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例^60Coγ线意外事故受照者于照2.5h检查淋巴细胞染色体,双着丝粒加环的频率为89%,估算受照剂量为4.78(4.53-4.88 )Gy 。以后的12a检查中,上述畸变呈对数回归下降,而稳定性畸变保持不变,并有上升趋势。照后早期的剂量浪阋运潘苛<踊肺鳎蘸笸砥谛У难芯坑觳槲榷ㄐ曰洹?  相似文献   

2.
急性放射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损伤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方法:对4例患者的意外受照史、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染色体畸变率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例意外受照者全身及局部受照剂量分别为:1.78Gy、30Gy,0.12Gy、5.42Gy、0.014Gy、2.80Gy,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7.33%、2.5%、1.5%;1例非意外受照者的受照剂量小于0.05Gy,染色体畸变率为0%。结论:染色体畸变率可作为定性、定量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分析67例生产性反应堆辐射受照人员染色体畸变与受照剂量,工龄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次过量受照剂量为0.12-0.53Sv的人员梁色体畸变发生率为正常对照组的5-19.3倍。长期小剂量受照人员按累积剂量4组,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为对照组的4.5-6.8倍,畸变类型以断片出现率最高,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与累积剂量及工龄未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0.0498—0.5240Gy~(60)Co-γ-线照射离体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然后用 UPG 染色技术分析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 M1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比常规方法较切实地反映畸变的计数率;在所照的剂量范围内,双着丝粒体加着丝粒环可拟合线性或线性二次方程,无着丝粒断片可拟合线性方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受192铱(192Ir)照射人员临床症状、染色体畸变情况及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NCs)端粒酶活性变化,积累迁延性、小剂量受照者远后效应的临床资料。方法以2002-07月发生在作者单位受迁延性、低剂量192Ir意外照射的54人为研究对象,随访受照人员在照射后1个月,1、5、10年的临床症状,微量全血培养法制备受检标本,检测非稳定性畸变和稳定性畸变情况,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elomerase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TRAP)-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对应时间点的BMNCs端粒酶活性。结果①受192Ir迁延性、低剂量照射后1个月,90.7%受照人员出现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多数在1年内消失或改善。②受照人员于照射后1个月非稳定性畸变检出率较高,其中"双+环"畸变率(4.82±0.65)%,稳定性畸变率(1.06±0.07)%,总畸变率(9.62±0.81)%;1年后"双+环"畸变及总畸变率均显著下降至1个月水平的20%;5到10年后非稳定性畸变、稳定性畸变已基本消失。③照射后1月,受照人员BMNCs端粒酶活性为(0.47±0.06),较同龄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1年、5年后受照人员BMNCs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42±0.06),(0.34±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10年后BMNCs端粒酶活性为(0.18±0.06),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P〉0.05)。结论 192Ir低剂量、迁延性受照人员早期可出现以"双+环"为主的非稳定性畸变,相对应其BMNCs端粒酶活性增高;5~10年后两者均逐渐回落至正常水平,随访10年未发生骨髓衰竭综合征及白血病等恶性克隆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估算早期医用X射线工作者的生物刑量,研究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对职业受照者的辐射损伤效应。方法对不同时期医用X射线工作者分别采用G-显带法和FISH法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两种方法的结果表明,X射线组与对照组相比染色体总畸变率和易位率都明显增高(G-显带P〈0.05,FISHP〈0.01),易位是主要的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并随累积剂量增加而增加。根据易位率推算的剂量,两种方法得出的生物剂量基本一致,接近物理剂量。结论G-显带法和FISH法是检测染色体易住和进行剂量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应用G显带方法对30例医用X线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观察组染色体畸变(CA)总阳性检出率、稳定性染色体畸变(Cs)阳性检出率均显著地高于对照(P<0.0l,P<0.05),非稳定染色体畸变(Cu)阳性检出率亦高于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CA率、Cs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Cu率仅略高于对照;Cs率有随放射工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Cu率则略有下降。结果表明:G显带方法可提高CA的阳性检出率,CA检出率;医用X线工作者CA主要贡献者来自Cs。并对Cs分析作为生物剂量计估算X线工作者受照剂量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正> 人体淋巴细胞染色体对辐射有高度敏感性,它不仅可反映早期的放射损伤,而且可作为一种“生物剂量仪”定量估算受照者的吸收剂量。人血体外培养分析染色体畸变是一个较理想的方法,为使这一方法更有效地运用于实践,必须研究剂量与效应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射线事故中,用检查受照者染色体畸变的方法,测定剂量与物理方法所估算的剂量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9.
用钴60γ射线对小白鼠作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后,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结果表明,钴60γ线可诱发小白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畸变。62%的中期细胞染色体数目有异常,其中亚二倍体占47%,超二倍体占6,9%的中期细胞染色体出现解体无法计数;84%的中期细胞染色体结构有不同类型的畸变,包括有裂隙、断裂、断片、缺失、易位、罗伯逊易位,着丝粒环、无着丝粒环双着丝粒体、解体和碎裂等类型。  相似文献   

10.
作者发现对低LET电离辐射(x,γ射线)诱发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规律是大剂量照射呈现直线和线性平方两种模型:小剂量照射为直线模型。同时证明雄性生殖细胞畸变率最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照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别高于精原和初级精母细胞,其中细线期受照时,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最低,终变期最高;全身照射诱发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商于睾丸局部照射;急性照射明显高于慢性照射的畸变率。  相似文献   

