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过渡金属硫化物作为钾离子电池的高理论容量阳极,由于其电导率低、循环过程体积膨胀大,导致其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较差.本文采用氧化石墨烯(GO)来控制纳米颗粒在纤维中的粒径和分布,以提高复合纤维的导电性和拉伸变形.此外,由异质结构和氧化石墨烯组成的三维导电碳网络(ZnS-CoS@GO@CNFs)可以加速钾离子储存的动力学并稳定钾离子储存.作为钾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该复合材料在3 A g-1下具有210 mA h g-1的优异倍率性能.在2 A g-1的大电流下经历2800次循环后仍表现出171 mA h g-1的容量,容量保持率为97.7%.此外,当纳米纤维膜用作自支撑阳极时,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容量输出(在0.1 A g-1下100次循环后容量为302 mA h g-1).由钾离子混合电容器组装的可折叠袋状电池在多角度重复弯曲和最终恢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安全地工作,并且可以提供大的能量密度(134 W h kg-1)和功率密度(5815 W...  相似文献   

2.
钾离子电池是一种安全、可靠、低成本的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但其负极存在容量小、动力学缓慢和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本工作利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空气活化方法制备了活性碳纤维柔性自支撑电极。活性碳纤维的三维多孔道网络结构有利于提高电极与电解液的浸润性和促进钾离子扩散。同时,氧和氮的共掺杂提供了额外的氧化还原位点,提高了储钾容量。作为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优化后的活性碳纤维在0.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平均可逆容量达到363.7 mAh·g-1,且在1.0 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 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8.5%。  相似文献   

3.
以ZnCl2为硬模板和锌源,三聚氰胺和硫脲为氮源和硫源,废弃生物质橘子皮为碳源,通过高温烧结和后续蚀刻处理制备出硫化锌纳米点与三维N-S共掺杂炭纳米片的纳米复合材料(ZnS/NS-CN)。当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时,ZnS/NSCN表现出较高的可逆容量(0.1 A g-1下,循环300次后容量仍有853.5 mAh g-1),优异的长期循环稳定性(5 A g-1下,循环1 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0.1%)和优异的倍率性能。此外,在0.5~4 V下组装和测试的ZnS/NS-CN//LiNiCoMnO2全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池性能(在0.2 C下循环150次后容量为140.4 mAh g-1,能量密度为132.4 Wh kg-1)。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兴趣.过渡金属硒化物具有高钠离子存储容量,是一种具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该类材料较低的电导率以及钠离子脱嵌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导致了其较差的钠离子电池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本工作采用二维的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为模板,设计制造了多孔铁掺杂NiSe2纳米片材料(Fe-NiSe2@C NSs),该结构具有充分暴露的活性位点,增强的电导率,丰富的空隙和短电子传输路径,易于适应钠离子脱嵌带来的体积膨胀应力,并具有快速的电荷转移动力学.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Fe-NiSe2@C NSs表现出高比容量(5 A g-1电流密度下为302 mA h g-1)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容量保持率为99%).此外,该材料在与Na3V2(PO4)2O2F正极材料组成的钠离子全电池...  相似文献   

5.
低容量和低倍率限制了电池型超级电容阳极材料的大规模应用.本文通过构建一种具有半共格异质界面特性的Fe2O3/FeSe2纳米结构作为先进的阳极材料来解决这一瓶颈.系列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这种特殊的异质界面不仅能自发产生较强的内建电场,从而提高电子传递速率和OH-离子的吸附能力;还可使得活性物质与OH-之间发生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且使该反应体系更容易进行.基于上述优势,所制备出的阳极材料的最大比容量为199.2 mA h g-1(1 A g-1),并且在10 A g-1下仍能保持105.8 mA h g-1,同时,经历5000次循环后,其比容量可维持初始值的90.2%.此外,以Fe2O3/FeSe2作为阳极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0.8 kW kg-1时的能量密度为52.55 Wh kg-1,即使经历...  相似文献   

6.
研究碳纤维编织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三维一体化正极的可行性,对三种经过热处理碳布的石墨化程度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以锂金属作为对电极,石墨化的碳布电极在0.1~0.5 V的电压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83.6,94.5mAh·g-1和115.2 mAh·g-1,经过5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比容量分别为55.0,80.0 mAh·g-1和88.0 mAh·g-1左右。将石墨化的碳布负载LiFePO4后,电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73.2,109.5 mAh·g-1和130.2 mAh·g-1。对于石墨化程度为76.02%的碳布,经过50周次循环充放电后比容量稳定在90.0 mAh·g-1左右,综合电化学性能较好,更适合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一体化柔性正极。通过建立LiFePO4颗粒与碳纤维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模型,探讨一体化正极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将碳布用于锂离子电池一体化正极,可以简化锂离子电池的常规生产过程,革新其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7.
用水热合成法和冻干操作制备石墨烯/聚苯胺/二氧化锰三元复合材料(rGO/PANI/MnO2),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用这种简单高效的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相互交联的网络状结构和自支撑特性。在反应过程中MnO2与聚苯胺形成不规则的块状结构,共沉积在石墨烯自组装形成的网络片层上。这种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容性能,比电容为388 F·g-1(0.5 A·g-1),优于单纯的石墨烯(rGO,234 F·g-1)和聚苯胺电极(PANI,176 F·g-1)。使用这种复合材料作为正极、rGO作为负极组装的一种不对称超级电容器,能在0~1.6 V范围内可逆循环,功率密度为17.48 W·kg-1时最大能量密度为13.5 Wh·kg-1。  相似文献   

