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已成为第2位的癌症杀手.肝癌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属晚期,预后很差,总体5年生存率仍不超过7%.肝癌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并导致肝内播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恶性程度高、侵袭力强、易于局部播散及远处转移。肿瘤细胞侵人肝脏的附属管道,在一系列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下,存留在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或胆管内,形成癌栓。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往往是肿瘤局部播散及远处转移的启动点,是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
张健 《癌症进展》2013,11(4):319-322,350
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门静脉癌栓的出现则表明肝癌已近中晚期,预后很差。随着对门静脉癌栓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改进,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上关于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癌栓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影响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和总体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精准治疗和多学科协作诊疗等理念不断深入,除传统的手术治疗外,局部消融术、靶向药物治疗、肝动脉栓塞化疗、三维适形放疗等多种手段的联合应用,经过临床应用证实疗效更加显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综合治疗理念已贯穿始终。本文就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最新治疗进展做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小康  李锦清 《癌症》2001,20(11):1329-1331
随着放疗、介入、生物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多模式综合治疗使肝癌预后明显改观,但术后复发率仍高达60%,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其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极易侵入门静脉系统,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tumor thrombus,PTT),通过门静脉进一步向邻近肝脏播散,导致术后复发.本文仅就PTT形成机制及演变过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癌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合强 《肿瘤》1994,14(1):56-58
肝细胞癌癌基因研究进展邹合强上海医科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200032)自80年代发现ras基因以来,癌基因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中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1~2]。它可能在分子水平上揭示肿瘤发生机制,已成为肿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肝细胞癌(Hepato...  相似文献   

7.
甲胎蛋白已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筛查、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提示,近年来对于其结构、功能、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其在基因免疫治疗和作为载体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癌栓(PVTT)是导致肝癌远处转移及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肝细胞肝癌(HCC)患者预后。目前对门静脉癌栓仍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以手术为主导联合其他多种治疗的方法在治疗PVTT领域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尤其是经肝动脉和门静脉双路介入化疗栓塞治疗以及经皮穿刺PVTT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因其创伤性小和具有可重复性操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肝细胞癌形成门静脉癌栓与DNA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亚新  余业勤 《肿瘤》1997,17(3):145-147
目的评估图像细胞仪(ICM)所观察的几项参数用以揭示肝细胞癌(HCC)形成门静脉癌栓(TTPV)的价值。方法99例HCC以CAS┐200型ICM行DNA定量分析。结果DNA指数(DI)和增殖指数(PI)在合并TTPV的HCC分别显著高于无TTPV的HCC(P<0.05,P<0.01)。在同为二倍体的HCC中,合并TTPV者PI值显著高于无TTPV者(P<0.05)。合并TTPV的HCC,二倍体肿瘤的比例低于无TTPV者,而异倍体比例、细胞核面积、超5倍体细胞比例均高于无TTPV的HCC,但P>0.05。结论随着DNA合成水平的上升,HCC细胞获得了侵袭门静脉、形成TTPV的能力;以ICM行DNA定量分析对揭示HCC是否具有较强侵袭性有明显价值,其中PI是较为敏感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在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中列第6位,每年新发的肝癌及其死亡病例有50%以上发生在中国[1]。我国有肿瘤登记地区的最新数据表明,肝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2]。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肝癌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因为早期肝癌临床症状并不明显,70%~80%病人就诊时病情已为进展期。目前,肝癌治疗的总体预后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发现时多属中晚期,且40.0%~90.2%晚期HCC患者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形成[1].Chau等[2]报道手术切除标本中直径<2 cm的HCC镜下PVTT发生率为40.5%;而直径为2.1~4.0 cm的HCC伴PVTT发生率高达49.6%,故小肝癌患者门静脉内形成癌栓的比例也非常高.PVTT是HCC肝内复发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严重限制了手术切除和介入等治疗的使用,成为近几年肝癌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同时,PVTT又能够引起或加重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往往在数月内死亡,预后极差.所以,对HCC伴PVTT进行积极有效的诊治,是提高HCC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超对肝细胞癌伴门脉癌栓介入治疗联合局部放疗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肝癌并门脉癌栓患者,治疗前常规行肝脏门脉系统彩色超声检查,治疗后进行复查和随访,了解门脉癌栓变化情况,进一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35例患者经治疗后,门脉癌栓消失4例(11.5%),19例(54.3%)癌栓缩小,门脉血流信号增多,缓解率为52.3%.其中,5例(14.3%)患者3个月后癌栓复发.结论 彩超显像检查对肝癌门脉癌栓的疗效判断具有敏感性和准确性,其操作简单、经济、实用,可应用于肝癌并门脉癌栓的诊疗评价.  相似文献   

