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小康 《新闻世界》2011,(5):150-151
近代报刊的诞生,为建构报刊公共领域提供了可能性。邹韬奋主编《生活》周刊期间,通过设立"信箱"栏目,就社会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实现了近代报刊建构公共领域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杨希  张湾 《新闻世界》2012,(7):199-200
"公共领域"在哈贝马斯看来,代表的是一种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而报刊可以说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本文主要是以黎烈文时期的《申报》副刊《自由谈》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报纸副刊公共领域构建的时代背景、构建过程以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3.
韦魏  杨静 《新闻世界》2011,(7):150-151
近年来,公共领域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报刊公共领域,笔者的答案是肯定的。本文以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为例,讨论了当时报刊公共领域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报刊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性设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也为知识分子安排了以言报国的广阔舞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报刊中,知识分子为国家和社会的建构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路,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起到了历史性或决定性的作用,充分营建了一个文人论政引领的公共领域。本文浅析了报刊的社会背景对知识分子通过报刊构建公共领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陈淼 《新闻世界》2012,(3):95-96
公共领域,不仅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实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哈贝马斯对社会进行批判所使用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深刻,寓意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以《时务报》为首的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综观各类新闻史书及专家学者的著书立说,对梁启超报刊活动与思想的阐释早已汗牛充栋.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经,以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及著述为纬,从公共领域的视角对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与思想进行解读与梳理.  相似文献   

8.
文人论政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近代中国报刊的发展使时评成为文人论政的轻骑兵.纵观中国新闻史,时评热多发生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多发,公民的参政意识增强,在报刊上形成公开讨论社会问题的公共领域,成为公共领域的主要担当.当代时评热发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新媒体的高度发展、新闻娱乐化的大背景,导致了时评症结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王进珊(1907~ )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现代文学辞典》),也是贡献卓著的文艺报刊编辑工作者,在他几近30年的编辑工作中,先后主编过十多种文艺报刊,其中以在重庆主编《文艺月刊》、《文艺先锋》半月刊和在上海主编《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和《文学》周刊影响最巨。由于王进珊所主编的各种文艺报刊,多为当时国民党官方所办或具有官方背景,因而其在编辑领域的有关活动,在大陆报刊史学界长期不为人所知。这里摭拾其编辑文艺报刊的几则佚事,以飨读者,或可补报刊史研究之未及。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利用报刊表达自己的思想,报刊成为他们参与公共生活的媒介,也成为公共意见形成的主要阵地。本文选择李大钊主编时期的《晨报》副刊来分析在新文化背景下,现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利用报刊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文化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1.
对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燕 《新闻世界》2010,(11):155-157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将"公共领域"概念化,并指出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么微博能否成为公共领域重构的一个契机呢?本文阐释了公共领域的特点和意义,并通过对微博特征的分析,探讨微博如何重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2.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13.
杨海平 《新闻界》2007,(6):102-104
大量政论性报刊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集中出现,促成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而且也成为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微博对“公共领域”复兴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冬 《新闻窗》2011,(2):61-62
一、公共领域的承担功能和形成要义 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dialogic),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保证在于:一、  相似文献   

15.
Creative Commons在著作权保护期的"保留所有权利"和公共领域的"无权利保留"之间创作了一条可选择的权利过渡带,将著作权保护下的部分权利释放到公共领域,拓展了公共信息空间。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传媒改革三十年"讨论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国传媒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开始本土化地运用公共领域概念展开对中国传媒体制与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聚焦于"传媒公共性"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新媒介时代,学界关于互联网络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正在展开,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徐文婷 《新闻世界》2011,(5):242-243
随着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中论坛、博客、个人空间及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运用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平台。本文试图以网络中曾经轰动一时的"厦门PX"事件为例,结合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形成的三要素来分析网络传播环境中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和不足。  相似文献   

19.
媒体监督的公共治理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筠 《视听纵横》2009,(6):23-25
一、治理和善治理论 "治理"理论是随着欧美国家公共管理领域"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们看到了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因而在政府和市场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Govenmant”(统治)相区别,提出了“Governance”(治理)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电视民生新闻的本质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电视公共新闻的本质是回归新闻的公共性,两者在本质上相通。本文试图借鉴公共新闻的公共领域建设特征,结合国内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探索电视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突破的途径,由"小民生"演变为"大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