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与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肠胃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57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三孔组(n=85,常规三孔LC治疗)和单孔组(n=72,单孔LC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肠胃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指标,并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孔组住院时间短于三孔组,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低于三孔组(P<0.05),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单孔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进食时间短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后1 d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升高,但单孔组低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后1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CD3+、CD4+/CD8+均降低,但单孔组高于三孔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三孔LC相比,经脐单孔LC治疗结石性胆囊炎,可有效减轻对机体肝功能、免疫学的影响,促进肠胃功能改善,减轻术后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主要是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LCBDE)联合一期缝合(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8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组41例(LC+LCBDE+PS治疗)、B组44例采用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A组和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ALT、AST、TBIL较本组术前均显著的提高(P <0. 05);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CRP较本组术前显著的提高(P <0. 05);手术后,A组患者手术并发症率12. 20%(5/41)与B组的22. 73%(10/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果表明,LC+LCBDE+PS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与ERCP/EST联合LC效果相当,但是具有术后恢复较快、费用更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胆道镜、腹腔镜等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技术优势。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BDE+LC)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LC)两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结果有两组病例,其中LCBDE+LC组36例,本组术后胆道残余结石2例,后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治愈。ERCP+EST+LC组54例,本组术后并发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例,发生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结论多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多镜联合发挥出其独特技术优势,避免了因接受传统开腹手术而造成较大创伤的不合理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分析2018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6,给予开腹手术)和B组(n=52,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肝功能、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切口大小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 d总胆红素 (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 d CD3+、CD4+、NK细胞、CD4+/CD8+高于A组(P<0.05),B组术后3 d CD8+低于A组(P<0.05)。B组术后3个月健康生活量表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于A组,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虽然手术时间较开腹手术更长,但切口小、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对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损害更轻,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胆石症在消化外科发生率较高,我国发病率约为7%-10%。胆石症以胆囊结石为主,部分可合并胆总管结石。胆石症的既往 主要治疗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 管引流术(OC+OCH+TD)。但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其治疗模式已有 长足的进步。我国目前用于治疗胆石症尤其是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内结石的微创治疗模式包括2 种:阶梯治疗方案:内镜逆行胰 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 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即ERCP/EST+LC;同期治疗方案:LC+ 腹腔 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即LC+LCBDE。本文通过探析两种治疗方案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为临床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 管结石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彭利武  周恩湘  唐华  文星均 《生物磁学》2011,(12):2304-230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不同时长持续时间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EST联合EPBD治疗的9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A组(46例,扩张时间20 s)、B组(46例,扩张时间40 s),对比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及X线暴露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指标,术后12 h血淀粉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消化道出血、胆道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对比显示两组患者一次净石率、机械碎石率、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及12 h血淀粉酶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酸转氨酶(Glutamat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出现明显的下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3)A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2/46),B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17.39 %(8/4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联合EPBD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术中不同气囊扩张时间不会对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等指标造成影响,但长时间扩张存在增加术后出血的风险,建议在能够正常实施手术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术中气囊扩张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4例胆囊结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T+LC组(44例)和OC+OCHTD组(30例),其中EST+LC组行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OC+OCHTD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加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HTD),比较两组手术过程、术后恢复、并发症情况等。结果:①EST+LC组手术时间长于OC+OCHTD组,切口长度与术中出血量少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②EST+LC组手术成功率90.91%,取石成功率100%,OC+OCHTD组手术成功率100%,取石成功率93.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EST+LC组镇痛药使用率低于OC+OCHTD组,术后引流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短于OC+OCHTD组(P<0.01或0.05)。④EST+LC组与OC+OCHTD组均并发症少,无结石复发。结论: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加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后,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分析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3月~2021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250例,均接受ERCP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变化,记录两组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纳入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为96.80%(242/250),术中出血量(16.57±1.34)ml,手术时间(46.38±5.19)min,住院时间(8.82±1.35)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80%(32/250)。