13.
人肝细胞癌静脉癌栓形成与CD44V6 和PCNA 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捷  周晓军  张泰和  孙桂勤  孟奎 《肿瘤防治研究》2001,28(2):92-93,114,F002
 目的 主要探讨人肝细胞癌中静脉栓形成与 CD44V6和 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人原发性肝细胞癌、其癌旁组织 ,及 6例正常肝组织中 CD44V6和 PCNA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并行半定量计数 ,并结合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D44V6仅在部分肝癌组织显示膜阳性表达 ,阳性率为 1 2 / 30 ,6例门静脉癌栓形成组 5/ 6例有 CD44V6表达 ,并显示PCNA高表达 ,两者与无静脉癌栓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P<0 .0 5)。CD44V6表达亦与组织学分级及与 PCNA表达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提示 CD44V6的表达与肝细胞癌的血管浸润潜能密切相关 ,CD44V6可作为判断肝癌转移倾向和预后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许文  王阁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16):957-960
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证实肿瘤起源于干细胞,诸如白血病、乳腺癌、脑肿瘤等已成功分离出肿瘤干细胞,有关肝干细胞与肝癌的研究较为成熟,理论上应存在肝癌干细胞,但因缺乏特异性标志物,相关的肝癌干细胞分离尚未成功.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约占原发肝癌的75%~85%,是全球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免疫治疗目前被认为是较有前景的防治肝癌术后复发及病情进展的治疗手段。肝癌免疫治疗方案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免疫治疗,包括肿瘤疫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过继性免疫细胞输注治疗等。本文就近年肝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周康荣  王滨 《中国肿瘤》1994,3(4):F003-F003
鉴于目前的设备和检测手段,大部分原发性肝癌病例发现时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不良;而小肝癌(≤3cm)手术切除率高,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60%-70%。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一、小肝癌的CT检查和各种影像学方法比较从1989年-1992年,我们对200例小肝癌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118例共187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统计结果表明,病灶愈小.各种影像学方法和检出率愈低。3cm以上病灶均易位出;2cm-3cm病灶,虽有一定的假阴性(漏检),但阳性事甚高,各种方法差异不大;2cm以内特别是≤1cm的病灶,阳性举(检…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目的 比较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tumor thrombi in portal vein,PVTT)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其意义。方法 147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主干或第1分支癌栓的住院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成4组:保守治疗组(A组,18例);肝动脉结扎和(或)肝动脉插管化疗组(B组,18例),术后定期栓塞化疗;肝癌联同PVTT切除组(C组,79例);手术切除+肝动脉化疗栓塞和(或)肝动脉置管或门静脉  相似文献   

19.
黄疸型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型肝细胞癌的外科治疗何振平,李智华,孙文兵,马宽生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中心(重庆市630038)黄疸型肝癌屡有所见。近年来,我们对此型肝癌,除确定为肝衰外,采取积极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1临床资料1981年~1993年1月,380例...  相似文献   

20.
闫东  李槐 《实用肿瘤杂志》2011,26(4):335-337
肝癌是全球第5位常见恶性肿瘤,占所有癌症的5.6%。在中国肝癌则是仅次于肺癌的第2位死亡原因。每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50万~100万,其中50%以上发生于中国[1-3]。因早期无明显症状,故就诊时多已属中晚期。肝癌常侵犯门静脉,尸体解剖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