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郑君  王炳江 《包装工程》2023,44(10):340-346
目的 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为切入点,分析海南多种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海南地域文化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从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应用及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将海南经典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融合,对海南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具体论述海南旅游特色文创产品与黎族文化元素、海南特有坡鹿文化元素的融合设计应用;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构思、产品受众、创意形式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对此进一步提出海南本地特色文化应与当地旅游文创产品深度结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结论 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并聚焦其有价值的元素,对此展开深度的挖掘,给予文创更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海南地域文化元素的特征。将海南当地黎族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创产品及创新设计,可以让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并以人们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
郭继业 《包装工程》2023,44(2):339-342
目的 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我国的地域文化一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传承发展着,其中的精华元素给了文化艺术设计领域以可贵的经验和全新的灵感。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发展背景,从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与发展视角出发,提出将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可能,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挖掘元素、找准受众、丰富类别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结论 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并以人民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体,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求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文雯 《包装工程》2022,43(24):269-276
目的 针对目前市面上都江堰旅游产品识别性较弱、同质化严重,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较少的问题,以地域文化元素作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的核心,提出旅游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 研究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应从地域化和文化内涵入手。通过分析旅游产品现状,地域文化元素及新旅游时代背景下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结合情感化设计理念,围绕用户体验进行探究,总结出都江堰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模式。以李冰石像和鱼嘴段水利工程元素为例,进行产品实践。结论 提出符合都江堰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设计策略,即树立品牌意识、打造IP形象,以地域文化元素为设计核心,加强情感互动、与科技相融合的设计策略。赋予旅游产品更深层次的内涵,打造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历史文化与商业价值的融合,也能够为同类型旅游产品提供具有应用价值和参考的设计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4.
吴婕 《包装工程》2023,44(14):419-428
目的 总结乡村旅游文创产品文化内涵提炼与再现的方法,实现乡旅文创产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并存的价值体系,为乡村旅游产业赋能。方法 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以及对昔阳游艺民俗活动进行分类介绍,提出了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将乡村文化符号转化为现代化设计思路的方式,使产品符合用户的审美需求和体验需求。利用Kano模型将问卷调查得出的全部用户体验需求指标作出筛选,选择用户亟须解决的体验需求,以用户为中心设计出昔阳游艺民俗文创产品和其体验系统。结论 提出开展特色的乡村文化活动,融入服务设计和体验设计理念,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愉悦感。建立有效的现代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策略,活化了乡村文化资源,构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肖优  王洪亮 《包装工程》2020,41(20):228-233
目的 研究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开发地方文化旅游标志,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价值与品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适合经济欠发达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创产品设计模式。方法 对地方文化元素及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综述,分析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意义,探索产品设计创新的突破口;结合永州地方文化中的自然景观、特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进行实例分析,提出文创产品设计的途径与方法。结论 在符合产品设计观赏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应用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能够有效提升文创产品传承地方文化和实现区域特色发展的潜力,所提出的产品设计案例为同类型区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6.
郝婷  张瑾  苏楷晨 《包装工程》2014,35(4):118-122
目的研究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艺术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结合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地域特性、图案纹样、造形特征,通过对和林格尔剪纸的主题来源、审美价值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将和林格尔剪纸艺术中的民族地域特征融入现代包装设计中。结论运用和林格尔剪纸元素设计地方特色食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的包装,提出地方特色剪纸艺术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有效素材来源,对其合理的应用可以增强包装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李淳  孙丰晓  焦阳  覃京燕 《包装工程》2021,42(20):188-195
目的 基于查尔斯·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以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文创产品设计为例研究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旨在探索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从而达到传承和推广地域文化的目的.方法 以莫里斯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将语义学、语形学、语用学引入地域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流程,以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为例,具体分析"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设计开发、传播推广"4个阶段的设计要点.结论 在符号学视角下地域文创产品设计应从语义学角度解读并梳理地域文化符号内涵,聚焦设计主题;从语形学角度提取并凝练地域文化符号的形式特征,赋予产品认知价值;从语用学角度引导文创品牌的符号消费,传播地域文化,最终使文创产品设计充分满足受众对地域文化解读、认知与传播、消费的多元需求,形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忆雯 《包装工程》2013,34(20):25-27,53
以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淮安地域文化内涵及地方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再以《西游记》品牌为例的产品设计构想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突出《西游记》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了制定有利于客户价值主张的产品设计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9.
侯明明 《包装工程》2023,44(16):340-342, 386
目的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抓住时代发展契机,在文创产品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地域文化,挖掘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色、文化价值以及与之对应的审美导向。方法 基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探索地域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融合的意义,并结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将地域文化恰如其分地应用到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是传承地域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地域文化进行民俗性、实用性、时代性、全面性地融入和设计,能够使文创产品设计更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李楠 《包装工程》2023,44(4):336-338, 342
目的 探究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视觉表现方式,以期找到提高新时代文创产品设计效果和实际价值的有效途径,促进文创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方法 从文创产品的兴起着手,深入了解文创产品的内涵、艺术价值与发展现状,分别从审美、文化和技术三个层面,深入探析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视觉表现路径与方法。结论 视觉表现的巨大艺术张力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带来了从形式到内容、再到内涵的丰富与创新,其艺术处理方式更好地表达了产品思想,也引发了更高层面的受众共鸣,是文创产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1.
