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旨在测定此前从断奶前仔猪粪样中分离得到的1株大肠杆菌噬菌体C6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生物学特性,并比较该噬菌体在不同致病菌上的感染特性.利用电镜形态观察和基因组测序确定其分类,用点滴法和双层平板法测定其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上的宿主谱,通过噬菌斑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成斑率(EOP)、吸附率、一步生长曲线以及抑菌曲线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有效裂解沙门氏菌的噬菌体,为探索新的沙门氏菌防控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鸡白痢沙门氏菌X-1014为宿主菌,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中分离并纯化出噬菌体。采用噬菌斑与电子显微镜观察、宿主谱测定、生物学特性测试、体外抑菌试验及噬菌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评估该噬菌体。【结果】分离纯化出1株能裂解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ZH5(GenBank登录号:OM864357.1)。双层平板法结果显示,噬菌斑透亮且边缘清晰。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ZH5头部呈二十面体、头部直经约50 nm,尾部长度约20 nm。宿主谱分析结果显示,噬菌体ZH5能裂解3株沙门氏菌和1株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最佳感染复数为10,潜伏期和爆发期分别为20和60 min,裂解量约为139 PFU/cell;酸碱耐受范围为pH 4.0~10.0,且在温度为4~50℃的环境中能存活30 min。体外抑菌结果显示,当感染复数为10时,噬菌体ZH5对沙门氏菌X-1014和CVCC 1806抑制效果最佳。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全长为42 949 bp, GC含量为51.41%,其中已...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撒坝猪源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自撒坝猪源大肠杆菌中分离到一株裂解性噬菌体,利用PCR扩增噬菌体衣壳蛋白gp23基因,并通过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来鉴定噬菌体。经增殖纯化培养后测定噬菌体的效价和对菌株的裂解效应,而后测定其最佳感染复数、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绘制生长曲线以探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分离株衣壳蛋白gp23基因与噬菌体slur14亲缘关系最近,属于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T4-like噬菌体;分离株具有较高的效价,达8.67×10~9 pfu/m;针对实验室保存的92株已确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裂解率为61.95%,完全裂解率为27.17%;在60℃条件下作用30 min,或在pH5和pH9时,噬菌体的效价表现明显下降;生长曲线绘制后可知该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时间约为30 min,爆发时间约为120 min,裂解量为41 pfu/cell。该试验成功分离得到裂解能力较强、裂解谱较广且对理化因素耐受力较强的T4-like噬菌体。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特征,本研究以在广西某猪场污水中分离得到的1株产志贺毒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GXEC010为宿主菌,同时在污水中分离到1株具有裂解作用的噬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绘制、热敏感性与酸碱度稳定性评估、杀菌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分析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能高效裂解大肠杆菌GXEC010的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BP10,其噬菌斑呈清晰透明,边缘光滑整齐;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5 min,爆发期为65 min,爆发量为51;可耐受温度范围为30~60 ℃,在pH为5~8的环境中能维持稳定性;噬菌体杀菌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复数(MOI)为1时噬菌体vB_EcoM_BP10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噬菌体vB_EcoM_BP10基因组总片段长度为52 288 bp,GC含量为44.16%,含有71个阅读框(ORF)。GO功能注释表明,噬菌体vB_EcoM_BP10可参与小分子代谢、细胞氮化合物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具备核苷酸转移酶活性、离子结合、DNA结合等分子功能。与Escherichia phage ST32、 Enterobacteria phage phiEcoM-GJ1的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噬菌体vB_EcoM_BP10具有清晰的宿主受体特异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本研究结果能为有效防控产志贺毒素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特征,本研究以在广西某猪场污水中分离得到的1株产志贺毒素且多重耐药的大肠杆菌GXEC010为宿主菌,同时在污水中分离到1株具有裂解作用的噬菌体,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最佳感染复数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绘制、热敏感性与酸碱度稳定性评估、杀菌试验及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分析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与基因组特征。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得到能高效裂解大肠杆菌GXEC010的噬菌体,命名为vB_EcoM_BP10,其噬菌斑呈清晰透明,边缘光滑整齐;该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感染宿主菌潜伏期为5 min,爆发期为65 min,爆发量为51;可耐受温度范围为30~60℃,在pH为5~8的环境中能维持稳定性;噬菌体杀菌试验结果显示,感染复数(MOI)为1时噬菌体vB_EcoM_BP10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噬菌体vB_EcoM_BP10基因组总片段长度为52 288 bp,GC含量为44.16%,含有71个阅读框(ORF)。GO功能注释表明,噬菌体vB_EcoM_BP10可参与小分子代谢、细胞氮化合物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中,具备核苷酸转移酶活性、离子结合、DNA结合等分子功能。