8.
用一步水热法制备B3+掺杂Birnessite-MnO2负极材料,使用XRD,Raman,SEM,TEM,XPS和恒电流充放电等手段表征了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B3+掺杂前后的MnO2都是由二维纳米片组装而成的花球,B3+离子掺杂使纳米片的厚度减小,从而缩短了锂离子和电子在材料内部的传输路径;掺杂适量的B3+离子,使Birnessite-MnO2的电荷转移电阻显著降低。B3+掺杂比例为9%的电极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0 mA·g-1和1000 mA·g-1的条件下,首次充电比容量分别为855.1 mAh·g-1和599 mAh·g-1,循环100次后仍然保有805 mAh·g-1和510.3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4.1%和85.2%。  相似文献   

9.
水系可充电锌/二氧化锰电池因其成本低廉、能量密度高而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缓慢的反应动力学和MnO2阴极的歧化反应以及不可逆的相变现象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在此,我们选用了Mo掺杂α-MnO2 (MoMnO2)作为阴极材料,通过铵根离子插层机制所形成的N-H…O强键合作用来稳定Mo-MnO2的2×2隧道结构,并且有效抑制了Mn3+溶解,在质子插入/脱出过程中不会引起晶格的畸变,进一步提高了其循环稳定性.获得的Mo-MnO2正极在100 mA g-1时表现出265.2 mA h g-1的高比容量和364.3 W h kg-1的能量密度.在2.0 A g-1下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5.2%.这项工作有助于深入了解非金属阳离子在电极主体材料间的键合作用,为设计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期循环能力的水系锌离子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氧化石墨烯分散液(GO)和硝酸镍(Ni(NO3)2·6H2O)为前驱体, 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自支撑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NiO复合电极材料(3D rGO/NiO)。用XRD和SEM等分析结果表明, 纳米NiO颗粒均匀分散在三维多孔石墨烯表面。当GO与Ni(NO3)2·6H2O质量比为1 : 4时, 3D rGO/NiO在电流密度为1 A·g-1 下比电容可达1208.8 F·g-1; 当电流密度从0.2 A·g-1增加到10 A·g-1时, 复合电极材料电容保持率高于72.6%; 在电流密度为10 A·g-1下进行恒流充放电循环测试10000次后, 其比电容仍然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93%, 表明该复合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3D rGO/NiO复合电极材料具有比纯NiO或rGO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1.
阴极材料的开发对于可充电水相电池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牺牲模板法和碳包覆法相结合制备了碳包覆介孔Fe3O4纳米阵列阴极材料(Fe3O4@C MNAs).得益于包覆碳层、介孔结构和纳米阵列结构的优异特性, Fe3O4@C MNAs电极表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和优秀的循环稳定性.在组装的Ni/Fe电池器件中, Fe3O4@C MNAs表现出较高的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在能量密度为213.3 W h kg-1时功率密度为0.658 kW kg-1和在功率密度为20.7 kW kg-1时能量密度为113.9 W h kg-1)和出色的循环稳定性(约5000次循环后保持81.7%).  相似文献   

12.
对于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而言, 研究稳定、高容量负极材料的需求十分迫切。基于此, 本工作设计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溶胶-凝胶法, 来合成高性能的被还原石墨烯氧化物原位包覆的MnTiO3纳米颗粒(MnTiO3@rGO)。合成的MnTiO3纳米粒子分散均匀, 被少层的石墨烯包裹。由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高电导率, MnTiO3@rGO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 在5.0 A·g-1的高电流密度时, MnTiO3@rGO展现出了286 mAh·g-1的比容量。此外, 得益于MnTiO3@rGO的多孔结构和柔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外层, MnTiO3@rGO负极具有显著的长期循环稳定性。在500个循环后, 比容量仍保持在441 mAh·g-1, 仅损失了8.4%。结果表明, 该方法对提高金属氧化物负极的导电性和循环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使用溶胶凝胶原位碳热还原制备了Co2+掺杂石墨烯/LiFePO4锂离子电池复合正极材料(石墨烯/LiCo0.03Fe0.97PO4),以期获得比容量高、充放电速率快和循环性能优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显示:石墨烯/LiCo0.03Fe0.97PO4复合材料具有三维导电网络结构,颗粒在石墨烯片层间生长均匀,粒径在200nm左右。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石墨烯/LiCo0.03Fe0.97PO4复合材料具有高的可逆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倍率性能。2.0~4.0V充放电下0.1C时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59mA·h·g-1,在10.0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也有74mA·h·g-1;0.5C下循环100次,比容量保持率为99.7%。石墨烯/LiCo0.03Fe0.97PO4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提高的原因主要为Co2+掺杂和石墨烯包覆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位溶剂热法,以氧化石墨烯(GO)与Co2+、Fe3+为原料制备疏松多孔的纳米CoFe2O4-还原氧化石墨烯(CoFe2O4-rGO)复合材料。采用XRD、Raman、SEM和HRTEM测试表征了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测试结果表明,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具有三维结构。自组装的多孔CoFe2O4纳米球粒径约为200 nm,在rGO上均匀分散,解决了CoFe2O4易团聚的问题。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及优异的循环和倍率性能,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其比容量为1 262 mAh·g-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能保持在642 mAh·g-1;并在2 000 mA·g-1的大电流密度下仍具有221 mAh·g-1的比容量。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拥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的原因在于CoFe2O4纳米球在rGO上均匀分布。三维结构增加了Li+储存的活性位点,有效缓解了电极的体积收缩/膨胀效应,提高了纳米CoFe2O4-rGO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厨余垃圾再利用的新途径,首次以厨余白菜为原料通过炭化、化学活化法制备了白菜活性炭(CCAC)应用于超级电容器.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氮气吸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CCAC具有规整的蜂窝状纳米多孔结构和...  相似文献   

