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CD3高表达(CD3bright)T淋巴细胞(T细胞)群的表型特征,研究其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并探讨其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胃癌患者与35名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αβ(TCRαβ)、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γδ(TCRγδ)的表达特征,检测CD3brightT细胞占T细胞的百分率,分析其与TCRγδ+T淋巴细胞间的关系。结果:临床检验中发现一群CD3brightT细胞,将其定义为CD3bright T细胞。该群细胞主要表达TCRγδ,且表型以CD4-CD8-为主,少部分表型为CD4-CD8+;CD3bright T细胞数与TCRγδ+T细胞数间显著相关(r=0.912,P0.05)。结论:CD3brightT细胞主要为TCRγδ+T细胞,且其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占T细胞百分率降低,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对滋养层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侵袭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原代培养早孕滋养层细胞分别予10 ng/mL的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5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处理48 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用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表皮生长因子使早孕滋养层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mRNA的表达减少,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 mRNA表达增加,并诱导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可使早孕滋养层细胞中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 mRNA表达增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mRNA表达降低,而对早孕滋养层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影响不明显;而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抑制早孕滋养层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黏附分子CD44v6蛋白的表达.结论:表皮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通过改变基质金属蛋白酶-2、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黏附分子CD44v6等侵袭相关基因的表达,在滋养层细胞侵入的调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树突状细胞参与调节作用的研究较多。实验拟验证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介导癌胚抗原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后其的免疫调节作用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6-06/2006-11在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院基因治疗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取健康人外周血(自愿捐献),采用改良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取贴壁细胞,分为rAAV/CEA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均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成熟,将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末梢血淋巴细胞按比例混合培养,可得到激活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②实验评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表达,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表型变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γ-干扰素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的白细胞介素12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结果:①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的CD14较空白对照组降低,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3、CD86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②成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表达中,rAAV/CEA转染组的白细胞介素12较空白对照组升高,白细胞介素10降低。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AAV/CEA转染组能高表达CD8 T细胞和其表型CD69,CD8/CD56的T细胞比例上调,CD25 CD4 的T细胞减少。④rAAV/CEA转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达相对较高水平的γ-干扰素,与杀伤实验结果相吻合。结论:rAAV/CEA转染树突状细胞能够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变化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γδT细胞的一个亚群(Vγ9Vδ2 T细胞亚群),分析其免疫学相关功能。方法: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磁珠分选,获得富含γδT细胞的细胞群,用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白细胞介素2(IL-2)刺激γδT细胞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Vγ9Vδ2 T细胞(γδT细胞主要亚群)在IPP刺激后的分化趋势及表面标志,分离出效应型Vγ9Vδ2 T细胞,对其抗原递呈功能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表型的Vγ9Vδ2 T细胞的分泌格局。结果:Vγ9Vδ2 T细胞在IPP作用下可被激活,不断增殖并分化为效应记忆型(TEM、CD45RA-CD27-γδT),该细胞群高表达HLA-DR和CD80/86等分子,呈现出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的表型特征;此群效应记忆型Vγ9Vδ2 T细胞能有效递呈PPD、TT等可溶性抗原给CD4+T细胞,具有与B细胞相当的抗原递呈功能。实验还发现,不同表型的Vγ9Vδ2 T细胞具有不同的细胞因子分泌格局,新鲜分离的健康人外周血Vγ9Vδ2 T细胞(非效应型)以分泌IFN-γ为主,而效应记忆型Vγ9Vδ2 T细胞在产生IFN-γ的同时能分泌IL-17。结论:Vγ9Vδ2 T细胞亚群能在IPP的作用下激活、增殖,并分化为具有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效应记忆型细胞,其分泌IFN-γ的同时可分泌IL-17。  相似文献   

5.