与Escherichia phage ST32、Enterobacteria phage phiEcoM-GJ1的亲缘关系较近。综上所述,噬菌体vB_EcoM_BP10具有清晰的宿主受体特异性,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碱稳定性,本研究结果能为有效防控产志贺毒素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效果,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大肠杆菌噬菌体,并测定噬菌体的效价、温度稳定性、p H稳定性、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以及噬菌体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效果。结果显示分离的噬菌体Bp1805最佳MOI为1时,其效价可达2.4×10^10 pfu/m L;噬菌体Bp1805对温度的耐受范围较广,在p H5~p H10范围内非常稳定,该噬菌体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为50 min。大肠杆菌病治疗试验结果显示,注射噬菌体比口服噬菌体治疗效果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与噬菌体治疗方式和治疗时间有关;噬菌体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优于恩诺沙星和硫酸庆大霉素。噬菌体Bp1805能够裂解致病性大肠杆菌,为临床大肠杆菌病的噬菌体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青岛地区鸡源大肠杆菌中碳青霉烯耐药基因bla_(NDM)与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流行情况。2018-2019年从青岛地区共采集195份鸡直肠拭子和盲肠内容物,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目的菌株和16S rRNA菌属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10种常见重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bla_(NDM)与mcr耐药基因并测序。结果共计分离到186株大肠杆菌,其中鸡泄殖腔源98株,鸡盲肠源88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头孢氨苄耐药率均高于90%;多黏菌素81.2%、庆大霉素88.7%、氧氟沙星86.6%和头孢噻肟87.1%,呈现较高的耐药率;对替加环素(4.8%)则表现低水平耐药率。进一步分析发现,62.9%的测试菌株对8种以上药物耐药,表现多重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揭示了31.2%(n=58)大肠杆菌携带mcr-1基因,7.5%(n=14)携带bla_(NDM),包括1株bla_(NDM-1)、1株bla_(NDM-9)、12株bla_(NDM-5)。其中6株大肠杆菌株同时携带了bla_(NDM)和mcr-1,包括5株bla_(NDM-5)+mcr-1和1株bla_(NDM-9)+mcr-1。表明山东青岛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耐药菌检出率较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bla_(NDM)和mcr-1存在共同传播。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从养殖场采集的污水样品中分离到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V_EcoM_C1,并进行了噬菌斑、噬菌谱、形态学(透射电镜)、遗传物质、酸碱及热稳定性、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V_EcoM_C1呈现出典型裂解性噬菌体特征,空斑透亮,无晕环,空斑边缘整齐清晰;噬菌体V_EcoM_C1噬菌斑直径为1.0~1.5 mm;噬菌体V_EcoM_C1头部椭圆形,长径约86 nm,横径约54 nm;噬菌体V_EcoM_C1具有可收缩性尾,尾长约76 nm,直径约10 nm,头部与尾部被颈圈隔开;噬菌体V_EcoM_C1可裂解5种不同血清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且噬菌斑透亮,具有较宽噬菌谱;噬菌体V_EcoM_C1在30℃~50℃保持高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在pH5~10稳定;噬菌体V_EcoM_C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10 min,爆发持续时间约60 min,平均爆发量为26,具有较高的裂解活性;噬菌体V_EcoM_C1可以控制养殖环境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证明该噬菌体可以有效杀灭养殖环境(奶牛料槽表面)中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综上所述,V_EcoM_C1为1株宽噬菌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烈性噬菌体,可用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9.
2017-2018年,从山东省8个大型集约化养鸡场中共采集720份新鲜粪便样品,通过细菌分离鉴定共分离到697株非重复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利用PCR扩增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并对mcr-1阳性菌株扩增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ESBL)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结果 显示,从69...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55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宿主菌,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某鸡场污水和淤泥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宽裂解谱的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Bp16,用2%磷钨酸负染后于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其温度和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MOI)及一步生长曲线等生物学特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宽裂解谱噬菌体Bp16的头部为正二十面体结构,有尾且有尾丝,体长约为220 nm,根据《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9次报告》的分类特征,该噬菌体为有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的成员;以实验室保存的55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指示菌,其裂解效率仅为12.73%;温度稳定性结果显示,在37~60 ℃作用30 min或1 h噬菌体效价基本保持不变,且在80 ℃作用1 h后效价仍能达到1×104 PFU/mL以上,说明该噬菌体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具有耐热的特性;pH稳定性结果显示,在pH 5.0~10.0之间效价基本保持不变,对酸碱较耐受;最佳感染复数为1;根据最佳感染复数来绘制一步生长曲线,测得其潜伏期为20 min,暴发期为50 min,裂解量为73 PFU/cell。