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建生 《科学通报》1997,42(24):2671-2671
传统的抗体导向治疗虽然在动物体内显示出抑瘤作用,但对人体肿瘤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鼠源抗体能引起人抗鼠抗体反应,达到肿瘤内部的药量不足以及肿瘤细胞抗原异质性。以肿瘤血管而不是肿瘤细胞为靶的抗体导向治疗新策略与抗体基因工程相结合,选择小分子人抗体功能片段取代完整鼠抗体,是近年来肿瘤抗体导向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链间连接肽对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敏  蒋欣  杨志  俞小淙  尹长城  李骅  赵瑞  张众  林晴  黄华樑 《科学通报》2003,48(18):1912-1918
单链双特异性抗体(scBsAb)是具有良好临床应用前景的基因工程抗体, 但不同的链间连接肽(interlinker)对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尚有待深入研究. 设计并合成3种不同的链间连接肽序列, 分别命名为Fc, HSA和205C′, 并构建成单链双特异性抗体通用表达载体, 以抗人CD3改形单链抗体(scFv)和抗人卵巢癌单链抗体为基础, 构建成单链双特异性抗体. SDS-PAGE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 3种不同的链间连接肽对抗体的表达量无明显影响. 在此基础上, 进行ELISA及血液药代动力学测定, 发现不同链间连接肽的单链双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结合活性及其在小鼠体内的清除相T1/2存在一定差异, 链间连接肽HSA可以显著延长抗体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 链间连接肽序列将会影响单链双特异性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及其在体内的稳定性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因此, 筛选理想的链间连接肽序列对于构建单链双特异性抗体具有重要意义. 合适的链间连接肽可以赋予单链双特异性抗体更适于临床应用需求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3.
邵荣光  甄永苏 《科学通报》2000,45(12):1233-1235
自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技术问世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将该技术用于肿瘤治疗.抗体工程的进展使得人们能够对抗体分子进行改造,研制具有高亲和力和特异结合力的基因工程抗体.同时人们对细胞内蛋白传导信号也有了更深入了解,从而可将基因工程抗体导向不同的亚细胞区室.上述两项重要进展的结合,派生出了一项全新的可阻断细胞内重要靶蛋白的胞内抗体(intracellular antibody)技术.胞内抗体技术是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非淋巴细胞内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抗体,并通过对抗体分子进行适当修饰,使之定向分布于细胞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曾蕾 《自然杂志》1999,21(1):33-36
近年来癌症基因治疗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批准了l00多个癌症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而导向治疗已成为癌症基因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所谓导向治疗,是将高度选择性的基因转移与高度特异性的基因表达,或专一性基因产物活性及特异性药物活化相结合,从而将治疗基因定向转移至肿瘤部位并在肿瘤微环境中调节其表达,最终达到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又不损伤正常组织的目的.本文介绍了癌症导向基因治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5.
周珍珍  庞媛  孙伟 《科学通报》2022,(22):2570-2572
<正>肿瘤免疫治疗可以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杀伤肿瘤,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新策略[1,2].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会响应免疫治疗,这归因于:(1)患者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效应T细胞数量不足;(2)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事实上,现有的大部分肿瘤免疫治疗侧重于提升体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  相似文献   

6.
植物抗体     
抗体结合抗原的高度亲和性和特异性,以及抗体近于无限的差异性,使得抗体成为蛋白质中的一个异常有用的类别。单链抗原结合蛋白及催化抗体的设计研究进展,为抗体应用性及新的性能的提高提供了保  相似文献   

7.
治疗性抗体药物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体是机体对抗原刺激发生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免疫球蛋白.它能特异性地识别相应的抗原物质并与之反应.抗体是体内最奇妙的分子,有巨大的多样性.任何被人体免疫系统视为"异己"的外源性物质,如细菌、病毒或毒素等,都能引起机体产生抗体,从而发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特异性抗体的成功制备是研究蛋白功能的重要环节,目前短肽抗体制备技术在动物中的应用日益成熟,然而该项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甚少.本研究通过分析水稻OsSH3P2蛋白的抗原表位、亲水性以及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时利用RoseTTAFold系统进行蛋白模型预测.选取了3条序列特异、亲水性高、具有抗原表位和不同肽链结构的氨基酸序列,通过人工合成短肽抗原、偶联KLH载体蛋白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得到相应多克隆抗体.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获得了3份Anti-OsSH3P2-1#、Anti-OsSH3P2-2#、Anti-OsSH3P2-3#高效价短肽多克隆抗体血清.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方法对OsSH3P2原核重组蛋白和植株内源的OsSH3P2蛋白进行检测,以进一步确定短肽抗体的特异性.结果显示,由不含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的肽段作为抗原,免疫制得的Anti-OsSH3P2-1#短肽多克隆抗体能有效识别OsSH3P2蛋白,且不受同源蛋白干扰,说明该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特异性. OsSH3P2短肽多克隆抗体的成功制备,为进一步挖掘OsSH3P2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且为植物短肽抗体...  相似文献   

9.
免疫     
单克隆抗体(即为粘住特种抗原而特制的蛋白质)的发展打开了通往特定病疗法的道路。人们想研制一种对某些抗原,例如对那些在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有特效的抗体。该抗体可用某种毒素作标记,然后注入癌症病人的体内。由于抗体能识别抗原,这毒素可望能在肿瘤周围积聚起来,随后杀灭癌细胞。这很类似于科学家们目前已研制出的“魔弹”。  相似文献   