16.
阚侃  王珏  付东  郑明明  张晓臣 《材料工程》2022,50(2):94-102
以石墨烯纳米片为骨架,聚吡咯为碳源,设计构建氮掺杂碳纤维包覆石墨烯纳米片(NFGNs)复合材料。采用SEM,XRD,Raman,FTIR,XPS和BET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互连通的氮掺杂碳纳米纤维均匀地包覆生长在石墨烯纳米片层表面;NFGNs-800复合材料的氮原子分数为11.53%,比表面积为477.65 m2·g-1。电容特性测试结果表明:NFGNs-800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为323.3 F·g-1(1.0 A·g-1),且具有良好的倍率特性;NFGNs-800超级电容器在功率密度为10500 W·kg-1时,能量密度为87.1 Wh·kg-1;经过10000次恒流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保持率95.9%,库仑效率保持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发展了一种简单、低成本的一步"同步还原-自组装(SRSA)"水热法并制备了自组装Fe3O4分级结构的微球(Fe3O4HMSs).在合成过程中,仅使用甘油、水和铁氰化钾作为反应物,而无需任何其他还原剂、表面活性剂或添加剂即可获得自组装Fe3O4HMSs.其中,K3[Fe(CN)6]和甘油是合成自组装Fe3O4HMSs的两个重要因素.自组装Fe3O4HMSs可以作为高性能的锂离子存储材料,在0.5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70次循环后比容量大于1000 mA hg-1.进一步充电和放电结果表明自组装Fe3O4HMSs表现出良好的可逆性能(放电比容量维持在1000mA h g-1以上)和循环稳定性(700次循环).此外,作为多功能材料,自组装Fe3O4HMSs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99.5 emu g-1,其可以进一步作为高效、磁性可回收的催化剂用于高效的硝基化合物加氢反应.  相似文献   

18.
碳材料是极具潜力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但是其容量较低。异质原子掺杂, 尤其是氮掺杂, 是大幅度提高碳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有效方法。但是在碳材料中实现高含量的活性氮掺杂仍极具挑战。本研究通过Si-O-Si网络和氧化铝之间的相互作用成功调节碳材料的掺氮种类及其含量。除此之外, 通过调节前驱体组成, 碳材料的结构可以从珊瑚状转变为三维结构。在反应中, 氧化物中的氧原子可以和碳材料中氮原子成键, 氮原子不易逃离, 从而实现高含量氮掺杂(5.29at%@1000 ℃)。另一方面, 相互作用使碳材料孔体积增大(1.78 m3·g-1)和孔径分布加宽(0.5~60 nm)。因此, 获得的富氮掺杂碳材料具有302 F·g-1@1 A·g-1的高容量和177 Fg-1@120 A·g-1的杰出倍率性能。此独特的固氮方法是一种有潜力的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硅(Si)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会导致固态电解质中间相(SEI)破裂和硅颗粒粉化, 进而造成容量快速衰减。本研究报道了一种利用Li6.4La3Zr1.4Ta0.6O12(LLZTO)固体电解质调节Si/C负极表面SEI成分的策略。将LLZTO层均匀地涂覆在商用化聚丙烯(PP)隔膜表面, 不仅提高了电解液对隔膜的润湿性, 均匀化锂离子通量, 并且增大了SEI中无机组分的比例, 从而增强Si/C负极的界面稳定性。得益于上述优势, 使用LLZTO修饰的PP隔膜所组装的锂离子电池表现出更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Li-Si/C半电池的可逆容量为876 mAh·g-1, 在0.3C (1C=1.5 A·g-1)的倍率下, 200次循环的容量保持率为81%; 而LFP-Si/C全电池的比容量为125 mAh·g-1, 在0.3C (1C=170 mA·g-1)的倍率下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1.8%。该工作中LLZTO固体电解质调节了Si/C负极表面SEI成分, 为开发高性能硅基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