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Shen H  Zhao M  Dong B  Tang W  Xiao B  Liu JZ  Lu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1484-1489
目的 明确线粒体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在胃癌细胞系、胃癌组织及胃癌患者血清中的频率,为胃癌的早期临床诊断寻找简便准确的分子标记。方法 运用Primer-shift 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3个胃癌细胞系、52对胃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年龄从28-78岁)、40例胃癌患者血清及40名正常人血清进行筛查。取10例胃癌组织的石蜡切片,采用显微切割技术在同一患者的切片上同时分离3种组织(包括胃粘膜正常腺体、肠化上皮及胃癌组织)对mtDNA 4977bp缺失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 在13个胃癌细胞系中12个有mtDNA4977bp缺失(缺失率为92.3%),52例胃癌组织中38例有缺失(缺失率为73.1%),5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27例有缺失(缺失率为52%),40名胃癌患者血清中17例有缺失(缺失率为42.5%),40名正常人血清中8例有缺失(缺失率为20%)。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mtDNA 4977bp缺失差异有显著意义,癌组织mtDNA 4977bp缺失率与胃癌的分型和患者的性别没有关联。胃癌患者血清与正常人血清mtDNA4977bp缺失差异也有显著意义。10例显微切割组织中2例肠化上皮及胃癌组织中有缺失,而胃粘膜正常腺体未见缺失。结论 线粒体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可能在胃癌发生和胃粘膜病变演化及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清中可以检测到线粒体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而且在胃癌患者血清中检出率远高于正常人血清。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mtDNA 4977bp大片段缺失有望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拷贝数异常、线粒体DNA 4 977 bp大片段缺失与TNM分期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118例石蜡标本大肠癌组织,分别提取总DNA.以ND1和β-actin为目的基因,进行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扩增,并用PCR扩增方法检测4 977片段缺失情况,探讨它们与不同TNM分期和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CRCⅠ和Ⅱ期癌组织平均拷贝数(2ND1/β-actin)分别为128.42±31.25和115.12±47.15,Ⅲ和Ⅳ期癌组织平均拷贝数为105.22±16.35和99.45±28.46.Ⅰ和Ⅱ期的拷贝数明显高于Ⅲ和Ⅳ期的拷贝数(P〈0.01),癌组织低、中、高分化的平均拷贝数分别为101.34±41.35、112.33±42.32和127.22±31.23(P〈0.01),4 977片段缺失率为15.25%(18/118),线粒体DNA4977bp缺失与患者的分期呈负相关,与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结论 线粒体DNA 4 977 bp缺失在大肠癌的早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肿瘤的进展,拷贝数逐渐减少,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变化及大片段缺失在肿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颗粒细胞线粒体DNA突变在女性生殖老化中的可能机制,并为颗粒细胞线粒体移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分离70例临床行常规体外受精(IVF)和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患者的颗粒细胞,抽提DNA,PCR检测颗粒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4977bp缺失情况。结果所有颗粒细胞均未检测到mtDNA4977bp缺失。结论 人颗粒细胞mtDNA并不发生4977bp缺失.这可能与其不是有丝分裂后细胞,仍具有增殖能力,受到的氧化损伤较少有关。颗粒细胞参与生殖老化的机制可能与其mtDNA突变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患者颗粒细胞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和4 977 bp缺失情况,初步探讨DOR患者颗粒细胞mtDNA结构的完整性。方法:选取DOR组及对照组各50例,分离提纯卵泡液中颗粒细胞,提取DNA,RT-PCR相对定量颗粒细胞mtDNA拷贝数及PCR检测其4 977 bp缺失情况。结果:DOR组及对照组均未检测到mtDNA 4 977 bp缺失,其拷贝数相对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R患者颗粒细胞mtDNA结构基本完整,颗粒细胞可作为DOR患者卵母细胞浆内线粒体自体移植的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5.
