结果三维试验检出18株AmpC酶菌株,经PCR扩增18株菌均在405 bp处出现阳性条带,经DNA测序证实为DHA型质粒AmpC酶。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AmpC酶均为DHA型,其耐药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对头孢西丁(FOX)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度不重复临床分离对FOX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123株,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23株对FOX不敏感的大肠埃希菌中AmpC酶检出率为8.1%(10/123),产酶菌对15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除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显示100%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株。结论产生AmpC酶是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耐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产酶株进行检测和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及避免医院内感染的流行和发生,对产AmpC酶株治疗建议以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