综上所述,噬菌体Bp16具有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及裂解能力强等优点,为后续试验研制大肠杆菌噬菌体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噬菌体作为控制养殖环境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新手段。【方法】 本研究进行了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及相应指标评估。通过双层平板法从养殖环境中分离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裂解性噬菌体。通过电镜及酶切鉴定、温度及酸碱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及其在模拟环境中的杀菌效果对该噬菌体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 分离得到的噬菌体具有正多面体的头部和细而长的尾部结构, 头部直径约98 nm, 尾部长约123 nm, 结合酶切鉴定结果初步判定该噬菌体为肌尾科双链DNA噬菌体。该噬菌体的温度耐受范围为37~50 ℃; 酸碱耐受范围为pH 3.0~11.0。当感染复数为0.00001时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 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 该噬菌体潜伏期为20~40 min, 裂解时间为80~100 min, 裂解量为4 133 PFU/cell。从该噬菌体对模拟环境中宿主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可看出, 浓度为1×104~1×106 PFU/mL的噬菌体ФECP2-1对液体中目标大肠杆菌作用1~6 h, 杀菌率均在99.9%以上; 浓度为2×104~2×106 PFU/g的噬菌体ФECP2-1对鸡粪中目标大肠杆菌作用5~10 h, 杀菌率均在99%以上, 该噬菌体对鸡粪中目标大肠杆菌杀菌效果略低于对液体中目标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结论】 ФECP2-1符合噬菌体类消毒剂相关特征, 是一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噬菌体, 可作为一种生物消毒剂应用于养殖环境中禽大肠杆菌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广东地区鹅场动物和环境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CTX-M的流行与传播特征,本研究从广东省江门及阳江市共10处鹅场采集鹅及环境样品199份,采用MALDI-TOF-MS法分离鉴定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PCR法检测头孢噻肟耐药菌中blaCTX-M基因及其基因环境,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接合转移和质粒复制子分型等方法探究blaCTX-M基因的传播特征。结果显示,共获得196株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多西环素、氟苯尼考和链霉素耐药率均超过50%,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0%~25%,其中头孢噻肟耐药菌有49株(24.6%)。阳江地区大肠杆菌对受试药物的耐药率高于江门,且动物源高于环境源,尤其是头孢噻肟和头孢噻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头孢噻肟耐药菌中共检出19株携带blaCTX-M基因,包括blaCTX-M-55n=17)、blaCTX-M-27n=1)和blaCTX-M-65n=1),且blaCTX-M基因阳性菌均可对5~11种药物耐药,呈现多重耐药的表型。blaCTX-M-55基因环境均为ISEcp1-blaCTX-M-55-orf477,且在ISEcp1与blaCTX-M基因之间有3种长度的间隔序列;而blaCTX-M-27blaCTX-M-65的基因环境均为ISEcp1-blaCTX-M-27/65-IS903。19株blaCTX-M基因阳性菌呈现10种PFGE谱型,存在一种主要流行的谱型(47.4%),其包括多种来源菌株,暗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12株(63.2%)blaCTX-M基因阳性大肠杆菌中blaCTX-M基因转移成功,blaCTX-M基因阳性接合子携带的复制子型为IncFⅡ(n=10)和IncHⅠ2(n=2),且存在多西环素和氟苯尼考耐药表型与blaCTX-M基因共转移现象。研究发现,阳江鹅场大肠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blaCTX-M基因存在一定的流行性且以blaCTX-M-55亚型为主,blaCTX-M基因阳性菌的克隆传播和质粒及插入序列ISEcp1介导的水平传播是导致该基因在鹅场大肠杆菌中扩散的主要原因,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K1荚膜大肠杆菌DE058(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为宿主菌,从鸡粪中分离烈性噬菌体PNJ1809-36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将噬菌体PNJ1809-36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最佳MOI测定、一步生长曲线测定、温度和酸碱耐受性测定、体外裂解能力测定以及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来研究该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组特征。结果显示:噬菌体PNJ1809-36能够形成清晰透明的噬菌斑,其电镜照片显示为具有收缩尾部的肌尾科噬菌体;宿主谱分析结果显示,该噬菌体能够特异性裂解具有K1荚膜的大肠杆菌;最佳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其潜伏期为10 min,爆发期为40 min;噬菌体PNJ1809-36在40和50℃下存活良好,60℃ 30 min可使噬菌体完全失活;噬菌体在pH3~11之间均可存活,最适pH为6;体外裂解试验表明,该噬菌体可在6 h内完全抑制宿主菌的生长。经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噬菌体PNJ1809-36基因组全长为152 343 bp,GC含量为39.11%,含有277个开放阅读框(ORF),11个tRNA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其与早期发现的K1特异性的短尾噬菌体(如K1F、K1E)的同源性较低,而与噬菌体nepoznato、PVP-SE 1和phAPEC8等K1特异性噬菌体同源性较高,基因序列相似性达90%。噬菌体PNJ1809-36是一株特异性识别K1荚膜大肠杆菌的烈性噬菌体,属于肌尾科噬菌体新的系统发育分支。其针对K1荚膜的特性,提示该噬菌体在鉴定K1型大肠杆菌和治疗K1型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方面存在潜力。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了解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情况。