孙易  何云  顾红艳  刘耘 《广东医学》2016,(5):773-775
线粒体DNA ( mtDNA )拷贝数与很多人类疾病风险相关,比如糖尿病、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衰老、肾和肝脏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等。在多种人类病理条件下, mtDNA拷贝数降低可引起ATP生成降低并出现糖酵解增加,扰乱线粒体膜电位,引起线粒体功能失调[1-2]。因而mtDNA含量的变化可以灵敏地反映机体的病理或环境暴露的变化。近期将mtDNA作为多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mtDNA拷贝数的关注度。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在临床疾病中对mtDNA拷贝数和疾病相关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各项研究的结果也引发了一些争论。本文对mtDNA拷贝数作为血管相关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损伤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细胞线粒体DNA损伤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其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梗阻性黄疸组,梗阻性黄疸组用胆总管双重结扎并切断制成胆道梗阻模型.Estabroo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和磷氧比值、Kimmich法测定肝组织内ATP含量以评价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各组大鼠肝细胞总mtDNA、缺失型mtDNA进行相对定量检测.结果:相对于假手术组,梗阻性黄疸组RCR、磷氧比值及肝组织ATP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内总mtDNA拷贝数减少(P<0.01);假手术组内未检测出缺失型mtDNA,梗阻性黄疸组存在着缺失型mtDNA;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梗阻性黄疸组RCR、磷氧比值及肝组织ATP含量逐步降低,总mtDAN拷贝数逐步减少(P<0.01),缺失型mtDNA在总mtDNA中的百分比逐步增加(P<0.01),其变化与线粒体功能损害相一致.结论:大鼠梗阻性黄疸肝细胞mtDNA损伤是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紫绀型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探讨慢性缺氧状态下心肌线粒体的适应性改变。方法选取紫绀型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各10例,取手术中切除的右室流出道心肌组织,运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mtDNA相对拷贝数,运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中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右室流出道心肌组织中mtDNA相对拷贝数明显高于非紫绀组(P〈0.01),Tfam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紫绀组(P〈0.01)。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右室流出道心肌mtDNA复制增多,可能为心肌在慢性缺氧状态下的代偿性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线粒体DNA 4977 bp(mtDNA 4977)缺失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的无亲属关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包括心绞痛(AP)6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4例;冠脉病变支数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8例,3支病变30例;0<Gensini积分<20分22侧,20≤Gensini积分<40分26例,Gensini积分≥40分42侧.另外选择60侧年龄和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巢式PCR法测定外周血mtDNA 4977缺失相对数量,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计教、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以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等相关指标,同时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结果:CAD组吸烟者、高血压病者、糖尿病者、SBP、DBP、TG、FPG、2hPG、WBC及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CAD患者外周血mtDNA 4977缺失发生率和相对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tDNA 4977缺失发生率和相对数量在AP和AMI患者间无显著差别;mtDNA 4977缺失发生率和相对数量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升高;CAD组中mtDNA 4977缺失相对数量与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WBC计数、hsCRP无相关性.结论:外周血mtDNA 4977缺失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稳定性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了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和湖北恩施地区苗族线粒体DNACOⅡ/tRNA^Lys基因间小非编码区V串联重复序列9-bp缺失频率。方法:应用PCR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研究发现,80例新疆维族人中有2例(2.5%)有mtDNA9-bp缺失;47例湖北恩施地区苗族人中有5例(10.6%)有mtDNA9-bp缺失。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少数民族的维族、苗族人群中存在mtDNA9-bp缺失多态性,而其缺失频率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酸性去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CA)诱导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uman esophageal epithelial cell,HEEC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损伤及释放与环岛苷酸-腺苷酸合酶-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cyclic GMP-AMP synthase-stimulation of interferon gene,cGAS-STING)通路在食管上皮炎症发生发展中的关联。方法:将HEEC分为对照组和酸性DCA处理组。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活性氧(mitochondri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mt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变化;化学发光法检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改变;RT-qPCR检测mtDNA拷贝数变化;Western blot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缺失对人淋巴瘤Namalwa 细胞生长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溴化乙锭处理
Namalwa细胞获得mtDNA缺失的ρ0-Namalwa细胞;营养缺陷法、PCR扩增线粒体DNA片段、Western bloting检测COXII蛋白
