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区(IntensiveCareUnit,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特点,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描述性分析2016-2018年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菌株构成以及感染部位分布,比较不同多重耐药菌菌株的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不同类型ICU分布的区别。结果:2016-2018年ICU共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197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73%、千住院日医院感染率为5.4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为外科、呼吸和心外ICU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菌株,急诊ICU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菌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ICU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菌株构成: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59.39%,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20.81%,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16.7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05%;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血流感染和切口感染为主,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医院感染主要发生于呼吸系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医院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泌尿道感染的常见多重耐药菌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结论 :ICU是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应根据医院感染特点,在诊疗护理中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尤其是对重点菌株及其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分析相关因素并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不明原因发热患者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全程追踪调查,搜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原菌种类、感染的发生情况、患者病因,分析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为84例。分离标本主要以痰标本为主,病原菌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on)多见。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两种及以上抗生素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和感染性疾病。结论建立完整的院感监测网络,加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状况,明确不同部门、不同部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为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多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患有循环系统疾病,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手术,使用抗生素是多重耐药的高危因素;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多见。[结论]基层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管理,正确实施防控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重耐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为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研究67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临床分布特点。结果该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普外科、肿瘤科和儿科。多重耐药菌株主要是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以及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病人集中的科室,应加强对高危科室和易感人群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黄翠 《全科护理》2012,10(23):2156-2156
多重耐药菌感染(MDI)是指细菌培养鉴定为阳性结果,同时药敏试验对3种或3种以上类别抗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容易造成医院感染流行,同时又会加重病人的身心负担。重症脑损伤病人常伴有意识障碍、咳嗽、吞咽反射消失等症状,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中心静脉导管、肠内营养、抗生素治疗等急救措施,均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多重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儿内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其分布情况,制定干预策略。方法采用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方法,对儿内科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从2012年1月-2013年9月儿内科住院患者送检测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 265株,其中235株为多重耐药菌,分别为社区感染214株,医院感染21株;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中大肠埃希菌(ESBLs+)居首位,其余依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克雷伯菌(ESBLs+)、耐亚胺培南的铜绿假单胞菌,未检出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菌感染科室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ICU、免疫肾内科和呼吸内科。结论本院儿内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来源以社区为主,感染的主要菌株为大肠埃希氏菌(ESBLs+),应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JP2〗了解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s)临床分布及感染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病原菌分离鉴定和医院感染监测,对某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与感染分布分析。 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及其所属患者目标性监测后的资料进行回顾调查。结果 该医院在2年间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4种79株,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病房、呼吸科和神经外科。多重耐药菌感染来源中,医院内获得感染和社区获得感染分别占27.85%和72.15%。结论 加强病原高强度筛查和监控有助于降低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b>了解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为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b>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某医院ICU住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多重耐药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b>该医院ICU在2013-2014年从住院患者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耐药菌1 22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597株,占48.66%。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其次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多重耐药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提示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结论 <\b>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分离率较高,耐碳青霉烯类菌株感染形势严峻,防控的重点为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9.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磺胺药和抗生素应用于临床,迄今已60余年,临床实践证明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还远未结束。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各种耐药菌不断出现,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其中有些耐药菌感染目前尚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DROs)的分布特点和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为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病原学标本检测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14年全年住院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分离多重耐药菌进行检测与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全年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34株,其中有45.52%为医院内获得感染,社区获得感染占54.48%。MDROs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内科,感染部位居前3位的是呼吸道、泌尿道和伤口。MDROs菌株中,以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最高,为26.87%;其次是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居多,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措施,加强耐药菌监测和消毒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情况并提出感染防控措施。方法通过病原学标本检验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住院病人病原学标本进行监测和全程追踪调查。结果连续3年从该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17株,主要为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为52.99%;其次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构成比为15.38%。检出多重耐药菌的标本主要分离自重症监护病房、创伤骨科和呼吸内科。以痰标本为主,其次是伤口分泌物和尿液。