目的: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功能的细胞。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在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起重要作用,这种T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Medline、EMCC数据库和手工检索2006-2007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CD4 CD25 T调节性细胞,自身免疫病,免疫耐受,CD4 CD25 regulatory T cell,Treg,autoimmune disease,immune tolerance"。资料选择:检索范围包括临床研究(不限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和基础研究,不限体内和体外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相关文献675篇,选择其中33篇英文文献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资料综合: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其免疫调节功能相关的杀伤性T细胞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D45RO、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淋巴细胞的无能相关基因等细胞表面分子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的研究不断深入。此外,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发挥还与FOXP3的表达密切相关。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数量的减少、抑制功能的受损和(或)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缺陷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炎症性肠病等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结论: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主要通过细胞接触依赖机制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依赖机制发挥免疫抑制效应。其数量的减少、功能的受损和(或)表面分子表达的缺陷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e抗原(HBeAg)转换与外周血γδT、白细胞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等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然后在研究组内根据HBeAg表达与否进一步分为3个亚组:HBeAg+/Ab-组(n=30)、HBeAg+/Ab+组(n=30)、HBeAg-/Ab+组(n=30)。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IL-17+γδT细胞、IFN-γ+γδT细胞、IL-17+CD8细胞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比例,对比上述指标在研究组及对照组间、以及乙型肝炎患者HBeAg/Ab不同表达组内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乙型肝炎患者HBeAg/Ab不同表达组及不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下,血清内HBV-DNA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IFN-γ+γδT细胞、γδT细胞水平、IL-17+CD8细胞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HBeAg+/Ab-组和HBeAg+/Ab+组患者PBMCs内总γδT细胞水平要显著高于HBeAg-/Ab+组(P<0.05);HBeAg+/Ab+组乙型肝炎患者IL-17+CD8细胞明显高于HBeAg+/Ab-组和HBeAg-/Ab b组(P<0.05)。HBeAg+/Ab-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HBV-DNA水平要明显高于HBeAg+/Ab+组和HBeAg-/Ab+组(P<0.05)。结论γδT细胞在HBeAg/Ab血清转换中可能发挥一定作用。IL-17+CD8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良性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可能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间日疟原虫感染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分泌IL-17和IFN-γ的细胞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患者组(PV)和健康对照组(HD)外周血CD3+、CD3+CD8+、CD3+CD8-和γδT细胞中分泌胞内因子IL-17、IFN-γ的细胞的百分比。结果在所有检测的细胞亚群中,分泌IFN-γ的CD3+CD8-和γδT细胞在其所属亚群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泌IL-17的γδ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本研究对于理解机体抗疟原虫的细胞免疫的功能状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效应T细胞在可溶性MOG35-55多肽预防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中的作用。方法:脊髓病理切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浸润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效应T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ELISA检测脾脏中淋巴细胞上清液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MOG多肽成功诱导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动物模型,对照组小鼠脊髓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脏中MOG组T细胞总数增加,CD44highCD62Llow表达增高;中枢神经系统中MOG组T细胞总数减少,CD44highCD62Llow表达较EAE组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明显高于EAE组。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效应T细胞被束缚于外周器官,MOG35-55多肽可能有效阻止了效应T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这可能是MOG多肽能够预防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白细胞介素17是由新近被证实的CD4+辅助性T细胞亚型Thl7细胞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在T细胞上,其受体表达在大多数细胞和组织上。目的:探讨人白细胞介素17通过与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受体A,白细胞介素17受体C)结合,在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共同作用下对滑膜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的表达和对一氧化氮合成的影响。