选择山东省3个地区的规模化奶牛场共采集227份牛奶样品,采用细菌学方法对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对11种常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对常见的13种耐药基因、8种毒力基因和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227份牛奶样品中共分离出71株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对1种及1种以上抗菌药耐药的菌株达到77.5%,多重耐药率为15.5%,其中对多黏菌素耐药率为52.2%,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为39.4%,而所有菌株均对新霉素表现为敏感。PCR检测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Ⅰ类整合子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中blaTEM基因携带率为100%,其中全部为blaTEM-1基因,blaCTX-M基因携带率为32.4%,其中主要为blaCTX-M-15基因,没有检测到blaSHVblaOXA基因;多黏菌素的耐药基因mcr-1携带率为29.6%;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中aac(6')-Ⅰb-cr基因携带率为29.6%,qnrB基因携带率为20.8%,没有检测到qnrA和qnrC耐药基因;对8种毒力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仅Hly毒力基因没有被检出,Ecs3703、Irp2基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90.1%和63.4%,71株大肠杆菌中共有11株携带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15.5%,11株大肠杆菌携带6种耐药基因盒结构,最主要的耐药基因盒排列为dfr17-aadA5。本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地区乳房炎牛奶中大肠杆菌的耐药现象严重,携带毒力基因Ecs3703、Irp2的大肠杆菌可能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致病菌,Ⅰ类整合子的检测在细菌耐药性与基因携带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可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xplor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ome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spectrum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phage.【Method】 The broad-spectrum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lytic phage was seperated from a swine farm sewage in Nanning of Guangxi using the double-layer agar culture method.The host ran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titers of phage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spot tests and plaque tests.The method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determination of the best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in the plural,one-step growth curve drawing,thermal sensitivity and pH stability evaluation,sterilization experiment and th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hole ge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phage.【Result】 A broad-spectrum lytic phage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was successfully isolated and purified which was named as vB_EcoM_GXBP08.Phage vB_EcoM_GXBP08 could lyse 14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with high efficiency,and the phage titers could reach 109 to 1010 PFU/mL.Using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CVCC4050 as host bacteria,the optimal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 of phage vB_EcoM_GXBP08 was 1.One-step growth curve indicated that the latent period of vB_EcoM_GXBP08 was 20 min,the outbreak period was 50 min,and the outbreak quantity was 154 PFU/cell. The tolerable temperature range of phage vB_EcoM_GXBP08 was 30 to 70 ℃,and it could maintain activity at pH 4.0 to pH 10.0.The results of bactericidal experiment against CVCC4050 showed that phage vB_EcoM_GXBP08 had good germicidal efficacy when MOI was 1.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 and the whole genome analysis,phage vB_EcoM_GXBP08 belonged to Caudovirales order,Myoviridae family,T4-like Phagus,which had a genome consisting of 108 114 bp with a GC content of 36.23%.Phage vB_EcoM_GXBP08 genome harbored 8 CDS associated with lysis proteins and lacked virulence genes and drug resistance genes associated with antibiotic resistance,toxins and virulence factors.【Conclusion】 Phage vB_EcoM_GXBP08 had a broad host range,high titer,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acid-base stability,and a strong bactericidal effect in liquid medium.The results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spectrum pha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nfection in food industry and breeding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京津冀地区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流行情况,筛选敏感药物。