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提高对其诊治水平.方法报道1例盆腔、腹腔多发性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病例,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特征,并复习文献加以分析。结果镜下肿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界限不清,弥漫片状分布,部分排列呈漩涡状,细胞核圆或椭圆形,轻度异型,少量多核瘤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围绕血管。瘤细胞CD21和CD35阳性,Vim阳性,CKpan、EMA、Desmin、SMA、CD117、CD34、S-100、CD68、Calretinin、HMB45均阴性。结论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低-中度恶性肿瘤,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应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观察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检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可见小核仁.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提示,肿瘤细胞特异性地表达CD21、CD23、CD35.结论 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随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需借助免疫组化检查的方法与其他组织学形态类似的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文献复习,提高膀胱癌肉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男女各1例,均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主要症状,B超或CT提示膀胱占位,膀胱镜下见膀胱内肿物,活检病理2例均提示移行细胞癌。结果2例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病理均为膀胱癌肉瘤,显微镜下主要由高分化移行细胞癌和肉瘤成分组成。免疫组化显示:CK及Vimentin反应均为阳性。结论诊断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例1,男,45岁。右腹股沟下方、股根部出现肿物2个月,呈进行性增大,针吸活检病理报告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考虑到肿物太大,周围有股动、静脉和神经,不易切除,需要截肢和切除部分骨盆,患者转我科化疗。住院后用COA方案治疗(CTX1.0g,VCR 2mg,ADM 60mg),化疗  相似文献   

5.
吴兴业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4):92-92,94
分析本院收治膀胱平滑肌肉瘤1例的临床资料,患者表现为肉眼血尿,行肿物及部分膀胱切除术。病理诊断为膀胱高分化平滑肌肉瘤,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MSA(+),EMA(-),S-100(-),CD117(-),Cytokeratin(-),actin(+)。探讨膀胱平滑肌肉瘤诊断及治疗方法。膀胱高分化平滑肌肉瘤为少见恶性肿瘤,肿物小者可进行经尿道切除术,肿物大者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2例病理诊断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从肿瘤组织的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腹股沟淋巴结内均见转移性的肿瘤组织,肿瘤主要由胞质丰富而透明的多角形细胞或梭形细胞组成,并被纤维组织分隔呈大小不等的巢状及束状,并见多核巨细胞、出血及坏死灶。追溯病史,2位患者1年及1·5年前曾行外踝及膝盖上方肿物切除术,两者均为半年前发现腹股沟肿物。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Vimentin、S-100、HMB-45及Melan-A均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性透明细胞肉瘤诊断较为困难,应积极追溯病史,注重HE染色下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武莉丽  高玉环 《河北医药》2013,35(8):1273-1274
患者,女,28岁,已婚,未育。入院1个半月前常规体检超声发现左乳外上象限肿物1.5cm×1.5cm。肿物切除病理:(左乳)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非特指型。免疫组化CD20+++,PAX5+,CD79α++,CD5+,BCL2+,MUM1+,BCL6-,CD10-,CyclinD1-,TDT-,Ki67>75%。患者术后全身PET/CT未见异常高代谢,骨髓活检未见瘤细胞,LDH正常,无B症状。诊断:(左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结外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横结肠系膜的淋巴结外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进行光镜检查和免疫组化、电镜、流式细胞观察。结果光镜检查,肿瘤细胞由束状、编织状排列的胖梭形、卵圆形细胞和混杂的小淋巴细胞组成,界线不清,胞质略嗜酸性,核呈梭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楚,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可见核仁。免疫组化:S-100、CD68阳性,SMA、CD20、CD23灶性阳性,CD21、CD45RO、CD34、CD117、EMA、CK阴性,Ki67肿瘤细胞20%阳性。流式细胞:G0/G1(+)、G2(+)、S(+)提示为肿瘤,反应细胞增殖活性较强。电镜:肿瘤细胞具有复杂的指状突起,可见散在溶酶体,无Birbeck颗粒。结论指状突树突状细胞肉瘤/肿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鉴别诊断需借助免疫组化、电镜及流式细胞术。  相似文献   