表达等方法鉴定ρ0-Namalwa细胞;MTT方法及细胞周期测定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流式细胞
术检测活性氧(ROS)及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结果ρ0-Namalwa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中正常生长,而在非选择性培养基中逐渐
死亡;ρ0-Namalwa细胞未扩增出mtDNA片段以及未表达COXII蛋白;与Namalwa细胞相比,ρ0-Namalwa的细胞增殖率、迁移及
侵袭能力、ROS水平及细胞内Ca2+浓度明显降低,细胞阻滞于G0/G1期。结论ρ0-Namalwa细胞与亲本Namalwa细胞相比,生长
及迁移能力减弱,可能与细胞内ROS产生减少及细胞内Ca2+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脑肌病中线粒体DNA的部分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例Kearns-Sayre综合征(KSS)和2例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患者的骨骼肌线粒体DNA(mtDNA)中发现存在单一的大片段缺失突变。缺失的长度2.5~5.5kb,突变只发生在部分线粒体DNA中,突变型mtDNA占全部mtDNA的60.5%~84.6%。在10例其它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骨骼肌标本和外周血标本及数例正常骨骼肌和胎肝标本的mtDNA中均未发现缺失突变。上述发现支持mtDNA的缺失突变为KSS和CPEO主要病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解偶联蛋白2(UCP2)过表达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UCP2过表达的H9C2心肌细胞。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脂多糖/聚糖肽(LPS/PepG)刺激组、空病毒组和过表达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予LPS/PepG刺激。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UC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ELISA法检测脓毒症心肌细胞模型建立指标肌酸激酶(C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形态表现,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采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线粒体活性氧(ROS)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S/PepG刺激组心肌细胞中CK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线粒体形态明显损害,MMP水平明显降低(P<0.05),线粒体ROS水平明显升高(P<0.05),ATP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LPS/PepG刺激组比较,过表达组心肌细胞中CK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线粒体形态结构明显好转,MMP水平明显升高(P<0.05),线粒体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ATP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LPS/PepG刺激组比较,空病毒组心肌细胞中CK、TNF-α、MMP、ROS和AT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肿胀度无明显改变。结论:UCP2过表达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UCP2通过解偶联作用调控膜电位,进而影响ROS和ATP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B) 15024G>A突变在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分析课题组前期收集的高血压患者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其中一例携带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的高血压患者及该例先证者的家系开展临床资料采集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将外周静脉血标本来源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永生化淋巴细胞系,并对其进行线粒体蛋白质、腺苷三磷酸(ATP)、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活性氧检测。结果:该原发性高血压家系外显率为42.9%,发病年龄为46~68岁。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母系成员均携带高度保守的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该突变影响线粒体CYB的二级、三级结构和蛋白质折叠自由能,从而改变其结构稳定性及突变位点周围电子传递功能区结构。与对照组比较,携带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的细胞株线粒体CYB表达量、ATP产量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且活性氧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线粒体CYB 15024G>A突变影响呼吸链亚基结构及线粒体功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功能障碍,表明该突变可能在原发性高血压中发挥作...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RA)为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既往研究显示,40~60岁为RA的高发年龄,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肿瘤、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具有预测价值,但是,其与RA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 探讨mtDNA D-loop区SNP与RA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85例RA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RA患者外周血中mtDNA,通过PCR扩增和基因循环测序,分析mtDNA D-loop区的SNP位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RA患者发病年龄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病年龄的风险因素。结果 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SNP位点16519,携带低频率等位基因T基因型的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携带高频率等位基因C基因型的患者(χ2=5.395,P=0.020)。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mtDNA D-loop区SNP位点16519是RA发病年龄的独立预测因子〔HR=1.750,95%CI(1.047,2.925),P=0.033〕。结论 RA的发病年龄可能与mtDNA D-loop区SNP有关,对于mtDNA D-loop区SNP序列的分析有助于早期识别发生RA的高风险患者。  相似文献   

16.
郭梁洁  李蓉  郝桂琴  耿岚  孙挺 《河北医学》2012,18(11):1584-1587
