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电功率谱分析用于监测手术切皮时的麻醉深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脑电功率谱分析技术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65例ASAⅠ级腹部手术病人,快速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维持PETCO2在正常范围内。麻醉:O2-N2O(1∶2)-七氟醚吸入,切皮前不追加长效肌松药。随机分为三组:Ⅰ组n=25、Ⅱ组n=20、Ⅲ组n=20。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1.0%、1.5%、2.0%,至少维持15分钟。应用数量化脑电图监测仪监测手术切皮前、后3分钟脑电图的改变,同时监测MAP、HR的改变,切皮后四肢肌肉活动、面部表情变化、呛咳或切皮前不能耐受气管插管刺激者定为切皮反应阳性。结果:切皮前三组病人的EEG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增加,波谱边缘频率(SEF)、中频率(MF)、双谱指数(BIS)明显降低(P<0.01),δ波比率(δR)明显升高(P<0.01),MAP仅Ⅰ组和Ⅲ组之间有差异(P<0.05),HR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切皮反应者的SEF、MF、BIS明显高于无反应者,δR明显低于无反应者(P<0.01)。反应者切皮前、后的MAP和HR变化差明显大于无反应者(P<0.01)。结论:EEG数量化指标SEF和BIS能较准确地反映切皮前七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数量化脑电图与七氟醚麻醉深度的关系。方法:62例腹部手术病人,常规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潘库溴铵或阿曲库铵维持肌松。手术探查毕,调整每个病人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依次达2%→1.5%→1%,每种浓度维持至少15分钟,记录3分钟数量化EEG及MAP、HR变化。结果:随七氟醚呼气末浓度降低,原始脑电波逐渐由低频高振幅波转变为高频低振幅波;SEF和MF趋势曲线明显右移;SEF、MF、BIS、δR明显差异(P<0.01)。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仅在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与2%时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数量化脑电图能监测不同七氟醚麻醉深度时大脑皮层电活动变化,而MAP和HR只能区别极深和极浅的麻醉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地氟醚以不同MAC值维持麻醉期间对脑脊液压力(CSFP)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VmMCA)的影响。方法 60名颅内肿瘤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选用地氟醚维持麻醉,B组选用异氟醚维持麻醉。每组病人又按维持麻醉的不同MAC值分为三小组:分组MAC值为0.5、0.8和1.1。通过蛛网膜下腔导管监测CSFP的变化,分别于麻醉前、诱导插管时观察记录,并于MAC值稳定于预定值开始,每5分钟测量一次直  相似文献   

4.
目的与方法:20例脑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采用神经安定复合异氟醚麻醉,随机分为PGE1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PGE1组行控制性降压,输注0.0002%PGE1使平均动脉压降低20%~30%,对照组不采取降压措施,观察麻醉过程中病人血浆皮质醇、醛固酮、β2微球蛋白(β2-MG)、血糖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人上述各项指标均升高,但两组间相应时点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PGE1控制性降压对脑动脉瘤夹闭术病人血浆皮质醇、醛固酮、β2-MG、血糖的变化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剥切肋骨与切皮痛应激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比较剥切肋骨和切皮的痛应激强度,选择20例开胸手术病人,测定吸入53%N2O时七氟醚的剥切肋骨和切皮MAC,并监测循环应激反应。结果表明,七氟醚的剥切肋骨MAC(MACRE)与切皮MAC(MACSI)数值相同,均为0.84±0.02%。但循环监测显示,剥切肋骨时血压和心率升高比切皮时更显著(P<0.001)。提示在同一麻醉深度剥切肋骨的痛应激反应比切皮时稍大。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和方法:40例肾移植病人在硬膜外麻醉胶放置Swan-Ganz导管行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硬膜外阻滞30分钟,MAP、CVP、体循环阻力(SVR)下降明显(P〈0.05),而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髂内动脉阻断后,MAP、CVP逐渐恢复麻醉前水平,而肺循环阻力(PVR)则明显升高(P〈0.05)。提供肾血流20分钟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显著增加(P〈0.01)  相似文献   

7.
20例择期心脏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可乐定组与对照组(各10例),可乐定组病人术前60min口服可乐定5μg/kg,术中用芬太尼使病人MAP、HR维持在麻醉前基础值±15%,脑电频率维持在0.5~3Hz范围内。结果发现,可乐定组术中芬太尼用量(26.2±2.48μg/kg)较对照组(35.8±37.4μg/kg)减少了37%(P<0.01);可乐定组病人术中MAP、HR变化也明显比对照组平稳(P<0.05、P<0.01)。说明麻醉前应用可乐定能明显减少术中芬太尼用量,使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反应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与方法:20例脑动脉瘤夹闭术病人,采用神经安定复合异氟醚麻醉,随机分为PGE1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PGE1组行控制性降压,输注0.0002%PGE1使平均动脉压降低20% ̄30%,对照组不采取降压措施,观察麻醉过程中病人血浆皮质醇、醛固酮、β2微球蛋白(β2-MG)、血糖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两组病人上述各项指标均升高,但两组间相应时点变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PGE1控制性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视觉诱发电位(VEP)方法,来测定镇静深度的可行性。方法:7例应用镇静药和肌松药的ICU病人在进行胸部物理治疗期间视觉诱发电位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在胸部物理治疗过程中,VEP图形中P60、N75、P100和N125的时限明显缩短(P<0.05)),如上各点的振幅及平均动脉压虽有上升的趋势,脉搏亦有增快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P能够反映镇静病人在行胸部物理治疗期间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情况,可作为一种监测镇静深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曲马多硬膜外腔或肌肉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40例硬膜外腔麻醉行中、上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腔注入曲马多(ET)与肌肉注射曲马多(MT)100mg的观察比较发现,ET组舒张压下降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的出现相似(P>0.05),镇痛起效时间ET组快于MT组(P<0.001),镇痛维持时间ET组短于MT组(P<0.05),24h内重复注药次数的发生率ET组高于MT组(P<0.05),且ET组多数病人有带管不适感。表明曲马多术后镇痛选用MT法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