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论文《海德格尔与笛卡尔》和《自我是否作用于自身?慷慨与现象学:评亨利对笛卡尔的“我思”的解释》中,马里翁考察了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解读。他指出,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旨在针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笛卡尔因素。但马里翁并未将海德格尔中后期“世界图像的时代”讲演中的笛卡尔阐释纳入考察。换言之,马里翁对此问题的整体把握是有所缺憾的。本文试图推进马里翁对“海德格尔与笛卡尔”这个主题的讨论,通过考察《世界图像的时代》中海德格尔对笛卡尔的批评,从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对笛卡尔思想的理解与批评的旨归。  相似文献   

2.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批评的结果,胡塞尔对前—存在领域的揭示"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论"转向"。因而,即便在最终的现象学基础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存在与思之间还是保持了一种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的主流传统是观念论或唯心论,具有强烈的理论化倾向.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延续并强化了这种倾向;而作为德国现象学在法国的传播者的列维纳斯却批判这种倾向.他先是借助于具有一定实践倾向的海德格尔式存在论来读解胡塞尔的认识论哲学,进而批判胡塞尔哲学的强烈理论化倾向以及海德格尔哲学隐含的理论化倾向,在创造性误读胡塞尔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现象学的实践转向要求.而在政治学和伦理学这两门主要的实践哲学中,列维纳斯主张伦理优先于政治.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为把握知识确然性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该命题也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命运的浓缩。本文试图探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里翁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家如何分别以超越论还原、存在论还原、爱洛斯还原的方式反思和阐释“我思”问题。在以这一问题简史为核心的现象学进程中,现象学在对“我思”的回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超越论还原以纯粹意识为奠基,存在论还原以“我在”为最终溯源,爱洛斯还原则以“去爱的自我”为最终目的。在这一进程中,先前的后续的现象学家同时对先前的现象学家就此问题的思考予以了评价,因此,本文还简短讨论了马里翁在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我思”问题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内在批评所需要的明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对胡塞尔现象学和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批判继承 ,是海德格尔前期人学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来源。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在内容上 ,所继承的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这一方向。海德格尔的此在生存论分析的个体性人学实质与狄尔泰的生命是“个体”的生命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他对此在时间性历史性的探索 ,直接来自对狄尔泰关于人的生命是历史性过程的思想的扬弃。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实体主义是西方哲学的理论支柱。其重要特征就是要世界二重化,认为世界由现象和本体两部分构成。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哲学集中关注现象世界背后的实体,走向了本质主义,成为了贯穿西方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模式。以新面目出现的现代哲学把反叛的矛头集中指向本质主义。而在现代哲学中,海德格尔反对实体主义又可谓最努力。他从存在论现象学出发,对“此在”(Dasein)这一特殊的存在者的分析后认为:“此在”(Dasein)在世的本质结构是“烦”、“畏”、“死”三种状态。通过对三种状态的分析切入存在的结构,揭示出“无”的体验。“无”既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又是他超越实体主义的路向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程度上,海德格尔思想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是一项推翻笛卡尔哲学的努力。由“广延物体”入手,海德格尔提示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对世界的遮蔽,开辟了通向“此在”的路途。对“我思故我在”的剖析则昭明了作为特殊主体的“我”的确立过程及其哲学意蕴,清理出了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作为新时代形而上学的开端,笛卡尔的哲学导致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危机,海德格尔由此揭示出技术化的现代文明的形而上学根据,并为西方哲学开辟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 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那里已萌芽的情景存在论终至“扭曲”,错失了凭 切身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奠立一种恰如其分的主体性学说的机遇。新现象学深入探究身体在 “在世存在”中的意义,正式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情景存在论学说,并在(身体)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基础 上提炼出新现象学视域下的“在世存在”即严格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彩绘your life     
色彩是一种个性,又是一种暖昧,它能剥夺你的特点,也能让你与众不同.现代人的看法就是我,表现我,绝对王道. 我国最早的彩绘司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最著名的无外乎敦煌莫高窟了,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彩绘壁画,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在我们今天看来,莫高窟成了叹为观止的文化艺术,庄严神秘,令人屏声敛息,遥不可及.  相似文献   

12.
The good life     
  相似文献   

13.
信仰与人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仰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信仰的确立出于人们自身的要求.信仰在人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赋予人生以意义,赐与人生以定力,给予人生以动力,为人生提供奋斗的方向,能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人们应当依据某种信仰是否理智、是否现实、是否崇高、是否健全等标准进行信仰选择.  相似文献   

14.
《女人世界》2009,(5):69-72
“与其说手绘是一种风格,不如说是一种手法。古老的手丁绘制总是带着一种温暖的魅力,让人任工业化的部市为之神往。这种手法百搭而且多变,最容易为整个居室空间增添生活的味道。”远古的猫在她的颐家博客里如是写到。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歌者——论巴金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庆贺巴老百岁寿辰之际 ,研读巴老的著作 ,追寻他一个世纪的足迹 ,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大的作家 ,感佩他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的执着精神和崇高人格。激励巴金在人生道路和创作道路上不断奋进的思想力量 ,贯穿整个巴金小说的内在精神线索 ,是他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对人生价值的探索 ,是他积极、高昂、奋进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对企业员工开展人生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的为实现大同社会而奋斗的人生目标,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观和自强不息、豁达自信的人生态度,对我们今天教育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十分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7.
说到夜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灰色的联想,夜生活,一个当今社会中贬大于褒的词。一位法国的城市状态研究者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夜生活质量是考察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大众消费取向和投资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夜生活是白天工作、生活的延续和补充,是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沛县阎尔梅,是一位壮怀磊落、才华横溢的奇士、豪士,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却鲜为人知,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团。本文解析了阎尔梅游走大江南北的原因,与当道周旋的目的,面对唾手可得的富贵功名所持的态度,恃才傲物、从善如流的性格特征。最后剖析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对阎尔梅性格养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命中有不能承受之轻,也有不能承受之重。如果完全在他人眼光中丈量自我,将自我存在的意义等同于所得所获,生命的感觉或许就真的如同在不能承受之轻和不能承受之重两端徘徊的跷跷板,获取生命自由的欲念就如同抓住自己头发而想离开大地一样无望。  相似文献   

20.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 ,张素是其成员之一。张素自幼聪颖 ,为人笃实诚信 ,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基层 ,贴近百姓 ,了解百姓 ,是南社中典型的布衣诗人 ;也是南社中需重新挖掘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