治疗后,患者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CD8+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按照ERCP术后是否并发胰腺炎进行分组,其中26例发生胰腺炎的患者纳为并发组,未并发胰腺炎的224例纳为未并发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与胰管显影、性别、胆总管结石病史、体质量指数(BMI)、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OD)病史、ERCP手术时间、多次插管、胰腺炎病史、导丝进入胰管、阻塞性黄疸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OD病史、性别为女、BMI≥30 kg/m2、胰腺炎病史、ERCP手术时间≥60 min、多次插管、胰管显影是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ERCP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但患者术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主要以胰腺炎为主。且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较多,可采取适当措施改进操作环节,减少术后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随机分为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组(简称:腹腔镜组)和常规开腹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组(简称:常规开腹组).观察两组手术切口大小、并发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显著低于常规开腹组(15.9%)(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显著小于常规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肝胆科2012年6月到2014年3月住院的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给予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以及胆总管探查取石,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的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愈率为96.7%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不良反应有:结石残留、感染、十二指肠穿孔、恶性呕吐及伤口疼痛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总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较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好、恢复时间短、手术创伤小,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置管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梗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98例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统一编号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于常规X线引导下行肝内胆管置管治疗,实验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肝内胆管置管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其结石残余率及治疗效果。结果:(1)实验组患者穿刺次数及操作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实验组患者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为4.08%,明显低于对照组(20.41%,P0.05);(3)对照组患者后3个月的结石残余率为14.29%(7/49),实验组为2.04%(1/4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术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81.63%,P0.05)。结论:与常规X线引导下行肝内胆管置管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肝内胆管置管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发梗阻中具有较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小切开术联合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与单纯EST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15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给予对照组单纯小切开EST术治疗,给予研究组小切开EST+EPBD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一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等指标;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等临床指标;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一次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术中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排便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腹痛、术后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9.33%(7/75),显著低于对照组37.33%(2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开EST联合EPBD对85岁以上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可有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荐至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124 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TCBDE 组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CTD组),各62 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疗效及安 全性。结果:LTCBDE 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补液量较LCTD 组显著减少(P<0.05);LTCBDE 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3.23%、1.61%,显著低于LCTD 组的20.97%、11.29%(P<0.05)。结论:LTCBDE 创伤小、患者痛 苦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复发率低,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肝外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临床常见病,严重威胁患者健康。目前该病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以往的手术方式主要以剖腹胆总管切开取石为主,但创伤较大,恢复较慢,后遗症较多。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等微创治疗技术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越来越多的被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采用。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如经消化内镜治疗,经腹腔镜治疗,腹腔镜联合消化内镜治疗及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治疗等。本文就肝外胆管结石治疗中各种微创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钬激光在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腹腔镜下胆道镜工作通道,应用钬激光,功率为0.6—0.8J/10Hz,直径为200um光导纤维,在直视下接触结石,将嵌顿结石击碎后注水冲出,或用取石篮套出。结果11例均取石碎石成功,手术时间75—205min,平均95.5min,出血80—130ml,平均89.4ml。平均住院8.2d。术后无胆道出血,胆漏。术后2W照影无结石残留,胆总管下段通畅无胆道狭窄。术后肝功能2W恢复正常6例,5例1月均恢复正常。随访3—6月未见结石复发。结论钬激光治疗胆总管下段嵌顿结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碎石确切、操作容易、安全有效等优点,为治疗复杂性胆总管结石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加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ERCP/EST-LC)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LCBDE-LC手术,研究组进行ERCP/EST-LC手术,以手术成功率、围术期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考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95.0%,研究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5%,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39.64±5.34 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7.19±3.17 h(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17±2.06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1.85±2.71 d(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结石残留以及胆管炎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胆漏发生率为7.5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0.00%(P<0.05),而研究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研究组为15.00%,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率为15.00%,研究组的复发率为17.50%,经统计分析,两组术后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患者无腹痛、发热、黄疸等情况。结论: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176)和对照组(n=174)。对照组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治疗前后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水平的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BA、TBil、DBil、IBil、AST、ALT及γ-G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血清以上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0%、13.2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其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