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为建立怎样的征地补偿模型能实现失地农民未来生计可持续。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结果表明:临川区现有的征地补偿在生活保障水平、就业发展能力的提升、社会保障的提供这3个方面都不能实现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相似文献   

2.
崔玉玺  张联社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97-1298,1304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导致我国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缺失的根本原因是征地补偿制度缺陷、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民自身能力低下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即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基础,利用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帮助农民增加生计资产积累,充分发挥政策、机构的正能量,以提高失地农民自身利益角度为出发点,引入可持续生计理念、完善征地补偿方法、关注失地农民再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民盼征地是城市郊区突出的社会现象,从生计角度探究影响城郊农户征地预期的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现行征地制度提供参考。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利用武汉市蔡甸区562户村民调查数据,分析城郊农户在渐进城市化过程中的生计模式和征地预期,采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不同生计模式下农户征地预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城郊农户的生计模式以农工型和非农型为主,分别占55.2%和36.5%;有60.7%的受访农户盼望政府征地,近郊农户征地期望明显高于远郊家庭,农地生计依赖弱化的农工型和非农型家庭希望征地的意愿更为强烈。非农劳动力占比和承包地数量是影响城郊农户征地预期的主要因素,其中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正向影响农工型和非农型农户的征地预期,承包地面积负向影响非农型农户的征地预期。因此,应充分考虑城郊农户的征地期望,满足其在非农就业和承包地退出补偿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农户非农就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征地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新疆多元安置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问卷统计及Logistic模型的运用,结合文献研究法、经验借鉴法、实地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新疆农民被征地意愿的因素进行罗列。在这些因素的前提下,分析新疆现行安置方式,并与新疆各地州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为新疆征地补偿安置模式提出合理、可行性建议。将安置方式的改革重点放在保障失地农民长期的可持续生计上,并完善以社会保障安置及就业安置为核心的安置体系,实行多部门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是反映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自身利益需求与征地补偿方式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志。选取成都市龙泉驿区、金堂县以及温江区(分别代表成都丘陵区、山区和平原区3个典型地貌特征)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农户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了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满意情况。并运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院失地农民征地补偿满意度主要与农户年龄、征地后家庭收入、被征地面积、征地意愿、政府征地工作透明度、征地补偿标准等6个变量相关,其对征地补偿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揭示出征地补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93-194
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出发,即发展的马克思劳动力人力资本中保健、子女教育、失地农民再教育的视角下,探讨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中的面临的困境。通过对此分析,让我们能更好的对失地农民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解决。  相似文献   

7.
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研究基础,失地农民的生计资产为框架核心,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状况和生计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力资本中,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有显著影响;在社会资本中,婚姻状况、经常联系的朋友个数和可以借款的人数与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呈正相关关系;在金融资本中,家庭总收入是影响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的重要因素。在控制变量中,原房屋是否拆迁与失地农民选择以创业为主的生计策略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媛 《现代农业》2011,(5):122-124
文章从上海浦东新区对失地农民给予"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安置政策探索历程入手,分析此"征地保障"安置政策的可持续优越性和折射出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试图探索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中非自愿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本身,还有一系列与土地息息相关的权益和保障。根据我们最近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城市化中突出的征地矛盾、不同时期各异的安置政策以及过低的征地补偿费用和形式化的职业培训成为影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和生计可持续性的突出问题。因此如何从改善现有征地和土地管理制度出发,积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和建立社保制度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背景 1.失地农民的补偿。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没有最终的土地所有权,因此农民对土地的价格失去了定价权,国家在征地农民的补偿上表现出了非合理性。在征地过程中,补偿款分配混乱,政府与民争利,赚取“高征低买”中的差价,直接导致失地农民的利益受损,难以维持长远的生计。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为例,通过抽样调查,分析在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指出当前江苏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是失地农民就业政策不完善、缺少制度设计;二是缺乏妥善安置的有效办法,就业渠道过于单一;三是就业市场不完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劳动力就业的需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五是失地农民自身存在的不利于就业因素;六是缺乏各种就业培训。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江苏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1)完善征地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2)积极营造有利失地农民的就业环境;(3)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4)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5)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提升其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提升黑龙江省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林口县、庆安县、海林林业局等具有农业现代化典型区域的144位失地农民问卷调查数据为支撑,从个人特征、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保障及就业层面入手,选取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对黑龙江省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住房面积、每周工作时数、当前工作、周边环境、社会关系、征地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因素对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年龄及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消费支出、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居住条件、有无最低生活保障、是否就业等因素对失地农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安置问题探讨——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10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存在补偿水平较低、补偿方式单一、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征地后生活水平降低等主要问题。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行政职能错位、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农民缺乏土地产权意识等原因。故必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失地劳力的就业问题、规范分配行为,以期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100户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利益保障存在补偿水平较低、补偿方式单一,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征地后生活水平降低等主要问题.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行政职能错位、征地补偿标准不科学、农民缺乏土地产权意识等原因.故必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解决失地劳力的就业问题、规范分配行为,以期最终解决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相似文献   

15.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政策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意义。失地农民的核心问题是其权益保障问题。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在征地安置补偿、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征地程序以及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政策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16.
为改善农户生计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为后续的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利用三峡库区忠县退耕农户的调查数据,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归纳分析了农户的生计变化情况,比较了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差异,并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生计资本对其生计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退耕后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增多,而生计资本的差异使得其生活状况存在变差、无变化与变好3种结果。人力资本、金融资本、退耕还林面积以及种植生态林与农户的非农就业时间增多呈正相关。提高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农户生活由变差向无变化转变,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能够促进农户生活由变差向变好转变。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本是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能力的重要因素。基于人力资本理论,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村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非农就业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贫困家庭的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水平分别为0.81和4.34,明显低于非贫困家庭的0.87和6.28;健康与教育所体现的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均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且健康对贫困的缓解作用比教育更为明显。与绝对贫困相比,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更有利于农村家庭摆脱相对贫困状况。此外,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均能够通过提高非农就业水平进而降低农村的贫困发生率。因此,提出了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对教育、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增强其基础性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合理引导并提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的主题、特征以及局限进行梳理,并提出研究趋势和新进展。以文献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发现有关失地农民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征地补偿和安置方式、社会保障、就业和创业及可持续生计方面。但近年来出现新的趋势,研究热点由关注生存问题向关注发展问题转变;研究视角由宏观向微观转化;研究方法由横向研究向纵向研究转变。因此,失地农民出现的新问题(如家庭资产选择、收入差距与幸福感)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从生计角度探求农户的城镇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激励农户进行城镇化有重要现实作用。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城镇化意愿概念模型,利用湖南省桃江县农村入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城镇化意愿和生计资本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农户城镇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桃江县农户城镇定居意愿不高,其中仅有18.84%的农户有明确的进城居住意愿,且偏向定居小城镇。不同进城定居意愿的农户群体存在生计资本差异,愿意进城居住的农户群体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和脆弱性环境方面显著高于不愿意进城居住的农户群体,但物质资本存量显著低于后者。具体而言,有效劳动力数量、家庭抚养比和家庭总收入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城镇定居意愿,距城镇距离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的城镇定居意愿。因此,应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重点提高农户的金融资本,促进农户各类生计资本之间的转换;继续扩大城市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解决城镇迁移农户的城镇化生计诉求,以提升农户城镇化意愿,进而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征用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城郊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因此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征地制度的滞后,城郊村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就业、养老和基本生活保障等权利。通过调查了解肖营村改制对失地农民的影响和土地补偿及安置方式,分析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及原因,探讨建立以城郊村社区为依托的失地农民可持续再生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