9.
夏燕  封扬  吴玲玲 《安徽医药》2018,22(6):1120-1122
目的 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DFSP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17例DFSP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7.3岁.躯干部14例,头部2例,前臂1例.病变均位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瘤细胞呈特征性的席纹状或车辐状排列伴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显示CD34和Vimentin弥散阳性,2例SMA灶区阳性,S-100均阴性.结论 DFSP是低度恶性软组织肿瘤,通过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可确诊,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鉴别诊断的要点及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的检查、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及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脾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理学特征性表现为:瘤结节位于脾红髓内,由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呈迷路样分布,常有假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胞质内常见含铁血黄颗粒。免疫组化提示:FⅧRA g、CD 34、CD 68、CD 31、Lyso均为( ),患者手术切除脾脏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脾窦岸细胞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治疗主要是手术行脾脏切除,因可合并恶性肿瘤,应进行仔细检查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型肺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影像学表现、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1例1998年12月至2010年3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多次复发的成人型肺母细胞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年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气短进行性加重。影像学表现为胸腔巨大囊实性占位。组织学特征:大体为囊实性肿物,以实性为主,分块生长;镜下见以梭形细胞及幼稚间叶细胞为主;免疫组化:Vimentin(+++),SMA(+++)。1998年始共4次手术治疗(1998、2003、2006、2010年),术后2~5年复发,已存活12年。结论该病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应尽早诊断,综合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以彻底切除为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列腺间质肉瘤(PS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SS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3例均行前列腺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光镜下前列腺间质肉瘤主要由排列成束状、编织状的长梭形细胞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CD34及PR呈阳性表达.随访1~5年,2例于术后2年内死于肿瘤广泛转移,另1例术后5 年出现肝脏等处转移.结论 PSS是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CD34 阳性是诊断该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案,化疗、放疗及抗激素类药物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3.
周经厚 《云南医药》2013,(5):461-462
<正>病例患者,男,34岁。血尿,膀胱镜发现膀胱肿物5d。手术切除肿物及部分膀胱送检。病理检查:肿物大小?6cm×5cm×5cm,切面灰白灰红、实性,边界欠清。显微镜下增生的梭形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栅栏状,类似于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核分裂数4个/50HP。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CD117+SMA+Calponin+S-100+CD57小灶+。病理诊断:膀胱胃肠间质瘤,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系统研究相关GISTs患者的治疗及病理信息。结果临床表现关键是腹部存在非常明显的不适现象级腹部肿块,在进行手术之前无法有效确诊,都进行了手术治疗,另外淋巴结肿大的共计3人,确诊是增生性改变。肿瘤直径<5cm的共计10人,5~10cm的共计11人,超过10cm的共计2人。在检查过程内发现了梭形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病情。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共计17人,CD34阳性共计12人,但是CD117阳性与CD34阳性共计22人。结论 GISTs术前确诊难度特别高,病理检查过程中找到非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来进行判断,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将切除当作关键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腹股沟卵巢异位临床上极少见 ,我院收治 2例 ,均经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确诊 ,现报告如下。例 1,女性 ,36岁。左侧腹股沟肿块 2 0余年。 15岁时发现左侧腹股沟区有一拇指大小肿块 ,无痛。近半年肿块明显增大 ,月经前有胀痛感 ,行经时肿块自觉缩小。 16岁月经来潮 ,有反复月经不调史。近 10余年月经量增多 ,周期缩短 ,165~ 1015~ 2 2 。曾在某院诊断为腹股沟疝。查体 :左侧腹股沟区有一长约 6 cm大小椭圆形包块 ,有冲击感及压痛 ,入院后 3天手术 ,术中切开腹股沟管后有一椭圆形囊性肿物。病理检查 (病理号 ,莆医 91- 786 )为异位卵巢滤泡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光镜和免疫组化对1例左前臂上皮样肉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肿瘤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呈结节状排列,浸润性生长;免疫组化示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波形蛋白(vimentin,Vim),和S-100蛋白(S-100)阳性。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较罕见恶性肿瘤,形态学复杂多样,免疫组化有利于明确诊断。本瘤部分病例虽然生存期长,但预后并不好,目前上皮样肉瘤治疗首选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肱骨变异类型软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肱骨变异类型软骨肉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左肱骨肿物的组织学镜下示瘤组织侵犯骨膜及骨髓腔,其中骨周肿块以粘液样软骨肉瘤为主,骨髓腔内可见分化好的软骨岛,血管外皮瘤样区和尤文氏瘤样区,组织学图像倾向于间叶性软骨肉瘤。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Vimentin、CD99、S-100阳性。结论肱骨变异类型软骨肉瘤较罕见,组织学形态表现多样,诊断较为困难。应认真观察HE染色切片,加以免疫组化标记辅助检查。其确诊有待临床、影像、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四结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既往文献报道,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脾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出脾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脾血管肉瘤的疗效。由于脾血管肉瘤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多数病变在影像学上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提示血管分化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如CD34、CD31、SMA、Vim、F8、UEA-1、CDl05、VEGFR3等至少两项为阳性;提示组织细胞分化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如CD68、CD8和S100蛋白等至少有一项为阳性。本病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脾脏切除,术后是否需要放化疗目前尚未有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0岁。左颈部肿物10余天在我院手术。术中肉眼所见:肿物位于左胸锁乳突肌中点外侧缘皮下组织内,约2×1×0.5cm大小,暗红色,质软,似有包膜,完整切除后送病理。病理检查:甲状腺滤泡大小不等,腺泡腔充满胶质,胶质周边无明显的吸收空泡。滤泡上皮为立方状及矮柱状,细胞排列整齐,核位于底部,未见异形核分裂。病理诊断:颈侧部皮下异位甲状腺。讨论:异位甲状腺是因胚胎期部分甲状腺胚基细胞脱离咽部内胚层发育而成。所以多位于颈前正中,上起舌根,下至胸骨柄后或前纵隔,颈侧部的异位甲状腺少见。国内有关专家报道5500例外科手  相似文献   

20.
陶辉  杨文奇  韩文秀 《安徽医药》2007,11(2):156-15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阳性31例,CD34阳性29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