王先昌  彭雅莉  孔德强 《包装工程》2022,43(12):332-338, 358
目的 旅游业兴盛的当下,以非物质文化与旅游文创产品的融合为目标,构建基于非遗文化符号的湛江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创产品的属性,筛选湛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视觉符号特征鲜明、知名度高、感染力强的文化元素,经过打散、简化、形态加减、夸张变形、重构等艺术手法,对其形符和意符进行提炼,并结合旅游产品属性进行转译和编码,构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舞鹰雄非遗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上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非遗文化的植入提高了旅游文创产品的个性和品质,实现文化的“变现”和“带走”,还能拓宽非遗视觉元素的活化传承方式,更好地延续其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2.
柏清  任宇翔 《包装工程》2023,44(18):351-353, 384
目的 探索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艺术碰撞和创新路径。方法 基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从非遗文化与文创产品的关系出发,总结非遗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向,提出了个性化、互动性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尝试,并从具体的实践层面分析有效的应用方式方法,结合文创产品在形态、意蕴和实用三方面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探索非遗再设计与利用的新形式,以期弥补当前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足与局限,实现创新设计。结论 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应该从本源出发,回归传统,将非遗文化精髓与文创产品设计实现艺术化的结合,增加非遗文创产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形成符合当前大众审美特点与消费需求的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玮玮 《包装工程》2024,45(2):460-471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把握旅游业和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凝练坭兴陶文化视觉符号,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非遗文化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产出具有传承价值和创新性的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以坭兴陶文化为切入点,剖析坭兴陶文化的发展现状、文化特征、消费者需求的人文情怀,梳理数字文创的传播模式、媒介特征、文化符号转化等设计问题,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文创产品的意义价值,提出将坭兴陶文化元素与数字文创产品融合设计的方法手段。结论 坭兴陶文化与数字文创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是传承坭兴陶非遗文化、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新途径,丰富了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容,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都是一个全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王赛兰  李昕昕  龚勋 《包装工程》2022,43(22):309-317
目的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以川西南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主要目的,对川西南地区以纸本保存的图像文化遗存进行研究和数字化修复,探索其活化的路径和方法。方法 从四川冕宁、石棉、九龙、木里、大小凉山等地区采集超过400张纸本经图资料,对这些图像文献的宗教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再以数字化的方式对其进行修复与再现,并根据数字化后的文化符号在当地景区进行了设计实践。结论 川西南大量的纸本经图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重要艺术价值的民族文化符号。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对这些经图进行重现,并且赋予其现代审美和设计的意味,最终形成以旅游为平台的文化传播产品,是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为有机结合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5.
张焱 《包装工程》2021,42(4):231-235
目的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经济模式下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区域旅游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和动力.借助新实用主义的美学理念,加强旅游纪念品的艺术感与实用性的融合发展,对当下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展开策略性思考.第一,前期树立文化品牌,再进行合理地设计与开发;第二,找准产品定位,锁定旅游纪念品的不同消费群体;第三,创设艺术情境,拉动旅游纪念品的欣赏与消费;第四,注重旅游纪念品的全方位包装,努力打造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结论 基于新实用主义美学理念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必须不断吸收人类艺术史的实践成果,创造人类文化新的审美趣味,从而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相似文献   

16.
马宏儒  郑林禄 《包装工程》2021,42(24):321-326, 332
目的 畲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依靠本民族的服饰纹样、日常用品的图形符号、民俗民歌等方式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很多畲族元素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既是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与新时代接轨,促进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方法 通过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梳理,运用元素重构、图案再生等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内部解读和重组,并将其应用到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深入挖掘和梳理,借助相关美学理论和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将畲族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提出畲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策略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盛卓立  孙琪  王慧敏 《包装工程》2023,44(12):400-402, 410
目的 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路径。方法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多学科产物,需要展开全面的研究,找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和受众需求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从博物馆的发展实际出发,总结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多元化尝试,引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实际,总结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从实际设计中的不足着手,分析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在品类、文化、创意等层面的问题;从审美构思、传神达意和联系生活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路径,同时从宏观的角度,联系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部分设计实例开展深入的探讨。结论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对有效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审美追求有所关照,让自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此拓宽市场,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谭小凤 《包装工程》2024,45(2):480-490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杨晨  杨天明 《包装工程》2019,40(14):258-263
目的 以合理挖掘与保护文化精髓为基础进行地方性旅游文创项目的开发研究,以文化提升地方旅游的内涵质量,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方法 在分析研究辽海地域文化价值释义、文化遗产的特质和传承过程分析、文创项目开发之践行的基础上,阐述文创艺术品的图案式样、色彩识别、造型体现、文化承传等要素。结果 依据文化创意艺术品的文化基因、情感体验、实用性与艺术性等特质,注重设计内涵的提炼与完善,设计出了具有特色性应用的文创艺术品样例。结论 应高度重视城市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积极有效地保持传承与再生本土文化的研究态度,与时俱进,结合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对文化进行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