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脑苷肌肽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志 《中国医刊》2006,41(5):40-41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凯洛欣)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121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脑苷肌肽治疗组(n=63)和对照组(n=58),观察病人颅内压、头颅CT变化、GCS评分变化和远期疗效.结果脑苷肌肽治疗组伤后颅内压显著增高(12.7%)和重度脑水肿者(14.3%)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脑苷肌肽治疗组1周后神志转清率(49.2%)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4.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25.4%)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脑苷肌肽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致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神经节苷脂参与神经组织分化、再生、修复,降低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6):86-8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及亚低温联合治疗重型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数字随机表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50例/组),对照组采取早期亚低温联合后期高压氧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亚低温联合早期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组织氧分压、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预后情况。 结果 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在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24 h、48 h、72 h,观察组的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均较入院时改善(P<0.05),其组织氧分压均高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其颅内压均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两组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入院时增高(P<0.05),而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其日常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在预后方面,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早期亚低温治疗的疗效优于早期亚低温联合后期高压氧,不仅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缺氧状况,还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修复,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有利于改善其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3.
沈建辉 《中外医疗》2011,30(9):104-104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急性颅脑创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手术治疗急性颅脑创伤,并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脑中线移位基本恢复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GCS计分、恢复良好和中残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内外减压术能有效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郑艳梅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46-47,50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患者31例为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颅内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良好率(35.5%)明显高于对照组(13.3%),观察组病死率(9.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1%)明显低于对照组(4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预后情况,降低患者颅内压、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索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患者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普(LEEP)刀进行治疗,参数设定频率为3.8 MHz,功率为30~40 W.对照组采用微波进行治疗,对比2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阴道流液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2周和3月观察组治愈率分别为70%和 98.33%,对照组治愈率16.67%和51.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术后2周和3月感染率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术后患者近期和远期的复发率、感染率低、治愈率高,并且术中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对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术后持续或间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型颅脑外伤120例患者(GCS 3~8分)行标准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予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观察组)66例,常规腰穿间断脑脊液引流(对照组)54例,分析两组术后病情恢复情况及脑脊液指标、术后10天患者GCS评分及术后6个月脑积水发生率、GOS预后评分。结果:术后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脑脊液红细胞廓清时间、头痛持续时间,持续引流组均短于间断腰穿组(P<0.05或0.01)。观察组7.10±2.31分及对照组6.91±2.12分,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0天两组GCS评分均较前有提高,且观察组12.56±3.21分优于对照组10.12±2.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脑积水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4.55%vs 18.52%,P<0.01);GOS预后评定结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急诊开颅术后早期行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效果优于间断腰穿。  相似文献   

7.
宁强  邱景业 《医学文选》2013,(6):720-721,724
目的 比较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8例腺样体肥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分别行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术与传统腺样体刮除术.结果 鼻内镜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1%(32/34)、91.2%(31/34),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的76.5%(26/34)、70.6%(24/34)(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个月复发率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手术,且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恢复,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检测颅内压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予以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照组予以传统对颅内压的评定方法,观察两组术后颅内压、术后GCS评分、预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颅内压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0天观察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及时对病情进行评估,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有着重要的价值,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实施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与实施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手术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进行研究,比较两组的颅内血肿清除满意率、总有效率、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时间、颅内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神经纤维束损毁程度、预后良好率等。结果:观察组颅内血肿清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100.0% vs. 90.0%,P < 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0% vs. 86.0%,P < 0.05)。手术时间在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均短于对照组(P < 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 vs. 10.0%,P < 0.05)。手术后,颅内压、NIHS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各向异性(FA)值、相对各向异性(rFA)值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2周,预后良好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90.0% vs. 74.0%,P < 0.05)。结论:经额中回入路透明套管下神经内镜手术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清除效果,更有效地降低颅内压,修复神经功能及神经纤维束损伤,改善预后,还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加快术后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0.