目的:探讨拮抗剂方案对未受精卵母细胞及胚胎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IVF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7例,按照超排卵方案分为A组-拮抗剂(GnRH-A)组和B组-激动剂(GnRH-a)组;胚胎移植日收集未受精MII期卵母细胞及废弃胚胎.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定量检测,比较不同超排卵方案mtDNA拷贝数的差异.结果:A组未受精卵母细胞mtDNA拷贝数平均为89 666;正常受精(2PN)胚胎mtDNA拷贝数为340 63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和B组,未受精、正常受精、异常受精卵母细胞的mtDNA拷贝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89 666&127 372,340 637&367 142,293 111&243 285).结论:mtDNA拷贝数可以作为评价卵母细胞质量的指标,卵母细胞受精失败可能与mtDNA拷贝数明显降低有关.拮抗剂方案可能不会影响卵母细胞及胚胎mtDNA拷贝数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母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楠  许波 《安徽医学》2018,39(11):1301-1304
目的 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进行分析,探讨PCOS患者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原因。方法 根据临床指征,选取2017年1~12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因男方因素行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助孕的患者115例,根据是否患有PCOS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为PCOS患者57例,对照组为非PCOS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长方案控制性促排卵,共收集187枚卵母细胞用于透射电镜(TEM)的超微结构分析和mtDNA拷贝数的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其中试验组52枚用于超微结构观察,另38枚用于mtDNA拷贝数检测;对照组57枚和40枚分别用于超微结构观察和mtDNA拷贝数检测。对比观察试验组与对照组来源的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各指标:透明带、卵周隙、微绒毛、皮质颗粒、高尔基体和内质网的形态和分布、线粒体的结构与数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卵母细胞的透明带、卵周隙、微绒毛、皮质颗粒、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结构和细胞器没有变化。但试验组卵母细胞内异常线粒体比例(58.7%高于对照组17.7%(P<0.05),且线粒体数量试验组(44.3±9.6)个/切片低于对照组(65.4±12.7)个/切片(P<0.05)。同时,试验组卵母细胞所含的mtDNA拷贝数为(54 390±19 139)个,低于对照组的(88 135±44 235)个(P<0.05)。结论 PCOS患者卵母细胞内线粒体结构和数量均出现改变,可能与其卵母细胞质量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内关穴对大鼠体外循环(CPB)后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成年 SD 大鼠60只,4~6月龄,体重320~420 g,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n =15):假手术组(S 组)、模型组(M 组)、内关穴组(EA 组)和非穴组(EAN 组)。采用尾动脉插管灌注,右颈静脉插管引流建立 CPB 模型。S 组仅行麻醉和动静脉插管;M 组行 CPB 2 h;EA 组和 EAN 组行 CPB 2 h,且在 CPB 期间实施电针刺激,其中 EA 组取双侧内关穴,EAN 组取双侧内关穴旁开0.5 cm 处。麻醉复苏后2 h,处死动物留取左心室心肌组织。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行线粒体损伤程度评分;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心肌丙二醛(MDA)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心肌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线粒体后,用二氯双氢荧光素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检测线粒体活性氧簇(ROS)水平。结果与 S 组比较,其余3组线粒体损伤评分升高,心肌 SOD 活性和 ATP 含量下降,心肌 MDA 含量和线粒体 ROS 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 M 组比较,EAN 组线粒体损伤评分,心肌 SOD 活性、MDA 和 ATP 含量,线粒体 ROS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EA 组线粒体损伤评分下降,心肌 SOD 活性和ATP 含量升高,心肌 MDA 含量和线粒体 ROS 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 EAN 组比较,EA 组线粒体损伤评分下降,心肌 SOD 活性和 ATP 含量升高,心肌 MDA 含量和线粒体 ROS 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可减轻大鼠 CPB 后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改善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其机制可能与减轻心肌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已知突变型与野生型线粒体DNA的比例与耳聋的临床表型有关。本研究建立高灵敏度的RT-ARMS-qPCR(real time-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quantitative PCR)系统定量测定含A1555G位点突变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探讨突变型mtDNA的比例变化与中国福建线粒体耳聋(mitochondrial deafness, MD)患者耳聋严重程度的关系。 方法 以PCR扩增含mtDNA 1555位点的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上,构建质粒标准品,建立RT-ARMS-qPCR系统定量检测126个中国福建MD患者含突变型和野生型mtDNA 1555位点的片段的拷贝数。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耳聋严重程度与突变型mtDNA所占比例的关系。 结果 RT-ARMS-qPCR系统在检测1个含野生型mtDNA 1555的重组质粒DNA模板时,其批内变异系数(CV)为1.21%,批间CV为1.78%,线性范围为102~108拷贝数/μl;突变型或野生型引物只特异扩增相对应的序列,特异性好;散发组mtDNA A1555G同质性突变的患者中,突变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无关(R=0.007,P=0.989);散发组mtDNA A1555G异质性突变的患者中,突变型与野生型的比例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811,P=0.003);家系组mtDNA A1555G同质性突变的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352,P=0.023);家系组mtDNA A1555G异质性突变的拷贝数与耳聋轻重程度相关(R=0.90,P=0.012)。 结论 RT-ARMS-qPCR系统适合于定量检测mtDNA A1555G点突变的线粒体DNA片段,结果特异、稳定、准确。线粒体耳聋的严重程度与突变型mtDNA 1555所占比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线粒体DNA突变糖尿病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线粒体DNA突变,尤其是转移核糖核酸亮氨酸tRNA(Leu,UUR)基因nt3243A→G点突变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nt3243A→G点突变常常是导致MIDD(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MELAS(线粒体脑肌病、乳酸酸中毒、癫痫样发作综合征)及肾衰的常见病因.由于mtDNA突变影响ATP生成及可改变细胞内线粒体代谢产物的含量,从而可能导致与mtDNA突变有关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