【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从京津冀地区部分牛场采集146份犊牛腹泻样本,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镜检及16S rRNA测序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采用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毒力基因(F17、K99、F41、STa、stx1、irp2和fyuA基因)和耐药基因(aac(6')-ⅠbblaCTX-MblaTEMOqxBtetAsul1基因)检测;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分离菌在鉴别培养基上的生长形态及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均符合大肠杆菌生理生化特性,分离菌16S rRNA测序结果呈单一峰值,对拼接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后发现,与大肠杆菌相似性均>96%,确定分离菌为大肠杆菌。试验共分离鉴定大肠杆菌142株,其中有88株携带毒力基因,占61.97%(88/142),毒力基因F17、K99、F41、STastx1、irp2、fyuA阳性率分别为24.65%、0.70%、0、2.11%、1.41%、45.07%和21.83%,其中F17、irp2、fyuA为优势毒力因子,同时携带多重毒力因子的大肠杆菌检出率较低。aac(6')-ⅠbblaCTX-MblaTEMOqxBtetAsul1 6种耐药基因皆被检出,blaTEM基因检出率最高,为45.77%,aac(6')-ⅠbOqxB基因检出率最低,均为9.15%,分离菌株主要携带1~3种耐药基因。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142株分离菌对诺氟沙星敏感率最高,其次为环丙沙星,对青霉素敏感率为0,耐药现象严重,耐2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达86.62%。【结论】京津冀地区犊牛腹泻大肠杆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流行广泛,耐药普遍,多重耐药现象严重。本研究可为京津冀地区犊牛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旨在了解新疆地区腹泻仔猪源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分群、血清型及耐药性。本研究对154份腹泻仔猪粪便样品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多重PCR方法对分离株进行系统进化分群和O血清型鉴定,通过K-B纸片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并通过PCR方法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共分离到154株大肠杆菌,包括ETEC(n=24)、STEC(n=21)、EPEC(n=1)、EPEC/STEC(n=2)、ETEC/STEC(n=1)和ETEC/EPEC(n=1),其他104株。系统进化分群显示,多数菌株属于B1(37%)和A群(31%)。定型菌株44株,分别属于10种血清型,以O154、O12、O8、O141和O175为主要流行血清型。151株(98%)为多重耐药菌,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为81%~10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1%~66%,对左氧氟沙星、多黏菌素B、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19%。耐药基因tetA(88%)、tetG(60%)和cmlA(4...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家庭农场供货模式下"养殖-销售"活禽产业链中各环节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流行情况,本研究共采集132份来自自贡市沿滩区某一农贸市场及其活禽供货的33家家庭农场的样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形态学鉴定、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系统发育群PCR检测、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鉴定等方法对细菌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83株分离株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带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镜检显示为革兰阴性短杆菌,且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均显示阳性,因此,确定83株分离株均为大肠杆菌。系统发育群鉴定结果发现,83株分离株系统发育群集中于A群(53.02%)及B1群(20.4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3株菌株均为多重耐药菌,其中硫酸黏杆菌素、四环素耐药率最高,均为100%,氨苄西林、头孢呋辛、氨曲南、氟苯尼考耐药率均超过90%;耐药基因结果显示,mcr-1、mcr-3、blaTEMblaSHVblaCTX-M-group 1blaCTX-M-group 9qnrS、aac(6')-Ⅰb-cr、tetAtetB等耐药基因均有检出,检出率均低于对应抗菌药的耐药率,符合预期结果。此外,统计结果显示,家庭农场细菌耐药率和耐药基因携带率低于农贸市场。本研究结果表明,农贸市场成为活禽产业链中耐药菌及耐药基因的集散地,可为指导禽大肠杆菌临床检测、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试验依据,同时为评估活禽产业链耐药性传播风险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西藏那曲市羊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用药,本试验从那曲市采集羊新鲜无污染腹泻物92份,进行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致泻性大肠杆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上呈蓝色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粉红色的短杆菌,通过生化鉴定及23S rRNA的PCR检测得到26株羊源大肠杆菌,分离率为28.3%;其中25株符合致泻性大肠杆菌生化特性,致泻菌株分离率为27.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得25株羊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为24.0%;对羧苄西林、卡那霉素的耐药性次之,耐药率为8%;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四环素、米诺霉素等药物耐药率为4%;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极为敏感,可作为临床用药。5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TEM基因检出率为100%,表明分离菌均含有相应的耐药基因。以上结果表明,西藏那曲市羊源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提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合理用药、联合用药,减缓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