方法:提取人膝关节关节软骨及滑膜组织中mRNA,同时构建白细胞介素17受体A和白细胞介素17受体C的干扰RNA表达质粒,转染至293T,在G418筛选压力下建立白细胞介素17受体表达缺陷型细胞模型。将含有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的重组真核质粒分别转染至野生型293T和白细胞介素17受体A表达缺陷型293T细胞,在外源性白细胞介素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共同诱导下,通过检测荧光素酶含量和一氧化氮的浓度来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的表达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结果与结论:①成功获得含有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全长cDNA的真核表达质粒pGL3-iNOSp-luciferase。②建立了人白细胞介素17受体A表达缺陷型细胞模型。③在白细胞介素17受体A表达缺陷型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降低。④成功构建了人白细胞介素17受体C的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shRNA-IL-17RC。表明白细胞介素17通过其受体白细胞介素17受体A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启动子的结合,显著促进了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表达和一氧化氮产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研究认为Th17细胞参与了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但其体外诱导分化效率尚不明确。目的:比较采用3种不同方法在体外诱导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与增殖的效率。方法:分别采取以下3种方法体外诱导Th17细胞:①给予CD3及CD28抗体刺激,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培养3d。②在方法①的基础上加入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3d。③在方法②的基础上第3天洗去细胞因子,培养2d;再次给予CD3及CD28抗体刺激,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3,培养3d。结果与结论:3种方法培养后CD4+T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5±2.8)%,(26.9±4.3)%,(44.3±5.5)%,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23,更有利于增加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认为Th17细胞参与了许多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但其体外诱导分化效率尚不明确.目的:比较采用3种不同方法在体外诱导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与增殖的效率.方法:分别采取以下3种方法体外诱导Th17细胞:①给予CD3及CD28抗体刺激.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6及转化生长因子β.培养3d.②在方法①的基础上加入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3d.③在方法②的基础上第3天洗去细胞因子,培养2d;再次给予CD3及CD28抗体刺激,并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23,培养3d.结果与结论:3种方法培养后CD4+T细胞中Th17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5±2.8)%,(26.9±4.3)%,(44.3±5.5)%,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在培养体系中加入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23,更有利于增加CD4+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12.
背景:造血干细胞是构筑免疫系统的最早的细胞,能分化为多种细胞,其中具有包括免疫应答调控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因前体细胞来源不同,所采用的细胞因子,及最佳的细胞因子配伍、应用顺序、实验室培养条件亦不相同,树突状细胞的发育、各种表型的表达及成熟度也不尽相同。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对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培养体系的影响,探寻该培养体系优化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5—03/11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新生儿脐血为南京市八一医院产妇同意捐赠。CD34单克隆抗体-磁珠分离系统为德国MiltenyiBiotec公司产品;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为美国PeproTech公司产品。方法: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比较GT(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方案和GTI(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方案及GTI方案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4不同时段加入对诱导培养产生的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及3H-TdR检测树突状细胞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免疫磁珠阳性分选CD34+造血干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将CD34+造血干细胞按GT方案和GTI方案进行培养,均可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CD34的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HLA-DR的表达下降(P〈0.05),树突状细胞的相关分化抗原CD80,CD86,CD83和CDla的表达均相应增加,培养13~15d的细胞各表型表达较7-9d,10~12d充分。但经GT方案诱导的树突状细胞CD14表达较高,CD80,CD86,CD83,CD1α表达不如经GTI方案诱导的高;而GTI方案中,以肿瘤坏死因子Q0h、白细胞介素448h加入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各表型表达相对较佳,其细胞表达CD80,CD86均较其他组高,尤以CD86表达为著,并具有激发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结论:CD34+造血干细胞经过合适的培养体系能够诱导分化为功能性树突状细胞,以GM-CSF与肿瘤坏死因子α0h加入、白细胞介素448h加入的GM-CSF+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4方案更为可取。  相似文献   

13.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4.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T细胞组(P<0.05,P<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T细胞组(P<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5.