标准大骨瓣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随机分组研究标准大骨瓣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预后的影响情况。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随机分为标准大骨瓣手术组(n=54)及常规手术组(n=30)。两组在病人临床表现、损伤程度、受伤后至手术时间、术后处理上等无显著差异。结果标准大骨瓣手术组同常规手术组比较,ICP降低有明显差异(P〈0.01),标准大骨瓣手术组预后良好率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死亡率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有明显差异(P〈0.05),但增加了重残及植物生存率。结论大骨瓣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有明显治疗作用,并预后良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王春城 《当代医学》2016,(26):42-43
目的:比较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减压术,试验组行大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优良共计16例(57.1%),对照组共计8例(28.6%),试验组手术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大骨瓣减压术疗效更佳,能够提高治疗优良率,降低颅内压水平,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在重度颅脑损伤治疗中的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重度颅脑损伤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对照组则行无创颅内压监测方式,记录并对2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ICP)值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10例发生应激性溃疡,5例发生低蛋白血症,1例发生颅内感染;而对照组分别为20例、15例、8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18例预后良好,6例残疾,1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对照组患者6例预后良好,10例残疾,15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观察组预后良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的治疗效果较无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更好,患者的预后情况普遍更好,术后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处理更妥善,能显著地辅助加快患者的恢复进度,得到了很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高翔  李明  龚海姣  肖倩  李瑶 《广西医学》2023,(5):506-510
目的 探讨3D Slicer软件辅助定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3D Slicer软件辅助定位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颅内压、动脉血乳酸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及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动脉血乳酸水平及NIHSS评分均有随时间而降低的趋势(均P<0.05),其中,观察组术后24 h、术后72 h的颅内压,术后72 h的动脉血乳酸水平,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相比,3D Slicer软件辅助定位去骨瓣减压术能更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及动脉血乳酸水平,更好地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会厌囊肿等离子手术与传统手术围手术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及影响术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施行会厌囊肿摘除术病人,采用逐一配对法进行配对,纳入等离子手术组(治疗组)90例,传统手术组(对照组)90例。对比两组术中与术后1周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对全组术后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等离子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无术中不良反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8%(25/90)和60.0%(54/90),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24小时内出血、吞咽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6%和16.7%,14.4%和3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呼吸困难和进食呛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和是否等离子手术是影响会厌囊肿摘除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会厌囊肿等离子手术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传统手术。是否等离子手术和手术时间是影响会厌囊肿摘除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初发性自发性基底核脑出血患者140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74例,其中观察组术中在血肿腔内植入带脑室导管颅内压探头行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并指导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1~3分)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量、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比例显著下降(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术中植入颅内压探头术后实时监测颅内压指导临床治疗是脑出血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恢复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术中植入颅内压探头、术后实时监测颅内压指导脑出血治疗安全可靠,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罡  ;陈思彤 《中外医疗》2014,(34):117-118
目的探讨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方法。方法在该院选取36例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对两组术后疗效、颅内压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观察组经治疗后,良好(50.00%),中残(27.78%),重残(16.67%),植物状态(5.56%);无死亡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颅内压(21.79±2.83),第7天(17.52±2.24),并发症发生率(22.2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患者来说,手术时机及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硬膜外血肿进展迅速,应尽早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方法选择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观察组,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对照组。术后对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格拉斯哥(GCS)评分,颅内压(ICP),脑水肿水平,中线移位水平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行单侧去骨瓣减压,观察组施行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d观察组颅内压22.1±1.7 mmH2O,对照组颅内压29.8±2.0 mmH2O,术后3d观察组颅内压17.9±1.4 mmH2O,对照组颅内压26.7±1.6 mmH2O。观察组在术后1d及3d颅内压下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恢复良好率42.22%高于对照组21.11%,且重残、植物生存以及死亡率更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够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获得更良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2例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1),对照组给予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术后第3、7天颅内压(ICP)、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生存率(77.4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侧裂区损伤,能彻底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合适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降颅压,观察组根据颅内压监测结果应用脱水剂,比较二者预后情况等。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死亡率10.00%、预后良好率53.33%,对照组死亡率26.67%、预后良好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愈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