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将保障公民上的基本权利和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等作为依宪治国的深层次内涵,并特别强调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要确保"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然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突破,依宪治国的提出与实践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实际上,自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颁布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宪治国"的提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依宪治国"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近二十年来依法治国的探索,直接上升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这是建国65年来从未有过的。而且,全会充分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第一次正式写进党的决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条核心内容: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是坚持依法治国的执政方略,五是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治国方针,六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执政地位,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第一位的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避免党由执政党滑向"选举党"或退向"革命党"。党既要坚持长期执政,又要强调治国治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执政就是要搞建设谋发展,履行政治承诺,构建和谐社会,代表全体国民的利益,负有绝对责任,顺应民主潮流,推进以法治国,特别是要注重主观党建,探索一条在主观党建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特色执政党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近年反复强调的新的执政方式。将依法执政付诸实践,首先要解决执政体制与之相匹配的问题。在探讨关于执政体制创新问题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原则,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同中国共产党执政相统一的原则,坚持避免执政党组织国家行政化的原则,坚持执政权力行使法律规范化原则。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路径,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1982年宪法与"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澳门法制建设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宪法是保障"一国两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澳门基本法"的法律来源,是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澳门基本法首先要维护宪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的核心命题是“依宪治国”。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坚持依法执政。宪 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和 法律要求包括制度建设、法制化建设、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法制化要求、“党法”要求。  相似文献   

9.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且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快速推向前进的"最重要经验"。现阶段,切实做到"人民至上",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二为"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是在我们拥有13亿人口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历程,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历史和实践已经作出结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才有正确的发展方向,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加强这项制度的建设,搞好我国的政党建设.我国的政党建设,一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二是参政的中国民主党派的建设.笔者尝试探讨二者的异同,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而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2.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总结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苏联、东欧巨变的教训和中国共产党50多年来执政的经验,紧密结合当代我国社会发展实际所作出的历史性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进一步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的要求。这表明,依法执政的理念已经在党的文件中得到确认并上升为全党的一种自觉的遵守和行动。一、加强依法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首先,树立正确的依法执政理念,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按照法治的原则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领导,…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这一深刻论断。在党的全会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图景。因此,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真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4.
何建平 《理论前沿》2004,(18):28-30
通过对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基本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应着重坚持的五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治国就是治吏"。"官德"是官员的立身之本,为政之要,中外古今政治治理都十分重视官员官德建设。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官德更是建设廉洁政治的根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国《宪法》中的国家指导思想规范,符合中国宪法惯例,具备最高宪法效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最新贡献,集中体现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宪治国,全面保障宪法实施""坚持依法治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三个方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宪法自信。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此,深入理解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就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中,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此,深入理解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就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中,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的目标和路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此,深入理解习近平依法治国理念,就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中,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20.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继承并创新性地发展了该立场,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其魂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执政信念,其根是"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的思想基础,其基是"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水平"的实践要求,其源是"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标准遵循。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景德镇样本,必须坚持人民立场,以党的坚强领导为核心,突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使人民在发展中广泛受益,使城市建设共享、美丽、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