10.
朱晓云 《科学通报》1989,34(22):1738-1738
肿瘤细胞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生长不受机体控制,进入无限增殖状态。这可能与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发生障碍有关。利用单抗(单克隆抗体)寻找具有生长调控作用的基因产物,并用于细胞生长调控及细胞恶变规律等的研究很有意义。本文报道的一株人肿瘤单抗D5对人肝癌细胞株在体外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系D5阻断P67对细胞的生长调控作用所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胡强华 《科学通报》1989,34(16):1256-1256
常规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一般采用的都是非特异融合方法,这就导致(1)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阳性率不高、筛选工作量大;(2)不易得到高亲和力的McAb。近年来,Lo等和Wojchowski等发展了生物素-抗生物素-抗体-抗原介导的特异电融合,克服了上述缺点。然而,该方法较繁琐,不宜推广应用。我们用双功能连接剂将抗原直接挂到骨髓瘤细  相似文献   

12.
褚嘉佑 《科学通报》1992,37(1):70-70
白血病细胞存在于循环血液中,很容易与靶向性药物直接接触。脂质体(liposome)由于其负荷量大,对机体无毒性,已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作药物的载体。单克隆抗体(单抗)的问世使制备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成为可能。这种脂质体由于针对特异抗原的单抗的  相似文献   

13.
免疫多样性的遗传基础(Ⅲ)——MHC分子及其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鼠等高等动物对侵入体内的抗原,具有高度有效的防御体系。在自然情况下,防御体系主要掌管两类反应:其一,产生与侵入体内的外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分子(图23A);其二,杀伤T细胞认识感染病毒的自身细胞(图23B)。在这两类反应中,MHC分子、T细胞受体和外来抗原三者引起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其中MHC分子因有多态性,因此在防御反应中,似以识别“己”与“非己”的制约分子身份发挥作用。近来,大多认为抗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恶性变异细胞的表面通常会存在异常糖基化.这种肿瘤细胞特有的表面结构,为免疫学家提供了以糖基为抗原来研发抗肿瘤疫苗的理论基础.研究人员期望当合成糖基抗原分子以适当的方式暴露在机体的免疫系统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而产生相应的抗体,而这些抗体很可能选择性地与表面富含此类糖基的恶性变异细胞作用进而杀死这些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5.
<正>肿瘤细胞的转移扩散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从原发灶肿瘤脱落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被认为是肿瘤远端转移的“种子”[1].阐明肿瘤细胞转移扩散的潜在机制、开发针对肿瘤转移“种子”细胞的新型治疗策略对抑制肿瘤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逃逸的认知,实体肿瘤原发或转移灶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之间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被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张兵波  刘旭辉  李德娜  田惠  马贵平  常津 《科学通报》2007,52(24):2846-2851
量子点一元激发、多元发射的特性能有效地应用到生化多通量检测领域. 首先制备高荧光效率的多色核/壳量子点, 制备出的油容性量子点经双亲性高分子自组装水溶性改性后连接两种不同的IgG抗体分子, 并对相应的IgG抗原以及抗原混合样品同时进行检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是多色量子点在多通量检测中应极力避免的. 光谱分析证实, 所制备的多色量子点在多通量检测中不会发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免疫荧光体外检测结果表明, 多色量子点-抗体复合物对抗原样品具有特异的检测能力, 且非特异性吸附甚少. 本模型的建立为多色量子点在生化多通量检测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抗原特异T细胞受体(Tcell receptor,TCR)基因修饰T细胞已被应用于肿瘤、病毒感染过继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鼓舞人心的结果,但在结核上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结核分枝杆菌38kD抗原刺激人CD4+,CD8+T细胞,通过分析刺激前后T细胞TCR互补决定区3(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3,CDR3)谱型,从CD4+,CD8+T细胞中分别筛选出38kD抗原特异的TCR Vα11,Vβ8和Vα3,Vβ8基因家族T细胞,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获得其α,β链全长基因并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构建重组载体pMX-β8-IRES-α11-GFP(pβ8α11)和pMX-β8-IRES-α3-GFP(pβ8α3),分别转染初始CD4+,CD8+T细胞,检测其体外抗结核抗原活性.结果显示,TCR基因修饰的CD4+,CD8+T细胞均表达外源性TCR,不仅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且介导免疫效应功能,表明结核抗原特异TCR基因修饰的T细胞具有应用于多药耐药结核患者过继细胞免疫治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免疫分析方法主要依赖于固定在固相基底上的抗体对相应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抗体在固相基底上固定后最大程度保持生物学活性是设计免疫分析方法的关键技术. 本研究利用在疏水性硅基底表面制备蛋白A单分子膜层可以特异结合抗体的Fc端, 进而实现对抗体的定向化装配, 进一步构建格式化阵列用于肿瘤标志物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 制备的蛋白A单分子膜层的厚度为1.8±0.6 nm, 抗体可以经蛋白A单分子膜层实现定向化装配, 由此设计的传感阵列检测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可以实现1.0 ng/mL的灵敏度, 血清检测结果与电化学法(ECLIA)测定进行统计学检验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Lawrence等发现转移因子(TF)中存在两种抗原特异性相拮抗的物质:增强组分可将非免疫反应细胞转变为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细胞,而且该组分可结合到特异的抗原免疫  相似文献   

20.
赵锁群  迟航  秦成峰  邓永强 《科学通报》2023,(15):1906-1916
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已在全球引起多起疫情的暴发流行,对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目前,疫苗、小分子药物及抗体是预防和治疗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这些防治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因而有必要快速开发一种新型的抗病毒策略.核酸抗体是指将编码特异性中和抗体的mRNA或DNA分子通过递送载体引入体内,然后利用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机制来表达相应的抗体,进而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核酸抗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其制备工艺简单、易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生产、应用范围广且便于储存和运输,因而在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此,本文主要综述了核酸抗体的原理及在抗病毒防治中的研究现状,重点阐明了核酸抗体的优势和不同核酸抗体类型的优缺点及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应对策略,以期为核酸抗体在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