背景:树突状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成熟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倾向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探讨鼠CD1d分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参与机制。方法:利用vIL-10转染的BALB/c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脂多糖刺激成熟,经抗CD1d(anti-CD1d)干预。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为探明CD1d分子在异体T细胞存在下的免疫作用,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初次、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1stMLC、2ndMLC),观察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Anti-CD1d的干预降低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异体T细胞的能力,anti-CD1d干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致敏异体T细胞后其免疫功能低下;anti-CD1d干预在异体T细胞存在时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加强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背景:树突状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成熟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倾向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探讨鼠CD1d分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参与机制。方法:利用vIL-10转染的BALB/c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脂多糖刺激成熟,经抗CD1d(anti-CD1d)干预。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为探明CD1d分子在异体T细胞存在下的免疫作用,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初次、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1stMLC、2ndMLC),观察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Anti-CD1d的干预降低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异体T细胞的能力,anti-CD1d干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致敏异体T细胞后其免疫功能低下;anti-CD1d干预在异体T细胞存在时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加强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t-bet对人CD8 T细胞和γδT细胞干扰素-γ(IFN-γ)产生的调控作用。方法:化学合成针对人t-be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体外培养的人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纯化CD8 T细胞和δγT细胞,半定量RT-PCR检测CD8 T细胞和γδT细胞中t-bet mRNA的表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IFN-γ产生的变化情况。结果:转染siRNA后的人CD8 T细胞和γδT细胞t-bet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24.75±1.18)%和(25.28±1.04)%,较转染前明显减小(P<0.05);在t-bet表达受到抑制的同时,γδT细胞中IFN-γ 细胞为(56.57±6.67)%,与错义序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siRNA可有效降低人CD8 T细胞和γδT细胞t-bet的基因表达,转录因子t-bet在γδT细胞IFN-γ产生中所起的作用与CD8 T细胞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白细胞介素13对成纤维细胞3T3的胶原合成作用,及其在3T3细胞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探讨白细胞介素13促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江西医学科学研究所江西省医学生物高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将3T3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前,两组细胞均用无血清DMEM培养12~16h,实验组加重组白细胞介素13(100 μg/L),作用24,48,72h后,应用胶原纤维特殊染色观察白细胞介素13作用下3T3细胞体外合成胶原纤维情况;上清液用羟脯氨酸试验检测细胞分泌的总胶原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3T3细胞白细胞介素13受体的表达;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白细胞介素13作用0,1,2,4h后STAT6蛋白磷酸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①实验组细胞胶原纤维合成增加及上清液分泌总胶原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②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到3T3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1。③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到白细胞介素13作用1,2,4h均有磷酸化STAT6蛋白表达,且白细胞介素13作用2h磷酸化STAT6蛋白表达最强,4h衰减。结论: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1在3T3细胞上表达,重组白细胞介素13促进3T3细胞胶原合成和STAT6蛋白磷酸化,可能在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梅花针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对斑秃患者血液指标以及毛囊中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80例斑秃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联合组和西医组。两组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梅花针外治联合汤剂内服治疗,用梅花针在皮损周围叩刺1周,而后呈螺旋状向皮损中央叩刺,每次约5~10 min;汤剂配方何首乌12 g,淫羊藿12 g,生地黄12 g,女贞子12 g,山萸肉12 g,每日一剂,每次150 ml,疗程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含量、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毛囊中受体分子和转录因子含量。结果 1外周血指标:与西医组外周血指标比较,联合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Th17细胞以及CD44v、CD54分子含量较低,CD4+CD25+Treg细胞含量较高;2血清指标:与西医组血清指标比较,联合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较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含量较高;3毛囊中分子表达:与西医组毛囊中受体分子以及转录因子的表达量比较,联合组毛囊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维生素D受体(VD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的mRNA含量较高,Fas/Fas L、T-bet的mRNA含量较低。结论梅花针外治联合中药汤剂内服治疗有助于抑制细胞免疫反应,调节细胞因子合成以及受体分子、转录因子表达,是治疗斑秃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常人或患者外周血、骨髓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中定期加入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抗CD3抗体(CD3mAb)经2~4周的诱导可获得大量的新型肿瘤杀伤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增殖旺盛及肿瘤杀伤活性高,包含大量CD3~+CD56~+细胞。有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CIK细胞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淋巴细胞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LAK)、肿瘤细胞浸润的淋巴细胞(tumer infiltrating-lym-phocyte,TIL)更适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本文就CIK细胞的来源与生物学特征、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