结论该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检出的多重耐药菌主要是耐碳青酶烯类菌株,应加强MDRO感染患者的监测,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并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5种主要多重耐药菌监测数据,给临床防控多重耐药菌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统计学回归模型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该院临床标本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院内感染、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指标。排除重复检出菌株、其他类型的多重耐药菌和多重感染的病例,分成耐药组和非耐药组。结果监测时段内,5种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较高的为CRAB(29.77%)、MRSA(21.85%);检出率能正向影响院内感染(影响系数为4.4560,P0.05);耐药组抗菌药物联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均高于非耐药组(P0.05)。结论 CRAB和MRSA检出率居高,给临床防控工作带来压力;多重耐药菌感染可导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增高及住院天数的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儿童重症监护室检出多重耐药菌进行分析,探讨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PICU病房收治及转入的患儿1401例,运用无菌原则留取的血、尿、便、痰液以及其他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实验,按照国际标准化定义筛选出多重耐药菌,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根据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一般资料、菌种分布及采集部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儿童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结果分离出致病菌共360株,其中为多重耐药菌的有113株(31.39%),除去考虑污染及非感染菌株,具有感染性的多重耐药菌共46株(12.78%)。检测出碳青霉烯类敏感-产ESBLs的大肠杆菌13株(28.26%),碳青霉烯类敏感-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10株(21.74%),耐碳青霉烯类的肺炎克雷伯菌5株(10.87%),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7株(15.2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糖球菌5株(10.87%),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4株(8.7%),PDR-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均2株(4.35%),主要分布在呼吸道、血液及尿中。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患儿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所以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干预管理,有效控制其医院感染风险。方法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强化隔离措施和医院环境干预管理,对本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多重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实施病房隔离、医院环境隔离,对医务人员实行强化培训,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等综合措施,有效控制了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扩散。结论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患者各方面的干预管理,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 ICU 患者肠道定植菌与感染菌基因的同源性,为制定控制多重耐菌医院感染措施提供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对 ICU 患者肛拭子分离出的多重耐药定植菌与同一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相同多重耐药菌进行配对,采用Diversilab 自动化重复序列-PCR 分型系统,分析肠道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感染菌基因的同源性。结果选取4对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患者入院时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相同多重耐药菌进行同源性检测,2对有同源性、2对无同源性;选取4对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患者医院感染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相同多重耐药菌进行同源性检测,4对均有同源性。结论 ICU 患者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感染菌基因具有同源性,多重耐药定植菌可以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临床上应加强多重耐药定植菌患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感染科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护理早期监测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取我院感染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入住的375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多重耐药菌株感染1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多重耐药菌感染27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APE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菌株分布、病原菌来源分布、耐药情况,构建合理的护理措施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结果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进行4次主动筛查,分离出6种致病菌共1786株,其中100例患者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株724株,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为26.67%(100/375),多重耐药菌定植率为40.54%(724/1786);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来源主要为痰液及尿液,分别占比为43.93%,24.03%,其次为腹水占18.23%,血液中定植多重耐药菌最少占13.81%;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株主要对磷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左旋氧氟沙星等主流抗生素存在耐药情况,耐药率为94.73%~100.00%;经ROC曲线测算,年龄最佳截断值 63岁、APACHEⅡ评分最佳截断值 26分属于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GCS评分最佳截断值≤6分属于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病原菌来源主要以呼吸道感染的痰液样本及尿路感染的尿液为主,对多重常用抗生素均存在耐药情况,采用早期监测APACHEⅡ评分、GCS评分及合理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ICU患者肠道定植菌与感染菌基因的同源性,为制定控制多重耐菌医院感染措施提供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 对ICU患者肛拭子分离出的多重耐药定植菌与同一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相同多重耐药菌进行配对,采用Diversilab自动化重复序列-PCR分型系统,分析肠道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感染菌基因的同源性。结果 选取4对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患者入院时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相同多重耐药菌进行同源性检测,2对有同源性、2对无同源性;选取4对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患者医院感染临床标本分离出的相同多重耐药菌进行同源性检测,4对均有同源性。结论 ICU患者多重耐药定植菌与感染菌基因具有同源性,多重耐药定植菌可以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临床上应加强多重耐药定植菌患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监测某口腔专科医院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s)感染的情况,为口腔专科医院住院病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及制定隔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口腔专科医院住院病区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共检出的70例次多重耐药菌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病原菌种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重耐药菌检出病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次数的0.79%,其中院内感染34例次,社区感染36例次,感染部位仅涉及手术切口和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8.57%和31.43%。多重耐药菌病例发生与疾病种类、外伤史、外院住院史等相关,多重耐药菌分离出13种病原体,主要病原体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KPN)、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ESBLs大肠埃希菌(ECO)、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等。结论要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早期识别的能力,加强对社区感染病例的监测,特别是有外伤史和戴气管套管的患者,尽早将分泌物或痰送细菌培养,做好预防;要督促医院相关科室定期发布耐药菌变迁及药敏结果,以便医务人员根据结果更好地选择抗菌药物;要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时对已发现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采取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2013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4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肿瘤患者的管理,主要包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强化护士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消毒隔离的意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一系列措施。认为通过以上管理措施才能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感染状况,有效降低晚期肿瘤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张磊  刘济  方旭 《中国消毒学杂志》2021,38(10):764-769
摘要 目的 研究季节性因素对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某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季节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多重耐药菌感染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相比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更耐受低气温、湿度,其他院内影响因素使感染分布产生差异。结论 高湿度和适宜温度会促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不同类型多重耐药菌在病区、标本、感染类型等分布上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