11.
朱少平  刘新菊  王桂华  申良方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257-258,266
目的 研究放射治疗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的剂量效应关系,并与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关系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未曾化疗、放疗的头颈肿瘤患者,分别于放疗前和照射后4、10、28、48和68Gy采集PBL进行微核率PBL染色体畸变和HPRT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PBL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率和PBLHPKT基因突变率在照射后均显著增加,并随剂量累积而增加;PBL染色体畸变率在照射10Gy后显著增高。染色体畸变类型以断片为主,并出现了双着丝粒体、环状染色体和微小体等畸变类型。结论 局部放射治疗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遗传损害,且与放射剂量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作者发现对低LET电离辐射(x、γ射线)诱发小鼠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规律是大剂量照射呈现直线和线性平方两种模型:小剂量照射为直线模型。同时证明雄性生殖细胞畸变率最高;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受照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分别高于精原和初级精母细胞,其中细线期受照时,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最低,终变期最高;全《照射诱发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睾丸局部照射;急性照射明显高于慢性照射的畸变率。  相似文献   

13.
局部放射治疗对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局部Co放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淋畸变和微核率的影响。结果,放疗后其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在放疗前增高的基础上更加明显增高(P<0.01)。染色体畸变以双着丝粒体、断片二次击中畸变增高为主。这是射线对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直接损伤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用剂量分别为胸片(0.118mGY),胸透(4.920mGy)、胃肠检查(40.425mGy)的x射线剂量分别一次性全身均匀照射小鼠,照后7小时观察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结果为剂量与畸变率呈直线相关。染色体畸变类型以染色体断裂为主。说明即使在小剂量x射线情况下,也可造成染色体的断裂,所以,通过观察染色体断裂情况就可评价x射线哺乳动物以及人体遗传物质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密封源仪表及工业探伤人员在小剂量情况下染色体畸变的程度,采用全血微量培养法,52h收获细胞,每例分析100个中期细胞的染色体。结果,密封源仪表及工业探伤人员染色体畸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二个工种的放射性工作人员虽然每年接受的年剂量均在职业受照人员的年剂量当量限值50MSV/年以下,但通过对染色体畸变的观察后可看到对工作人员健康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加强对电离辐射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用X线照射离体人血检测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率,建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用于受照者的受照剂量估算.方法 用BG-6B医用直线加速器在0~5.0Gy的剂量范围内分别选0、0.1、0.5、1.0、2.0、3.0、4.0及5.0Gy共8个剂量点照射离体的健康人血,经细胞培养收获染色体并检测其畸变,用CB微核法检测淋巴细胞微核,建立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F检验和曲线拟合指数R2进行验证.结果 人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自发率(本底值)很低,照射后各剂量点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在0~5.0Gy范围内,随着吸收剂量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染色体畸变和微核的剂量-效应曲线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046×10-2+5.8570×10-3D+8.8984×10-2D2和(y)=4.3260×10-3+2.3248×10-2D+1.4278×10-2D2,经F检验,染色体"dic+r"细胞和微核细胞与剂量(Gy)的回归关系(P<0.01)有高度的统计意义,而曲线的拟合指数R2分别为0.999和0.998.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染色体畸变和微核剂量-效应曲线的回归方程式,经F检验和拟合度指数的验证,证明dic+r细胞和微核细胞与剂量的回归关系有高度的统计意义且曲线拟合度好,可作为本地区X线事故剂量估算的数学回归方程式,为慢放病、辐射损伤事故的医疗救治方案的确定和进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工业辐射晶状体混浊放射人员体检结果及职业特点。方法:统计某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情况的检查结果并进行分析,20例晶状体混浊患者与100例无晶状体混浊患者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遗传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分析发现,观察组染色体畸变、淋巴细胞微核率均大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均存在无着丝粒环和双着丝粒断片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染色体畸变发生率远高于对照组,且存在双着丝粒体的畸变情况(P<0.05);通过对比不同工龄的晶状体混浊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情况发现,工龄的长短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及染色体畸变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放射线对身体的损害不仅作用于晶状体,同样还对人体的基因染色体造成影响。对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需加强辐射防护知识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和加强防护措施,规范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  相似文献   

18.
对钴源事故的6例受照者脱离钴源5年后,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和脆性部位观察。发现受照者染色体变率明显增高,脆部位表达与染色体畸变呈显著正相关。说明6例受照者均表现有辐射所致的遗传物质损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受到一次意外照射后的3例X线探伤工受照者进行了染色体畸变分析、淋巴细胞微核和T淋巴细胞测定及血象检查,并对其中1例受照较重者作了生物剂量估算。事故发生于1987年5月10日,三位X线探伤工在菲利蒲420 S X线机训机状态下误入机房,受到了一次意外的照射。受照当时均无不适。受照者吴某某,男性,30岁,二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对电离辐射最为敏感,数rad 剂量的照射即可见到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的增加。一些研究表明,染色体畸变率与所受照射剂量有依赖关系,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由于电离辐射后染色体畸变出现早,并持续较长时间,且畸变量与照射剂量呈线性关系,故国内外均广泛采用染色体畸变率作为辐射事故的生物剂量仪,以及远期效应的观察指标。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畸变量来估算受照人员的辐射剂量,不仅较为简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